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地区稻麦高产的氮肥适宜用量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163
1
作者 王德建 林静慧 +2 位作者 孙瑞娟 夏立忠 连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6-432,共7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土壤渗漏仪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太湖地区稻麦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带来氮肥利用率低与环境污染问题 ,探讨本区稻麦高产与减少氮肥淋洗的适宜氮肥用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氮肥适宜用量随着稻麦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土壤渗漏仪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太湖地区稻麦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带来氮肥利用率低与环境污染问题 ,探讨本区稻麦高产与减少氮肥淋洗的适宜氮肥用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氮肥适宜用量随着稻麦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本区两种主要土壤水稻、小麦高产的氮肥适宜用量(以N计 )分别为 2 2 5~ 2 70kghm- 2 与 1 80~ 2 2 5kghm- 2 ;适宜的氮肥用量使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的结实颖花数均高 ,因而产量高。氮素的淋洗以NO- 3 N为主 ,主要发生在麦季与泡田插秧初期 ,其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每hm2 施N 2 2 5kg的模拟试验 ,麦季渗漏液的NO- 3 N浓度在 5 4~ 2 1 3mgL- 1,有60 %的样次超过污染标准 (NO- 3 N 1 0mgL- 1) ;田间试验 ,麦季施N量在 2 70~ 31 5kghm- 2 范围内 ,地下水NO- 3 N浓度在 1 9~ 1 1 0mgL- 1,有 2 0 %的样次接近 ,1 0 %的样次超过污染标准。长期NO- 3 N渗漏累积 ,势必对地下水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氮肥 适宜用量 地下水 硝态氮淋洗 施肥 水稻 小麦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水污染物及其向水体的排放量 被引量:129
2
作者 李荣刚 夏源陵 +1 位作者 吴安之 钱一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1997年各污染源累计向江苏太湖地区水体排放 TN 6 4 82 4 t,各污染源中 TN所占份额的高低顺序为 :农田 2 4 %、工业 2 2 %、人粪尿 18%、畜禽粪尿 16 %、生活污水 14%、精养鱼塘6 %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累计占 4 6 % ,农业生产对水体... 1997年各污染源累计向江苏太湖地区水体排放 TN 6 4 82 4 t,各污染源中 TN所占份额的高低顺序为 :农田 2 4 %、工业 2 2 %、人粪尿 18%、畜禽粪尿 16 %、生活污水 14%、精养鱼塘6 %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累计占 4 6 % ,农业生产对水体的氮素污染较重 .CODCr排放量的高低顺序为生活污水 89385t、人粪尿 74 551t、畜禽粪尿 16 82 0 t、精养鱼塘 2 758.5t;TP为畜禽粪尿 72 4 1t、生活污水 2 2 39t、人粪尿 196 9t、精养鱼塘 4 0 7.3t.等标污染负荷分析结果表明 :畜禽粪尿、生活污水、人粪尿、精养鱼塘四种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均表现为 TP最重、TN次之、CODCr最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水污染 排放量 湖泊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养分淋洗特征 被引量:61
3
作者 连纲 王德建 +1 位作者 林静慧 龑德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79-1883,共5页
通过排水采集器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季农田养分淋洗特点 .结果表明 ,施肥后田面水NH4+ N浓度升高很快 ,2~ 3d达到峰值 ,最高值达 2 6 .2mg·L-1,随后下降很快 ,这一周期约 7~ 10d .渗漏水中NH4... 通过排水采集器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季农田养分淋洗特点 .结果表明 ,施肥后田面水NH4+ N浓度升高很快 ,2~ 3d达到峰值 ,最高值达 2 6 .2mg·L-1,随后下降很快 ,这一周期约 7~ 10d .渗漏水中NH4+ N浓度很低 ,稻季NH4+ N淋洗的氮仅占施肥量的 0 .0 0 8%~ 0 .0 74 % .渗漏液中NO3 - N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浓度范围在 0~ 7.14mg·L-1,在土壤剖面中呈上低下高的趋势 ,稻季氮素的淋洗仍以NO3 - N为主 ,净淋洗量在 3.2~ 8.3kg·hm-2 之间 ,占总施肥量的 1.4 0 %~ 2 .78% .田面水磷浓度在施磷肥后 1d即达最高值 ,随后下降 ,下层渗漏液中T P含量很低 ,几乎不受施肥量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季 养分淋洗
下载PDF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被引量:27
4
作者 陈金林 潘根兴 +2 位作者 张爱国 于彬 田维彬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7-20,共4页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根据缓冲林带模型研究结果,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150)∶40或(150~200)∶6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带 太湖地区 农业 非点源污染控制 富营养化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磷素分布特征及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建国 杨林章 +2 位作者 单艳红 沈明星 路长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2,共5页
