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披碱草属与大麦属系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卢宝荣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193-207,共15页
禾本科中,披碱草属Elymus L.为多倍体属,约含150余种;大麦禹Hordeum L.具倍体和多倍体,约有40余种,该两属均广泛地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该两属,尤其是被碱草属的系统分类较为困难。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认为这两个属的系统关系较远,而... 禾本科中,披碱草属Elymus L.为多倍体属,约含150余种;大麦禹Hordeum L.具倍体和多倍体,约有40余种,该两属均广泛地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该两属,尤其是被碱草属的系统分类较为困难。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认为这两个属的系统关系较远,而细胞学研究的资料却表明,披碱草属的H染色体组起源于大麦属。笔者对来源不同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物种进行了远缘杂交,并对其属间杂种F_1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以披碱草属作母本,该两属有相对较高的杂交亲合力,通过对杂种幼胚进行分割和离体培养,也能获得杂种F_1植株。属间杂种植株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但更接近于披碱草属,杂种的生殖器官发育不健全,而且所有的杂种F_1均完全不育。细胞学的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属间的杂种F_1通常具有较低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数,但有较大的变异。通过笔者的工作及掌握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资料分析认为: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物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这两个属中所含的H染色体组已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分化;不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及大麦属的物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披碱草属 大麦属 系统关系
下载PDF
小麦族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被引量:27
2
作者 卢宝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5年第2期63-68,共6页
禾木科小麦族中包含了三种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即:小麦、大麦和黑麦以及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种类。小麦族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态多样,具有极其丰富的形态和遗传变异类型。作为巨大的基因资源库,小麦族植物在通过现... 禾木科小麦族中包含了三种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即:小麦、大麦和黑麦以及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种类。小麦族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态多样,具有极其丰富的形态和遗传变异类型。作为巨大的基因资源库,小麦族植物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而导入外源有益基因的麦类作物育种程序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价值。然而对于小麦族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了解还远远不足。同时在全球环境的不断改变和遭到破坏的今天,一些小麦族的物种已处于濒危的状态而面临灭绝,因此对于小麦族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遗传资源 种质保护 多样性 禾本科
下载PDF
利用RAPD分析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瑞武 周永红 +1 位作者 郑有良 魏育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65-871,共7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技术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基因组 DNA多态性分析。 42个引物产生的 2 90条谱带中 ,2 5 7条( 88.62 % )表现出多态性 ,说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的模式种...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技术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基因组 DNA多态性分析。 42个引物产生的 2 90条谱带中 ,2 5 7条( 88.62 % )表现出多态性 ,说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的模式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 2 90个 RAPD标记 ,计算材料间 Nei氏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 ,在NTSYS程序中利用 UPGMA进行聚类。结果表明 ,Elymus sibiricus种内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遗传距离在 0 .0 97~ 0 .1 80之间。E.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 Hystrix patula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 ,遗传距离在 0 .45 8~ 0 .60 5之间。 H.patula与 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近 ,R.caucasica与 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远nalysi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披碱草属 鹅观草属 猬草属 模式种 RAPD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被引量:22
4
作者 杭焱 金燕 卢宝荣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0-266,共7页
筛选的 12条ISSR引物 ,对采集于陕西华山 3个自然居群、2 0个亚居群的 15 0个华山新麦草 (Psathy rostachyshuashanicaKengexGuo)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华山新麦草样本ISSR产物的多态位点比率 (P)为 96 .8% ;每个位点的平均... 筛选的 12条ISSR引物 ,对采集于陕西华山 3个自然居群、2 0个亚居群的 15 0个华山新麦草 (Psathy rostachyshuashanicaKengexGuo)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华山新麦草样本ISSR产物的多态位点比率 (P)为 96 .8% ;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 (Ae)为 1.4 11;居群的预期杂合度 (He)为 0 .2 5 1,大于一般风媒异交植物的平均值 0 .14 8;居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 (I)为 0 .391;这些结果表明华山新麦草在居群水平上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亚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 (GST)为 0 .30 4 ,表明大部分 (约为 70 % )的遗传变异均存在于亚居群内 .同时亚居群间具有一定频率的基因流 ,其遗传相似性也较高 ,变化范围为 0 .796~ 0 .974 (平均为 0 .90 3) .根据上述结果推断 ,华山新麦草的濒危不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稀有 ,而是由于它对特殊生态环境的要求影响了它的扩散而仅分布于华山这一狭小范围 .因此 ,只要能够保证目前华山的生态环境不被进一步破坏 ,华山新麦草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不会因种内遗传多样性降低而灭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华山新麦草 居群结构 遗传多样性 ISSR 资源保护
