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27
1
作者 顾勤平 丁志峰 +1 位作者 康清清 赵启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4-515,共12页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精心挑选出6381个Pn震相数据,用Pn波时间项层析成像法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具有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相对于7.95km·s-1的平均速度而言,Pn波速度值在7.68-8.24km·s-1范围内变化.Pn波速度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和南段具有分段性:沿中段及周边存在一NE向低速异常带,低速可能是由于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的高温物质沿郯庐带上涌导致;沿南段表现为一NNE向弱高波速异常带,作为高低速的边界带清晰地勾勒出了华北与扬子这两个不同块体,该边界在江苏域向华北地块NW方向凹进.Pn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强弱与速度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上,如鲁西隆起及以南等低速区、茅山断裂附近的高低速过渡带,其速度各向异性较为强烈;而在具有高速异常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等稳定区域下方其各向异性较弱.本文通过Pn波震相基本未能探测到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方位各向异性,推测是上地幔顶部被"冻结"下来的各向异性痕迹被软流圈热物质上涌这一强烈构造运动削弱所导致.南段具有与断裂伸展方向近乎平行的快波速方向.Pn波速度横向变化和强震活动存在一定关联.强震主要发生在Pn波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上.郯城8.5级地震震中位于中段和南段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也是速度横向变化最大的地方,最容易集中应力和产生应力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中南段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郯城地震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0
2
作者 顾勤平 丁志峰 +1 位作者 康清清 李大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05-1522,共18页
本文收集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省属和市县地震台网共26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垂直向连续波形资料,利用长时间序列背景噪声互相关法提取台站对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提取瑞利面波混合路径频散曲线... 本文收集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省属和市县地震台网共26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垂直向连续波形资料,利用长时间序列背景噪声互相关法提取台站对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提取瑞利面波混合路径频散曲线.通过质量控制和严格筛选后得到了15627条路径上的群速度频散曲线,重新构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瑞利波5~50s、分辨率为0.75°×0.75°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分析研究了6个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和3条不同方向的纵向周期剖面,这些图像揭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具有横向分块和纵向成层的非均匀性特征.结果表明,短周期(6s、10s)的群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密切相关.拥有较厚沉积层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及河淮盆地等显示为低速,而基岩广泛出露的鲁西隆起、大别-苏鲁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及华南褶皱系则呈现出大面积的高速异常.随着周期的递增(15s、20s),群速度分布受地表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渐弱化.受地壳厚度和莫霍面附近的速度差异影响,大别和苏鲁地区在较长周期(25s、30s)群速度图上表现出相对较低的速度,这可能与这些地方Moho面埋藏较深有关.纵向剖面显示,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不仅在浅地表具有基本相同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地壳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特征.壳内群速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上凸下凹状,形状似一"哑铃".上地壳具有上凸下凹的形态、相比邻区具有较高的群速度值;中地壳低速;下地壳上凸下凹且埋藏较深,反映出具有陆陆碰撞造山的残留山根特征.苏鲁及大别两地自浅地表至上地幔具有相似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不仅为二者被左旋走滑的郯庐带平移错开提供了佐证资料,同时也为郯庐带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噪声成像 瑞利面波 群速度 郯城地震
下载PDF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 被引量:20
3
作者 晁洪太 李家灵 +1 位作者 崔昭文 赵清玉 《华北地震科学》 1997年第4期18-25,共8页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野外新资料,就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1668年地震断层的展布、断层的粘滑段和蠕滑段、断层的破裂...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野外新资料,就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1668年地震断层的展布、断层的粘滑段和蠕滑段、断层的破裂机制、断层的滑动行为以及断层的分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郯-庐断裂带 地震 断层 震级
