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Ⅱ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1
作者 张媛 毛浩萍 樊官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5-19,共5页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丹参的干燥根,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中医学认为,丹参走血分,通血脉,功擅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丹参酮ⅡA是中...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丹参的干燥根,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中医学认为,丹参走血分,通血脉,功擅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文章拟通过对近年来传统中药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传统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域A 抗炎、抗氧化、雌激素样作用
下载PDF
应用SFE-CO_2提取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工艺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苏子仁 陈建南 +4 位作者 葛发欢 周华 刘中秋 许晓峰 刘良 《中成药》 CAS CSCD 1998年第8期1-2,共2页
丹参采用醇提工艺,可将有效成分丹参酮Ⅱ_A 提取90%以上。但经制稠膏干燥过程,丹参酮降解甚多。减压处理过程虽可减少降解,但大生产过程的湿热接触时间较实验室长,尽管采用减压处理工序仍无法有效保留丹参酮类有效成分。采用超临界 CO_... 丹参采用醇提工艺,可将有效成分丹参酮Ⅱ_A 提取90%以上。但经制稠膏干燥过程,丹参酮降解甚多。减压处理过程虽可减少降解,但大生产过程的湿热接触时间较实验室长,尽管采用减压处理工序仍无法有效保留丹参酮类有效成分。采用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SFE—CO_2),加乙醇作为夹带剂,萃取压力20Mpa、温度40℃,得结晶状物及深红色夹带剂液,丹参酮Ⅱ_A 含量高,可直接用于制剂生产,优于乙醇提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Ⅱ_A 乙醇提取 SFE-CO_2
下载PDF
隐丹参酮及其代谢物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薛明 崔颖 +3 位作者 汪汉卿 罗永江 张彬 周宗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CT)及其代谢物丹参酮IA(TS)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实验猪5头,单剂量(10mg·kg-1)iv隐丹参酮后,采用反相HPLC法检测CT及TS的血浆浓度。以二苄基为内标,流动相为甲醇—... 目的:研究隐丹参酮(CT)及其代谢物丹参酮IA(TS)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实验猪5头,单剂量(10mg·kg-1)iv隐丹参酮后,采用反相HPLC法检测CT及TS的血浆浓度。以二苄基为内标,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检测波长254nm。结果:CT血药时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im与po给药后,CT和TS的血药浓度很低。少量原药及其代谢产物在胆汁中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不同途径给药后(iv及po),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A在尿中的排泄量占给药剂量的比例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丹参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丹参提取物抗炎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52
4
作者 林梦雅 张玉萍 +4 位作者 李雅 姜民 庄朋伟 张艳军 宋丽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447-3452,共6页
目的研究丹参不同提取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图谱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丹参抗炎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法对丹参不同提取部位(S1~S9)进行分析,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模型考察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灰色关... 目的研究丹参不同提取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图谱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丹参抗炎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法对丹参不同提取部位(S1~S9)进行分析,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模型考察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其谱效关系。结果丹参醇提物50%乙醇洗脱液(S3)、80%乙醇洗脱液(S4)、滤过沉淀(S5)以及萃取后水层提取物(S9)对于炎症细胞抗炎能力强,其中以丹参醇提物的50%乙醇洗脱液(S3)作用能力最强。丹参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抗炎药效贡献的大小顺序为9号峰>1号峰>2号峰>6号峰>15号峰>11号峰>12号峰>7号峰>10号峰>5号峰>14号峰>3号峰>18号峰>4号峰>13号峰>16号峰>8号峰,对抗炎作用药效贡献大的前4个峰分别为9、1、2、6号峰,经过与对照品比对及质谱分析鉴定出4个峰对应的成分分别为丹参酮IIA、丹参素、丹酚酸B和3′-甲基丹酚酸B。结论丹参抗炎作用的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了丹参中丹参酮IIA、丹参素、丹酚酸B和3′-甲基丹酚酸B这4个成分对其抗炎作用的药效贡献最大,为今后探索丹参药材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抗炎作用 灰色关联度分析 谱效关系 丹参酮iia 丹参素 丹酚酸B 3′-甲基丹酚酸B
原文传递
丹参有效成分及丹参类制剂抗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5
作者 原景 杜韩 +5 位作者 万梅绪 李智 张燕欣 李德坤 庄朋伟 鞠爱春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2322-2332,共11页
中药在治疗炎症方面具有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综述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的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参茎叶总酚酸、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素等)、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甲基丹参酮等)、丹参多糖,丹参... 中药在治疗炎症方面具有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综述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的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参茎叶总酚酸、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素等)、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甲基丹参酮等)、丹参多糖,丹参类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丹红注射液等)以及丹参其他类制剂(如丹参凝胶、丹参涂膜剂等)的抗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丹参抗炎作用研究及丹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 丹参 丹参类制剂 丹酚酸A 丹参酮iia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原文传递
