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阻燃剂对稀有鮈鲫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7
1
作者 塔娜 房彦军 +3 位作者 林本成 张伟 田蕾 袭著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7-762,共6页
为研究新型阻燃剂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TDCPP)的毒性效应,以稀有绚鲫(Gobiocyprisrufus)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分别进行96h和28d的染毒,研究TDCPP对稀有绚鲫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并通过对稀有觞鲫脑组织... 为研究新型阻燃剂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TDCPP)的毒性效应,以稀有绚鲫(Gobiocyprisrufus)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分别进行96h和28d的染毒,研究TDCPP对稀有绚鲫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并通过对稀有觞鲫脑组织中与神经纤维的生长、发育、轴突再生等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检测,初步探讨了TDCPP的神经毒性作用。结果表明:TDCPP对稀有觞鲫的96h.LC50为2.99(220~3.38)mg·L^-1,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TDCPP属于剧毒性。经0.9、1.5、2.1和2.7mg·L^-1TDCPP染毒28d,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稀有朐鲫肝脏及脑组织中SOD和GSH—Px的活性均受到抑制,且随着TDCPP的暴露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显著增强;暴露组稀有觞鲫脑组织中与神经纤维的生长、发育相关的微管蛋白α/β、神经丝NF—M以及关键蛋白GAP-43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发生显著下调。可知,TDCPP暴露可以诱发稀有绚鲫神经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2 3-二氯丙基)酯 稀有鮈鲫 毒性效应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FgRab7调控Tri基因表达及DON毒素合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亚君 翟焕趁 +2 位作者 张帅兵 刘新影 蔡静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2,68,共7页
运用ELISA法测定了小麦赤霉病菌野生型和FgRab7敲除突变体菌株在不同基质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的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同一培养时期,FgRab7敲除突变体合成的DON毒素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P<0.05),表明FgRab7影响DON毒素的生... 运用ELISA法测定了小麦赤霉病菌野生型和FgRab7敲除突变体菌株在不同基质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的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同一培养时期,FgRab7敲除突变体合成的DON毒素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P<0.05),表明FgRab7影响DON毒素的生物合成。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不同培养阶段中DON生物合成相关Tri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Tri基因在野生型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在FgRab7敲除突变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相同的生长时期,Tri基因在FgRab7敲除突变体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野生型菌株。说明FgRab7通过调控DON合成途径相关Tri基因的表达而影响DON毒素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菌 FgRab7 调控 tri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下载PDF
不同环境因素下原型和修饰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产量与TRI基因表达量的关系
3
作者 朱雪婷 郭文博 +5 位作者 张志岐 孟佳佳 黄晴雯 聂冬霞 韩铮 范楷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6期103-110,共8页
将禾谷镰刀菌接种小麦,研究不同温度(10、20、30℃)、水活度(0.95、0.98 aw)和培养时间(7、14、21、28、35 d)条件下原型和修饰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产量以及TRI3、TRI5、TRI6和TRI8等关键TRI基因的表达情况,进... 将禾谷镰刀菌接种小麦,研究不同温度(10、20、30℃)、水活度(0.95、0.98 aw)和培养时间(7、14、21、28、35 d)条件下原型和修饰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产量以及TRI3、TRI5、TRI6和TRI8等关键TRI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分析两者的关系以及受环境因素单一因素和交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型和修饰型DON产生的最适温度和水活度均为20℃和0.98 aw,大部分基因也在该条件下表达量最高。TRI5基因的表达量与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的产量显著相关,TRI6和TRI8基因的表达量与DON、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和15-ADON的产量显著相关,而TRI3的表达量与4种毒素的产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eoxynivalenol-3-glucoside,D3G)的产量与TRI基因的表达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温度、水活度和培养时间单一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均可显著影响DON的产生和TRI基因的表达,而修饰型DON受大多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农产品中原型及修饰型DON真菌毒素的监管、防控等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修饰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禾谷镰刀菌 tri基因 环境因素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Tri8基因敲除及产毒类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添梦 胡小平 +1 位作者 杜光源 范三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8-643,共6页
