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慧 蔡佳祺 +2 位作者 肖少英 刘晶晶 岳小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0-97,共8页
以太行山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7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属性、村落成因、成村朝代等基础数据分类统计基础上,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并借助GIS的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算法等方法,对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以太行山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7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属性、村落成因、成村朝代等基础数据分类统计基础上,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并借助GIS的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算法等方法,对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发现:(1)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三大集聚区和四大过渡扩散区,在各历史时期呈聚集分布,且主要为山地型;(2)太行山区各历史时期新增传统村落呈增长趋势,并有显著的圈层扩展和点-轴扩展趋势;(3)不同成因类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性大,成因为军事战乱、外来移民、宗教文化型数量变化明显。以期为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文脉谱系研究、分级保护、区域联动发展研究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传统村落 时空分布 GIS
下载PDF
典型山地降水径流时空演变及“水—热—人—地”匹配性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贾仰文 郝春沣 +4 位作者 牛存稳 仇亚琴 杜军凯 徐飞 刘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88-2302,共15页
山地是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交织、矛盾突出的区域。山地水资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发生演变,进一步影响到其与区域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匹配,研究这些问题对辨识山地发展关键短板、提供山... 山地是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交织、矛盾突出的区域。山地水资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发生演变,进一步影响到其与区域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匹配,研究这些问题对辨识山地发展关键短板、提供山地问题解决思路具有基础意义。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太行山、横断山和黔桂喀斯特三大典型山地开展研究,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及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1956-2015年山地降水和径流时空演变特点;采用匹配距离和不平衡指数对山地的水(降水和径流)、热(积温和辐射)、地(面积和耕地)以及社会经济(人口和GDP)等4类要素匹配性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典型山地中,太行山水资源禀赋最差,且2000年以来径流显著衰减,而横断山和黔桂喀斯特降水、径流丰富,且无明显变化趋势;从“水—热—人—地”对比来看,太行山以缺水问题为主,横断山多数地区土地与热资源偏少且水热空间差异大,黔桂喀斯特整体来说土地资源偏少;综合来看,水与其他要素的匹配性最差,特别是在太行山区,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均衡匹配是保障山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横断山 黔桂喀斯特山地 不平衡指数 水文学及水资源
原文传递
旱涝灾害适应性:营建机制与当代启示--以太行山区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刘伟 林祖锐 赵之枫 《工业建筑》 2024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太行山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将集水、蓄水、用水、排水完美于村落空间营建中,为农耕文明下应对旱涝灾害并存的区域环境提供了核心支持,体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文内涵,其中的营建机制对现代城镇生态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太行山区... 太行山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将集水、蓄水、用水、排水完美于村落空间营建中,为农耕文明下应对旱涝灾害并存的区域环境提供了核心支持,体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文内涵,其中的营建机制对现代城镇生态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太行山区内传统村落为例,运用归纳总结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析传统村落基于“趋利-避害”考量的村落整体生态格局、集成“蓄水—排水”一体的村落水组织体系、兼顾“旱时—涝时”情境的多功能复合空间、综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旱涝自平衡设施和形成调控“人-水”关系的非制度性人文观念的旱涝灾害适应性营建机制。最后从系统性思维、融合性策略和共建性理念3方面出发提出对当代城乡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并存 营建机制 规划启示 太行山区 传统村落
原文传递
太行山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特征研究——以平定州四村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冯晋萍 王金平 曹如姬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4期116-118,共3页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传统街巷作为支撑村落形态“骨架”,既是遗产的物质载体,又是一种文化空间。文章以太行山区平定州的上董寨村、宋家庄村、下马郡头村和西锁簧村四处传...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传统街巷作为支撑村落形态“骨架”,既是遗产的物质载体,又是一种文化空间。文章以太行山区平定州的上董寨村、宋家庄村、下马郡头村和西锁簧村四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分析、空间尺度量化等方法,对街巷的生成原因、平面形态、比例尺度、界面特征等进行分析,揭示了太行山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内在的地域性特征,以期有效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性特色,使地域性空间特色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传统村落 街巷空间 地域性
下载PDF
略谈晚商太行山南麓及临近地区的铜器墓 被引量:4
5
作者 常怀颖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0,共13页