原文传递
小麦族四个属模式种的醇溶蛋白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瑞武 周永红 +1 位作者 郑有良 胡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2,共4页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PAGE)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 4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醇溶蛋白电泳分析 ,结果表明 :(1 ) 4个模式种具有明显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其种间醇溶蛋白多态性高达 92 .3 % ;(2 ) Elymus s...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PAGE)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 4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醇溶蛋白电泳分析 ,结果表明 :(1 ) 4个模式种具有明显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其种间醇溶蛋白多态性高达 92 .3 % ;(2 ) Elymus sibiricus和 H ystrix patula具有相似的醇溶蛋白带型 ,而 Roegneria caucasica和Kengyilia gobicola的带型基本相似 ,其醇溶蛋白图谱能够反映一定的系统关系 ;(3 )不同收集地的 E. sibiricus材料间也存在明显的醇溶蛋白遗传差异 ,新疆的 E. sibiricus具有较丰富的醇溶蛋白带纹 ,而甘肃的 E. sibiricus的醇溶蛋白带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披碱草属 鹅观草属 猬草属 仲彬草属 模式种 醇溶蛋白 分析 麦类 近缘野生种
下载PDF
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形态学变异和酯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杨瑞武 周永红 郑有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91-295,共5页
比较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模式种的形态特征和幼叶酯酶同工酶差异。结果表明 :E lymussibiricus、Roegneriacaucasica和Hystrixpatula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 ,但 3个模式种的部分形态性状存在交叉 ,单纯以形态特征很... 比较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模式种的形态特征和幼叶酯酶同工酶差异。结果表明 :E lymussibiricus、Roegneriacaucasica和Hystrixpatula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 ,但 3个模式种的部分形态性状存在交叉 ,单纯以形态特征很难完全反映它们的真实亲缘关系。酯酶同工酶在E .sibiricus、R .caucasica和H .patula的种间有明显的变异 ,而在E .sibiricus的不同居群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从其酶谱资料来看 ,H .patula与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H .patula与R .caucasica之间及R .caucasica与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披碱草属 鹅观草属 猬草属 模式种 形态学 酯酶
下载PDF
A Collinearity-Incorporating Homology Inference Strategy for Connecting Emerging Assemblies in the Triticeae Tribe as a Pilot Practice in the Plant Pangenomic Era 被引量:25
7
作者 Yongming Chen Wanjun Song +7 位作者 Xiaoming Xie Zihao Wang Panfeng Guan Huiru Peng Yuannian Jiao Zhongfu Ni Qixin Sun Weilong Guo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694-1708,共15页
Plant genome sequencing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and some species even have multiple high-quality reference versions.Demands for clade-specific homology inference and analysis have increased in the pangenomic era.He... Plant genome sequencing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and some species even have multiple high-quality reference versions.Demands for clade-specific homology inference and analysis have increased in the pangenomic era.Here we present a novel method,GeneTribe(https://chenym1.github.io/genetribe/),for homology inference among genetically similar genomes that incorporates gene collinearity and show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raditional sequence-similarity-based methods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scalability.The Triticeae tribe is a typical allopolyploid-rich clade with complex species relationships that includes many important crops,such as wheat,barley,and rye.We built Triticeae-GeneTribe(http://wheat.cau.edu.cn/TGT/),a homology database,by integrating 12 Triticeae genomes and 3 outgroup model genomes and implemented versatile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functions.With macrocollinearity analysis,we were able to construct a refined model illustrating the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s of the 4A-5A-7B chromosomes in wheat as two major translocation events.With collinearity analysis at both the macro-and microscale,we illustrated the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homologs of the wheat vernalization gene Vm2,which evolved as a combined result of genome translocation,duplication,and polyploidization and gene loss events.Our work provides a useful practice for connecting emerging genome assemblies,with awareness of the extensive polyploidy in plants,and will help researchers efficiently exploit genome sequence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ology inference COLLINEARITY database pangenome triticeae tribe POLYPLOID