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黄泥土进行23 a长期施肥试验,设14种处理:不施肥(C0)、氮肥(CN)、氮钾肥(CNK)、氮磷肥(CNP)、磷钾肥(CPK)、氮磷钾肥(CNPK)、稻草加氮肥(CRN)、有机肥(M0)、有机肥加氮(MN)、有机肥加氮钾(MNK)、有机肥加氮磷(MNP)、... 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黄泥土进行23 a长期施肥试验,设14种处理:不施肥(C0)、氮肥(CN)、氮钾肥(CNK)、氮磷肥(CNP)、磷钾肥(CPK)、氮磷钾肥(CNPK)、稻草加氮肥(CRN)、有机肥(M0)、有机肥加氮(MN)、有机肥加氮钾(MNK)、有机肥加氮磷(MNP)、有机肥加磷钾(MPK)、有机肥加氮磷钾(MNPK)、有机肥加稻草加氮(MRN)。结果表明:(1)与无磷处理比较,耕层(0—15 cm)全磷(TP)、有效磷(O lsen-P)和无机磷(I-P)含量均显著增加,有机磷(O-P)含量仅在MNP、MPK、MNPK和CPK处理中显著增加;耕层以下O-P无显著增加,MNPK、MNP、MRN和MN处理中I-P下移可达25 cm,而MNPK处理中TP及MNPK、CNP处理中O lsen-P下移可达30 cm;耕层磷素积累量及磷素下移深度与施磷量、施肥模式(化肥磷、有机肥磷;单施、混施)和磷素形态有关。(2)有机肥I-P下移深度比化肥I-P深。(3)不同施肥处理对水体环境存在不同的污染风险,其中以MNPK处理下土壤磷素对水体环境的污染风险最大;地表水的污染风险大于地下水,稻季的污染风险大于麦季,丰水年的污染风险大于平水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黄泥土 磷素 积累 水体 污染 风险
下载PDF
太湖大浦湖区近百年来湖泊记录的环境信息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建军 吴敬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59-563,564,共6页
通过对太湖TJ-2钻孔的137Cs、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及化学元素等多指标综合分析,探讨了太湖大浦湖区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沉积物中大部分金属元素如Al、Mn、Cu、Cr、Ni、Zn与粘... 通过对太湖TJ-2钻孔的137Cs、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及化学元素等多指标综合分析,探讨了太湖大浦湖区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沉积物中大部分金属元素如Al、Mn、Cu、Cr、Ni、Zn与粘土含量具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4~0.82之间。此阶段湖泊生产力不高,水环境较好,沉积物以较低的营养元素含量为特征。50—90年代,是太湖向现代湖泊环境转化的显著时期,湖区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为活动对湖泊系统严重干扰,湖区迅速达到富营养化。在沉积物中表现为Fe/Mn值下降,有机碳、总氮、总磷与重金属元素急剧上升,且重金属元素变化明显不同于沉积物粒度及Al元素变化曲线。90年代以后,湖区一直持续着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趋势渐缓,沉积物中粘土含量上升、营养元素稍降及重金属指标变化不明显的趋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TJ-2钻孔显示的环境信息与湖泊实际环境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大浦湖区 沉积物 湖泊富营养化
下载PDF
太湖地区种植结构及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变化 被引量:26
7
作者 闵炬 纪荣婷 +7 位作者 王霞 陈可伟 徐建陶 潘云枫 陆志新 路广 王远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30-1238,共9页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计年鉴和文献调研数据,通过2002—2017年太湖地区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果菜茶和水稻种植面积、N和P养分投入量、农田N和P流失负荷研究分析,为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得出如下结论:2002—2017年太湖地区果菜茶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尤其是果园(增加2.852×104hm2)和茶园(增加1.892×104hm2),而稻田种植面积下降显著(下降1.985×105hm2);2002—2010年间种植结构变化速率远高于2010—2017年,且果菜茶种植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武进、南浔、宜兴、苏州市区、长兴等临湖地区。2002—2017年太湖地区N、P肥投入量分别降低25.26%和9.59%, N流失量显著下降34.66%, P流失量仅下降1.84%。现今太湖地区稻田、果园、菜园和茶园的N流失负荷分别为10 200t、670 t和10 100 t、250 t, P流失负荷估算量分别为290 t、400 t、3 000 t和50 t。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太湖地区稻田种植体系已不是农田N、P流失的最大来源,果菜茶来源的N、P流失总和已排在第一位,成为了目前农田N、P流失的优先控制对象。建议下一阶段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侧重于优化果菜茶与水稻种植结构,同时强化P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最终实现太湖地区种植业的清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田 果园、菜地和茶园 种植面积 氮磷投入量 径流损失
下载PDF
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广 黄翔峰 +4 位作者 安丽 何少林 李旭东 杨殿海 周琪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0,共4页
采用二级串联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d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4%、41.7%、45.6%,该工艺对 NH3-N的处理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8%。高效藻类... 采用二级串联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d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4%、41.7%、45.6%,该工艺对 NH3-N的处理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8%。高效藻类塘系统对CODCr、TN、TP的削减量分别为16.182 g/(m2·d)、1.904 g/(m2·d)、0.154 g/(m2·d)。与传统氧化塘相比,高效藻类塘具有占地面积小、停留时间短、对污染物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而且高效藻类塘系统设备简单,建设成本低,运行能耗低,系统启动快,基本无需专人管理,因此该工艺适合在气候温暖、阳光充沛的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藻类塘 藻菌共生系统 生活污水处理 脱氮除磷 太湖地区
