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新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段志明 李勇 +2 位作者 张毅 李亚林 王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7,共10页
应用单颗粒锆石 U - Pb法 ,对出露于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带唐古拉山北坡的花岗岩体进行侵位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它们是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多次岩浆脉动、涌动上侵定位的产物。其中龙亚拉花岗岩体 (6 9.8± 2 .0Ma)、木乃花岗岩体 (6 7... 应用单颗粒锆石 U - Pb法 ,对出露于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带唐古拉山北坡的花岗岩体进行侵位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它们是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多次岩浆脉动、涌动上侵定位的产物。其中龙亚拉花岗岩体 (6 9.8± 2 .0Ma)、木乃花岗岩体 (6 7.1± 2 .0 Ma)是印 -亚板块早期碰撞的产物 ;赛多铺岗日花岗岩体 (40 .6± 3.1Ma)为印 -亚板块主碰撞期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辉石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 ,初始锶同位素比值 (87Sr/86 Sr)为 0 .70 6 0 39~ 0 .714 0 6 9。研究表明 ,中生代末至新生代花岗岩浆均起源于壳幔混熔 ,属同碰撞—晚造山期的壳幔型花岗岩。详细的单颗粒锆石 U - Pb同位素定年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体 锆石 U—Pb年龄 大陆动力学 中新生代 青藏高原 地球化学特征 单颗粒 产物 研究
下载PDF
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宁练 丁良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4-244,共11页
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小冰期最盛时 (即 15世纪 )冰川总面积和总储量分别为 2 4 1 4 6km2 和 19 6 2 82km3 ,目前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已减少了 2 3 7%和 15 1% ,并且自小冰期... 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小冰期最盛时 (即 15世纪 )冰川总面积和总储量分别为 2 4 1 4 6km2 和 19 6 2 82km3 ,目前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已减少了 2 3 7%和 15 1% ,并且自小冰期以来有 184条长度大约为 0 6km的小冰川已消失 .该地区各冰川面积和储量的绝对变化量随着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而其相对变化百分数却是随着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 .不同方位冰川小冰期以来的平均面积萎缩量、平均末端退缩量和平均末端高程上升量均表明 ,南坡冰川变化的绝对量比北坡的大 .这说明在同一气候变化背景下 ,该地区南坡冰川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比北坡冰川敏感 .小冰期以来该地区冰川雪线上升了约 90m ,这大致相当于气温上升约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岗日地区 小冰期 冰川变化 气候变化 唐古拉山
下载PDF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焦克勤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42,共9页
自中更新世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 )和 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 )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0 80~ 0 6 0MaBP) ,不仅是本区最早... 自中更新世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 )和 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 )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0 80~ 0 6 0MaBP) ,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 ,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6~ 18倍 ;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0 30~ 0 135MaBP) ,比现代冰川大 13~ 15倍 ;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 ,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 (75 0~ 5 8 0kaBP)和晚冰阶 (32 0~ 15 0kaBP ,2 3 0kaBP时达到极盛 ) ,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 ,因此 ,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 (LMG)进行了探讨 .LMG时 ,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0倍 ;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 ,冰碛物的14 C测年为 (3 5 40± 16 0 )aBP ,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 ;小冰期发生在 15~ 19世纪 ,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 .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 ,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 ,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 ,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第四纪 冰川作用 小冰期 冰碛物 新冰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作用区的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盛文坤 王宁练 蒲健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5-243,共9页