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曾令杰 梁晖 +2 位作者 陈悦 梁惠瑜 潘永存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目的对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丹参药材的GAP栽培与采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丹参药材的采收季节,分别在不同的主产地采集药材样品,按实验需要分成不同部分,晒干后,以HPLC法测定药材中活性成分丹参酮... 目的对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丹参药材的GAP栽培与采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丹参药材的采收季节,分别在不同的主产地采集药材样品,按实验需要分成不同部分,晒干后,以HPLC法测定药材中活性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研究表明,丹参酮IIA在皮层含量最高,木质部含量甚微,根的下端含量高于上端,须根的含量高;丹酚酸B在皮层的含量高于木质部,根下端含量高于上端,同样以须根的含量高。结论脂溶性的丹参酮IIA与水溶性的丹酚酸B的在丹参根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这两个成分在丹参根中的横向分布以皮层为高,纵向分布均以根的上端高于下端,须根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iia 丹酚酸B 分布 HPLC测定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丹参酮Ⅱ_A治疗冠心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徐文华 郑景辉 +3 位作者 赵阳 赵新望 董音汝 李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1-1140,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丹参酮Ⅱ_A治疗冠心病(CH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Pharm Mapper数据库筛选出丹参酮Ⅱ_A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CTD数据库筛选CHD疾病作用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丹参酮Ⅱ_A治疗冠心病(CH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Pharm Mapper数据库筛选出丹参酮Ⅱ_A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CTD数据库筛选CHD疾病作用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利用Cytoscape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lueGO插件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ystemsdock数据库进行系统分子对接,利用i GEM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来预测丹参酮Ⅱ_A对CHD作用靶点的结合性。结果筛选出丹参酮Ⅱ_A的潜在靶点173个;与CHD相关的靶点42个;信号通路49条。结论丹参酮Ⅱ_A治疗CHD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的特点;其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CHD发展过程中的血压调节、细胞代谢、血管新生、内分泌、活性氧代谢等过程对CHD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冠心病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乔晋萍 侯佩玲 +1 位作者 李亚伟 再帕尔·阿不力孜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浓度的方法。方法 血浆样品经液 液萃取后 ,用HPLC法进行分析。色谱柱为YMCC1 8(5 μm ,ID 3 0mm× 1 50mm) ;流动相为乙腈 水 冰醋酸 (74∶2 6∶1 ) ;流速 0 3mL·min-1 ...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浓度的方法。方法 血浆样品经液 液萃取后 ,用HPLC法进行分析。色谱柱为YMCC1 8(5 μm ,ID 3 0mm× 1 50mm) ;流动相为乙腈 水 冰醋酸 (74∶2 6∶1 ) ;流速 0 3mL·min-1 ;检测波长 2 70nm ;内标为 4 氯联苯。结果 线性范围为 0 0 5mg·L-1 ~ 6 40mg·L-1 ,最低检测浓度为 0 0 5mg·L-1 。高、中、低 3种浓度的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 98 9% ,1 0 2 1 %和 1 0 0 4%。日内、日间精密度 (RSD)均小于5 %。结论 本方法稳定、简便、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丹参酮iia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符寒 和水祥 +3 位作者 徐俊丽 赵刚 王艳丽 任牡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及细胞培养液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0.5mg/L终质量浓度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48h的抑制率为72.5%,与未加药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荧光显微镜下经丹参酮ⅡA作用后的肝癌细胞可见凋亡小体形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ELISA法检测发现,丹参酮IIA作用组肝癌细胞VEGF表达和培养液中VEGF分泌量明显减少,与未加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下调细胞VEGF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肝癌 增殖抑制 凋亡
下载PDF
丹参多种活性成分调节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30
10
作者 庄钦 毛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种活性成分对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为丹参防治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等血管新生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奠定基础。[方法]从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出发,查阅近10年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多种丹参活性成分对内皮细胞、... [目的]探讨丹参多种活性成分对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为丹参防治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等血管新生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奠定基础。[方法]从血管新生的相关机制出发,查阅近10年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多种丹参活性成分对内皮细胞、离体肿瘤细胞以及体内移植瘤的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结果]丹参的众多活性成分中,丹参酮IIA、丹酚酸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能促进或抑制血管新生。但调节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丹参酮IIA、丹酚酸B,表现在调节VEGF、bFGF等促血管新生因子、MMPs、HIF-α、PI3K/AKT/eNOS通路等几方面。并且,丹酚酸B和丹参酮IIA对血管新生的调节具有双向性。[结论]丹参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作为一种血管新生调节剂,为防治血管新生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血管新生 促血管新生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缺氧诱导因子-1Α 丹酚酸B 丹参酮iia 双向调节
