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苕溪污染物入湖通量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哲 钟晓辉 +2 位作者 次新波 王震 史惠祥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96-200,206,共6页
根据2005~2010年苕溪入湖河流小梅港、长兜港和大钱港的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杨家埠和杭长桥2个水文基点站的径流量数据,计算CODMn、NH3-N、TP和TN等污染物的入湖通量来明确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及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 根据2005~2010年苕溪入湖河流小梅港、长兜港和大钱港的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杨家埠和杭长桥2个水文基点站的径流量数据,计算CODMn、NH3-N、TP和TN等污染物的入湖通量来明确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及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并计算水质的污染分担率,表明苕溪的入湖河流水质总体为Ⅲ类,首要污染物为TN;统计逐日流量数据,计算2005~2010年入湖水量为9.15×108~17.85×108 m3;对污染物年通量进行等标计算,发现总氮的等标入湖量最高,年均入湖通量为3 415t;对水质、水量与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水量与通量的相关系数远高于水质,且两者之间呈现季节性响应关系.因此,总氮是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水量是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苕溪 水质 水量 通量 相关性
下载PDF
气功练功中不同呼吸方法对心率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余平 沈仲元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气功调息在不同呼吸方式下对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对36例气功练功者用标准指导语控制5次/min,10次/min,20次/min均匀呼吸调节指导调息,同步用动态Holter记录心电和呼吸波型。结果在5次/min、10次/min、20次/min均匀呼吸调... 目的探讨气功调息在不同呼吸方式下对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对36例气功练功者用标准指导语控制5次/min,10次/min,20次/min均匀呼吸调节指导调息,同步用动态Holter记录心电和呼吸波型。结果在5次/min、10次/min、20次/min均匀呼吸调节调息下,HRV分别在0.05~0.12Hz、0.15~0.20Hz、0.23~0.30Hz出现调息峰。同时呼吸的周期变化和心率的R-R间期变化完全同步。结论均匀呼吸的调息频率改变不仅影响HRV的高频段,而且还会影响HRV的低频段。因此,均匀呼吸调节引起的HRV变化可能不一定完全反映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调节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功练功 呼吸方法 心率变异 HRV 呼吸调节
下载PDF
汉畲交融文化共相--客家“跳觋”仪式音声的互文性与三重文化认同
3
作者 董晓梅 罗钢芹 《北方音乐》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跳觋”仪式中的仪程仪轨、客家念唱、客家山歌等音声文本均是客家汉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汉民对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认同;而仪式外显形态中融入的吹龙角、敲觋锣、跳巫舞、畲族歌谣等音声文本则是客家畲民语境下的语义... “跳觋”仪式中的仪程仪轨、客家念唱、客家山歌等音声文本均是客家汉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汉民对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认同;而仪式外显形态中融入的吹龙角、敲觋锣、跳巫舞、畲族歌谣等音声文本则是客家畲民语境下的语义表达,体现了客家畲民对本土畲巫信仰的承袭与坚守。“跳觋”仪式音声的互文性建构与表达,实际上是客家社会汉畲族群文化之间的一种互动、妥协与重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汉畲族群具有认同性的“文化共相”,以达成客家社会对族群、区域、国家的三重文化认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觋” 客家 仪式音声 汉畲文化 互文性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东苕溪下游水质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兴中 李颖芳 +1 位作者 刘忱 邵晓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23-28,共6页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期间,对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东苕溪下游水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东苕溪下游氮磷含量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表明,苕溪下游东边支流水质特征差异较小,而西边支流3个样点差异较大.应用水质指数评价苕溪下游水质,表明...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期间,对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东苕溪下游水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东苕溪下游氮磷含量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表明,苕溪下游东边支流水质特征差异较小,而西边支流3个样点差异较大.应用水质指数评价苕溪下游水质,表明该河流水质在中等和差的范围内,并且溶氧可以反映这一地区河流水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水质指数 水质特征 苕溪
下载PDF
粤东客家“安龙转火”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以五华民俗“跳觋”和“七盏灯”音乐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罗钢芹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9-23,共5页