冬克玛底冰川附近地区是该冰川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区。冬克玛底河水及冰川上的新、老雪的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的大小顺序是:河水>老雪>>新雪。虽然它们都属淡水范畴,但新雪是中性偏酸的极软水,老雪是偏碱的极软水,河水则属碱... 冬克玛底冰川附近地区是该冰川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区。冬克玛底河水及冰川上的新、老雪的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的大小顺序是:河水>老雪>>新雪。虽然它们都属淡水范畴,但新雪是中性偏酸的极软水,老雪是偏碱的极软水,河水则属碱性软水。其水化学类型基本上为HCO3,SO4-Ca和HCO3-Ca型,个别为HCO3-Ca,Na型。该地区水体的矿化度、总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唐古拉山 冬克玛底冰川 冰川作用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梅学 姚檀栋 Ken'ichiUENO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3-236,共4页
利用 G A M E Tibet加强观测期间 (1998 年 5~9 月) D105 站的降水资料, 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的特征表明从6 月 7 日至 9 月18 日, 这 104 d 中有 81 d 产生降水, 总... 利用 G A M E Tibet加强观测期间 (1998 年 5~9 月) D105 站的降水资料, 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的特征表明从6 月 7 日至 9 月18 日, 这 104 d 中有 81 d 产生降水, 总降水量为2792 m m , 每天平均降水量达345 m m 可以认为6 月7 日左右为唐古拉山北坡 D105 站处夏季风爆发日 8 月份降水量最大, 为1216 m m , 占观测期间总降水量的436% 在夏季风期间, 季风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活跃期和中断期, 其主周期约为 5 d局地对流云降水不论从降水量还是降水频率上, 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夏季风 降水特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蒋熹 王宁练 杨胜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9-899,共11页
根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2005年6月24日~10月16日的总辐射、分光辐射和分光反照率观测资料,利用总辐射和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比值——日有效透射率Teff用聚类分析法将资料划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三类天气,分析了该地区夏、秋... 根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2005年6月24日~10月16日的总辐射、分光辐射和分光反照率观测资料,利用总辐射和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比值——日有效透射率Teff用聚类分析法将资料划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三类天气,分析了该地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分光辐射比例和分光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总辐射与大气层顶的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最大,秋季以后这种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减小.天空状况对分光辐射比例和地表反照率均有影响,表现为近红外辐射比例晴天比阴天大,可见光比例晴天比阴天小,各波段反照率晴天均比阴天大.反照率在夏季最低,秋季较高,反照率的日变化有依存分光辐射比例的关系,这大致可以解释地表反照率依存太阳高度角而变化的现象.无积雪地面反照率近红外波段大于可见光波段,地表有积雪时,反照率明显不同,其可见光波段反照率大于近红外波段反照率.功率谱分析表明,日有效透射率Teff存在着2~3d的周期,它是该地区天气系统活动影响太阳辐射收入的一个反映,指示出唐古拉山地区天气系统亦有2~3d的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总辐射 分光辐射 分光反照率 日变化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唐古拉山东段莫云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性质 被引量:10
7
作者 段其发 王建雄 +5 位作者 白云山 牛志军 何龙清 姚华舟 寇晓虎 张克信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在青藏高原腹地,二叠纪火山岩分布于唐古拉山东段,古地理上位于北羌塘盆地东缘。对唐古拉山东段莫云地区中二叠世栖霞期尕笛考组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二叠纪火山岩为玄武岩,该... 在青藏高原腹地,二叠纪火山岩分布于唐古拉山东段,古地理上位于北羌塘盆地东缘。对唐古拉山东段莫云地区中二叠世栖霞期尕笛考组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二叠纪火山岩为玄武岩,该套岩石低SiO2、MgO、K2O和Mg#值(0.39~0.48),富Na2O、TFeO、TiO2、P2O5含量,富集LREE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P、Ti),(La/Yb)N=14.89~23.23,(Gd/Yb)N=2.30~3.58,Eu异常不明显(δEu=0.76~0.99),具有明显的Th正异常和K、Sr负异常,显示与板内碱性玄武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以低(87Sr/86Sr)i(0.7033~0.7039)、高εNd(t)(+4.2,t=271Ma)为特点,反映岩浆源区既有亏损地幔源(DMM)又有富集地幔源(EMⅠ)的双重属性。岩浆起源可能与地幔柱诱导的软流圈上涌导致含石榴子石橄榄岩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有关。莫云玄武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初始裂谷),具有主动裂谷作用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玄武岩 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 唐古拉山东段
下载PDF
2008年唐古拉山北5.5(M_S)级地震烈度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正位 曹忠权 +1 位作者 郭春明 杨攀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3-467,共5页
2008年6月10日唐古拉山北唐古拉兵站附近发生了5.5(MS)级地震,根据地震烈度考察,宏观震中位于唐古拉兵站和青藏铁路777号桥附近,震中烈度为Ⅵ度,Ⅵ度区的面积3245km2,呈椭圆形,长轴为北北东向,短轴为北西西向。现场调查和震源机制解表... 2008年6月10日唐古拉山北唐古拉兵站附近发生了5.5(MS)级地震,根据地震烈度考察,宏观震中位于唐古拉兵站和青藏铁路777号桥附近,震中烈度为Ⅵ度,Ⅵ度区的面积3245km2,呈椭圆形,长轴为北北东向,短轴为北西西向。现场调查和震源机制解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向的温泉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烈度 唐古拉山 温泉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