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医道相通”透视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温茂兴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27-328,330,共3页
“医道相通”启示我们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有一定影响。中医养生学与道教文化的同源性表现在阴阳哲学、先秦道家哲学、原始宗教的巫术、方仙道的神仙方术等几方面。延年益寿的价值取向成为医道相通的纽带,历代道医的修道行医活动丰... “医道相通”启示我们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有一定影响。中医养生学与道教文化的同源性表现在阴阳哲学、先秦道家哲学、原始宗教的巫术、方仙道的神仙方术等几方面。延年益寿的价值取向成为医道相通的纽带,历代道医的修道行医活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养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道相通 道教文化 中医养生
下载PDF
道家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罗映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9-171,共3页
道家文化的最高思维范畴就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是:直觉超越的现代抽象思维价值,无为而治的现代社会政治价值,为而不争的现代道德文明价值... 道家文化的最高思维范畴就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是:直觉超越的现代抽象思维价值,无为而治的现代社会政治价值,为而不争的现代道德文明价值,贵生素朴的现代科技文艺价值,天人合一的现代可持续发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现代价值
下载PDF
道教建筑应有的独特风格 被引量:5
3
作者 白胤 《山西建筑》 2005年第13期31-32,共2页
阐述了道教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宗教理念,并对道教建筑的现状作了研究,分析了道教文化的独特性与道教建筑现状的反差,探讨了道教建筑更深层次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道教 道教建筑 道教文化
下载PDF
试论中医文化和道文化的关系(一)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哲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931-3935,共5页
中国历来就有"医道同源""医道相通"的说法。文章对医道同源相通于一观三论进行综述,阐明了道文化为中华之根,中医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源于道文化的世界观与本体论基础。中医文化就是以道、易文化重点阐述的阴阳... 中国历来就有"医道同源""医道相通"的说法。文章对医道同源相通于一观三论进行综述,阐明了道文化为中华之根,中医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源于道文化的世界观与本体论基础。中医文化就是以道、易文化重点阐述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为理法根基。文章梳理了医道文化的理论源流,分别从医、道文化的形成渊源、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阐述二者的关系。孕育文化的地理环境是医、道文化形成的必然条件,医、道文化渊源于圣人传承。圣人通过身心实证而合道顺德,为医道文化的核心缔造者和传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化 道文化 医道同源相通 地缘因素 圣人 合道顺德
原文传递
西安市楼观台旅游吸引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田敏娟 吴光卫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91-294,共4页
借助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安市楼观台景区旅游吸引力进行评判,目的在于确定楼观台景区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并分析影响景区旅游吸引力因素,以期在宏观上把握楼观台旅游区的发展态势。从评判结果来看,西安市楼观台景区具有较强的旅游... 借助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安市楼观台景区旅游吸引力进行评判,目的在于确定楼观台景区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并分析影响景区旅游吸引力因素,以期在宏观上把握楼观台旅游区的发展态势。从评判结果来看,西安市楼观台景区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到其旅游吸引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楼观台景区旅游吸引力,研究认为应该加强对景区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同时还需加强宣传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力 道教圣地 人文景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文化区系视野下的“导引按蹻”起源新探 被引量:8
6
作者 袁婷 王振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63-1567,共5页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的中医起源五方论的真实性在学术界备受质疑。文章试图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为新视角,从历史地理入手,梳理上至伏羲下至东汉位于淮河流域的"导引按蹻"的传承...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的中医起源五方论的真实性在学术界备受质疑。文章试图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为新视角,从历史地理入手,梳理上至伏羲下至东汉位于淮河流域的"导引按蹻"的传承脉络,探究"中央"与"导引按蹻"的地域关系;提出"导引按蹻"起源于淮河流域华夏部族"道"文化的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引按蹻 道气 华夏族 淮河 道文化 文化区系
原文传递
论“太极拳道”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纳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7-131,共5页
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 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道家文化 道教文化 性命双修 拳道合一
原文传递
试论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被引量:5
8
作者 占佳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5-167,共3页
道教文化是龙虎山发展旅游业的文化支柱。龙虎山要想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开创景区发展新纪元,必须挖掘道教文化资源,深度开发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目前,景区在开发道教文化旅游产品上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龙虎山应采取如下措施深度... 道教文化是龙虎山发展旅游业的文化支柱。龙虎山要想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开创景区发展新纪元,必须挖掘道教文化资源,深度开发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目前,景区在开发道教文化旅游产品上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龙虎山应采取如下措施深度开发道教文化旅游产品:有机整合景区资源、形成道教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深挖道教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再现道教祖庭风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道教文化旅游服务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旅游产品 深度开发
下载PDF
论道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4
9
作者 唐劭廉 周敏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年第2期30-32,共3页
道家文化涵蕴着丰厚而独特的哲学智慧,这些智慧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永恒价值的方法论原则,如"道法自然"的规律性原则,"负阴抱阳"的和谐性原则,"乐学无忧"的快乐性原则,&qu... 道家文化涵蕴着丰厚而独特的哲学智慧,这些智慧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永恒价值的方法论原则,如"道法自然"的规律性原则,"负阴抱阳"的和谐性原则,"乐学无忧"的快乐性原则,"不言之教"的感染性原则,"图难于易"的循序渐进原则,"弱者道用"的以柔克刚原则,"致虚守静"的内观自省原则,"天道无亲"的平等和爱原则,"率性而行"的因材施教原则,"反己以教"的心理互置原则,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教育 规律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快乐性原则
下载PDF
关于齐云山道教文化和宗教旅游开发的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丽蓉 周秉根 《黄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5-37,共3页
齐云山作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宗教旅游价值。本文分析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历史和开发的宗教旅游类型及当前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开发对策。
关键词 齐云山 道教文化 宗教旅游开发
下载PDF
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翠蓉 王新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5-108,共4页
