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被引量:114
1
作者 金向泽 张学洪 周天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7-215,共19页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IAP / LASG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s designed and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20-layer model, with enhanced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The model uses a triangular-truncated spectral horizontal grid system with its zonal wave number of 63 (T63) to match its atmospheric counterpart of a T63 spectral 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a planne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system. There are 30 layers in vertical direction, of which 20 layers are located above 1000 m for better depicting the permanent thermocline. As previous ocean models developed in IAP / LASG, a free surface (rather than “rigid-lid” approximation) is included in this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20-layer model, some more detailed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are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along / cross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adapted from the Gent-MacWilliams scheme. The model is spun up from a motionless stat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re take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s of Levitus’ annual mean observatio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first 1000-year integration of a control experiment shows some encouraging improvements compared with the twenty-layer model, particularly in the simulations of permanent thermoclin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etc. resulted mainly from using the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However, the use of isopycnal mixing scheme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imulated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quatorial thermocline and the associated equatorial under current comes from reducing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s. It is found that reducing the horizontal viscosity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Ocean may slightly weaken the overturning rate of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rmocline Isopycnal mixing
下载PDF
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倪波 《暖通空调》 E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4,11,共4页
通过对单一热源情况的实验 ,得到了置换通风时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和三维温度场 ,并对不同墙壁的传热系数和不同的外环境温度作了 4个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 :①热源不影响房间温度水平方向上的均匀度 ,热源或污染源无横向扩散 ;②除热源上... 通过对单一热源情况的实验 ,得到了置换通风时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和三维温度场 ,并对不同墙壁的传热系数和不同的外环境温度作了 4个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 :①热源不影响房间温度水平方向上的均匀度 ,热源或污染源无横向扩散 ;②除热源上方有较大的上升气流外 ,整个速度场均匀平稳 ;③围护结构的热损失对温跃层高度无明显影响 ,外部环境温度则使室内温度垂直分布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换通风 温跃层 垂直温度梯度 速度场 室内空气
下载PDF
世界大洋冬夏季温度跃层特征 被引量:36
3
作者 周燕遐 李炳兰 +1 位作者 张义钧 巴兰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2,共7页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WOD98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 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WOD98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 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温度垂直变化的结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大洋 温跃层 编图 冬季 夏季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天目湖热力学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运林 陈伟民 +2 位作者 杨顶田 黄文钰 江晶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7,共7页
