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初道家治国思想的勃兴与衰落 被引量:2
1
作者 于斌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0-33,共4页
道家思想引领了汉初的过秦思潮,继而取代法家成为西汉初年主导的治国理念。其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为汉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但也表现出与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和神化的诸多不相适应性。
关键词 道家思想 汉初政治 君权神化
下载PDF
唐代道经入学校科举试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传芹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10-111,共2页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统治者利用道教强化唐王朝神授的观念,又与民休息以恢复生产。此时道经在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国其它封建王朝所不曾有过的一段教育制度史。
关键词 唐代 道教 科举考试 学校教育 中国 教育史
下载PDF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法界”思想探微
3
作者 黄崑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3-27,共5页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境界;一切众生都与天尊本性平等。《真藏经》的“法界”之说并非华严学“一真法界”义理的翻版,实际上是为了回护、彰显符合道教精神特质的“道”身有相学说,为诠释“道”的真常、实有之理论特质,论证“道性”的本体意蕴服务的。他不仅凸显“身”为实体,而且强调“心”亦是实体。在这一点上,《真藏经》又融会贯通了佛教天台宗圆教学说的“法身有相”命题。《真藏经》法界学说的理论特征与中国佛教“性空妙有”的思想特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藏经》 法界 道性论 华严宗 天台宗
下载PDF
道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4
作者 唐长华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70-73,共4页
道家文化偏重于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着重于批判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道家自然人性论及其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道家人与自然... 道家文化偏重于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着重于批判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道家自然人性论及其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道家人与自然一体观念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自然人性论 人性异化 人与自然 张炜 李贯通 莫言
下载PDF
近40年来二程思想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敦鹏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5-52,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二程思想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宽广的研究态势。学界就二程的天理论、心性论、伦理观、二程思想异同、政治哲学以及与佛道之间的关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挖掘与考察,成果丰硕,成就卓越。总结40年来的二程思想研... 改革开放以来,二程思想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宽广的研究态势。学界就二程的天理论、心性论、伦理观、二程思想异同、政治哲学以及与佛道之间的关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挖掘与考察,成果丰硕,成就卓越。总结40年来的二程思想研究,不仅有助于展示二程思想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而且也引发我们未来就如何提升二程研究作出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理学 天理论 心性论 伦理观 佛道论
下载PDF
从先秦本体哲学看儒家的“显学”地位 被引量:2
6
作者 魏义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12,共6页
先秦哲学对宇宙本体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两种,即天本论与道本论。儒家、墨家属于前者,道家、法家属于后者。与古希腊哲学的始基相比,被先秦哲学奉为宇宙本体的天与道具有相同性和相通性,体现了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先秦哲学对宇宙本体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两种,即天本论与道本论。儒家、墨家属于前者,道家、法家属于后者。与古希腊哲学的始基相比,被先秦哲学奉为宇宙本体的天与道具有相同性和相通性,体现了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先秦仅有的两家"显学"均出自天本论。作为中国哲学的初始形态,先秦哲学与宗教天然合一,儒家、墨家的尊天、祭天满足了人的宗教诉求,在孔子、孟子和墨子那里,天是宇宙本原,也是祭祀对象。这表明,天与道又有差异性,天本论浓缩着宗教情结,有宗教功能,这是道所没有的。另一方面,在先秦同为"显学"的儒家与墨家,在秦后命运悬殊——儒家被独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墨家式微、甚至成为绝学。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儒家文化是伦理本位,强调以道德完善的方式与天合一,并且突出天人之间的上下关系,这些迎合了宗法等级的需要;墨子崇尚功利,把天人关系说成是互利互惠的平等关系,功利主义旨趣尤其是其平等意识为社会所不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哲学 天本论 道本论 宗教情结 等级伦理