自殷墟向南沿太行山南麓至崤函故道的交通线,是晚商时期安阳与关中地区间的主干道。这一交通线与黄河南岸郑洛地区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年代与等级研究长期模糊。在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可视为被商王朝控制的背景下,上述与安阳空间距离有... 自殷墟向南沿太行山南麓至崤函故道的交通线,是晚商时期安阳与关中地区间的主干道。这一交通线与黄河南岸郑洛地区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年代与等级研究长期模糊。在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可视为被商王朝控制的背景下,上述与安阳空间距离有别的铜器墓,在不同区域内的表现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出商王朝管理重心乃至晚商地方经略体系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商 太行山南麓 郑洛地区 铜器墓 地方经略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模式对连翘根系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马龙跃 任子蓓 +1 位作者 陌子熙 任士福 《河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27-31,共5页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连翘根系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化指导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连翘基地生态种植样地、露地栽培样地、野生样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土壤pH值、容重、...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连翘根系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化指导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连翘基地生态种植样地、露地栽培样地、野生样地进行,比较分析其土壤pH值、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生态种植模式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高于野生和露地栽培模式,土壤pH值低于其他两种种植模式,野生样地土壤全钾含量高于生态种植及露地栽培样地。表明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酸碱度,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使当地土壤更适合连翘生长。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种植模式对0~20cm土层土壤养分影响较大。因此,生态种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养分,改善生态环境,利于连翘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土壤理化性质 生态种植 常规露地栽培 野生状态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太行山区幽灵蛛属一新种记述(蜘蛛目,幽灵蛛科)(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锋 朱明生 宋大祥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66,共2页
记述了太行山区蜘蛛区系研究中发现的幽灵蛛科幽灵蛛属 1新种 :短突幽灵蛛Pholcuspennatus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mm。短突幽灵蛛 ,新种Pholcuspennatussp .nov .(图 1~ 8)正模♂ ,副模 2♂♂ ,... 记述了太行山区蜘蛛区系研究中发现的幽灵蛛科幽灵蛛属 1新种 :短突幽灵蛛Pholcuspennatus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mm。短突幽灵蛛 ,新种Pholcuspennatussp .nov .(图 1~ 8)正模♂ ,副模 2♂♂ ,4♀♀ ,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 ,1998 0 6 13,朱明生、张锋采。鉴别特征 新种近似于北京幽灵蛛PholcusbeijingensisZhuetSong,1999,但有如下 3点区别 :1)跗前突末端具有2个硬化的突起 ,而后者只有 1个 ;2 )转节距呈倒靴状而非钩状 ;3)雄蛛螯肢除具有成对的端突和外侧突 ,另外在前面近中央处有 1对小的突起。本种也近于蓟幽灵蛛P .jixia nensisZhuetYu ,1983,但有 3点区别 :1)雄蛛螯肢前面近中央处具 1对小的突起 ,后者无这样的突起 ;2 )本种的雄蛛触肢钩状突约呈圆形 ,后者略呈三角形 ;3)雄蛛触肢转节距明显短于后者。词源 :新种根据雄蛛螯肢前面中央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蛛 幽灵蛛科 蜘蛛目 模式标本 新种 鉴别特征 记述 太行山区 种根 区系研究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4种立地类型物种多样性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程达 刘海翔 +3 位作者 王锦 徐学华 李玉灵 陈海鹏 《河北林果研究》 2016年第3期217-224,共8页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灌木层中,荆条是天然退化山地的绝对优势种,多花胡枝子和荆条是人工整地梯田坡面的优势种,其他物种主要有酸枣、臭椿,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草本层主要物种有中华隐子草、狗尾草、早熟禾、碱蓬、地梢瓜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灌草坡、荒草坡、梯田坡面,而均匀度指数略有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坡面,物种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灌草坡、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灌木层,鲜有低矮乔木。不同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简易植生袋坡面恢复技术措施在基岩裸露的陡坡上实施1a后,萌发生长的紫花地丁和二月兰的保存率低,恢复状况差,植生袋破损严重,坡面稳定性差,难以实现恢复效果;灌草坡鱼鳞坑造林技术实施1a后,金叶榆、侧柏、黄栌、榆叶梅和樱花的存活率分别为99%、99%、85%、67%和48%,其中金叶榆、侧柏和黄栌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榆叶梅和樱花;荒草坡面撒播植被恢复技术实施1a后,紫苜蓿存活状况较好,紫花地丁和二月兰存活状况差,二月兰几乎无一存活;梯田坡面营养钵造林技术实施1a后,沙地柏成活率不足5%;梯田台面客土经济林营造技术实施结果表明:山桃、山杏、苹果、核桃都可以在片麻岩梯田台面上较好生长,经过合理的培育管理,能够取得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片麻岩区 物种多样性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平顺县东部石板房营造技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薛林平 胡盼 张嘉琪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6期128-135,共8页
太行山区的石板房是一种综合利用资源应对自然环境的民居类型,并逐渐形成一套不同于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体系。本文选取位于太行腹地的平顺县东部地区的石板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绘,访谈众多技艺精湛的老匠人,对囊括堪舆理... 太行山区的石板房是一种综合利用资源应对自然环境的民居类型,并逐渐形成一套不同于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体系。本文选取位于太行腹地的平顺县东部地区的石板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绘,访谈众多技艺精湛的老匠人,对囊括堪舆理念、材料选取、工具使用、建筑设计、施工工序以及与之相关的建造仪式和习俗等内容进行记录与研究,并探讨石板房营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顺县东部 太行山区 石板房 营造技艺 口述访谈 活态保护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荣花 翟玉建 孙贵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7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困的现状,对于本地区乃至于全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影响作用。发展太行山区农村文化,全面提高本地区农民素质...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困的现状,对于本地区乃至于全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影响作用。发展太行山区农村文化,全面提高本地区农民素质,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省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落后原因以及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新农村 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余智慧 吴园园 +8 位作者 王巧玲 王剑锋 陈昊龙 王明明 祝少辉 陈春景 王昊 袁要伟 李玉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77-890,共14页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1±1.0~129.7±1.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1±1.0~129.7±1.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_(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安林地区 中生代侵入岩 壳幔岩浆混合
