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被引量:60
1
作者 于永福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62-389,共28页
本文根据对杉科的系统发育、现代分布和化石分布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讨论了杉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杉科基本上是一个亚热带科,我国长江、秦岭以南至华南一带是其现代分布中心。东亚中高纬度的东北地区可能... 本文根据对杉科的系统发育、现代分布和化石分布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讨论了杉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杉科基本上是一个亚热带科,我国长江、秦岭以南至华南一带是其现代分布中心。东亚中高纬度的东北地区可能是其起源中心和早期分化中心。起源时间为早侏罗纪或晚三叠纪。杉科植物的各种类型很可能在早白垩纪甚至晚侏罗纪就已分化出来。杉科植物于东亚起源后,在当时劳亚古陆尚未完全解体、气候分带现象尚不甚明显的情况下跨越欧亚大陆散布到北美,并扩散到南半球。自晚白垩纪,白令陆桥和北大西洋陆桥对其在北半球的散布发挥了重要作用。杉科植物目前虽处于衰退状态,但在地质史上却曾经经历过极其繁盛的时代。在中生代中晚期和早第三纪,杉科植物种类繁多,广布于北半球,向北扩散到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是当时的大科。大多数现存属曾分别有过3个或2个分布中心:水松属、落羽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在东亚、北美西部和欧洲;水杉属在东亚和北美西部;柳杉属、杉木属,很可能也包括台湾杉属在东亚和欧洲;巨杉属在欧洲、北美和东亚。在晚白垩纪和第三纪,现存属特别是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北美红杉属和巨杉属,曾是北半球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成分。南半球也曾有少量种类,分布亦远较现代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起源 进化 分布
下载PDF
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于永福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9-382,共14页
本文对杉科植物的研究历史作了回顾,根据分支分类结果和表征分类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以形态学为依据,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杉科的分类作了订正。作者承认杉科植物共9属、12种及3变种,将杉木、厚皮杉木、德昌杉... 本文对杉科植物的研究历史作了回顾,根据分支分类结果和表征分类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以形态学为依据,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杉科的分类作了订正。作者承认杉科植物共9属、12种及3变种,将杉木、厚皮杉木、德昌杉木和米德杉木归并,支持柳杉作为日本柳杉的变种、台湾杉木作为杉木的变种、秃杉和台湾杉归并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分类 订证 分类学 研究
下载PDF
水杉(杉科)的叶表皮结构 被引量:19
3
作者 马清温 张金保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5,T001,共5页
研究了采自北京、上海和聊城 (山东省 )的水杉叶片。叶上下表皮细胞特征一致 :从叶顶部到基部 ,表皮细胞壁有“直———弯曲———直”的趋势 ,但具有直或稍微弯曲的表皮细胞壁的区域只占整个表皮面积的很小部分。气孔的数量和分布在叶... 研究了采自北京、上海和聊城 (山东省 )的水杉叶片。叶上下表皮细胞特征一致 :从叶顶部到基部 ,表皮细胞壁有“直———弯曲———直”的趋势 ,但具有直或稍微弯曲的表皮细胞壁的区域只占整个表皮面积的很小部分。气孔的数量和分布在叶的上下表面明显不同 :在某些叶片 ,上下表面均有气孔分布 ,但上表面只有 1~ 1 0 0个气孔分布在叶片顶部或极少数分布在基部 ,气孔分布区只占整个上表皮面积的一小部分。有些叶片上表皮无气孔分布。在所有获得的表皮中 ,下表皮气孔数量和分布变化不大 ,中脉两侧从顶部到基部各分布 3~ 8列气孔。没有发现叶片上表面气孔有无或分布差异与北京、上海和聊城三个采集点之间以及与叶片在同一植株不同位置的相关性。杉科的许多属种在叶片的形态和排列上相似 ,化石标本又多为枝叶形式 ,有时难以区分。水杉叶表皮结构的研究为杉科化石植物的分类 ,提供了表皮特征的参照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杉科 叶表皮结构 气孔
下载PDF
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于永福 傅立国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24-141,共18页
本文以形态学为依据,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分支分类方法并结合表征分类方法探讨了杉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在分支分类中,金松科被选作外类群。主要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化石原则和一般的演化规律,确定了性状... 本文以形态学为依据,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分支分类方法并结合表征分类方法探讨了杉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在分支分类中,金松科被选作外类群。主要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化石原则和一般的演化规律,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采用最大同步法、综合分析法、演化极端结合法及最小平行进化法共四种方法进行分支分析,选择最简约的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基础。在表征分类中,选取59个性状,利用距离系数和类平均法,对金松属和杉科各属进行了聚类运算,得出表征图。综合两种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属间关系:柳杉属是现存杉科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水松属和落羽杉属关系密切,二者与柳杉属近缘。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关系密切,是中级进化水平的类群。水杉属与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杉木属、密叶杉属和台湾杉属关系密切,是杉科植物中的高级进化类群,其中又以台湾杉属演化水平最高。(2)系统排列:支持金松科的成立,将杉科分成5族,即柳杉族(仅含柳杉属)、落羽杉族(含水松属、落羽杉属)、北美红杉族(含巨杉属、北美红杉属)、水杉族(仅含水杉属)和杉木族(含杉木属、密叶杉属及台湾杉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系统发育 分支分析