原文传递
小麦族植物作为牧草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介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世金 李健华 《草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60-79,共20页
全世界的小麦族植物约有20属,300余种。我国原产的约有150余种。引进的约有100余种。作者种植了其中的200余种作了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理生态、营养成分、经济性状和牧草农艺性状的研究,现将小麦族植物作为牧草种质资源分16属分别予... 全世界的小麦族植物约有20属,300余种。我国原产的约有150余种。引进的约有100余种。作者种植了其中的200余种作了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理生态、营养成分、经济性状和牧草农艺性状的研究,现将小麦族植物作为牧草种质资源分16属分别予以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牧草 种南资源 评价
下载PDF
小麦族鹅观草属三种植物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卢宝荣 颜济 +1 位作者 杨俊良 Jan Flink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0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本文研究了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的3个种: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 Neuski 2n=4x=28),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Trin.) Nevski 2n=4x=28)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2n=6x=42)及其种间杂种的形态变异和染色体配对行为。各杂种F_1... 本文研究了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的3个种: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 Neuski 2n=4x=28),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Trin.) Nevski 2n=4x=28)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2n=6x=42)及其种间杂种的形态变异和染色体配对行为。各杂种F_1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数较高,但杂种高度不育。在杂种减数分裂中还观察到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形成。以上结果充分表明该3种植物享有两个共同的基本染色体组,在S和Y染色体组之间发生过染色体相互易位,缘毛鹅观草的染色体组可拟定为S^PY^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鹅观草属 生物系统学
下载PDF
山东小麦族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艳 秦海 李法曾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小麦族5属9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在属间差异明显,可作为分属的参考依据;山东5种鹅观草属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这与形态上划分的拟披碱草组和犬草组相一致。
关键词 小麦族 微形态 叶下表皮 山东
下载PDF
阿拉善鹅观草、大鹅观草及大丛鹅观草杂种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新全 伍碧华 +2 位作者 颜济 杨俊良 郑有良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23-28,共6页
阿拉善鹅观草、大丛鹅观草及大鹅观草是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多年生四倍体植物,将其与纤毛鹅观草等三个种进行了种、属间杂交。通过幼胚离体培养,合成远缘杂种,对各杂种F1 及亲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阿拉善鹅观草、大丛鹅观草及大鹅观草是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多年生四倍体植物,将其与纤毛鹅观草等三个种进行了种、属间杂交。通过幼胚离体培养,合成远缘杂种,对各杂种F1 及亲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鹅观草与E.lanceolatus、鹅观草所含的St染色体组间存在较大的同源性分化;阿拉善鹅观草、大丛鹅观草与纤毛鹅观草间至少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很可能即为St染色体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鹅观草属 减数分型 细胞学
下载PDF
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地区小麦族植物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卢宝荣 颜济 杨俊良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0年第1期57-66,共10页
本文对采集于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地的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10属、52种、370份种子材料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该地区小麦族各属种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是从2n=14到2n=84,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属(Hordeum)、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 本文对采集于新疆、青海和四川等地的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10属、52种、370份种子材料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该地区小麦族各属种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是从2n=14到2n=84,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属(Hordeum)、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和黑麦属(Secale),而后者全部集中于赖草属(Leymus)。其中染色体数目为2n=28和2n=42的类型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多存在于鹅观草属(Roegneria)和披碱草属(Elymus)。除个别种内存在不同倍性的细胞型外,绝大多数种的染色体数目非常稳定。在所有的样本中均没有观察到具非整倍体和B-染色体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冰草属 披碱草属 偃麦草属 大麦属 赖草属 新麦草属 鹅观草属 黑麦属 小麦属 染色体数目 细胞形态
下载PDF