下载PDF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鞠林雪 朱光 +3 位作者 王浩乾 詹润 林少泽 严乐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36-850,共15页
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发震断层南起郯城窑上北到莒县土岭,全长为130 km,由5条北北东走向的活断层段组成。郯城地震断层南段沿沂沭断裂带内的F_2断裂分布,倾向南东东,倾角为30°~60°。北段紧邻F_1断裂分布,倾向不稳定,倾角较... 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发震断层南起郯城窑上北到莒县土岭,全长为130 km,由5条北北东走向的活断层段组成。郯城地震断层南段沿沂沭断裂带内的F_2断裂分布,倾向南东东,倾角为30°~60°。北段紧邻F_1断裂分布,倾向不稳定,倾角较陡(多为70°以上)。南段表现为右行逆冲或逆右行的运动性质,北段则以右行走滑为主。郯城地震断层南、北两段均发育断层泥带、断层角砾带和碎裂带,南段总宽度为几米到十几米,北段总宽度为几十米到近百米,局部发育多条断层泥带。郯城地震断层的排列方式及其几何学特征表明:为老断层复活,而非新生断层。通过断层擦痕的反演同震应力场显示:北段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应力场,南段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应力场,该地震是发生在区域性挤压应力场状态下。这种应力场空间变化可能是地震断层几何学空间变化导致的。其同震应力场与该地区现代区域应力场是一致的,这说明郯城地震并未造成震后应力场调整或震后应力场调整时间较短,未影响到现今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郯城地震 地震断层 断层擦痕 应力场
下载PDF
1668年山东郯城8(1/2)级地震综述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玉香 钟普裕 《国际地震动态》 2009年第2期9-18,共10页
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震级为8,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郯城大震是震害史料记载最为丰富的历史大震之一,随着我国对特大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资料丰富、史料记载最全,研... 1668年7月25日晚(康熙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震级为8,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郯城大震是震害史料记载最为丰富的历史大震之一,随着我国对特大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资料丰富、史料记载最全,研究程度较高的基础上,有条件作为典型震例且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依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强震作一简要综述,供广大科研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地震 灾情破坏 研究概况 综述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揭示的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震中地壳精细结构 被引量:11
6
作者 翁爱华 李建平 +6 位作者 范小平 李斯睿 韩江涛 李大俊 李亚彬 赵祥阳 唐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6-409,共14页
了解1668年郯城8.5级大地震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对获得郯城大地震的发震原因有重要的作用。在距离该震中20km远的南侧位置,布置了1条大地电磁剖面。剖面长度约50km,由17个测点组成,点距平均3km。观测采用十字形布极,测量时间为20h。在对... 了解1668年郯城8.5级大地震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对获得郯城大地震的发震原因有重要的作用。在距离该震中20km远的南侧位置,布置了1条大地电磁剖面。剖面长度约50km,由17个测点组成,点距平均3km。观测采用十字形布极,测量时间为20h。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高斯-牛顿反演理论对TE+TM模式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剖面地壳范围内的电性结构。分析认为:剖面域郯庐断裂带由5条断裂组成,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F_0到F_4;其中F_1为主控断层,W倾,高角度,穿透岩石圈,但该断层已经转化为隐伏断层,为E倾的断层F_0所推覆;F_2、F_3E倾,倾角在45°左右,深部被F_1截断;F_4浅部E倾,但深部逐渐转为W倾,并断穿整个地壳,在莫霍面与F_1会合为1条深大断裂。F_2、F_3、F_4与F_1形成的整个断裂呈现花状构造特征,反映了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性质,表明自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郯庐断裂带发生了强烈拉张正断活动;而主控断层F_1W倾,并为E倾F_0断层所推覆,预示扬子地块受太平洋板块W向俯冲挤压而俯冲到华北板块下,郯庐断裂带由原先的拉张走滑特征叠加了现今的挤压特征。结合本次研究成果,推测1668年8.5级地震发生在断裂F_1和F_3相交位置,震源深度15km。正是由于上述断层结构及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和转换,特别是太平洋板块向W俯冲挤压,导致苏鲁隆起沿F_0逆冲,诱发深部F_1的活动,连带造成F_3活化形成1668年大地震,并调整应力分布状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大地震 郯庐断裂带 大地电磁 地壳精细结构 地震原因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鹏 张媛媛 +2 位作者 李丽梅 蒋新 孟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586,共11页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1/2地震的发震断层。前人对郯城地震的地表破裂向S终止的位置存在多种观点,对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大争议。文中通...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1/2地震的发震断层。前人对郯城地震的地表破裂向S终止的位置存在多种观点,对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大争议。文中通过在重岗山西侧和宿迁合欢路北侧开展的探槽开挖工作,发现了该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并对其最新活动时间进行了探讨。重岗山西侧后陈村探槽和宿迁合欢路北侧探槽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在全新世有过明显活动,推测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为(4.853±0.012)^(2.92±0.3)kaBP。最新活动性质以走滑逆冲为主,剖面上获得的最大断错量为1m。未发现1668年郯城M81/2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到达江苏段的明确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安丘-莒县断裂 江苏段 郯城地震 地表破裂
