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梅道启 符娜 秦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的30例临床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患儿行TSC1、TSC2基因分析,并进行基因型-表型关系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男22例、女8例,中位年龄6.45岁。5例发...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的30例临床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患儿行TSC1、TSC2基因分析,并进行基因型-表型关系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男22例、女8例,中位年龄6.45岁。5例发现TSC1基因突变、22例发现TSC2基因突变,突变率90%。TSC1和TSC2基因突变类型有5种,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大片段缺失、移码突变和剪切突变,以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和移码突变的发生率最高。其中TSC1基因仅发现剪切突变和移码突变;TSC2基因上述5种突变均有发现。共发现12种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型,其中以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和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最高。癫痫发生在TSC2和TSC1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性硬化症临床表型和突变类型较多,TSC2基因突变频率大于TSC1基因,TSC2基因突变更易引发严重的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临床表型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5家系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敏 张继要 +2 位作者 董伟 赵亚梅 罗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41-544,共4页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5个家系受累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色素脱失斑、智力低下。家系1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074C>T杂合无...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5个家系受累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色素脱失斑、智力低下。家系1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074C>T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该位点未见异常;家系2先证者TSC2基因存在c.2545+10C>T杂合变异,为新发现的剪切变异,其父亲该位点为杂合子;家系3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497C>T杂合无义变异,其母亲和姐姐该位点均为杂合子;家系4先证者TSC2基因存在c.4375C>T杂合变异,为新发现的无义变异,其母亲、姐姐及哥哥该位点均为杂合变异;家系5先证者未发现明确致病变异。结论具有相同TSC1变异位点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发现新的TSC1致病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新突变 临床表现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花 胡湘蜀 +4 位作者 费凌霞 欧阳梅 张佩琪 沈鼎烈 周锦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入组了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就诊的临床确诊的TSC患者共7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TSC基因检测,以进一步明确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入组了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就诊的临床确诊的TSC患者共7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TSC基因检测,以进一步明确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在76例患者中男性50例(66%),女性26例(34%)。19例存在类囊状结节(31%),69例存在皮肤改变(92%),16例存在肾脏病变(30%),存在智力低下者50例(69%),随访1年以上仍有癫痫发作者36例(49%)。发现TSC1基因突变者22例(29%),TSC2基因突变者39例(51%),未发现基因突变者15例(20%),TSC1基因突变:TSC2基因突变比率大约为3:5。在有TSC基因突变家族史的患者中,TSC1基因突变:TSC2基因突变比率为1:1;在无TSC家族史患者中,TSC1基因突变:TSC2基因突变比率大约为1:2。与TSC1基因突变和未发现突变组相比,TSC2基因突变组在癫痫发病年龄(Z=1.688,P=0.007)、癫痫发病年龄小于1岁(X2=10.584,P=0.001)、癫痫病程(X2=4.996,P=0.025)、痉挛发作(X2=10.111,P=0.001)、类囊状结节(X2=9.182,P=0.002)、皮肤改变(X2=9.016,P=0.003)和肾脏病变(X2=6.079,P=0.014)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基因型与智力的关系。结论TSC1基因突变和未发现基因突变者临床表型较轻,TSC2基因突变者临床表型重,TSC2基因突变患者癫痫发病年龄小,尤其好发于1岁以内,更容易出现痉挛发作、颅内类囊状结节、皮肤改变和肾脏病变等。因此对于TSC2基因突变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癫痫 智力
原文传递
TSC1基因新突变导致的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士德 王占想 +1 位作者 林榕 赵敬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61-964,共4页