下载PDF
刘勰虚静说溯源
7
作者 龚贤 高林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9-92,共4页
刘勰虚静说是指作家创作构思的一种理想状态,直接导源于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因为前者与后者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刘勰生活在禅法风行的南朝,他修习且重视禅学,《文心雕龙》虚静说是刘勰吸取了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之后的创造。... 刘勰虚静说是指作家创作构思的一种理想状态,直接导源于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因为前者与后者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刘勰生活在禅法风行的南朝,他修习且重视禅学,《文心雕龙》虚静说是刘勰吸取了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之后的创造。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它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静观修行解脱之法,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老庄道家的静观思想。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通过影响中国佛教禅学静观而影响刘勰的虚静说。因此,《文心雕龙》虚静说直接的近源是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间接的远源是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虚静说 禅学静观 道家静观
下载PDF
杨简心学及其诗歌思想
8
作者 石明庆 王素丽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年第3期40-43,共4页
杨简以其颇具神秘体验的心学思想解释《诗经》,使他的《诗经》研究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是他心学思想的载体,有许多是所谓讲义之押韵者耳。但他的率意而为的作诗态度和天机活泼的心灵体验,使作品也具有独特的体验和意境,呈现出鲜明的风格... 杨简以其颇具神秘体验的心学思想解释《诗经》,使他的《诗经》研究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是他心学思想的载体,有许多是所谓讲义之押韵者耳。但他的率意而为的作诗态度和天机活泼的心灵体验,使作品也具有独特的体验和意境,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心学 道心 《诗经》 诗学
下载PDF
足底反射区脉冲电刺激对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的影响
9
作者 覃荣周 李宁 +1 位作者 赵超 陆长青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第4期30-32,94,共4页
目的:选择最适宜的脉冲电流频率,研究观察足底脉冲电刺激对大鼠抗运动性疲劳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动物研究中心完成。选用6-8周龄健康雄性Wister大鼠60只。采用大鼠慢性运动疲劳(游泳力竭)模型。随机将大鼠分成边游泳边刺激组(A组)、... 目的:选择最适宜的脉冲电流频率,研究观察足底脉冲电刺激对大鼠抗运动性疲劳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动物研究中心完成。选用6-8周龄健康雄性Wister大鼠60只。采用大鼠慢性运动疲劳(游泳力竭)模型。随机将大鼠分成边游泳边刺激组(A组)、造模后即时刺激组(B组)、游泳后刺激组(C组),这三类称为运动训练刺激组,外加造模组D(全程不予刺激)和对照组E(未进行游泳训练),每组10只,实验过程中前后观察电流脉冲对大鼠游泳运动的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乳酸含量(对羟基联二苯法测定)、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及体质量(早晨未进食前测试)的影响。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SPSS分析软件探究最终结果。结果:排除大鼠在游泳训练中意外淹死的情况,实验大鼠全部计入结果分析。(1)血清血糖浓度:第1周末D组和B组大鼠低于B组,而A组无明显变化。浓度降低幅度A<B<D;第2周末C组和F组比第1周末显著升高。(2)血清乳酸:第1周末A组和D组大鼠乳酸含量明显高于E组,而B组无明显变化;第1周末升高幅度B<A<D;第2周末C组和D组比第1周末显著降低。(3)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第1周末A组、B组和D组大鼠均比E组显著升高;C组和D组第2周末比第1周末明显降低。(4)体质量:第1周末A组、B组和D组大鼠均比E组明显升高;第1周末A组增长幅度明显慢于B组和D组;C组和D组第2周末增长明显快于第1周末。结论:一定频率足底电流脉冲具有延缓大鼠过度疲劳、提高能量代谢效率的作用,在运动性疲劳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反射区 脉冲电流 运动性疲劳
下载PDF
试论儒家“性命学说”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
10
作者 顾玉林 《唐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3-14,55,共3页
以先秦诸子的生命观和哲学思想为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了儒家关于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相关学说,指出儒家性命学说与道教养生学形神兼养的融通性。
关键词 儒家学说 “性命学说” 道教 养生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