下载PDF
郯城历史巨震情景的山东省灾情评估研究(Ⅰ)——以需转移安置人口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瑛 张薇 +1 位作者 黄晓霞 李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32,共7页
1668年的8.5级郯城地震,是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对山东省的影响尤为巨大。根据2010年山东省91个县域的人口、房屋状况、历史地震烈度,采用设定情景方法,基于各类房屋易损性模型,模拟评估了2010年一旦再次发生地震,地震造... 1668年的8.5级郯城地震,是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对山东省的影响尤为巨大。根据2010年山东省91个县域的人口、房屋状况、历史地震烈度,采用设定情景方法,基于各类房屋易损性模型,模拟评估了2010年一旦再次发生地震,地震造成的山东省各县倒塌和严重破坏的人均房屋面积。这些房屋面积所对应的居住人口,就是地震后急需转移安置的人口。根据评估结果,山东省各县的震后急需安置总人口为870.9万人,占所有县域人口6782.8万人的12.8%,其中郯城、莒县等13个县受灾最为严重,需安置人口比例在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地震 情景模拟评估 需转移安置人口 山东
下载PDF
基于黏弹性模型的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方斌 曲均浩 +1 位作者 田兆阳 刘承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40,共8页
采用多层黏弹性模型,计算郯城地震和苍山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松弛库仑应力变化,讨论这两个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苍山地震对余震分布及周围地区应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郯城地震对苍山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苍山地震... 采用多层黏弹性模型,计算郯城地震和苍山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松弛库仑应力变化,讨论这两个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苍山地震对余震分布及周围地区应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郯城地震对苍山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苍山地震的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增加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值为0.08~0.12bar,且余震主要分布在8~14km处的断层面上;(3)安丘—莒县断裂的东北部、苍尼断裂的中段、凫山断裂的东段以及韩庄断裂、峄城断裂位于库仑应力增加区,均存在较强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地震 苍山地震 黏弹性 库仑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基于探槽剖面证据探讨1668年郯城地震地表破裂南延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康 徐锡伟 +2 位作者 江国焰 谭锡斌 赵仕亮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9-206,共8页
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该地震产生上百公里的地表破裂,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至今对于该破裂的延伸问题一直存在异议,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该破裂是否跨过郯城窑上阶区。本研究主要基于航片及... 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损失。该地震产生上百公里的地表破裂,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至今对于该破裂的延伸问题一直存在异议,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该破裂是否跨过郯城窑上阶区。本研究主要基于航片及卫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及探槽等方法重点研究了窑上阶区南北两侧断层的活动特征,为解决这一争议提供更多的地质资料约束。具体的,北侧的华侨探槽剖面揭露出新鲜断层泥发育有明显擦痕,显示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逆冲分量,南侧的麦坡探槽剖面揭示了U3地层被正断断错,位错量约2m,断层被全新世地层U1覆盖。另外,郯城地震地表破裂向北传播为右阶阶区,而窑上地区为3km宽的左阶阶区。整体上,本研究认为1668年郯城地震地表破裂向南并未穿越窑上阶区,这进一步表明郯庐断裂活动断层具有分段性,不同段落的活动性质具有差异性,因此对郯庐断裂不同段落开展活动特征研究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段落分别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郯城地震 地表破裂 探槽剖面 活动断错
下载PDF
历史大震烈度推算新方法研究
11
作者 赵怀群 陈文凯 +1 位作者 张灿 康燈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217,共6页