目的对一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和TSC1、TSC2基因突变检测,揭示其分子机制,为家系成员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表型、影像学检查和异常家族史确诊该家系为结节性硬化症.对家系内6例患者与8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TSC... 目的对一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分析和TSC1、TSC2基因突变检测,揭示其分子机制,为家系成员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表型、影像学检查和异常家族史确诊该家系为结节性硬化症.对家系内6例患者与8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及侧翼剪切位点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分析,同时选择15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TSC1基因的第15外显子存在一个c.1781_1782delTG(p.Val594GlyfsX11)移码突变.家系分析提示所有患者均携带同样的突变.8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及150名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突变.经检索HGMD数据库该突变为新突变,且与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TSC1基因的c.1781_1782delTG(p.Val594GlyfsX11)突变可能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分子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汶 周立花 +6 位作者 高伯笛 李麓芸 钟昌高 龚斐 肖红梅 宋涛 卢光琇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在基因诊断结果明确的基础上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 目的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在基因诊断结果明确的基础上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PCR-DHPLC)、DNA测序技术,对19个家系的21例TSC患者进行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在19个家系21例患者中发现17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其中13种突变未见报道,包括TSC1基因的c.2672delA、c.2672insA和TSC2基因的c.4918insCGCC、c.1143delG、Intron27+1G〉A、c.1957—1958delAG、Intron5+1G〉A、c.910insCT、c.2753C〉G、c.4078dupAGCAAGTCCAGCTCCTC、Intron11—1G〉A、Intron14+1G〉A、c.684C〉A。对7个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其中6个家系的胎儿均未发现其家系先证者所具有的突变,胎儿出生后电话随访至1~4岁无TSC的症状出现。而另一家系的胎儿携带有和母亲一样的突变,经遗传咨询后,家属选择了引产。结论本研究证实的TSC基因突变中,有76.5%(13/17)的突变均未在其他研究中被发现,说明中国人群TSC基因的突变谱可能与其他人群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中TSC基因诊断率为89.5%(17/19),提示TSC的发生可能还有其它未知的遗传病因;在有家族史的病例中,TSC1与TSC2有相似的突变比例,而在散发病例中,TSC2的突变更加常见;13种新突变患者的父母均无类似突变,说明TSC致病基因具有较高的自发突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TSC1/TSC2基因变异的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林锐 赵振华 +5 位作者 刘莉娜 王聪慧 陈晨 刘宁 孟静静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对29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筛查,并对其中14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 目的对29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筛查,并对其中14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TSC相关变异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NGS-Sanger测序和MLPA技术对29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检测;抽取胎儿羊水或绒毛样本,通过亲子鉴定试验排除母体污染;针对先证者携带的致病变异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结果在29个TSC家系中共检出27种疑似致病变异,其中TSC1变异5种(18.5%),TSC2变异22种(81.5%),12种未见文献报道。14个接受产前诊断的家系中,5个家系的胎儿为患者,其中2例胎儿携带TSC2基因新发变异,超声提示心脏多发横纹肌瘤,其余9个家系的胎儿判断为正常。结论本研究拓展了TSC1、TSC2基因的变异谱。高通量测序结合MLPA可以高效、准确地为TSC患者提供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高通量测序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结节性硬化症基因突变类型与雷帕霉素治疗效果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静 胡湘蜀 +2 位作者 李淡芳 董晓立 李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776-782,共7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合并癫痫发作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雷帕霉素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使用1种抗癫痫药物无效的110例TSC伴癫痫发作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雷帕霉素治疗...