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会污染小麦籽粒,给人类及家畜健康带来严重威胁。Tri8基因编码一种分泌型乙酰转移酶,催化毒素前体双乙酰DON(3,15-diAcDON)脱去一个乙酰基,形成3-乙酰DON(3-AcDON)或15-乙酰DON(15-AcD... 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会污染小麦籽粒,给人类及家畜健康带来严重威胁。Tri8基因编码一种分泌型乙酰转移酶,催化毒素前体双乙酰DON(3,15-diAcDON)脱去一个乙酰基,形成3-乙酰DON(3-AcDON)或15-乙酰DON(15-AcDON)。本研究利用重叠PCR及无缝克隆技术构建了Tri8基因敲除载体pOSCAR-△Tri8,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筛选获得Tri8基因敲除菌株PH-1-△Tri8,最后利用液质联用仪对原始菌株和PH-1-△Tri8菌株中的毒素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菌株毒素以DON为主,未检测到3,15-diAcDON,而突变菌种毒素以3-AcDON和15-AcDON为主,并出现一定数量的3,15-diAcDON。本研究为后续3,15-diAcDON标准品的制备及利用,以及Tri8蛋白结构和体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tri8 基因敲除 毒素类型 3 15-diAcDON
下载PDF
Tissue engineering in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osteogenesis-inducing scaffolds
5
作者 Laurel Nelms William Jack Palmer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9年第9期1-12,共12页
Currently, the gold standard for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ritical mandibular defects is an autologous fibular flap;however, this carries risk of donor site morbidity, and is not a promising option i... Currently, the gold standard for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critical mandibular defects is an autologous fibular flap;however, this carries risk of donor site morbidity, and is not a promising op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leted donor sites due to previous surgeries. Tissue engineering presents a potential solution in the design of a biomimetic scaffold that must be osteoconductive, osteoinductive, and support osseointegration. These osteogenesis-inducing scaffolds are most successful when they mimic and interact with the surrounding native macro- and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mandible. This is accomplished via the regeneration triad: (1) a biomimetic, bioactive osteointegrative scaffold, most likely a resorbable composite of collagen or a synthetic polymer with collagen-like properties combined with beta-tri calcium phosphate that is 3D printed according to defect morphology;(2) growth factor, most frequently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2 (BMP-2);and (3) stem cells, most commonly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Novel techniques for scaffold modification include the use of nano-hydroxyapatite, or combining a vector with a biomaterial to create a gene activated matrix that produces proteins of interest (typically BMP-2) to support osteogenesis.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n tissue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uccess of varying use and combinations of scaffolding materials (i.e., ceramics, biological polymers, and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stem cells and growth factors, and will examine their success in vitro and in vivo to induce and guide osteogenesis in mandibular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genic scaffolds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tissue engineering regeneration triad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eta-tri calcium phosphate gene activated matrix