下载PDF
杉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林初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89年第2期113-131,共19页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3)支持金松属分立成金松科,它可能比杉科各属原始; (4)红杉(AAAABB)的亲本可能是二个古代种“水杉”和“巨杉”,它们的直接后裔或留下的近缘是水杉和巨杉;(5)杉科存在A和L两条进化路线,前者包括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后者包括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6)提出一个杉科新系统(包括一个新亚科):Ⅰ.柳杉亚科(柳杉属),Ⅱ.落羽杉亚科(水松属、落羽杉属),Ⅲ.红杉亚科(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Ⅳ.杉木亚科(杉木属、密叶杉属),Ⅴ.台湾杉亚科,新亚科(台湾杉属)。本文还对前人的杉科系统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细胞分类学 系统演化
下载PDF
落羽杉属(杉科)叶表皮结构及气孔参数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清温 李凤兰 李承森 《植物分类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7-525,共9页
落羽杉属TaxodiumRich.现生3种植物——落羽杉T.distichum(L.)Rich.、池杉T.ascendensBrongn.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Tenore.的条形叶为双面气孔型或单面气孔型。叶片远轴面气孔分布于中脉两侧,每侧各有4-8列气孔。叶片中部气孔数... 落羽杉属TaxodiumRich.现生3种植物——落羽杉T.distichum(L.)Rich.、池杉T.ascendensBrongn.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Tenore.的条形叶为双面气孔型或单面气孔型。叶片远轴面气孔分布于中脉两侧,每侧各有4-8列气孔。叶片中部气孔数量稳定,顶部和基部气孔数量比中部略少。近轴面气孔在中脉两侧各有1-4行,有时仅少数几个气孔或没有气孔分布。非气孔分布区内,表皮细胞长方形,细胞壁直或稍微呈波状,细胞长轴与叶片长轴一致。气孔分布区内的表皮细胞有时为多边形。气孔器椭圆形,长轴与叶片长轴垂直或成一定的角度。保卫细胞壁加厚明显,极端联合形成极层结构。落羽杉属3种现生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差异显著,不同采集地的落羽杉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差异不显著。这3种植物的气孔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气孔密度的变异系数,用气孔指数指示大气CO2浓度比用气孔密度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落羽杉属 表皮结构 气孔参数
下载PDF
水杉属和红杉属化石叶表皮鉴定参照系的特殊性 被引量:7
7
作者 马清温 李承森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2年第6期413-416,T001-T002,共6页
杉科植物的许多属种在小枝的形态和叶片排列上相似 ,而杉科植物的化石标本多保存为枝叶形式。表皮的特征作为压型化石枝叶标本细胞信息的重要来源 ,甚至是惟一来源 ,一直作为杉科植物化石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水杉和北美红杉分别是水杉... 杉科植物的许多属种在小枝的形态和叶片排列上相似 ,而杉科植物的化石标本多保存为枝叶形式。表皮的特征作为压型化石枝叶标本细胞信息的重要来源 ,甚至是惟一来源 ,一直作为杉科植物化石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水杉和北美红杉分别是水杉属和红杉属植物化石的惟一现存最近亲缘种 ,以往关于北美红杉的气孔分布和排列等方面的报道存在分歧。根据作者的研究 ,北美红杉的表皮特征变异幅度非常广 ,水杉的气孔分布也与以往报道有差异。利用表皮的特征鉴定杉科植物化石时 :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角质层的完整程度和观察数量等均可以影响植物表皮特征的正确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属 红杉属 化石 叶表皮 鉴定 参照系 特殊性 枝叶标本 北美红杉 杉科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能量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国逸 康文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4-22,共9页