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合并癫痫发作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雷帕霉素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使用1种抗癫痫药物无效的110例TSC伴癫痫发作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雷帕霉素治疗组与非雷帕霉素治疗组,并对上述患者进行TSC基因测序,将基因阳性者分为基因突变后蛋白截短组与非截短突变组,综合分析不同治疗组及不同突变类型组间的临床资料,并对基因突变类型与雷帕霉素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10例TSC伴癫痫发作患者中,87例(79.1%)患者TSC基因阳性,其中TSC1基因阳性35例(40.2%),TSC2基因阳性52例(59.8%);蛋白截短突变32例(36.8%),非蛋白截短突变55例(63.2%)。其中39例(44.8%)给予雷帕霉素治疗,48例(55.2%)给予非雷帕霉素治疗。在雷帕霉素治疗组中,截短突变与非截短突变的治疗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932,P=0.026);在非雷帕霉素治疗组,截短突变与非截短突变的有效率之间亦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610,P=0.018)。结论截短突变的TSC合并癫痫发作的患者,添加雷帕霉素治疗效果优于添加其他抗癫痫药物或生酮饮食治疗。非截短突变的患者使用一般抗癫痫药物或生酮饮食治疗有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癫痫 雷帕霉素 tsc1基因 tsc2基因
下载PDF
儿童结节性硬化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平平 马少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60-261,共2页
患儿男,4月15天。因“反复抽搐5 d”于2018年8月8日入院。现病史: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点头拥抱样发作,多成串,每天1~2串,每串10余次,发作后精神差、睡眠多。近3 d发作频繁,每天3~5串。不伴发热、吐泻,吃奶量少,尿量减少... 患儿男,4月15天。因“反复抽搐5 d”于2018年8月8日入院。现病史: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点头拥抱样发作,多成串,每天1~2串,每串10余次,发作后精神差、睡眠多。近3 d发作频繁,每天3~5串。不伴发热、吐泻,吃奶量少,尿量减少。个人史:系G2P2,母孕期健康,按时产检均正常,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1 kg,生后无窒息抢救史,母乳喂养。生后发育迟缓,目前竖头不稳,不会翻身,面部表情少,不会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癫痫 tsc1基因 tsc2基因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的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吕永梅 张正中 +1 位作者 陈丽 牟韵竹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研究1例中国汉族人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家族中的正常人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该例患者TSC1基因第15... 目的研究1例中国汉族人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家族中的正常人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该例患者TSC1基因第15外显子存在C.1884-1887del AAAG(P.Leu628Leu fs X23)移码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并在其后第23位氨基酸处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GA。家族中的正常成员及100名无关正常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突变。结论 TSC1基因的新缺失突变C.1884-1887del AAAG可能是导致患者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突变为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症 结节性 tsc1基因 tsc2基因 突变
下载PDF
鲸类低氧耐受的分子机制初探:基于HIF1α和TSC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瑞 曹阳 +2 位作者 刘兴 田然 徐士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6-309,共14页
鲸类(Cetacea)具有超强潜水能力,长时间潜水造成的体内低氧是其适应完全水生生活面临的挑战之一。为了克服体内低氧环境,鲸类产生了一系列低氧耐受相关的解剖和生理等方面的适应特征,然而这一适应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在细胞... 鲸类(Cetacea)具有超强潜水能力,长时间潜水造成的体内低氧是其适应完全水生生活面临的挑战之一。为了克服体内低氧环境,鲸类产生了一系列低氧耐受相关的解剖和生理等方面的适应特征,然而这一适应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选择在细胞感知和适应内环境氧分压变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低氧环境下抑制能量代谢的结节性复合物1(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1,TSC1)基因为候选基因,选择压力检测发现鲸类TSC1基因的6个正选择位点至少被两种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检测到,且通过与陆生哺乳动物同源序列比较分析,鲸类鉴定出7个特异的氨基酸突变。这些正选择和特异突变位点有30.77%(4/13)发生了激进氨基酸性质改变,且正选择位点位于重要结构域附近。正选择信号主要集中在鲸类内部各支系中,提示鲸类为了适应低氧环境,这两个基因可能发生了功能改变,以保护细胞免受低氧损伤。我们在低氧耐受不同类群间共检测到66个平行/趋同进化位点,为低氧耐受不同类群的趋同的低氧适应提供了分子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类 低氧耐受 HIF1α基因 tsc1基因