长期以来 ,学者认为 ,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 ,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实质上 ,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与儒家文化同样重要。认为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只有消极作用 ,是违背了辩证法 ,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更重要的... 长期以来 ,学者认为 ,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 ,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实质上 ,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与儒家文化同样重要。认为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只有消极作用 ,是违背了辩证法 ,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更重要的是积极影响。不仅如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下载PDF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浅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丽 李志文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72-275,共4页
文章以龙虎山为例,探讨了丹霞地貌特征对道教文化、崖墓文化、诗词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影响。初步分析结果认为,丹霞地貌呈现的颜色契合了道教和古百越族崇尚红色和紫色的民间文化心理。依山傍水且天然存在的扁平丹霞砂岩洞穴为崖墓葬提供... 文章以龙虎山为例,探讨了丹霞地貌特征对道教文化、崖墓文化、诗词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影响。初步分析结果认为,丹霞地貌呈现的颜色契合了道教和古百越族崇尚红色和紫色的民间文化心理。依山傍水且天然存在的扁平丹霞砂岩洞穴为崖墓葬提供了天然场所。种类丰富的造型地貌为道教神鬼系统及其传说和诗词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原型。独特的地貌景观及其空间组合特征吸引教众信徒和文人墨客在此传道、修炼和揽胜,造就了龙虎山底蕴日益深厚的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山 地貌特征 道教文化 崖墓文化 诗词文化
下载PDF
试论武当道教文化的特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顺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7-11,共5页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及其发展历史等方面,都折射出武当道教文化的开放性、兼融性、延续性、辐射性特质。
关键词 道教 武当道教 道教文化
下载PDF
道教文化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和运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海涛 刘海艳 段渊古 《山西建筑》 2011年第26期28-29,共2页
通过对楼观台道教文化展示区的景观设计实例的分析,阐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式,进而探索如何深刻地挖掘道家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底蕴深厚、体现自然之美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 道教文化 景观设计 SWOT
下载PDF
面对死亡的“魏晋风度”——鲁迅临终散文《死》的道家文化意蕴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学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70,共6页
鲁迅临终前写的散文《死》是一篇"师心"、"使气"的"魏晋文章",具有浓郁的道家文化精神。《死》将丰富的知识与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融为一体,语调从容舒缓,娓娓道来,却又不乏尖锐、透辟。在对中国社会... 鲁迅临终前写的散文《死》是一篇"师心"、"使气"的"魏晋文章",具有浓郁的道家文化精神。《死》将丰富的知识与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融为一体,语调从容舒缓,娓娓道来,却又不乏尖锐、透辟。在对中国社会庸常的有鬼论进行嘲讽、批评的同时,也表达了鲁迅面对死亡的"随便党"态度。这种"随便党"死亡观,是和中国传统无神论的道家死亡观一脉相承的,也是鲁迅蔑视世俗社会,追求独异的个人精神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死亡 随便党 道家文化
原文传递
武夷山道教文化及其旅游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伟锋 许亦善 《武夷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7-12,共6页
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资源丰富。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夷山应充分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道教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丰富武夷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大游客对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道教伦理道德... 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资源丰富。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夷山应充分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道教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丰富武夷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大游客对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道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价值,在旅游过程中强化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化旅游的内涵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道教文化 旅游价值
下载PDF
生命力的升华与美的和谐——《迟桂花》的传统文化阐释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希东 《涪陵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6-10,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它的诞生到壮大都对传统采取了自觉或不自觉的继承。郁达夫在这方面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在《迟桂花》的创作中,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以及相应的艺术情趣与美学观念表现得非常明显。
关键词 审美观念 现代文学 郁达夫 小说 情感 传统文化 道家文化 文化心态 《迟桂花》
下载PDF
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心希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3-30,共8页
石狮是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避邪雕物,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华狮文化起源于汉代,随着佛教传入而在民间流行,到东晋南朝石狮造型渐趋成熟,唐代石狮雕刻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清时期基本定型,由强悍威猛而温顺活泼。闽台石狮具... 石狮是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避邪雕物,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华狮文化起源于汉代,随着佛教传入而在民间流行,到东晋南朝石狮造型渐趋成熟,唐代石狮雕刻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清时期基本定型,由强悍威猛而温顺活泼。闽台石狮具有镇风避邪作用,还成了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 狮文化 闽南风邪 道教文化
下载PDF
蝉意象中长生梦的文化探寻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成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4-539,共6页
蝉作为一个生命物象,从诗骚始就出现于文人的笔下,这便是古诗文中耐人寻味的蝉意象。蝉意象反映出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有:悲秋之叹,伤逝之感,罹难、贬谪之情,高洁之质,长生之梦。从蝉意象中长生梦来看,中国人的长生之梦自原始巫术时代走... 蝉作为一个生命物象,从诗骚始就出现于文人的笔下,这便是古诗文中耐人寻味的蝉意象。蝉意象反映出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有:悲秋之叹,伤逝之感,罹难、贬谪之情,高洁之质,长生之梦。从蝉意象中长生梦来看,中国人的长生之梦自原始巫术时代走入梦境,历经具有浓厚巫术文化传统和产生了老庄道家的楚文化的浸润,再到与道教信仰的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相暗合,使得这场梦是那样的悠远、绵长而美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意象 长生梦 巫术文化 楚文化 道教文化
下载PDF
道教文化对李白人生道路及其诗风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丽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8-51,共4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李白 人生道路 山水诗 仙灵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