下载PDF
燕山-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协同关系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德凤 万巨影 +1 位作者 白丽娜 吕乐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9-417,共9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测算了燕山-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而系统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最后对比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协同关系在不同尺度(县域、乡镇、网格)下的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燕山-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测算了燕山-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而系统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最后对比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协同关系在不同尺度(县域、乡镇、网格)下的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燕山-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2 985.0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 171.01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调节服务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支持、供给和文化服务。各类用地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草地、耕地、湿地、水域和荒漠。(3)协同关系为燕山-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权衡关系存在于供给服务与其他3项服务中。不同研究尺度下权衡/协同关系具有差异,县域尺度仅表现出协同关系,而乡镇和网格尺度下协同/权衡关系并存。研究结果对准确把握不同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权衡/协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实现贫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燕山-太行山区 多尺度分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冀西麻棚地区金银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超 牛树银 +5 位作者 高银仓 王宝德 孙爱群 马宝军 李英杰 王自力 《黄金科学技术》 2012年第3期10-17,共8页
近年来,麻棚地区金银多金属矿集区已经成为太行山中段的重要矿产地,先后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点)25处,大多位于岩体周围,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目前具开采价值的矿区只有8处,特别是大型矿床只有石湖金矿,因而急需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一步... 近年来,麻棚地区金银多金属矿集区已经成为太行山中段的重要矿产地,先后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点)25处,大多位于岩体周围,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目前具开采价值的矿区只有8处,特别是大型矿床只有石湖金矿,因而急需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一步指导找矿。为探究麻棚岩体周边成矿的关联性,选取麻棚岩体东南侧石湖金矿和西南侧北营西沟银矿进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分析,同时经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发现岩体周边矿床(点)在区域构造、地层建造、岩浆活动、围岩蚀变及矿脉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认为它们属于燕山期统一的成矿序列事件。在此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并指出了区域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枝构造 成矿特征 成矿模式 金银多金属矿床 太行山中段 麻棚地区
下载PDF
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分类的生态系统类型识别及时空格局变化分析——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
14
作者 毕善婷 陈影 +3 位作者 李泽 屈爽 赵文超 梁阅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4,257,共10页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 [目的]科学识别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方法]基于域—生物群系—功能群(RBE)的分类原理,构建了包括3个1级,8个2级和24个3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并集成多源数据,开展了2000和2020年的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的分类制图。基于RUSLE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①河北省太行山区20 a间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增加最多,主要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缩减了61105.95 hm^(2),以雨养农田为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和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584.32和2535.66 hm^(2),而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减幅分别为0.96%和8.18%。未利用地生态系统受研究区生态保护措施影响减少5800.68 hm^(2)。②生态系统服务值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影响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除粮食供给服务为西低东高,主要是由于农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③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重叠性,但仍有差异。[结论]提出的分类体系具有可行性,分类精度达到80%以上,符合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势,可为识别山区生态系统分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支撑,进而促进山区生态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布格局 河北省太行山区
下载PDF
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彦兰 佟艳 樊良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0-173,共4页