原文传递
P1 gene of Mycoplasmapneumoniae in clinical isolates collected in Beijing in 2010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otyping and macrolide resistance 被引量:9
6
作者 Tian Xiu-jun Dong Yan-qing +4 位作者 Dong Xiao-pei Li Jing-yi Li Dan Jiang Yue Xin De-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3944-3948,共5页
Backgrou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is a common pathogen that cause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P1 protein served as major adhesion and immunodominant protein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but little about P1 gene... Backgrou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is a common pathogen that cause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P1 protein served as major adhesion and immunodominant protein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but little about P1 gene was lear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1 genotype and macrolide resistance has yet to b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coplasma pneumoniae genotype P1 gene macrolide resistance A GT tri-nucleotide
原文传递
应用三引物荧光PCR-Sanger测序法检测FMR1全突变者和前突变携带者 被引量:8
7
作者 沙莎 贺学 +2 位作者 袁东亚 张建芳 康龙丽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4-848,共5页
目的检测脆性X综合征患者或携带者FMR1基因5′非编码区CGG序列的重复数。方法应用三引物荧光PCR-Sanger测序法检测一例男性脆性X综合征疑似患者和一名外表正常孕妇及胎儿羊水样本,并选择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三引物... 目的检测脆性X综合征患者或携带者FMR1基因5′非编码区CGG序列的重复数。方法应用三引物荧光PCR-Sanger测序法检测一例男性脆性X综合征疑似患者和一名外表正常孕妇及胎儿羊水样本,并选择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三引物荧光PCR-Sanger测序法可准确检出阴性及阳性对照的FMR1基因CGG的重复数。男性受检者CGG的重复数大于200,判断为全突变患者;孕妇CGG重复数为35和115,判断为杂合型前突变携带者;胎儿羊水CGG的重复数大于200,判断为男性全突变胎儿。经家属知情同意,对流产胎儿进行检测,证实了上述产前诊断结果。结论三引物荧光PCR-Sanger测序法可作为基层常规临床检测脆性x综合征患者/前突变携带者FMR1基因CGG重复数的快捷有效可靠方法,同时也适合在基层实验室用于大规模筛查前突变携带者候选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X综合征 三引物荧光PCR-Sanger测序 FMR1基因 前突变 全突变
原文传递
采用改进的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对痛风相关SNP位点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郑晨娜 王清瑶 +3 位作者 黄玉香 叶桂华 许超尘 杨会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76-1479,共4页
目的对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进行改进,实现直接对外周血样本进行痛风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方法针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等临床常用抗凝处理的外周血样品,以rs1165205位点为靶位点,配制适用于全血扩增的&q... 目的对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进行改进,实现直接对外周血样本进行痛风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方法针对乙二胺四乙酸(EDTA)、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等临床常用抗凝处理的外周血样品,以rs1165205位点为靶位点,配制适用于全血扩增的"YW"缓冲液,优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实现SNP分型检测。选取4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和40例痛风患者,对其进行SNP基因型检测。结果改进后的三引物等位基因扩增法对rs1165205位点分型结果与Sanger测序检测一致。80个样本中rs1165205位点各基因型在发病人群和未发病人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5)。结论改进后的三引物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可以直接对临床常用抗凝处理的外周血样品痛风SNP位点进行快速分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引物扩增法 等位基因 基因扩增 痛风 多态性 单核苷酸
下载PDF
脐孢木霉菌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 0248 tri5基因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詹晓奂 申屠旭萍 +2 位作者 刘卫平 马正 俞晓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5-560,共6页