粤东客家族群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俗仪式——"安龙转火"。根据客家习俗,无论是新祠落成,还是旧祠重光,都需要重新将龙神和香火引入宗祠供奉,这就是"安龙转火"仪式,而要完成这一仪式,必须请当地懂得道术的觋公或七... 粤东客家族群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俗仪式——"安龙转火"。根据客家习俗,无论是新祠落成,还是旧祠重光,都需要重新将龙神和香火引入宗祠供奉,这就是"安龙转火"仪式,而要完成这一仪式,必须请当地懂得道术的觋公或七盏灯艺人来做表演。本文以安龙转火仪式中两种常见的民俗表演——跳觋和七盏灯为例进行研究,揭示出两种仪式音乐里中原文化因子与客家民间曲调的有机融合,为我们考察、研究粤东民俗和曲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客家 安龙转火 跳觋 七盏灯 仪式音乐
下载PDF
不同类型河岸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章琪 袁旭音 +3 位作者 韩磊 于辉辉 周睿 唐豆豆 《环境科技》 2017年第5期12-17,共6页
对比研究了苕溪流域内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河岸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类型河岸带土壤DOC,POC,MB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2)除了... 对比研究了苕溪流域内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河岸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类型河岸带土壤DOC,POC,MB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2)除了荒地河岸带,研究区其它3种河岸带土壤DOC,MBC含量在距离河流20~1 m的方向上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3)土壤DOC所占比例整体上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而POC,MBC所占比例规律性不强;(4)4种类型河岸带土壤DOC,POC,MBC均与土壤TOC和TN,TP表现出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化学组分(Al,Mg,Fe)的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分布特征 河岸带 苕溪
下载PDF
HYDROLOGIC/HYDRAULIC MODELLING AND FLOOD RISK ANALYSIS FOR THE WEST TIAOXI CATCHMENT,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7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0年第4期22-31,共10页
关键词 FLOOD MAP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HYDROLOGIC/HYDRAULIC MODELLING AND FLOOD RISK ANALYSIS FOR THE WEST tiaoxi CATCHMENT
下载PDF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南苕溪临安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92
8
作者 徐兵兵 张妙仙 王肖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66-2072,共7页
南苕溪是太湖的源头水系,其水质状况对杭嘉湖平原居民饮用水安全和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南苕溪的水质状况,在临安段开展了2年的水质监测,分别在2009年7月、10月和2010年1月、4月采集了水样并进行水质评价.同时,为了克... 南苕溪是太湖的源头水系,其水质状况对杭嘉湖平原居民饮用水安全和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南苕溪的水质状况,在临安段开展了2年的水质监测,分别在2009年7月、10月和2010年1月、4月采集了水样并进行水质评价.同时,为了克服以往模糊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低估污染的严重性及不能评价劣Ⅴ类水质的缺点,建立了一个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南苕溪临安段的水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各级水质标准上、下限的中间值为限值,来计算隶属度.最后,本研究选取TN、TP、NH4+-N、CODCr和DO为评价指标,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南苕溪临安段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N是主要的污染物,它的权重达到0.487;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6个隶属函数,更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层次分析法 水质评价 南苕溪 时空变化 TN
原文传递
基于氮磷比解析太湖苕溪水体营养现状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69
9
作者 聂泽宇 梁新强 +7 位作者 邢波 叶玉适 钱轶超 余昱葳 边金云 顾佳涛 刘瑾 陈英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5,共8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评价水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手段,利用其氮磷比指标探讨了我国太湖主要入湖河流苕溪的营养状态。野外监测结果显示,苕溪水体氮素超标严重,磷素污染轻度,硝酸盐、颗粒态磷为氮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且氮磷浓度呈现相似的季节变...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评价水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手段,利用其氮磷比指标探讨了我国太湖主要入湖河流苕溪的营养状态。野外监测结果显示,苕溪水体氮素超标严重,磷素污染轻度,硝酸盐、颗粒态磷为氮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且氮磷浓度呈现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表明苕溪主要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氮磷比分析表明,苕溪水体春、秋季处于磷素限制状态,夏季适合藻类生长,冬季低温条件下不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苕溪生物量增长受磷素限制,线性拟合亦显示其氮磷比主要受磷素波动的调控;苕溪干流大面积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部分支流及死水区低,苕溪水入湖后,特别是夏季其暴发风险将显著提高。针对苕溪水体的富营养化现状,提出若干条水质改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苕溪 氮磷比 水质现状 富营养化 水质改善