陕西、宁夏部分地区小麦族植物资源调查、收集与分类鉴定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正茂 王睿辉 +3 位作者 李立会 杨欣明 吴振海 贺学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2-304,F003,共4页
2 0 0 2年 8月对陕西、宁夏部分地区分布的小麦族 (Triticeae)植物进行了调查与收集 ,共收集小麦族植物 6属、16种、14 5个居群 ,并对每一物种及其居群的分布区、生境、海拔、2n染色体数目等进行了分析。同时 ,对所收集材料的可利用性... 2 0 0 2年 8月对陕西、宁夏部分地区分布的小麦族 (Triticeae)植物进行了调查与收集 ,共收集小麦族植物 6属、16种、14 5个居群 ,并对每一物种及其居群的分布区、生境、海拔、2n染色体数目等进行了分析。同时 ,对所收集材料的可利用性、调查收集的基本单元以及小麦族植物的保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居群 利用 保护 植物资源
下载PDF
新疆多年生小麦族植物染色体数的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根楼 颜济 杨俊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本文对1987年采集于新疆的多年生小麦族(Triticeae Dum. )属种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该地区多年生小麦族各属种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是从2n=14到2n=84,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属(Hordeum)、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而后者全部集中于赖草属(L... 本文对1987年采集于新疆的多年生小麦族(Triticeae Dum. )属种进行了细胞学观察。该地区多年生小麦族各属种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是从2n=14到2n=84,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属(Hordeum)、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而后者全部集中于赖草属(Leymus).其中染色体数目为2n=28和2n=42的频率最高,主要存在于鹅冠草属(Roegneria)和披碱草属(Elymus)。Roegneria gobicola, Roegneria kuqaensis, Roegneria tahelacona, Roegneria zhoasuensis的染色体数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染色体
下载PDF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Five Basic Genomes St, E, A, B and D in Triticeae Revealed by Genomic Southern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被引量:11
15
作者 Zhao Liu Dayong Li Xueyo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1080-1086,共7页
The St and E are two important basic genomes in the perennial tribe Triticeae (Poaceae). They exist in many perennial species and are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 B and D genomes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The St and E are two important basic genomes in the perennial tribe Triticeae (Poaceae). They exist in many perennial species and are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 B and D genomes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Genomic Southern hybridization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o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genomes (St and E) and the three basic genomes (A, B and D) of T. aestivum. The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outhern hybridization suggested that both St and E genomes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 genome, then the A genome, and relatively distant to the B genome. GISH analysis using St and E genomic DNA as probes further confirmed the conclusion. St and E are the two basic genomes of Thinopyrum ponticum (StStE^eE^bE^x) and Th. intermedium (StE^eE^b), two perennial species successfully used in wheat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vides a possible answer as to why most of the spontaneous wheat-Thinopyrum translocations and substitutions usually happen in the D genome, some in the A genome and rarely in the B genome. This would develop further use of alien species for wheat improvement, especially those containing St or E in their genome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genom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perennial triticeae St genome wheat
原文传递
小麦族中含St染色体组物种的特异分子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成 杨足君 +2 位作者 刘畅 李光蓉 任正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71-1279,共9页
以拟鹅观草(Pseudoroegneria spicata)、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二倍体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荆州黑麦(Secale cereale cv.Jingzhou rye)、普通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等15个物种为材料,用200条10碱基随机引物进... 以拟鹅观草(Pseudoroegneria spicata)、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二倍体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荆州黑麦(Secale cereale cv.Jingzhou rye)、普通小麦中国春(Chinese Spring)等15个物种为材料,用200条10碱基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筛选到拟鹅观草基因组中1个542 bp的特异DNA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DQ992032),命名为OPH11542。根据OPH11542设计特异引物,对小麦族物种进行PCR扩增,发现拟鹅观草可以扩增出OPH11542以及分子量分别为742 bp(GenBank登录号为DQ992033,记为OPH11742)和743 bp(GenBank登录号为EF014218,记为OPH11743)的DNA片段,而其他材料均未扩增出这3个片段。经序列比对结合多个软件的分析结果认为该3个片段为同一类新重复序列。利用特异引物对15份含St染色体的物种进行扩增,发现含StY染色体组的物种均能扩增出OPH11742或OPH11743,而含StH染色体组的物种均能扩增出OPH11542。这表明St染色体组在与其它染色体组组合形成多倍体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重组或修饰。OPH11542、OPH11742和OPH11743可以作为检测St染色体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St染色体组 特异PCR 小麦族