根据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进行的每月一次的全湖水温观测以及2002年5月25~26日在1号点的定点24h连续水温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天目湖水温时空分布、垂直分布、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以及湖泊热力学对溶解氧、营养盐的影响,揭示了... 根据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进行的每月一次的全湖水温观测以及2002年5月25~26日在1号点的定点24h连续水温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天目湖水温时空分布、垂直分布、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以及湖泊热力学对溶解氧、营养盐的影响,揭示了各自的基本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目湖水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垂直分布明显,而其水平差异不大;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水温的变化以及温跃层的存在引起了水中溶解氧以及营养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湖 热力学 温跃层 时空分布 垂直分布 溶解氧 营养盐
下载PDF
黄、东海陆架海域温度垂直结构类型划分与温跃层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葛人峰 郭景松 +3 位作者 于非 张志欣 刁新源 郭炳火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4-435,共12页
基于黄、东海陆架海域1997—1999年4个季节调查的CTD资料,采用拟阶梯函数逼近法对温度垂直剖面拟合逼近,然后按拟合均方差和跃层强度对黄、东海陆架区的温度垂直结构进行类型划分,共划分为6个类型:三层结构型(T型)、主跃层上位型(U型)... 基于黄、东海陆架海域1997—1999年4个季节调查的CTD资料,采用拟阶梯函数逼近法对温度垂直剖面拟合逼近,然后按拟合均方差和跃层强度对黄、东海陆架区的温度垂直结构进行类型划分,共划分为6个类型:三层结构型(T型)、主跃层上位型(U型)、主跃层下位型(L型)、多阶梯状结构型(M型)、异常结构型(A型)和垂直均匀型(H型)。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垂直结构类型在黄海区域为:春季呈L型;夏季呈U型;秋季呈T型;冬季呈H型。东海北部春季基本呈T型;夏季西部呈T型,东部呈U型;秋、冬季演变为H型;东海南部春、夏季主要呈L型;秋、冬季除近岸出现逆温类型外,大部分区域呈H型。利用风和潮的混合卷挟模式阐述了各种温度垂直结构的形成机制,最后给出了黄、东海陆架海域的主温跃层特征值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温度垂直结构 类型 温跃层
下载PDF
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岩松 章飞军 +1 位作者 郭学武 张曼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0-238,共9页
20 0 2年 8月 ,沿穿过黄海冷水团的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 4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镜检发现无机颗粒物、生物粪球以及混杂聚合体是本断面沉降颗粒物主要类型。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的颗粒有机碳 (POC)、颗粒有机氮 ... 20 0 2年 8月 ,沿穿过黄海冷水团的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 4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镜检发现无机颗粒物、生物粪球以及混杂聚合体是本断面沉降颗粒物主要类型。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的颗粒有机碳 (POC)、颗粒有机氮 (PON)、颗粒碳 (PC)、颗粒氮 (PN)和颗粒磷 (PP)的百分含量均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两个改进的模型对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进行了计算 ,显示黄海海域夏季底层沉降颗粒物再悬浮比率为 90 %— 96%,表明底层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的再悬浮。两模型所得结果一致 ,证明用温跃层底部颗粒物沉降通量代表水体中颗粒物净沉降通量的假设是合理的。水体中颗粒物、POC及PON的净沉降通量 (±SE)分别为 ( 1 2 65± 3 5 5 )g/(m2 ·d)、( 0 2 9± 0 0 4 )g/(m2 ·d)和( 0 0 6± 0 0 1 )g/(m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颗粒物通量模型 沉降通量 再悬浮比率 温跃层 黄海
下载PDF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及水质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琳杰 余辉 +4 位作者 牛勇 牛远 张有林 刘倩 吉正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4-1392,共9页
为探究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水质空间特征及昼间变化规律,于2014年7月在抚仙湖南部、中部及北部各选取一个代表点位,开展了各点分层采样及北部点位昼间连续分层采样调查观测.结果表明:(1)抚仙湖夏季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 为探究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水质空间特征及昼间变化规律,于2014年7月在抚仙湖南部、中部及北部各选取一个代表点位,开展了各点分层采样及北部点位昼间连续分层采样调查观测.结果表明:(1)抚仙湖夏季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深水湖泊成层期温度分布特征,表面至水深15 m为变温层,水温变幅25.51~22.81℃,15~40 m为温跃层,水温变幅22.81~14.72℃,40 m以下为等温层,水温变幅14.72~13.70℃.湖体表层与湖底层的最大温差为11.8℃,与温带湖泊同期相比温差较小,而湖底等温层水温为14℃左右,较温带湖泊为高,体现了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自身的水温成层特征.(2)水温成层决定了湖体的化学成层与生态成层特征:pH、溶解氧(DO)及电导率均呈现出与水温分布相同的分层结构,值得关注的是湖底层DO浓度低至2~3 mg·L^(-1),作为贫营养湖泊,抚仙湖底层开始出现溶解氧偏低的现象昭示着其可能面临潜在的生态风险;总磷(TP)及总氮(TN)由于温跃层的阻隔,等温层呈现一定程度的营养盐累积效应;叶绿素a与高锰酸盐指数也均与水温分层存在对应的响应关系,在湖体上层出现最大值.(3)抚仙湖热分层时期,水温分层存在昼间变化,中午光照辐射增强导致温跃层下潜,强度变大,厚度变窄,显著影响变温层和温跃层的pH、DO、电导率及叶绿素a等动态分布,TP、TN及高锰酸盐指数的昼间变化规律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深水湖泊 水温成层 温跃层 垂向分布