下载PDF
东苕溪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河流健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5
10
作者 黄亮亮 吴志强 +3 位作者 蒋科 佐藤辰郎 鹿野雄一 李建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80-1289,共10页
以东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样点来自2个不同的生态区,共建立了2套不同的IBI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上游支流样点均来自浙闽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从而建立了东苕溪上游支流的IBI指... 以东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样点来自2个不同的生态区,共建立了2套不同的IBI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上游支流样点均来自浙闽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从而建立了东苕溪上游支流的IBI指标体系:即鱼类总物种数(M1)、平鳍鳅科鱼类物种数百分比(M5)、中国土著鱼类物种数百分比(M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7)、无脊椎动物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M13)、植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M14)、敏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M1)7个参数指标.中下游样点均来自长江三角洲城镇及城郊农业生态区,建立了东苕溪中下游区域的IBI指标体系:即鱼类总物种数(M1)、虾虎鱼科鱼类物种数百分比(M4)、中国土著鱼类物种数百分比(M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7)、上层鱼类物种数百分比(M8)、中上层鱼类物种数百分比(M9)、植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M14)、借助贝类产卵鱼类物种数百分比(M21)、鱼类总个体数(M22)、畸形、患病鱼类个体数百分比(M23)等10个参数指标.河流健康状态划分为5个健康等级:即"健康"、"一般"、"较差"、"极差"和"无鱼".应用IBI指标体系评价东苕溪流域的45个观测点的河流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东苕溪流域绝大多数河段的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和"较差"水平.2011年,东苕溪中下游河段的健康状态较2010年有所改善,然而上游支流的健康状态较2010年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完整性指数 河流健康 鱼类 东苕溪
下载PDF
东苕溪下游鲫鱼不同组织重金属含量分析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杨晨驰 黄亮亮 李建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7-320,共4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与DMA-80自动测汞仪分别对东苕溪下游鲫鱼肌肉、性腺和鳃组织中重金属As、Cd、Cr、Cu、Mn、Zn与Hg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污染状况和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苕溪下游鲫体中As、Cd含量超标,...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与DMA-80自动测汞仪分别对东苕溪下游鲫鱼肌肉、性腺和鳃组织中重金属As、Cd、Cr、Cu、Mn、Zn与Hg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污染状况和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苕溪下游鲫体中As、Cd含量超标,整鲫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1.2,污染程度严重。As、Cr与Hg所占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比例超过10%,认定食用该地区鲫鱼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在肌肉、性腺和鳃组织中As、Cd、Cr、Cu、Hg、Zn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不同组织污染程度为性腺>鳃>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苕溪 鲫鱼 重金属 污染评价 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太湖流域源头溪流氧化亚氮(N2O)释放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袁淑方 王为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6279-6288,共10页
采用密闭箱法研究太湖流域源头溪流N2O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苕溪N2O释放通量范围在-18.11—397.42μg.m-.2h-1,平均值为(30.37±10.87)μg.m-.2h-1。溪流N2O释放呈现明显的季节模式。冬季释放通量最低,仅为(9.69±... 采用密闭箱法研究太湖流域源头溪流N2O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苕溪N2O释放通量范围在-18.11—397.42μg.m-.2h-1,平均值为(30.37±10.87)μg.m-.2h-1。溪流N2O释放呈现明显的季节模式。冬季释放通量最低,仅为(9.69±7.10)μg.m-.2h-1,夏季释放通量较高,为(17.17±17.35)μg.m-.2h-1;而释放高峰发生于汛期,其N2O释放通量可达(125.97±90.77)μg.m-.2h-1。持续降雨带来的山洪爆发及大量径流输入是造成汛期N2O大量释放的主要原因。从上游源头区至下游农田与城区,N2O释放通量逐渐升高;流域污染梯度对N2O释放通量影响显著。统计分析表明:水体硝态氮负荷是控制流域N2O释放通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因素如磷含量、溶解氧、地势因素对通量也具有倾向性的显著影响。估算苕溪干流临安段N2O年释放通量可达到0.38 t/a。结果显示:河流人为污染负荷增加时可显著促进河流N2O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通量 污染负荷 景观梯度 硝态氮 源头河流 南苕溪
下载PDF
东苕溪水体氮、磷形态分析及其空间差异性 被引量:26
13
作者 徐兵兵 卢峰 +1 位作者 黄清辉 李建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81-1188,共8页