历史大地震的烈度对烈度区划编制、建筑设防、城市规划、震灾情景模拟和历史灾害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和余震数据推断历史大地震烈度的新方法。以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为例讨论了不同模型和... 历史大地震的烈度对烈度区划编制、建筑设防、城市规划、震灾情景模拟和历史灾害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和余震数据推断历史大地震烈度的新方法。以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为例讨论了不同模型和数据组合的效果,并使用1556年陕西华县8 1/4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最短断层距模型和主震、强余震数据组合计算的结果最佳;计算的烈度值接近权威机构发布的烈度值,能较准确反映烈度的分布范围;该方法考虑了场地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以展示区域内烈度分布差异。在综合考虑史料和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可以用于校正精度差的历史大地震等震线,为区域地震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历史大地震余震 最短断层距模型 等效震源距模型 郯城地震
下载PDF
郯城历史巨震情景的山东省灾情评估研究(Ⅱ)——以救灾储备库需求与备灾策略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继国 陈浩 王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80,共6页
根据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标准,紧急转移安置山东省89个县级行政区的870.9万人,需要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289 172 m2,但山东省现有的储备库总面积仅为65 896 m2,即目前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仅能满足23%的需安置人口,而尚有77%缺口。其中... 根据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标准,紧急转移安置山东省89个县级行政区的870.9万人,需要救灾物资储备库面积289 172 m2,但山东省现有的储备库总面积仅为65 896 m2,即目前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仅能满足23%的需安置人口,而尚有77%缺口。其中山东临沂、枣庄、菏泽、日照、济宁是郯城地震的主要影响区,储备库缺口较大、供需矛盾最为突出。因此,综合山东省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基础,建议山东省采用以济南、潍坊、临沂为中心的"三头备灾"模式,重点加强临沂市的储备库建设,以有效提升山东省备灾体系的救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地震 救灾储备库 备灾策略 山东省
下载PDF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nference of Epicenter of the M8(1/2) Earthquake at Tancheng,Shandong,China,in 1668
13
作者 Li Qinghe Zhang Yuansheng +1 位作者 Bao Haiying Jin Shume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3期320-334,共15页
The deep structure features around Tancheng M8 /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668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btained from travel-time tomographic inversion, especially the low velocity zo... The deep structure features around Tancheng M8 /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668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btained from travel-time tomographic inversion, especially the low velocity zones in middle crust and Moho depths, the deep velocity stru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of 34° ~ 36°N, 118° ~ 119°E is scanned along the latitude, longitude and oblique direc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rustal velocity profiles are obtained. By comparison, we take the area with velocity features coincident 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1668 Tancheng M8/2 earthquake as the deduced epicenter, which is at 34. 8° ~35. 2°N, 118. 2° ~ 118. 7°E, and the reasonable location is 35. isN, 118. 6°E, and the focal depth is 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 Shandong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Velocity-depth profile tomography
下载PDF
郯庐活断层的分段及其大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03
14
作者 李家灵 晁洪太 +1 位作者 崔昭文 赵清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郯庐活断层长360km,通过系统的填图可将其分为3个独立的活断层破裂段。对每段的几何形态、最新活动时代、大震复发间隔、现今活动状态以及分段障碍体等作了介绍,并对各段未来的大震危险性做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危险性 活断层 地震
下载PDF
郯庐活断层与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灾害 被引量:35
15
作者 晁洪太 李家灵 +2 位作者 崔昭文 满洪敏 杜宪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9-80,共12页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中部的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各段在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方面存在不同的表现。1668年地震发生于潍坊-嘉山段的中部,是全新世断层活动的结果。该地震产生了惨重的人口损失和建筑物破坏,其地震灾害具...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中部的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各段在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方面存在不同的表现。1668年地震发生于潍坊-嘉山段的中部,是全新世断层活动的结果。该地震产生了惨重的人口损失和建筑物破坏,其地震灾害具有典型性。未来应注意渤海地区地震的群集型活动以及安丘地区和新沂一泗洪地区的强震活动。还应注意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新的地震灾害内容和新的灾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活断层 郯城地震 地震灾害