下载PDF
丹参有效成分防治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1
作者 刘磊 张光霁 +1 位作者 楼招欢 徐浩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72-2475,共4页
在世界范围内,癌症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在攀升。肿瘤在中医中隶属于"癥瘕""积聚"等范畴,血瘀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多表现... 在世界范围内,癌症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在攀升。肿瘤在中医中隶属于"癥瘕""积聚"等范畴,血瘀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多表现出一些血瘀的证候,根据中医"有是症,用是药"的原则,在恶性肿瘤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活血化瘀代表药丹参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抗肿瘤的生物活性,文章就其基础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活血化瘀 丹参 丹参酮ⅡA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对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NF-κB、IκB-α表达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崔广智 金树梅 +1 位作者 赵桂峰 范英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71-1675,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NF-κB、IκB-α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建立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损伤模型,以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做为对照...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NF-κB、IκB-α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建立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损伤模型,以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做为对照,间接细胞ELISA方法定量检测NF-κB、IκB-α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ICAM-1、VCAM-1mRNA的表达。结果TNF-α可增加ECV304细胞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同时降低其抑制因子IκB-α的表达,低浓度的丹参酮ⅡA对TNF-α引起的ECV304细胞NF-κB的表达升高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可增加其IκB-α的表达;高浓度的丹参酮ⅡA可明显抑制NF-κB的表达,同时增加其抑制因子IκB-α的表达。同时丹参酮ⅡA抑制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ICAM-1、VCAM-1mRNA表达。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及其相关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这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ECV304 NF-ΚB 粘附分子 mRNA
下载PDF
丹参酮ⅡA激活Nrf2/ARE通路保护雷公藤甲素所致急性肝损伤 被引量:30
13
作者 关翠雯 金晶 +2 位作者 李佳 赵钟祥 黄芝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7-1402,共6页
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对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腹腔注射TP(1 mg·kg-1)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测定肝组织中GSH、GST、GSH-PX、SOD、CAT... 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对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腹腔注射TP(1 mg·kg-1)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测定肝组织中GSH、GST、GSH-PX、SOD、CAT和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细胞核内Nrf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GCLC、NQO1和HO-1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TP组比较,Tan保护组(10和30 mg·kg 1)血清AST、ALT和LDH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GSH、GST、SOD及CAT明显升高,而MDA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改变也明显减轻。同时Tan保护组能显著诱导肝组织中的Nrf2转位入核,其下游靶基因GCLC、NQO1和HO-1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研究表明,Tan对TP所致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激活Nrf2/ARE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雷公藤甲素 NRF2 ARE通路 肝损伤
原文传递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tanshinone IIA on antiproliferation and decreasing VEGF/VEGFR2 expression on the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549 cell line 被引量:27
14
作者 Jun Xie Jiahui Liu +7 位作者 Heng Liu Shihui Liang Meigui Lin Yueyu Gu Taoli Liu Dongmei Wang Hui Gee Sui-lin Mo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554-563,共10页
The effects of tanshinone IIA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 line A549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on the VEGFNEGFR signal pathway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actio... The effects of tanshinone IIA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 line A549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on the VEGFNEGFR signal pathway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nshinone IIA and its target proteins provides a feasible platform for studying the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active components of herbs. The CCK-8 assa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A549 cells treated with tanshinone IIA (2.5-80 mu mol/E) for 24, 48 and 72 h, respectively.