通过对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现状进行调研,根据生境及植被特征,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提出了该区6大植被恢复模式,即水土保持林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封山育林模式,公路两旁植被恢复模式,自然保护区模式,防火林带模式。从地带性植物群... 通过对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现状进行调研,根据生境及植被特征,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提出了该区6大植被恢复模式,即水土保持林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封山育林模式,公路两旁植被恢复模式,自然保护区模式,防火林带模式。从地带性植物群落、防火减灾、景观生态、最优分布位置等角度,研究了豫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结果对豫北太行山乃至整个太行山区的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太行山 低山丘陵区 植被恢复 构建模式
下载PDF
太行山区泥石流灾害降雨触发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柴艳 祁颖辉 《地下水》 2011年第3期165-165,176,共2页
河北省太行山区是河北省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发生区,该区泥石流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中低山区域,其分布与暴雨等值线的中心部位基本吻合;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发生在每年7月20日至8月10日之间的强暴雨时期。泥石流的暴发受到降雨因... 河北省太行山区是河北省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发生区,该区泥石流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中低山区域,其分布与暴雨等值线的中心部位基本吻合;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发生在每年7月20日至8月10日之间的强暴雨时期。泥石流的暴发受到降雨因素和地质因素的双重影响,由于降雨为第一主控因子,在地质地貌条件充许的前提下,决定着泥石流是否能在暴雨中被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因素 泥石流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两山”地区煤矿区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团 班思远 《中国煤炭》 2019年第12期89-93,共5页
煤炭资源的开发对京津冀燕山、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为突出,为了实现“两山”地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将生态工程、矿业产业与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提出“两山”地区煤矿区基于充填开采的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实现生态... 煤炭资源的开发对京津冀燕山、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为突出,为了实现“两山”地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将生态工程、矿业产业与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提出“两山”地区煤矿区基于充填开采的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实现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由修复向源头防护的转变。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加快煤矿区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深化政策支持,不断丰富煤矿区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的内涵,全面提升煤矿区生态保护性开采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生态保护性开采 充填绿色开采 “两山”地区 煤矿区
下载PDF
账本中的军事后勤史:太行山所出“所部来往账”文书初探
18
作者 刘广瑞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3-38,共6页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中有一组被称为"兵工厂账本"的文献,通过研究其中两件"所部来往账"文书,可以发现这组"兵工厂账本"文献很可能是解放战争时期黎城兵工四厂和兵工六厂在被服互助组支领的被服账。两件&...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中有一组被称为"兵工厂账本"的文献,通过研究其中两件"所部来往账"文书,可以发现这组"兵工厂账本"文献很可能是解放战争时期黎城兵工四厂和兵工六厂在被服互助组支领的被服账。两件"所部来往账"文书对于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后勤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文书 兵工厂 晋冀鲁豫根据地 被服 互助合作
下载PDF
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被引量:54
19
作者 王成 武红 +2 位作者 徐化成 郑均宝 周怀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0-176,共7页
以河北省阜平县的 5条河流主流河谷为案例 ,全面分析了河谷内居民点的斑块特征和分布格局。表明 ,河谷内的居民点位置基本是在的向阳一侧靠近坡脚的地方 ,一般以狭长形状为主 ;居民点面积在河谷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在各个河段的变化很大 ,... 以河北省阜平县的 5条河流主流河谷为案例 ,全面分析了河谷内居民点的斑块特征和分布格局。表明 ,河谷内的居民点位置基本是在的向阳一侧靠近坡脚的地方 ,一般以狭长形状为主 ;居民点面积在河谷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在各个河段的变化很大 ,但不同河流居民点面积占河谷面积的比例十分接近 ,在 10 %~ 17%的范围内变动。在研究区内 ,河段内居民点的面积与河谷面积、河谷内农田面积是呈正相关的 ,表明本地区河谷内的居民对河谷土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河谷内的居民点增加使河谷林木急剧减少 ,但居民点内部和周围的河谷林木为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地区 河谷 居民点 分布格局 河北 斑块特征 面积
下载PDF
土壤水对降水和地表覆盖的响应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秋英 李发东 +2 位作者 欧国强 宋献方 张万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41,共5页
该文试图通过坡面径流场试验,对无覆盖、秸秆覆盖和石子覆盖的径流小区内土壤水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期探讨太行山区土壤水对降水和覆盖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当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单次降水很难入渗至30c... 该文试图通过坡面径流场试验,对无覆盖、秸秆覆盖和石子覆盖的径流小区内土壤水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期探讨太行山区土壤水对降水和覆盖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当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单次降水很难入渗至30cm以下;从响应时间看,在30cm深处,石子覆盖响应最快,秸秆覆盖次之,无覆盖响应最慢;在60cm深处则不同,秸秆覆盖响应最快,石子覆盖次之,无覆盖响应最慢;100cm处石子覆盖土壤水最先增加,而秸秆覆盖则滞后了10h,无覆盖响应最慢;无覆盖处理30cm土壤含水量比石子覆盖平均低0.13cm3cm3,比秸秆覆盖平均低0.07cm3cm3,表明覆盖有利于土壤水的保存.秸秆覆盖对60cm土层入渗的效果比石子好,然而,石子覆盖的保水效果却好于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降水 覆盖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