下载PDF
以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解研究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今活动习性 被引量:20
16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2 位作者 王鹏 任烨 孙冬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8-226,共9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板内一条规模最大的强构造变形带与地震活动断裂带,其断裂结构与历史地震活动性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文中通过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解分析,讨论了断裂带的深部几何...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板内一条规模最大的强构造变形带与地震活动断裂带,其断裂结构与历史地震活动性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文中通过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解分析,讨论了断裂带的深部几何结构与现今活动习性。现今地震活动在中段主要沿1668年郯城M_S8_(1/2)地震破裂带线性分布,线性条带在泗洪—诸城间延伸约340km长,为1668年地震长期缓慢衰减的余震序列活动。大震地表破裂遗迹与精定位地震分布都揭示出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两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昌邑—大店断裂与安丘—莒县断裂以右阶斜列的形式共同参与了1668年郯城MS8地震破裂。精定位震源剖面刻画出两条断裂结构面呈高角度相背而倾,其中昌邑—大店断裂倾向SE,安丘—莒县断裂倾向NW,两条断裂在深部没有合并汇聚。余震活动所代表的1668年地震震源破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现今尚未闭锁的安全段落,对应于高b值段。而未发生破裂的安丘以北段,小震活动不活跃,b值低,现今可能已成为应力积累的闭锁段。震源机制解揭示的断裂应力状态在中段以NE向主压应力为主,表现为右旋走滑活动性质,且存在少量正断分量,南段转为以NEE至近EW向为主,存在少量的逆冲分量。在中段与南段的转折处宿迁—嘉山段,主压应力方向垂直断裂带走向呈NWW向,反映出局部以挤压为主的应力特征,其中泗洪—嘉山段也是历史地震未破裂段,现今小震活动不活跃,因此该段可能更易于应力积累。精定位小震活动在郯庐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相交汇处聚集,反映出北西向断裂的新活动性,以及郯庐断裂带现今的逆冲作用。在断裂带南端,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沿与其相交汇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呈北西向线性分布,表明了该段的现今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背景地震活动性 地震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断裂现今活动习性
下载PDF
Fault plane parameters of Tancheng M81/2 earthquake on the basis of present-day seismological data 被引量:10
17
作者 Cuiying Zhou Guiling Diao +4 位作者 Jie Geng Yonghong Li Ping Xu Xinliang Hu Xiangdong Fe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6期567-576,共10页
The great Tancheng earthquake of M81/2 occurred in 1668 was the largest seismic event ever recorded in history in eastern China.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fault geometry of this earthquake by inverting seismological ... The great Tancheng earthquake of M81/2 occurred in 1668 was the largest seismic event ever recorded in history in eastern China.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e fault geometry of this earthquake by inverting seismological data of present-day 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in the focal area. We relocated those earthquakes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method and fou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using gird test method. The invers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trike is 21.6°, the dip angle is 89.5°, the slip angle is 170°, the fault length is about 160 km, the lower-boundary depth is about 32 km and the buried depth of upper boundary is about 4 km. This shows that the seismic fault is a NNE-trending upright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has cut through the crust. Moreover, the surface seismic faul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earthquake-depth distribution and seismic-wave velocity profile in the focal area all verified our study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cheng M81/2 earthquake present-day 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method focal mechanism fault plane parameters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鲁苏晥段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地段初探 被引量:10