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cell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perturbation. VEGF and VEGFR2 expression were studied by Western blotting. The binding mode of tanshinone IIA within the crystal stmcture of the VEGFR2 protein was evaluated with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 by use of the CDOCKER algorithm in Discovery Studio 2.1. The CCK-8 results showed that tanshinone IIA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A549 cell proliferation in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Flow cytomet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optosis rate of test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vehicle control, and tanshinone IIA-treated cells accumulated at the S phase,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vehicle control. Furthermore,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VEGFR2 was decreased in Western blot Finally,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anshinone IIA could be stably docked into the kinase domain of VEGFR2 protein with its unique modes to form H-bonds with Cys917 and pi-pi stacking interactions with Va1848. In conclusion, tanshinone IIA may suppress A549 proliferation, induce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at the S phase. This drug may suppress angiogenesis by targeting the protein kinase domains of VEGF/VEGFR2. (C) 2015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anshinone iia VEG/VEGFR signal pathway Molecular docking
原文传递
丹参中活性成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杨艳 韦炎龙 方峰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21期37-40,56,共5页
丹参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又名赤参、紫丹参,性微寒、味苦,以根入药,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效用,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痛、经闭等.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良好效果,在中医临床上具有悠久... 丹参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又名赤参、紫丹参,性微寒、味苦,以根入药,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效用,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痛、经闭等.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良好效果,在中医临床上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应用经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中提取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有脂溶性丹参酮类(常用的为丹参酮 ⅡA)和水溶性酚类(丹参多酚酸盐).体内外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和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抗凝、舒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还能显著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此外,临床研究表明,丹参与一些西药联合应用对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包括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丹参中的活性成分治疗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丹参多酚酸盐 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化
下载PDF
丹参酮IIA对低氧条件下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与HIF-1α、VEGF和野生型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丽璇 吴灵飞 +6 位作者 邓巍 周小涛 陈锐沛 项梦琦 郭益添 蒲泽锦 李国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55-2160,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丹参酮IIA(Tan IIA)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氯化钴(Co Cl2)创建低氧模型,实验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Tan IIA处理组。不同浓度的Tan IIA分别作用于低氧下人肝癌Hep G2... 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丹参酮IIA(Tan IIA)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氯化钴(Co Cl2)创建低氧模型,实验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Tan IIA处理组。不同浓度的Tan IIA分别作用于低氧下人肝癌Hep G2细胞24 h、48 h和72 h,采用MTT法测定Tan IIA对低氧下Hep 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Tan IIA分别作用于低氧条件下Hep G2细胞24 h和48 h后,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并计算凋亡率。不同浓度的Tan IIA作用于低氧条件下人肝癌Hep G2细胞48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野生型P5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低氧条件下Tan IIA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p G2细胞的生长和增殖。Tan IIA作用于低氧下的Hep G2细胞后,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凋亡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的增加。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显示常氧对照组的HIF-1α和VEGF表达较低,而低氧对照组的HIF-1α、VEGF蛋白表达较常氧组升高,低氧下随着Tan IIA浓度的升高,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野生型P53蛋白的表达随着Tan IIA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结论:低氧条件下,Tan IIA能抑制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上调P53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 低氧 HEP G2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德川 鲍秀琦 +1 位作者 孙华 张丹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5-639,共5页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已有悠久的历史。