下载PDF
新发现TSC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T1967C致结节性硬化症的1例散发病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梦莎 刘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1-884,共4页
报道1例通过第2代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29岁中国汉族女性散发病例。该患者因反复癫痫发作26年,头晕头痛3个月入院;查体可见面部弥漫性血管纤维瘤、腰背部散在鲨鱼皮样斑块、躯干四肢散在色素减退斑片;头颅磁共振见病... 报道1例通过第2代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29岁中国汉族女性散发病例。该患者因反复癫痫发作26年,头晕头痛3个月入院;查体可见面部弥漫性血管纤维瘤、腰背部散在鲨鱼皮样斑块、躯干四肢散在色素减退斑片;头颅磁共振见病灶累及侧脑室、小脑蚓部、左侧颞叶,伴两侧广泛脑皮质异常信号改变。基因测序发现该患者TSC1基因16号外显子c.T1967C杂合错义突变,且此突变位点为一新发现致病性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I基因 错义突变 散发
下载PDF
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HEK293细胞系TSC1基因稳定敲除效果的实验鉴定
12
作者 王晶 高倩 +1 位作者 陈健康 刘家云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129-131,161,共4页
目的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HEK293细胞系中对TSC1基因稳定敲除,并对... 目的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HEK293细胞系中对TSC1基因稳定敲除,并对其敲除效果进行鉴定。方法根据TSC1基因的序列设计sgRNA,将sgRNA克隆到载体lentilCRISPRv2上,将连接产物转化至Stbl3感受态细胞,对菌液进行测序鉴定。将鉴定成功的lentiCRISPRV2-sgTSC1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加入嘌呤霉素进行筛选,挑选单细胞克隆进行PCR鉴定,选取条带单一的细胞株用Western blot鉴定TSC1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lentiCRISPRV2-sgTSC1-1/2重组质粒,并利用该质粒完成对TCS1基因的定点切割,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中无TSC1表达。结论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构建TSC1基因敲除的稳定细胞株,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Cas9) 结节性硬化症 基因敲除 结节性硬化症1基因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伴难治性癫痫儿童的手术治疗分析
13
作者 贺晶 史洁 +8 位作者 林久銮 孙朝晖 王海祥 张冰清 刘一鸥 宋宪成 丰倩 柏建军 周文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97-600,共4页
目的分析42例儿童结节性硬化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为结节性硬化伴难治性癫痫患儿42例。所有患儿均行磁共振检查,41例实施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30例实施基因检测。所有患儿均... 目的分析42例儿童结节性硬化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为结节性硬化伴难治性癫痫患儿42例。所有患儿均行磁共振检查,41例实施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30例实施基因检测。所有患儿均实施详细术前评估并行直接切除手术或颅内电极热凝手术。结果42例患儿中EngelⅠ级31例,占73.8%;Ⅱ级6例,占14.3%;Ⅲ级3例,占7.1%;Ⅳ级2例,占4.8%。31例无发作患儿中有脑电图异常19例,其中16例一直有放电,3例在术后1年内脑电图异常,之后正常;其余12例患儿术后复查脑电图正常。1例全面性痉挛发作术后6年无发作。结论儿童结节性硬化伴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往往是单一病灶或者有主要局限区域,通过详细术前评估可准确识别出致痫结节,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 癫痫 头皮脑电图 tsc1基因突变 tsc2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TSC22D1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宇 吴焕淦 +2 位作者 黄艳 薛晓红 季亚婕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2年第1期101-104,共4页
TSC22D1是TSC-22/Dip/Bun家族中的一员,在大鼠、小鼠和人类等不同种属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其两个转录本TSC22D1.1和TSC22D1.2在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调控中功能相反,与肿瘤增殖、凋亡等密切相关;不仅仅局限... TSC22D1是TSC-22/Dip/Bun家族中的一员,在大鼠、小鼠和人类等不同种属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其两个转录本TSC22D1.1和TSC22D1.2在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调控中功能相反,与肿瘤增殖、凋亡等密切相关;不仅仅局限于参与肿瘤进程,且具有协调脂质代谢、诱导细胞衰老、参与细胞外基质重构等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TSC22D1的相关研究,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机制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22D1基因 生物学功能 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