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云冈石窟第13窟的营造 被引量:2
1
作者 八木春生 王雁卿 刘军淼 《石窟寺研究》 2019年第1期93-128,共36页
在以双窟为主要特征的云冈石窟第二期诸窟中,还存在着第11、12、13窟这种三窟一组,被称为'组窟'的特殊形式。从三窟的规模来看,应当也是由皇家主持营造的。但其中第1 1窟与第13窟的壁面则大多经由民间之手,这恐怕是由于在石窟... 在以双窟为主要特征的云冈石窟第二期诸窟中,还存在着第11、12、13窟这种三窟一组,被称为'组窟'的特殊形式。从三窟的规模来看,应当也是由皇家主持营造的。但其中第1 1窟与第13窟的壁面则大多经由民间之手,这恐怕是由于在石窟营造期间,皇家不再主持工作,而委任于民间来继续进行。不过,近年曾布川宽对此提出了新的观点,继第一期昙曜五窟之后营造的第13窟,虽然雕刻了主尊、明窗以及窟顶等部分内容,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却暂停了营造活动。这便是主尊为大佛的第13窟被作为第二期诸窟中特殊存在的原因。此外,冈村秀典也认为,继昙曜五窟之后雕凿了第13窟主尊、窟顶、明窗,以及稍晚一些的第1 1窟中心塔柱与最上部的三头六臂天人像。他还指出,位于第13窟与第1 1窟之间的第12窟,与第6窟开凿于同一时期。正如曾布川宽与冈村秀典所主张,如果是继昙曜五窟之后雕刻了第13窟的主尊、窟顶以及明窗等,那么中断的时间大约有10年。如此一来,先行雕刻的内容与工程再起之后所雕刻的部分相比,应当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第1 1、12、13窟中,选择最早开凿的第13窟作为例子,对其主尊、明窗、各壁面所雕刻的造像进行详细分析。本文并非仅仅是探讨继昙曜五窟之后所雕刻的造像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还要考察该窟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营造的,弄清第13窟中所雕刻的造像,与第1 1、12窟以及与其他洞窟造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第13窟 组窟 营造过程 昙曜五窟
原文传递
久别重逢的石雕——云冈石窟窟前出土的几件石雕找到了位置 被引量:2
2
作者 员小中 王雁翔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5,共6页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石雕残块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昙曜五窟前发掘过的,但又不知何因被填埋在远离昙曜五窟的第12窟正前方的南北向探沟内。经我们调查核对,还找到了一些石块在石窟中原来的位置。这些石雕对我们了解云冈石窟造像,进行雕像恢复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昙曜五窟 石雕造像
下载PDF
云冈早期佛像“半右袒式”佛衣及“折带纹”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芳 《服装学报》 2022年第4期322-329,共8页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文献史料,以佛衣的细节变化阐释“折带纹”的来源及形成。分析认为,伴随“半右袒式”佛衣的形成,“折带纹”经历了由衣褶到单个纹样再到成组图案,由不稳定到明确且规整的发展过程,该佛衣样式影响了北魏中晚期龙门、麦积山及其他地区单体佛造像,是北魏造像家对印度早期“右袒式”佛衣的继承与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佛像服饰 “折带纹” “半右袒式”
下载PDF
昙曜五窟佛像发式的“云冈模式”及其影响
4
作者 王楚昀 常晓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9-56,共8页
昙曜五窟作为跨文化时代背景下开凿的中国早期佛教石窟,其艺术风格受鲜卑游牧文化、河西文化、中原汉族文化、西域犍陀罗文化的综合影响。昙曜五窟佛教造像之发型样式主要可分为水波纹发、磨光肉髻及丝发三类,是为中国早期官造佛像发式... 昙曜五窟作为跨文化时代背景下开凿的中国早期佛教石窟,其艺术风格受鲜卑游牧文化、河西文化、中原汉族文化、西域犍陀罗文化的综合影响。昙曜五窟佛教造像之发型样式主要可分为水波纹发、磨光肉髻及丝发三类,是为中国早期官造佛像发式的基本形态。佛像发型样式的“云冈模式”之成形与发展,对诸如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古代各地石窟佛教造像的发型样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 佛像发型 云冈模式 丝绸之路
下载PDF
试论昙曜五窟洞窟形制及其产生之原因
5
作者 范鸿武 《雕塑》 2011年第5期56-58,共3页
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是模仿游牧民族的毡帐,它独特的洞窟形制与鲜卑拓跋游牧民族居住的最普遍、最广泛的建筑形式——穹庐密切相关,穹庐就是游牧民族的毡帐。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具有独创性,是北魏五世纪中期平城僧俗工匠在云冈独创的窟... 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是模仿游牧民族的毡帐,它独特的洞窟形制与鲜卑拓跋游牧民族居住的最普遍、最广泛的建筑形式——穹庐密切相关,穹庐就是游牧民族的毡帐。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具有独创性,是北魏五世纪中期平城僧俗工匠在云冈独创的窟形。与云冈昙曜五窟造像模仿鲜卑拓跋民族人的形象相一致,云冈昙曜五窟的洞窟形制和结构是直接模仿鲜卑拓跋民族居住的帐篷式的基本建筑形式——穹庐。昙曜五窟主佛造像和洞窟形制都是对鲜卑拓跋民族的模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曜五窟 洞窟形制 独创性 游牧民族 穹庐 毡帐
原文传递
论昙曜五窟佛造像的衣线美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文东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04-109,共6页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营造的大规模石窟工程。昙曜五窟是属于云冈石窟群的早期洞窟,以大佛的雕刻最为突出,而这些佛造像既保留了古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的艺术风格,又具有...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营造的大规模石窟工程。昙曜五窟是属于云冈石窟群的早期洞窟,以大佛的雕刻最为突出,而这些佛造像既保留了古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的艺术风格,又具有明显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与中土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昙曜五窟体现了一种相适相溶的趋向,无论在服饰的外观,佛像的容貌模样以及雕刻的手法都显示了异于中土的外域文化强悍之风。文章从昙曜五窟佛造像的衣纹及雕线所呈现的视觉印象出发,在同属东方文明的两种文化在共同的艺术载体—"线"的共认之中,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引发的另一种审美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曜五窟 犍陀罗 秣菟罗 佛造像 阴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