丹参酮IIA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菲醌类衍生物,是丹参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酮IIA在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中具有...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已有悠久的历史。丹参酮IIA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菲醌类衍生物,是丹参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酮IIA在缺血性脑中风的动物模型中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表现在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了丹参酮IIA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为丹参酮IIA的临床应用和成药性研发提供更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缺血性脑中风 神经保护 炎症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质量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潘雪梅 韦辉 +4 位作者 刘毅 刘素香 张铁军 马旭伟 韩丰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33-1836,共4页
目的建立丹参药材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来源丹参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05%磷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8 min、10%~25%A;8~20 min、25%A;20~... 目的建立丹参药材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来源丹参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05%磷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8 min、10%~25%A;8~20 min、25%A;20~25 min、25%~40%A;25~35 min、40%~100%A;35~40 min、100%~10%A;40~45 min、10%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酮IIA分别在0.037 12~0.556 8 mg/mL(r=0.997 1)、0.022 04~1.102 mg/mL(r=0.999 2)、0.277~8.31 mg/mL(r=0.999 9)、0.016 08~0.804 mg/mL(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3%(RSD=1.72%)、102.4%(RSD=1.05%)、102.9%(RSD=1.67%)、97.9%(RSD=1.42%)。结论不同产地丹参药材各指标成分量差别较大;所建立的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有效评价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不同产地 质量评价 多指标测定 丹参素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丹参酮iia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对小鼠肠癌皮下移植瘤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周利红 刘宣 +3 位作者 王炎 范忠泽 孙珏 李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3203-3209,共7页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活性成分TanⅡA对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腋下接种小鼠C26肠癌细胞,建立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TanⅡA低[0.5mg/(kg·d)]、中[1mg/(kg·d)]、高[2mg/(kg·d)]...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活性成分TanⅡA对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腋下接种小鼠C26肠癌细胞,建立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TanⅡA低[0.5mg/(kg·d)]、中[1mg/(kg·d)]、高[2mg/(kg·d)]剂量组、5-氟脲嘧啶[1mg/(kg·d)]组,经尾静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TanⅡA及5-氟脲嘧啶,每天1次,给药1wk.给药7d后摘除眼球取血,剥离瘤体,测量大小及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D,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坏死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TanⅡA低、中、高剂量的肿瘤质量抑制率分别为:45.8%、60.3%及84.5%,肿瘤体积抑制率为:50.5%、60.7%及84.2%;模型组与低剂量组肿瘤组织以轻度坏死为主,MVD值分别为:86.5±14.6与73.5±19.8,中、高剂量组则以中、重度坏死为主,MVD值分别为:48.6±15.2与19.4±6.6;模型组血清VEGF的浓度显著高于空白组,TanⅡA低、中、高剂量组VEGF抑制率分别为:15.8%、34.2%及74.8%.结论:TanⅡA能够抑制小鼠肠癌微血管生成,并对肠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抗肠癌作用与抑制VEGF、MVD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血管新生 小鼠 结肠癌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丹参酮ⅡA体内外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宁剑 何春玲 黄健军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期292-298,共7页
目的采用体内外炎症模型研究丹参酮IIA抗炎活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检测不同浓度丹参酮IIA对炎症因子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及其基因表达... 目的采用体内外炎症模型研究丹参酮IIA抗炎活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检测不同浓度丹参酮IIA对炎症因子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大鼠足跖肿胀炎症模型,探讨不同浓度丹参酮IIA的体内抗炎作用。结果丹参酮IIA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与LPS组比较,丹参酮IIA剂量在2.5~40 mg/L呈明显剂量相关性地抑制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P<0.05、0.01)。与LPS组比较,丹参酮IIA呈现剂量相关性地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P<0.01)。与LPS组比较,丹参酮IIA呈剂量相关性地下调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的iNOS、COX-2、IL-1?和IL-6基因表达(P<0.05、0.01)。丹参酮IIA在10~60 mg/kg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P<0.05、0.01),且当丹参酮IIA给药剂量达到40 mg/kg时,其抗炎效果强于阿司匹林。结论丹参酮IIA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生成和释放、炎症基因iNOS、COX-2、IL-1?和IL-6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 抗炎作用 巨噬细胞 脂多糖 炎症介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