于2009~2011年在东苕溪开展了4次全流域野外调研,系统分析了东苕溪水体氮、磷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性.东苕溪可分为上游、中-上游、中-下游3个河段,分别具有山溪性河流、城镇影响河流、平原型河道特征.结果表明,水体中氮以溶解态为主,... 于2009~2011年在东苕溪开展了4次全流域野外调研,系统分析了东苕溪水体氮、磷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性.东苕溪可分为上游、中-上游、中-下游3个河段,分别具有山溪性河流、城镇影响河流、平原型河道特征.结果表明,水体中氮以溶解态为主,硝态氮(NO_3^--N)是溶解态总氮(DTN)的主要形态;颗粒态磷比例略高,溶解态总磷(DTP)的相对贡献沿程降低.溶解态有机氮(DON)、磷(DOP)分别占DTN和DTP比例的22%、42%,且TN与DON、TP与DOP之间显著正相关.中-上游河段的氨氮(NH_4^+-N),DO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_4^(3-)-P)含量最高且电导率与NH_4^+-N、DO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城镇污、废水排放影响水体氮、磷含量及形态特征;浊度与各形态磷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河段下游开矿、行船及挖沙引起的矿质颗粒输入或沉积物再悬浮是磷素的重要来源,但水体中部分溶解态磷吸附在矿质颗粒表面形成胶体物质,导致中-下游河段DTP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苕溪 有机氮 有机磷 空间差异性
下载PDF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23
14
作者 解雪峰 蒋国俊 +4 位作者 肖翠 吴涛 边华菁 马勇 陈建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50-1258,共9页
本文借助RS/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模糊物元模型,从水域、水陆交错带和陆域子系统选取21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限制... 本文借助RS/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模糊物元模型,从水域、水陆交错带和陆域子系统选取21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限制性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呈现出优良状态,其中,生态系统健康优秀地区面积占68.2%,良好地区面积占31.8%,能够正常发挥流域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上游好、下游差的局面.在各子系统健康评价中,水域生态系统优于陆域生态系统,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最差.底栖动物完整性遭受破坏、湿地退化、人为干扰活动、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点源和面源污染负荷较重是限制西苕溪流域部分评价单元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物元模型 西苕溪流域
原文传递
苕溪干流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磷形态分布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海龙 袁旭音 +2 位作者 王欢 李正阳 许海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4-470,共7页
磷是控制水体营养状态和诱发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不同形态的磷对水体富营养贡献不同.以东西苕溪干流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获得磷形态,对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物质组分与磷形态的相关... 磷是控制水体营养状态和诱发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不同形态的磷对水体富营养贡献不同.以东西苕溪干流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获得磷形态,对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物质组分与磷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苕溪水质状况劣于东苕溪,而东苕溪中游水体的水质状况好于上游和下游;悬浮物中营养物质含量普遍高于沉积物,其弱吸附态磷、还原态磷和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所占比例较表层沉积物大,钙结合态磷则在沉积物中占较高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西苕溪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组分对磷形态的影响较弱,而东苕溪的物质组分对磷形态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对悬浮物和沉积物中形态磷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与河流的地质背景及物质来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表层沉积物 磷形态 成因分析 苕溪流域
原文传递
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虎陈霞 周立军 +1 位作者 黄祖庆 张忠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99-1202,共4页
基于2008年农业统计数据,对苕溪流域所辖6个区县的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分类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的评价方法对各类污染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流入苕溪流域水体的COD,TN和TP分别占总量的67.82%,28.75%和... 基于2008年农业统计数据,对苕溪流域所辖6个区县的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分类调查,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的评价方法对各类污染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流入苕溪流域水体的COD,TN和TP分别占总量的67.82%,28.75%和3.42%,等标污染负荷率COD,TN和TP分别为6.88%,58.37%和34.75%。就各农业非点源污染源来看,畜禽粪便污染源的等标排放量和污染负荷最大,成为威胁苕溪流域水体的最大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等标污染负荷 污染评价 苕溪
下载PDF