下载PDF
太湖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宁红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针对太湖流域水质污染、湖体富营养化、饮用水质受影响和水生植被减少等生态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布设四类监测点位、引入科学的监测技术与评价体系,从而构建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太湖流域
下载PDF
用原状土柱研究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养分淋溶量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静 王德建 王灿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1-595,共5页
采用原状模拟土柱,对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麦轮作农田NH4^+-N、NO3^--N和TP的淋溶量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麦田NH4^+-N、No3^--N和TP的淋溶量分别为0.36~0.64、2.74~16.42和0.05~0.19kg/hm。,各占化肥施用量的0... 采用原状模拟土柱,对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麦轮作农田NH4^+-N、NO3^--N和TP的淋溶量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麦田NH4^+-N、No3^--N和TP的淋溶量分别为0.36~0.64、2.74~16.42和0.05~0.19kg/hm。,各占化肥施用量的0.2%~0.4%、4.8%~8.1%和0.2%~0.7%;稻田NH4^+-N、NO3^+--N和TP的淋溶量分别为0.36~1.04、0.86~3.01和0.24~1,17kg/hm^2,各占化肥施用量的0.2%~0A%、0.6%~1.7%和0.8%~8.2%。猪粪能增加养分淋溶量,尤其显著促进了P素向下迁移;秸秆减少麦季土壤无机N的淋溶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土柱 稻麦轮作 养分淋溶量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太湖地区麦季氮素淋失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连纲 王德建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165,共3页
通过排水采集器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麦作期间农田氮素淋洗特点。结果表明,麦季氮素渗漏损失以NO3--N为主,占总氮量的36.2%~99.1%,平均高达82.9%,NO3--N淋洗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水平及肥料种类,对于NO3... 通过排水采集器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麦作期间农田氮素淋洗特点。结果表明,麦季氮素渗漏损失以NO3--N为主,占总氮量的36.2%~99.1%,平均高达82.9%,NO3--N淋洗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水平及肥料种类,对于NO3--N淋洗有着不同的影响,在试验的施肥水平下,麦作期间氮素淋失对地下水存在潜在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氮素淋失 麦作期间 排水采集器 模拟试验 施肥
原文传递
太湖地区晚粳地方种稻米RVA谱特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5 位作者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特征类群。绝大多数种质(约51.9%)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000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为A类型;少量种质(如大红稻、早日黄稻、上海青、苏州青、慢红谷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为C类型;一些种质(如金谷黄、慢白稻、粗营洋晚稻、细叠谷、立更青)表现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D类型);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天下第一种、大青种、黄谷大稻头、摇矮子、余山种等),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间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地方品种 晚粳稻 RVA谱 多样性
下载PDF
江苏南部典型地区耕作层土壤及农作物中重金属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潘永敏 廖启林 +3 位作者 华明 高梅 朱伯万 金洋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18-324,共7页
在江苏省南部太湖水网地区676 km2范围内采集了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3 121件,水稻和小麦籽实及其根系土壤样品103件,测定了As、Cd、Cr、Cu、Hg、Pb、Zn等重金属含量及pH值土壤理化指标。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 在江苏省南部太湖水网地区676 km2范围内采集了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3 121件,水稻和小麦籽实及其根系土壤样品103件,测定了As、Cd、Cr、Cu、Hg、Pb、Zn等重金属含量及pH值土壤理化指标。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除As、Hg略低于江苏省背景值外,其他重金属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018-1995)中Ⅱ级标准相比,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Hg〉Cd〉Cu〉Zn〉As〉Pb。从污染区分布看,Hg为片状污染,Cd以点状污染为主。运用内梅罗指数评价法研究表明,城市周边耕作层土壤已处于警戒状态,主要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Cd和Cu;其他地区耕作层土壤总体处于安全状态。根据GB2762-2005标准和NY861-2004标准,研究区水稻籽实As、Cd、Cr、Hg、P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小麦籽实Cd、Zn和Pb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籽实中Cd、Cu、Hg和小麦籽实中Cd、Cu与其土壤含量相关性好,显示可能主要来自土壤,其他重金属可能受降尘、灌溉、施肥、农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土壤pH值与水稻籽实中的As、Cd、Cu、Hg、Zn和小麦籽实中的Zn、Cd呈负相关性,与其他重金属表现为正相关性;分析推断,这一地区耕作层土壤As和Hg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但过量的Hg也反映出它叠加了人为活动的影响,其他重金属元素受人为源输入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耕作层土壤 水稻和小麦 重金属评价