脐孢木霉菌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能合成木霉素等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而基因tri5编码的单端孢霉二烯合酶是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它催化反式法呢基焦磷酸(tFPP)合成单端孢霉二烯。为分析基因tri5与木霉素合成的关系,本研究从脐孢木霉... 脐孢木霉菌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能合成木霉素等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而基因tri5编码的单端孢霉二烯合酶是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它催化反式法呢基焦磷酸(tFPP)合成单端孢霉二烯。为分析基因tri5与木霉素合成的关系,本研究从脐孢木霉菌0248中克隆了基因tri5片段,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基因tri5在不产木霉素培养基和产木霉素培养基中的差异表达。在相同培养时间下,基因tri5在不同产木霉素状态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在培养96 h时基因tri5在2种培养基中均达到最大值,基因tri5在产木霉素状态下的表达量是不产木霉素状态下的107.18倍。通过检测产木霉素培养基中基因tri5表达量与木霉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木霉素的含量随着基因tri5表达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培养96 h时达到最大值118.71 mg L 1,推测基因tri5表达量与木霉素合成相关。该研究为基因tri5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和对脐孢木霉菌0248进行基因工程菌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孢木霉菌 基因tri5 木霉素 基因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利用电转化和三亲杂交方法高效转化根癌农杆菌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威 朱春宝 +1 位作者 朱宝泉 姚新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索根癌农杆菌的高效转化方法。方法考察质粒经电击转化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A grobacteriumtumefaciensLBA440 4)的影响因素 ,并优化其转化条件 ;研究采用三亲杂交方法 ,将带有vgb基因簇的重组质粒 pYG3 0 8导入A .tumefaciensLBA44... 目的探索根癌农杆菌的高效转化方法。方法考察质粒经电击转化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A grobacteriumtumefaciensLBA440 4)的影响因素 ,并优化其转化条件 ;研究采用三亲杂交方法 ,将带有vgb基因簇的重组质粒 pYG3 0 8导入A .tumefaciensLBA440 4;经PCR扩增反应进行验证。 结果外加电场强度和脉冲时间是决定电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 ,两者适当组合才可获得高转化效率 ;采用对数期中期的细菌和提高细菌浓度均可提高转化效率。用三亲杂交方法转化A .tumefaciensLBA440 4,可得到较高的转化效率。所获抗性转化子的质粒DNA酶切图谱正确。结论带有双元载体 (含vgb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亲杂交 电击转化 基因转移 转移DNA 根癌农杆菌LBA4404 多聚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核前体mRNA的剪接与视网膜色素变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晨 郝朋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9-773,共5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在超过40个不同种类的RP致病基因中包括一部分全身广泛表达的基因,最具代表性的为5个核前体mRNA(pre—mRNA)的剪接相关基因。在RP基因的最新研究中,...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在超过40个不同种类的RP致病基因中包括一部分全身广泛表达的基因,最具代表性的为5个核前体mRNA(pre—mRNA)的剪接相关基因。在RP基因的最新研究中,人们认识到核前体mRNA剪切缺陷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病因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同时也使人们对核前体mRNA剪切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过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目前,人们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adRP相关的核前体mRNA剪切基因(adRP-剪接因子)突变如何影响核前体mRNA剪切功能。(2)这些全身表达的基因变异为何特异性地引起视网膜病变。这两个研究主题也恰恰吻合了此类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前后两个重要环节。近年来,人们已经在第一个研究主题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第5个adRP-剪接因子SNRNP200基因的克隆及其相关功能研究是此研究方向的重要进步之一。在第二个研究主题中人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各种生物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有了更清晰的描述,然而在关键的发病机制问题上依然面临着许多令人迷惑的问题。总结adRP-剪接因子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述核前体mRNA的剪接缺陷引发RP的分子机制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核前体mRNA 剪切复合体 U4/U6-U5三聚体小细胞核单核苷酸多肽性 SNRNP200基因
下载PDF
