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思 温建民 +6 位作者 孙卫东 韩雪 胡海威 孙永生 梁朝 蒋科卫 程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9-821,共3页
[目的]通过对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的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明确小趾囊炎足X线诊断标准。[方法]对131例正常足与117例小趾囊炎足的第4~5跖骨间角(IM4~5),改良4~5跖骨间角(MIM4~5),小趾内翻角(MPA),第5跖骨外翻角(LDA),第5跖骨头宽度(... [目的]通过对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的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明确小趾囊炎足X线诊断标准。[方法]对131例正常足与117例小趾囊炎足的第4~5跖骨间角(IM4~5),改良4~5跖骨间角(MIM4~5),小趾内翻角(MPA),第5跖骨外翻角(LDA),第5跖骨头宽度(WMH)及突出距离(DPMH)进行X线测量,结合临床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平均测量结果分别为:第4~5跖骨间角13.57°±2.99°和8.88°±1.88°,改良4~5跖骨间角12.80°±2.86°和9.28°±2.13°,小趾内翻角18.47°±6.22°和9.96°±5.39°,第5跖骨外翻角6.55°±4.06°和3.36°±2.10°,第5跖骨头宽度13.27mm±1.59mm和12.00mm±1.25mm,第5跖骨头突出距离3.91mm±1.08mm和3.12mm±0.74mm。正常足的范围:第4~5跖骨间角5.19°~12.58°,改良4~5跖骨间角5.09°~13.47°,小趾内翻角1.38°~19.04°,第5跖骨外翻角1.21°~7.59°,第5跖骨头宽度9.55mm~14.45mm,第5跖骨突出距离1.65mm~4.59mm。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各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趾囊炎足中第4~5跖骨间角与小趾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6(P<0.05)。[结论]X线测量是诊断小趾囊炎的重要临床指标。第4~5跖骨间角>9°、小趾内翻角>10°、第5跖骨外翻角>3°并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诊断为小趾囊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趾囊炎 X线 测量 诊断
下载PDF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足底压力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思 林新晓 +6 位作者 孙卫东 孙永生 蒋科卫 程桯 胡海威 温冠楠 温建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技术治疗小趾囊炎足底压力变化。[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9月采用微创截骨手术治疗小趾囊炎患者37例(71足)纳入本研究,另外选择33例66足正常者对照。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系统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第1跖骨至第5跖骨...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技术治疗小趾囊炎足底压力变化。[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9月采用微创截骨手术治疗小趾囊炎患者37例(71足)纳入本研究,另外选择33例66足正常者对照。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系统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第1跖骨至第5跖骨(M1-M5)动态峰值压力(peak force, PF)、压强(peak pressure, PP)和冲量(peak impulse, PI)。[结果]患者均顺利手术,且随访(14.13±2.02)个月。正常人组各跖骨头的PF、PP和PI由大到小依次为M2>M3>M1>M4>M5,而术前患者组为M5>M3>M2>M4>M1,但末次随访时,患者组改变为M2>M3>M1>M4>M5,与正常人组各跖骨头应力分布一致。患者组术前M2-M5的PF、PP和PI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患者组M1~M5的PF、PP和PI与正常人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F、PP和PI比较,各跖骨头的PF、PP和PI均显著减小,其中M2~M5的3项力学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1的2项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与术前第5跖骨头PP呈正相关。[结论]微创截骨技术可有效恢复前足正常负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趾囊炎 足底压力
原文传递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 被引量:2
3
作者 温建民 孙卫东 +8 位作者 陈思 胡海威 桑志成 孙永生 林新晓 蒋科卫 梁朝 程木呈 吴夏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784-1786,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7年8月采用微创截骨方法治疗小趾囊炎,其中37例69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拍摄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应用AOFAS趾-跖趾-趾间... [目的]回顾分析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7年8月采用微创截骨方法治疗小趾囊炎,其中37例69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拍摄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应用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结果]第4、5跖骨间角术前为14.36°±7.32°,术后为9.36°±2.92°;小趾内翻角术前为20.44°±7.36°,术后为4.36°±1.35°;改良第4、5跖骨间角术前为10.36°±2.81°,术后为7.83°±2.37°;第5跖骨外翻角术前为5.46°±1.70°,术后为2.13°±0.38°。术前AOFAS评分为(45.7±5.6)分,术后为(85.3±5.1)分,两者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趾囊炎 微创技术 截骨
下载PDF
第1、2跖骨间双Endobutton带袢接骨板结合(趾)囊炎切除手术治疗扇形足
4
作者 田竞 杨超 +1 位作者 解冰 周大鹏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4期319-322,共4页
背景:对于扇形足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常用的截骨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疗效不确定。目的:尝试采用双Endobutton带袢接骨板结合软组织手术纠正扇形足,并评价其初期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对6例(8足)扇... 背景:对于扇形足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常用的截骨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疗效不确定。目的:尝试采用双Endobutton带袢接骨板结合软组织手术纠正扇形足,并评价其初期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对6例(8足)扇形足患者采用第1、2跖骨间双Endobutton带袢接骨板结合软组织手术,即第1、2跖骨头双Endobutton带袢接骨板固定、囊与趾囊切除、增生骨赘切除和第1、5跖趾关节囊紧缩联合应用于纠正扇形足畸形,评价患足手术前后影像学改变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7.7±4.8)个月。手术前后外翻角(27.0°±5.1° vs 15.9°±4.2°, P<0.05)、第1、2跖骨间角(16.3°±3.2° vs 8.3°±1.9°,P<0.05)和第1、5跖骨头间距[(9.0±1.0)cm vs(8.0±1.0)cm,P<0.05]改善明显,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提高了55.5%[(50.1±8.7)分vs(77.9±7.3)分,P<0.05]。结论:第1、2跖骨间双Endobutton带袢接骨板结合(趾)囊炎切除手术可以有效纠正扇形足畸形,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早期负重、患足疼痛改善明显、功能提高显著,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形足 外翻 小趾囊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