下载PDF
太湖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非点源污染控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荚德安 陈金林 +1 位作者 王世红 赵冬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9-493,共5页
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正面临着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田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概述了太湖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非点源污染控制,指出随着流域内化肥用量以及农田氮磷... 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正面临着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田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概述了太湖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非点源污染控制,指出随着流域内化肥用量以及农田氮磷盈余量的不断增加,流域内农田非点源污染负荷将进一步加大。农田中的氮磷通常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地表水体。为有效控制农田非点源污染,应实施科学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避免氮磷肥的过量使用,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微生物肥和控效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制和推广,实行保护性耕作,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时间,以此减少非点源污染物形成;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潜在的非点源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截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农田生态系统管理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中小湖群水资源利用及动态变化的遥感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沈芳 匡定波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1-226,T006,共7页
近年来太湖流域中小型湖群的网围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洮、湖经遥感分析网围养殖面积占总湖水面积 75 %以上 ,属超密度网围。超密度网围养殖的负面效应是湖水营养盐急剧增高 ,水草资源大幅度减少 ,从而破坏了湖泊的... 近年来太湖流域中小型湖群的网围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洮、湖经遥感分析网围养殖面积占总湖水面积 75 %以上 ,属超密度网围。超密度网围养殖的负面效应是湖水营养盐急剧增高 ,水草资源大幅度减少 ,从而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 ,恶化了湖水环境。采用 15年以来的陆地卫星影像结合航空数据 ,对研究区的水资源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解译和目标分类 ,结合GIS技术 ,对各类型进行了面积量算 ,推算了网围养殖密度 ,同时遥感分析了养殖水域环境和水草资源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资源利用类型 网围养殖 遥感分析 经济效益 生态平衡 湖水环境 水资源
下载PDF
太湖流域晚粳稻地方种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6 位作者 顾丽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9-196,共8页
对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种质问的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植株形态及穗粒特性中,株高的变化从120.5~160.5cm,每穗总粒数变化在69.9~144.0粒/穗,千粒重的极差达10.7g。在品质... 对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种质问的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植株形态及穗粒特性中,株高的变化从120.5~160.5cm,每穗总粒数变化在69.9~144.0粒/穗,千粒重的极差达10.7g。在品质性状上,整精米率变化在50.05%~77.05%间,垩白率、垩白度平均48.31%、5.36%,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变化在12.8%~25.8%、7.55%~14.55%,平均分别为17.5%、9.42%,总体加工、蒸煮品质较优,外观品质较差。不同级分的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总体上亦呈正态分布的特征,如株高主要集中在137cm左右,占41.7%,每穗总粒数主要分布在92.3~110.0粒/穗间,占57.2%,千粒重主要在27.0~28.0g间,占41.7%。种质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穗粒性状、品质性状、植株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2、1.87、1.54。种质资源材料中共有15个大穗型种质,穗粒数超过了140粒/穗,如天下第一种、千斤稻、晚慢种等,还有一些穗粒数低于70粒/穗的小穗型品种,如白叠谷、硬头颈、绿种等,直链淀粉含量≤15%的种质有22个,如来自吴江的田鸡青、野凤凰,也有一些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种质材料,如矮土种、红芒种、木樨球和野稻。