18
作者 熊振 李清河 +3 位作者 张元生 侯康明 金淑梅 周彩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4-977,共14页
郯庐断裂带穿越中国东部鲁、苏、皖等3省,文中称此段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通过地震地质、深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地貌和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等方面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和地质构造类比原则,对... 郯庐断裂带穿越中国东部鲁、苏、皖等3省,文中称此段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通过地震地质、深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地貌和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等方面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和地质构造类比原则,对郯庐断裂带鲁苏晥段未来强震的可能发生地段进行了探讨。泗洪南(王集)—嘉山一带与1668年郯城8级地震震中地区对比分析发现,两处在深、浅部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结合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7级及以上强震的分布及其重现周期等方面综合分析,初步认为,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在泗洪南(王集)—嘉山一带存在发生7级或7级以上强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深部速度结构 强震 地震预测
下载PDF
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的长发震间隔与低速率证据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康 徐锡伟 +2 位作者 魏雷鸣 王启欣 疏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68-1178,共11页
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发震断层,曾发生过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和1668年郯城8?级大地震,其地震危险性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因郯城地震断层的古地震历史及滑动速率的定量研究不足,制约着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因此,本研究通过卫... 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发震断层,曾发生过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和1668年郯城8?级大地震,其地震危险性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因郯城地震断层的古地震历史及滑动速率的定量研究不足,制约着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因此,本研究通过卫星影像及早期航片解译和郯城东北华桥一带的古地震探槽揭露,并利用AMS-14C测年方法,定量限定郯城地震断层中段的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年龄为距今约12.8+4.0/-3.7ka之前,指示该段断裂在最近一次地震旋回中的大震复发间隔长达一万年以上.同时,结合郯城地震断层约9 m的特征滑动量,估计其晚更新世末以来的右旋走滑速率约为0.7mm/a,显示为低滑动速率特征,符合区域大地测量观测结果所反映的华北地区整体为低应变速率环境的认识.根据新的研究结果推断,低的断裂滑动速率和长达万年尺度的大震复发间隔可能是郯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主要特征,这将为科学评价郯庐断裂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1668年郯城地震 古地震 复发间隔 滑动速率
原文传递
1668年郯城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翠英 刁桂苓 +5 位作者 耿杰 李永红 许萍 胡新亮 冯向东 李冬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814-2824,共11页
1668年在山东郯城附近发生的8(1/2)级巨大地震,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最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山东区段,震源区现代小震依然频繁.本文以震源区附近重新定位的百余个现今中小地震基本参数,反演得到1668年郯城8(1/2)... 1668年在山东郯城附近发生的8(1/2)级巨大地震,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最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山东区段,震源区现代小震依然频繁.本文以震源区附近重新定位的百余个现今中小地震基本参数,反演得到1668年郯城8(1/2)级大震震源断层产状:震源断层走向21.6°,倾角为89.5°,滑动角为148.9°,震源断层长度约180 km,下界深度约为32 km,上界埋深约为4 km左右,为北北东走向直立的右旋近走滑断层.震源断层在地壳浅表对应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安丘—莒县断裂(F5).根据8(1/2)级大震地表地震断层和烈度分布研究成果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震源区地震深度分布、地震波速度剖面等对8(1/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进行了讨论,认为各种结果之间能够相互验证,反演获得了理想结果.研究证明,对于震源区现代中小地震资料丰富的历史大地震,用该方法反演震源断层三维产状和错动性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8 1 2 级地震 现今中小地震 区域应力场 应力主轴参数 震源断层面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