鸡舍环境中tri5基因阳性镰孢菌的分离及其产毒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毅 孙晓东 +3 位作者 王雅玲 李军 卫峰 吕国忠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tri5-PCR鉴定产毒镰孢菌的可行性以及tri5阳性菌株的产毒特性和产毒条件。评估鸡舍空气和固体基质中镰孢菌分离株中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潜力的发生率。【方法】利用编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酶的起始基因(tri5基因)对13... 【目的】探讨利用tri5-PCR鉴定产毒镰孢菌的可行性以及tri5阳性菌株的产毒特性和产毒条件。评估鸡舍空气和固体基质中镰孢菌分离株中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潜力的发生率。【方法】利用编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酶的起始基因(tri5基因)对139株镰孢菌分离株进行PCR检测,并对tri5阳性菌株进行产毒培养,通过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来检测培养产物中的T-2毒素和HT-2毒素含量。【结果】共筛选到42株tri5阳性菌株,其中分离自鸡舍空气中的10株tri5阳性菌株经产毒培养后7株菌株产生T-2毒素(1.36-5 ng/mL)或HT-2毒素(6.1-17.1 ng/mL)。在5℃-20℃间隔24 h变温、光照与黑暗间隔24 h交替、前期振荡后期静止的培养条件下培养9 d镰孢菌的产毒量最高;镰孢菌的产毒量与温度和时间显著相关,而与菌丝体干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与传统鉴定产毒镰孢菌的方法比较,tri5-PCR更适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大量鸡舍环境样本中的产毒镰孢菌。本研究为养殖环境的产毒镰孢菌的危害预警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养环境 毒素检测 tri5基因 单族毒素
原文传递
降解赤霉病菌毒素Tri10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海霞 杨丽荣 +3 位作者 薛保国 段立清 孙虎 全鑫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9-474,共6页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编码禾谷镰刀菌单端孢酶烯3-O-乙酰转移酶Tri101基因的cDNA序列,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上,将获得的重组载体pGEX-4T2/Tri101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经IPTG...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编码禾谷镰刀菌单端孢酶烯3-O-乙酰转移酶Tri101基因的cDNA序列,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上,将获得的重组载体pGEX-4T2/Tri101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后,Tri101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GST-Tri101分子量为75.45 kDa。将该融合蛋白切胶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兔抗GST-Tri101多克隆抗体。经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大于1∶256 000。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抗体与原核细胞体外表达的Tri101蛋白可以特异性结合,表明该抗体的特异性良好。应用该抗体验证了感赤霉病小麦中Tri101基因的表达。兔抗GST-Tri101抗体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研究Tri101的生物学功能、细胞定位以及在其它植物中的表达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101基因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WESTERN BLOT
原文传递
应用三色双融合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朕豪 王艳芳 +4 位作者 王淼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应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CML患者中,49例Ph^+,余1例可见5个正常中期核型;通过FISH发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信号特征分别为1R1G2B2F 39例(78%)、2R1G2B1F 2例(4%)、1R1G1B1F 6例(12%)、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2例(4%)、2R2G2B1F 1例(2%)。伴有ASS1基因缺失(1R1G1B1F)的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单纯t(9;22)易位,无其他异常。50例B-ALL患者中,Ph^+13例,数目畸变及非t(9;22)的结构畸变16例,正常核型20例,无分裂相1例;经FISH检出16例(32%)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分别为1R1G2B2F 13例(26%)、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1例(2%)、2R1G1B1F 1例(2%)、1R1G3B3F 1例(2%),FISH额外检出的3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包括1例伴有ASS1基因缺失(2R1G1B1F)、1例经典型t(9;22)易位(1R1G2B2F)和1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拷贝数的增加(1R1G3B3F)。结论:应用三色双融合FISH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特点,能够检测多种形式的分子融合,可很好地避免D-FISH探针及ES-FISH探针因信号随机重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该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有无ASS1基因的缺失,而且还能提高初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果的可靠性及复诊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双融合探针 BCR/ABL融合基因 ASS1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鸡舍环境中镰孢菌的种类分布及潜在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菌株的检测
15
作者 欧阳毅 吕国忠 +1 位作者 孙晓东 王雅玲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8-675,共8页