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金婧靓 王飞儿 +3 位作者 戴露莹 俞洁 田平 张志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19-2125,共7页
应用土壤水体评价模型(SWAT)对苕溪流域径流量、泥沙、营养盐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2008年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单位面积产生量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中部地区最少;耕地是泥沙... 应用土壤水体评价模型(SWAT)对苕溪流域径流量、泥沙、营养盐负荷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2008年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单位面积产生量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中部地区最少;耕地是泥沙和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其单位面积负荷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产流量、产沙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雨季(6—9月)的营养盐输出大于旱季(12月至次年3月);平均坡度与泥沙负荷、有机氮负荷及硝态氮负荷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模型 非点源污染 苕溪流域 土地利用 降雨
原文传递
西笤溪流域重金属污染磁学研究及多元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闫海涛 朱育新 +1 位作者 胡守云 HoffmannV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5-389,共5页
对西苕溪流域的土壤样品及部分太湖近岸表层底泥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测试与化学分析.采用指标聚类分析,抽取磁化率、S比值和Cr、Fe、Pb、Sr、Ti、Zn含量等8个典型指标.再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分辨出了4种不同的样品类型和两种不同的... 对西苕溪流域的土壤样品及部分太湖近岸表层底泥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测试与化学分析.采用指标聚类分析,抽取磁化率、S比值和Cr、Fe、Pb、Sr、Ti、Zn含量等8个典型指标.再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分辨出了4种不同的样品类型和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响应.取自丘陵山地的第一类样品,以强的磁化率、高的S比值和低的Sr、Ni和Zn含量为特征,代表了流域的自然背景.分布在河谷平原农耕区的第二类样品,磁化率、S比值以及重金属含量都很低,反映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分布在滨湖平原和东苕溪流域的第三类样品,Sr、Ni和Zn含量最高,反映了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代表丘陵与平原过渡带的第四类样品,其磁参数和重金属含量介于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由于流域的磁背景场很高,且人类活动多元化,磁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差,因此单一的磁化率不能直接指示污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笤溪 重金属 模糊C均值聚类 多元分析
下载PDF
MIKE11模型在东苕溪水源地水质预警及保护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琳 卢卫 张正康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6,共9页
基于浙江省东苕溪干流水文特性,结合流域水质与污染物情况,应用MIKE11模型构建了流域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率定河道糙率为0.018–0.022,氨氮降解系数为0.07–0.10/d,总磷降解系数为0.07;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际测定值吻合程度较高。模... 基于浙江省东苕溪干流水文特性,结合流域水质与污染物情况,应用MIKE11模型构建了流域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率定河道糙率为0.018–0.022,氨氮降解系数为0.07–0.10/d,总磷降解系数为0.07;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际测定值吻合程度较高。模拟上游水污染突发事件发生后污染物到达东苕溪水源地取水口的时间,以此进行水质预警。计算水源地取水口发生水污染事件后不同水期条件和不同污染物的情况下需要的上游自净稀释水量,以保障饮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11模型 东苕溪 水质 预警
原文传递
运用Mann-Kendall方法探究地表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机制——以太湖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江振蓝 荆长伟 +2 位作者 李丹 虞湘 吴嘉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4-692,共9页
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浙江太湖苕溪流域植被随时间、高程、坡度序列变化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间,植被随时间变化波动大,但该流域植被覆盖和空间变异均呈不显著增长趋势,2004年植被覆盖最低,植被空间异质性在2... 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浙江太湖苕溪流域植被随时间、高程、坡度序列变化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间,植被随时间变化波动大,但该流域植被覆盖和空间变异均呈不显著增长趋势,2004年植被覆盖最低,植被空间异质性在2002年至2004年间达到最高水平;植被覆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增长,植被空间变异随高程、坡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高程200 m和坡度15°区域有一突变点.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植被随时间、高程、坡度的变化趋势,还揭示了植被发生突变的时间段、高程带、坡度带,为进一步研究植被时空变异规律及驱动因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方法 趋势分析 空间异质性 地形因子 苕溪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