原文传递
西藏纳木错水深分布及现代湖沼学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君波 朱立平 +4 位作者 Gerhard Daut 鞠建廷 林晓 汪勇 甄晓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4,共7页
2005-2007年对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进行了三次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简要报道纳木错水深测量及其现代湖沼学特征的初步结果等深线图显示纳木错是一个高海拔的深水湖,湖盆中部是一个水深超过90m底部较为平... 2005-2007年对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进行了三次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简要报道纳木错水深测量及其现代湖沼学特征的初步结果等深线图显示纳木错是一个高海拔的深水湖,湖盆中部是一个水深超过90m底部较为平坦的盆地.考察中发现湖泊西北部出现了两个小岛,而1970s考察时仍为半岛,因而水深数据提供了近30年来纳木错湖面上升的有力证据.现场水质测量在16个站点进行,覆盖了除东部湖区以外的大部分湖面范围,结果显示表层水的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和环境光的平均值分别为11 63℃、9.13、7 93mg/L、1839μS/cm、2582μmol/(s·m^2).根据湖水特征的垂直变化,较深水域的湖水显示了明显的分层特征:上层湖水从表层到约18-20m,水质参数均一,温度较高,光照充足;中间层范围约为20-60m,是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底层水性质也很稳定,水温很低几乎没有光线到达,形成了寒冷黑暗的深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深测量 湖面上升 湖沼学特征 温跃层 纳木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陆架海区温跃层特征量的一种计算方法——拟阶梯函数逼近法 被引量:24
9
作者 葛人峰 乔方利 +2 位作者 于非 蒋志晓 郭景松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在中国陆架海区调查获得的CTD资料表明,陆架区的水文要素垂直结构大都可以理想化为三层垂直结构模式:上均匀层、跃层和下均匀层。提出了一种用3条线段构成的拟阶梯函数拟合水文要素垂直剖面的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2个拐点的位置,即... 在中国陆架海区调查获得的CTD资料表明,陆架区的水文要素垂直结构大都可以理想化为三层垂直结构模式:上均匀层、跃层和下均匀层。提出了一种用3条线段构成的拟阶梯函数拟合水文要素垂直剖面的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2个拐点的位置,即温跃层的上界和下界,取2个拐点的联线的斜率作为温跃层强度。对陆架海区各种不同的温度要素垂直结构形态整理归纳,分为正跃层、逆跃层、单方向多跃层和正逆跃层混合4种类型。各种类型均可按照一个或多个拟阶梯函数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来获得温跃层的特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海区 CTD 温跃层 拟阶梯函数
下载PDF
ENSO——热带海洋和大气中和谐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 被引量:24
10
作者 巢纪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共8页
简要评述了ENSO的发展过程。着重指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海温距平信号一般都在温跃层曲面传播和发展,海温距平信号在暖池次表层生成和发展后,沿赤道温跃层向东、向上传播,到赤道东太平洋后,信号一般向北传播,在10°N附近向西传播并... 简要评述了ENSO的发展过程。着重指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海温距平信号一般都在温跃层曲面传播和发展,海温距平信号在暖池次表层生成和发展后,沿赤道温跃层向东、向上传播,到赤道东太平洋后,信号一般向北传播,在10°N附近向西传播并南下到暖池的赤道纬度形成一个循环,这一循环的时间一般是3~4a。这些观测事实的揭示是对ENSO循环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洋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温跃层 闭合回路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溶解氧对湖库热分层和富营养化的响应——以枣庄周村水库为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邱晓鹏 黄廷林 曾明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47-1553,共7页
为研究热分层和富营养化对湖库溶解氧变化特征的影响,于2014年1月~12月对周村水库水温、溶解氧、叶绿素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及垂向分布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水温和溶解氧的分层期均为4~11月份;分层期叶绿素在20~50μg/L之间,... 为研究热分层和富营养化对湖库溶解氧变化特征的影响,于2014年1月~12月对周村水库水温、溶解氧、叶绿素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及垂向分布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水温和溶解氧的分层期均为4~11月份;分层期叶绿素在20~50μg/L之间,初级生产力为2.16~2.23g O_2/(m3·d),光补偿点在1~3m之间;恒温层在5月中旬进入厌氧状态;由于光补偿点位置较高,5~8月份氧跃层位置为1~6m,高于温跃层上界面;而氧跃层位置偏高造成溶解氧在垂向上的极值一般在表层,且变温层溶解氧浓度梯度较大;9~11月份温跃层的下移使得氧跃层和厌氧区界面同时下移,厌氧区界面与温跃层上界面的位置变化始终同步,而氧跃层受水体耗氧作用的影响在热分层结构相对稳定时会再次上移.热分层和水体富营养化均对溶解氧的浓度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光补偿点 初级生产力 氧跃层
下载PDF
印度洋公海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 被引量:24
12