采用AGI-30生物采样器收集鸡舍空气样本,同时采集鸡舍中饲料、积尘、土壤和饮用水在内的环境基质样品。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进行鉴定,利用tri5-PCR技术对镰孢菌菌株中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菌株进行检测,目的是探明鸡... 采用AGI-30生物采样器收集鸡舍空气样本,同时采集鸡舍中饲料、积尘、土壤和饮用水在内的环境基质样品。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进行鉴定,利用tri5-PCR技术对镰孢菌菌株中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菌株进行检测,目的是探明鸡舍环境中镰孢菌种类的分布特征和产毒菌株。结果表明,从采集的50份样品中分离获得139个镰孢菌菌株,鸡舍空气和基质中的优势菌株均为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在各基质中,土壤中镰孢菌总浓度最高,为4×102-1.35×104CFU/g,其次为饲料和饮用水;采用tri5-PCR技术筛选到42株tri5阳性镰孢菌菌株,其中以F.graminearum所占比例最高。研究明确鸡舍中镰孢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对鸡只疾病控制及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舍基质 tri5基因 镰孢菌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提取寡聚RNA-DNA杂合体效果比较
16
作者 薛勇 付汉江 +2 位作者 葛常辉 李清 郑晓飞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比较TRI试剂法、水饱和酚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小RNA-DNA杂合体片段的效果,为开展RNADNA杂合体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方法。方法合成5'端荧光分子修饰的短RNA和DNA片段,形成小RNADNA杂合体。分别采用上述3法提取寡聚RNA-DNA杂合... 目的比较TRI试剂法、水饱和酚法和Tris饱和酚法提取小RNA-DNA杂合体片段的效果,为开展RNADNA杂合体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方法。方法合成5'端荧光分子修饰的短RNA和DNA片段,形成小RNADNA杂合体。分别采用上述3法提取寡聚RNA-DNA杂合体,电泳分析提取结果。结果与结论水饱和酚和Tris饱和酚法均能提取到小RNA-DNA杂合体。该研究为小RNA-DNA杂合体功能研究和检测分析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DNA杂合体 tri 提取 基因表达调控
原文传递
禾谷镰刀菌降解毒素基因Tri101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海霞 杨丽荣 +3 位作者 薛保国 段立清 孙虎 全鑫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5,共8页
禾谷镰刀菌Tri101基因编码的单端孢酶烯3-O-乙酰转移酶可通过加乙酰基的形式使禾谷镰刀菌产生的单族毒素(如DON)转变为较低的毒性。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禾谷镰刀菌0623中扩增并克隆了Tri101基因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Tri101基因... 禾谷镰刀菌Tri101基因编码的单端孢酶烯3-O-乙酰转移酶可通过加乙酰基的形式使禾谷镰刀菌产生的单族毒素(如DON)转变为较低的毒性。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禾谷镰刀菌0623中扩增并克隆了Tri101基因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Tri101基因核苷酸序列阅读框架全长1356bp(GenBank序列号:GQ907236),编码451个氨基酸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49.45kD,等电点为5.1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它与Kimura报道的禾谷镰刀菌Tri10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56%,与其它13种镰刀菌的Tri10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91%-75.68%。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Fusarium graminearium0623与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属于同一进化枝且与Fusarium asiatic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F.oxysporum、F.moniliforme、F.nygamai、F.nisikadoi和F.decemcellulare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tri101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苯甲基磺酰氟对三邻甲苯磷酸酯暴露母鸡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18
作者 王祥虎 朴丰源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20-623,共4页
[目的]从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暴露母鸡的脑组织中筛选迟发性神经毒性(OPIDN)相关基因,为探讨OPIDN发病机制提供靶基因信息谱。[方法]成年母鸡12只,随机分为1000 mg/kg TOCP暴露组、皮下注射40mg/kg苯甲基磺酰氟(PMSF)后再给TOCP的PMSF... [目的]从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暴露母鸡的脑组织中筛选迟发性神经毒性(OPIDN)相关基因,为探讨OPIDN发病机制提供靶基因信息谱。[方法]成年母鸡12只,随机分为1000 mg/kg TOCP暴露组、皮下注射40mg/kg苯甲基磺酰氟(PMSF)后再给TOCP的PMSF干预组及给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染毒第5天处死鸡,取脑称重后制成匀浆,并依次行总RNA提取、纯化、体外转录cRNA探针合成、生物素标记、基因芯片杂交、杂交信号扫描和芯片数据处理分析。[结果]TOCP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与PMSF前干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的基因有311个。其中,差异表达3倍以上的36个。[结论]通过PMSF干预,从TOCP暴露母鸡脑组织中筛出与OPIDN诱发相关基因311个。其中,有36个基因可能与OPIDN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诱发的迟发性神经毒性 苯甲基磺酰氟 三邻甲苯磷酸酯 基因表达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