下载PDF
小麦族鹅观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肖海峻 翟利剑 +1 位作者 卢宏双 闫伟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1-46,共6页
鹅观草属Roegneria是小麦族中最大的一个属,对于鹅观草属的归属问题,不同时期的学者拥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综述了鹅观草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及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有关鹅观草属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 鹅观草属Roegneria是小麦族中最大的一个属,对于鹅观草属的归属问题,不同时期的学者拥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综述了鹅观草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及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有关鹅观草属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几方面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植物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应把鹅观草作为一个独立的属对待,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把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合为1个属处理。此外,还对鹅观草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鹅观草属 分类
下载PDF
小麦族中间鹅观草不同居群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史冀伟 高爱农 +3 位作者 刘津刚 李立会 杨欣明 李秀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7-552,共6页
小麦族(Triticeae)植物的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的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的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 edia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 小麦族(Triticeae)植物的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的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的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r.m edia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料,对11个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取样策略的建立,对于指导野外调查、收集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中间鹅观草 形态性状 遗传多样性 取样策略
下载PDF
ELYMUS SIBIRICUS,E.NUTANS和E.BURCHAN-BUDDAE的形态学鉴定及其染色体组亲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卢宝荣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6期504-513,共10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Elymus sibiricus L.、E.nutans Griseb.和E.burchan-buddae(Neuski)Tzelev[=Roegneria nutans(Keng)Keng]的外部形态差异及其系统学关系,本文对这三种植物的6个穗部形态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并对这三个Elymus种进行了... 为了进一步研究Elymus sibiricus L.、E.nutans Griseb.和E.burchan-buddae(Neuski)Tzelev[=Roegneria nutans(Keng)Keng]的外部形态差异及其系统学关系,本文对这三种植物的6个穗部形态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并对这三个Elymus种进行了种间杂交及杂种F_1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Elymus种的穗长及颖长等性状均变异很大,而内稃的长、宽则变异不大并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E.nutans×E.barchan-buddae及E.nutans×E.sibiricus的杂种F_1均完全不育,减数分裂不规则。E.nutans×E.burchan-buddae杂种F_1的减数分裂构型为:7.70Ⅰ+13.40Ⅱ+0.06Ⅲ+0.08Ⅳ,而E.sibiricus×E.nutans杂种F_1的构型为11.98Ⅰ+9.61Ⅱ+0.64Ⅲ+0.39Ⅳ+0.01Ⅴ。由本实验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内稃形态性状并结合穗部其它性状的差异能对这三个物种进行较准确的鉴定;2.E.nutans与E.burchan-buddae的亲缘关系较近,而E.nutans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则较远;3.E.burchan-buddae×E.nutans的杂种F_1中存在着染色体配对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披碱草属 形态 变异 染色体组 分析
下载PDF
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形态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万智巍 李明启 李姮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20-1027,共8页
为深入研究小麦族植物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收集于中国的16种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均为单粒淀粉粒,二维形状上大多为近圆形,部分呈椭圆形。从淀粉粒组合形式上来看,16个... 为深入研究小麦族植物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收集于中国的16种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均为单粒淀粉粒,二维形状上大多为近圆形,部分呈椭圆形。从淀粉粒组合形式上来看,16个样品均包含有A型(>10μm)和B型(<10μm)淀粉粒。其粒径大小与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2=0.401 3),即平均粒径越大,其圆度越高,在二维形态上越接近正圆。聚类结果表明,16个样品可以分为5类,鹅观草与黑麦淀粉粒差异最为明显,各为一类;二棱皮大麦、六棱皮大麦、披碱草、硬粒小麦为第三类;斯卑尔托山羊草、野生大麦、大麦为第四类;二棱裸大麦、新疆大麦、六棱裸大麦、纤毛鹅观草、春小麦、小麦无芒蚂蚱、野生二粒小麦为第五类。根据多变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小麦族植物淀粉粒鉴定的判别方程式。研究成果充实了小麦族植物淀粉粒数据库和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淀粉粒 形态 多变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