作者 宋利明 张禹 周应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8、19号"对印度洋公海进行了金枪鱼渔业调查。利用多功能水质仪(XR-620)、温盐深仪(CTD SBE37SM)和微型温度深度计(TDR-2050)等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得出作业海域的温跃层深度... 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8、19号"对印度洋公海进行了金枪鱼渔业调查。利用多功能水质仪(XR-620)、温盐深仪(CTD SBE37SM)和微型温度深度计(TDR-2050)等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得出作业海域的温跃层深度和强度,结合每天作业时记录的渔获数据,分别计算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内和深水层的渔获率,研究温跃层与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艘船分别有60.9%和6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内黄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船在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的平均渔获率分别为18.22尾每千钩和6.04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船温跃层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2.22尾每千钩和1.31尾每千钩。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黄鳍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0.05),温跃层以内比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明显要高;(2)2艘船分别有69.6%和100%的作业天数中,温跃层以下水深大眼金枪鱼渔获率较高,"华远渔18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4.18尾每千钩和4.88尾每千钩。"华远渔19号"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平均渔获率分别为0.10尾每千钩和2.57尾每千钩。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温跃层以下水深较高。通过t-检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大眼金枪鱼总平均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P=0.07>0.05),但对"华远渔19号"船的渔获率数据经t-检验发现大眼金枪鱼在温跃层以内和温跃层以下的渔获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大眼金枪鱼 温跃层 渔获率 延绳钓 印度洋公海
下载PDF
关于跃层深度确定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1
13
作者 吴巍 方欣华 吴德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1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对确定温跃层、盐跃层和密度跃层深度的几种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比较和讨论。文章表明,采用不同的资料分析方法所得的跃层深度存在差异。在采用高精度资料进行跃层分析时应滤掉小尺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对确定温跃层、盐跃层和密度跃层深度的几种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比较和讨论。文章表明,采用不同的资料分析方法所得的跃层深度存在差异。在采用高精度资料进行跃层分析时应滤掉小尺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方法的选取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拥有资料情况来决定。在采用垂向梯度法进行跃层分析时,要注意深浅水交界处跃层分析的连续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盐跃层 密度跃层 CTD资料 Levitus资料 垂向梯度法
下载PDF
一个大洋环流模式和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的评估 I.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3 位作者 宇如聪 刘海龙 周天军 李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49-970,共22页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表温度 温跃层 海洋环流模式 海气耦合模式
下载PDF
双热源置换通风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倪波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7-19,共3页
通过实验手段细致分析研究了置换通风系统中双热源的情况 ,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总热气流送入量下 ,单热源和双热源形成的温度场有很大的不同 ,辅热源的存在降低了温跃层的高度和上部区域的温度 ,分散的热源对置换通风系统不利。讨论了辅... 通过实验手段细致分析研究了置换通风系统中双热源的情况 ,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总热气流送入量下 ,单热源和双热源形成的温度场有很大的不同 ,辅热源的存在降低了温跃层的高度和上部区域的温度 ,分散的热源对置换通风系统不利。讨论了辅热源气流温度、辅热源气流流量、辅热源焓值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换通风 温跃层 温度梯度 双热源 实验
下载PDF
斜温层单体蓄热罐性能改进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戈志华 张飞宇 张尤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3-781,956,共10页
以配置水平双侧开孔布水器的圆柱形斜温层单体蓄热水罐为对象,建立了不同工况组分析模型,开展流体仿真模拟;利用斜温层厚度和无量纲?损等性能参数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蓄热罐内布水器开孔个数及开孔直径、布水器直径、罐体高径比等... 以配置水平双侧开孔布水器的圆柱形斜温层单体蓄热水罐为对象,建立了不同工况组分析模型,开展流体仿真模拟;利用斜温层厚度和无量纲?损等性能参数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蓄热罐内布水器开孔个数及开孔直径、布水器直径、罐体高径比等结构参数对蓄热罐放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量一定时,开孔个数越多,开孔直径越大,斜温层越薄,斜温层厚度与孔口流速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布水器外侧开孔到管壁距离应约小于布水器的半径;瘦高型蓄热罐比矮胖型的放热性能强,且斜温层在靠近上布水器附近时,扰动会加强。研究结果可为热电联产机组应用大型蓄热水罐,开展供热灵活性调峰改造提供工程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水器 水平双侧开孔 ANSYS FLUENT 斜温层 无量纲?损
下载PDF