优质加工、外观品质的种质资源数量较少,吴江的晚洋稻、野凤凰两个材料属于低直链淀粉含量并且加工、外观品质为优质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地方种 晚粳稻 植株性状 品质 多样性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主栽高产水稻品种对土壤和肥料氮的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贵 施卫明 +3 位作者 赵国华 张红梅 沈亚强 程旺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在太湖地区宜兴市采用^(15)N微区示踪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推广种植高产水稻武运粳23号(W23)和镇稻11号(Z11)及育种较早相对低产品种武育粳3号(W3)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齐穗期前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累积特性,土壤氮残留及其环境效应。... 在太湖地区宜兴市采用^(15)N微区示踪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推广种植高产水稻武运粳23号(W23)和镇稻11号(Z11)及育种较早相对低产品种武育粳3号(W3)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齐穗期前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累积特性,土壤氮残留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W23和Z11在N200(N,200 kg/hm^2)和N270(N,270 kg/hm^2)水平下整个生育期吸收累积3种类型氮量(总氮、土壤氮和肥料氮)均显著高于W3。不同水稻品种齐穗期前吸收累积3种类型氮量无显著差异,W23和Z11齐穗期之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能力均明显强于W3,特别是肥料氮,分别比W3高89.3%~134%和119%~157%;施氮量增加促进了W23和Z11齐穗期前对土壤氮的吸收,但对不同水稻品种齐穗期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无明显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在两种供氮条件下的稻田土壤肥料氮残留(15N示踪),全氮、碱解氮、NH4+-N和NO3–-N均无明显差异;在同等施氮条件下,高产品种W23和Z11整个生育期稻田氮向环境的排放量低于W3,是相对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高产水稻 土壤氮 肥料氮 氮残留
下载PDF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冠楠 李群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41,77,共10页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传统的生态...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传统的生态养殖系统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精华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对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太湖地区 生态养殖系统 价值
原文传递
太湖敞水区鱼类种间关系现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圣法 臧增嘉 +1 位作者 邓思明 詹鸿禧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4-48,共5页
太湖敞水区鱼类群落组成,除人工放流的种类外,河湖洄游性鱼类已基本消失,以湖鲚、银鱼、虾类和小型鲤科鱼类种群占绝对优势。8种优势种种间协调系数显示,湖鲚、银鱼类、白虾、似、九州等相互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太湖新银鱼和寡... 太湖敞水区鱼类群落组成,除人工放流的种类外,河湖洄游性鱼类已基本消失,以湖鲚、银鱼、虾类和小型鲤科鱼类种群占绝对优势。8种优势种种间协调系数显示,湖鲚、银鱼类、白虾、似、九州等相互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之间除产卵期有先后外,时空分布和食饵对象基本一致。从太湖敞水区鱼类食物关系来看,随着食物链中高层次的掠食性凶猛鱼类减少,有利于被食者种群的发展,但也伴随着它们种间竞争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敞水区 鱼类 种间关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飞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3-74,共12页
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而进一步挖掘其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产品,使其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胜地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而进一步挖掘其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产品,使其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胜地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运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通过TOPSIS评价方法对环太湖地区20个县市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予以测度,同时利用产业的核心、基础、环境和可持续竞争力等要素揭示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环太湖地区各县市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产业竞争力要素协调度不足;就产业综合竞争力而言,苏州城区等地区强势地位明显,溧阳市等相对处于优势地位,而嘉善县等则处于劣势地位且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为促进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增强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给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 竞争力 测度 环太湖地区 熵权—TOPSIS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