三亚湾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及溶解无机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7
作者 董俊德 王汉奎 +1 位作者 张偲 黄良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7,共8页
根据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3月在三亚湾的定点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6— 8月份受外来冷水上升流的入侵和影响 ,使该湾水域在该季节形成明显的温跃层 ,底部和中部有明显的低温层。在上升流入侵期间 ,该湾水域平均温跃层强度为... 根据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3月在三亚湾的定点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6— 8月份受外来冷水上升流的入侵和影响 ,使该湾水域在该季节形成明显的温跃层 ,底部和中部有明显的低温层。在上升流入侵期间 ,该湾水域平均温跃层强度为 0 .1 3 8— 0 .2 83℃·m- 1 ,最大温跃层强度为 0 .41 9— 0 .440℃·m- 1 ,底部最低水温在 2 2℃左右。 9月—翌年 3月温跃层消失 ,海水混合流动充分 ,温度垂直分布均匀。 3月份水温开始升高 ,至 5月水温总体升至最高 ,并由于高气温及强太阳的辐射作用 ,5月份形成温跃层。溶解无机氮 (DIN)的分布特征表明 ,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冷水上升流入侵季节 ,其含量明显提高 ,比平时分别提高 :1 0 .2 0 %(表层 )、3 7.2 0 %(中层 )、83 .81 %(底层 )和 6 4 .0 4 %(表层 )、82 .96 %(中层 )、1 1 9.41 %(底层 )。氨态氮不直接受上升流影响 ,但季节变化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 冷水上升流 溶解无机氮 温跃层 垂直分布 海水 温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罐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于航 邓育涌 +4 位作者 孙斌 张旭 林建海 孙禾 贺春丽 《能源技术》 2006年第3期120-122,126,共4页
介绍了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罐的仿真研究。阐述了计算模型、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详细分析了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罐的斜温层,讨论和评价了残留斜温层对后续过程的影响。对不同蓄冷温度差和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斜温层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对比,以... 介绍了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罐的仿真研究。阐述了计算模型、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详细分析了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罐的斜温层,讨论和评价了残留斜温层对后续过程的影响。对不同蓄冷温度差和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斜温层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对比,以及回归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蓄冷 温度分层 斜温层 仿真
下载PDF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伟 王玉衡 +1 位作者 汪嘉宁 魏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5-623,共9页
根据2011年春季(4月)夏季(8月)两个航次调查的CTD温盐资料,获得观测期间黄、东海主要水团特征:(1)夏季黄海冷水团10℃等温线在黄海海域中部30m以深,影响范围西至122°E南至34°N,最低温度为6.2℃,比气候态平均冷水团温度低约2℃... 根据2011年春季(4月)夏季(8月)两个航次调查的CTD温盐资料,获得观测期间黄、东海主要水团特征:(1)夏季黄海冷水团10℃等温线在黄海海域中部30m以深,影响范围西至122°E南至34°N,最低温度为6.2℃,比气候态平均冷水团温度低约2℃;(2)夏季冲淡水以长江口为中心,呈半圆形向外扩展,并无明显NE转向,30.00等盐线在32°N断面上东至124°E,南至29.5°N,扩展范围与往年相比偏西1°左右,而在SE方向较往年有明显延伸扩展。水文结构特征为:(1)春季,温跃层主要在南黄海中部以西,跃层强度仅为0.10—0.40℃/m;密跃层主要在长江口以东,跃层强度0.20—0.30kg/m4;(2)夏季,温跃层强度最高值在长江口东北,跃层强度达到2.41℃/m,上界深度5.5m,厚度2.5m;黄海温跃层强度普遍强于东海,主要是冷水团区域表底显著的温度差异造成;密跃层强度高值区在33°N断面西侧海区,强度达到1.38kg/m4,上界深度5.5m,厚度约为1.5m;沿长江冲淡水舌轴方向的密跃层强度为0.30—0.60kg/m4,自西向东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与水文结构季节变化 温跃层 密跃层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夏季跃层深度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7,共7页
基于31°N和PN断面高分辨率的温度、盐度和密度(CTD)资料,分别选取1992,1998和2001年东海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偏大和正常的3个年份,运用4种跃层计算方法计算了2个断面的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的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跃层上界深度比... 基于31°N和PN断面高分辨率的温度、盐度和密度(CTD)资料,分别选取1992,1998和2001年东海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偏大和正常的3个年份,运用4种跃层计算方法计算了2个断面的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的深度。计算结果与实际跃层上界深度比较发现,在3种不同条件下,采用垂向梯度法计算的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无论在浅海海区还是深海海区均较为理想。长江径流量偏小和正常的年份,在东海的浅海海区(水深<200m)运用S-T法计算的跃层上界深度与垂向梯度法的结果比较一致,都与实际跃层深度符合较好。在具有高分辨率资料的情况下,垂向梯度法是4种方法中计算东海夏季跃层上界深度的最佳方法。在缺乏高分辨率资料且长江径流量不大时,夏季东海浅海海区也可以运用S-T法计算温跃层和密度跃层上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密度跃层 垂向梯度法 S-T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