本文分析研究了杉木人工林的热量收支平衡的各个分量。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冠反射率的年变化为0.15—0.25,最大值在一年中的8—9月份,最小值在2月份。系统的蒸发散消耗掉了净辐射80%的能量。对于净辐射的日变化来说,林内较林外大。... 本文分析研究了杉木人工林的热量收支平衡的各个分量。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冠反射率的年变化为0.15—0.25,最大值在一年中的8—9月份,最小值在2月份。系统的蒸发散消耗掉了净辐射80%的能量。对于净辐射的日变化来说,林内较林外大。并且一日中,林内的正净辐射时间集中。林内净辐射的日变化曲线上来看,净辐射增加和减小都很剧烈,这样使得林内在一天中10点钟以前很凉爽,以后,很快变得闷热,16点以后,闷热感又很快消失。土壤导热率受着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特别受着水分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热量平衡 净辐射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mplified consensus genetic markers in Taxodiaceae based on Cryptomeria japonica ESTs data 被引量:4
9
作者 LU Yong-quan JIA Qing TONG Zai-k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503-508,共6页
Amplified consensus genetic marker (ACGM) is a PCR-based marker technique that uses primers designed within conserved regions of coding sequences. After a comparison of Cryptomeria japonica and Arabidopsis ESTs to s... Amplified consensus genetic marker (ACGM) is a PCR-based marker technique that uses primers designed within conserved regions of coding sequences. After a comparison of Cryptomeria japonica and Arabidopsis ESTs to search for conserved sequences, 237 single e-PCR products were obtained. We randomly selected 110 candidate ACGM markers to test. Of the 110 candidate ACGM markers tested, 106 yielded stable and clear PCR products in C. japonica. We then tested the utility of these 106 primer pairs in 10 species, representing 7 genera of Taxodi- aceae. The number of specific amplification primer pairs among those 10 species varied from 49 to 103 (or 46.2±97.2%). The 106 primer pairs (ACGM loci) were high transferable to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97.2%) but were low in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46.2%). The number of PCR bands per primer pair ranged from 1.06 to 1.15, which means that most of the ACGM primers can obtain a single band within these 10 Taxodiaceae species. In summary, our study shows that ACGM is a technique applicable for marker development even in species with limited sequenc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GM taxodiaceae Cryptomeriajaponica EST database
下载PDF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春香 杨群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S1期56-60,共5页
杉科、柏科是松柏类裸子植物中的重要类群,其系统分类研究一直是裸子植物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杉科与柏科之间及其内部各属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杉科、柏科单独成科.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证实:... 杉科、柏科是松柏类裸子植物中的重要类群,其系统分类研究一直是裸子植物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杉科与柏科之间及其内部各属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杉科、柏科单独成科.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证实:除了金松属以外,杉科和柏科为一单系群,应合并为一个科Cupres-saceae sensu lato(广义柏科),其主要分支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也已经基本确立,而金松属则单独成立金松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柏科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巨杉的叶表皮结构及其与红杉和水杉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清温 李承森 李凤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1,共5页
杉科植物巨杉是美国特有植物。叶片鳞状钻形,双面气孔型。叶面非气孔区的表皮细胞长方形,细胞长轴与叶片长轴的方向一致。叶片远轴面和近轴面各有2条气孔带,每条气孔带由2~5行气孔组成。叶片中部的气孔带最宽,气孔数量最多。叶片顶部... 杉科植物巨杉是美国特有植物。叶片鳞状钻形,双面气孔型。叶面非气孔区的表皮细胞长方形,细胞长轴与叶片长轴的方向一致。叶片远轴面和近轴面各有2条气孔带,每条气孔带由2~5行气孔组成。叶片中部的气孔带最宽,气孔数量最多。叶片顶部近轴面的气孔数量比远轴面的气孔数量明显多,叶片中部远轴面和近轴面的气孔分布和数量近似,叶片基部远轴面的气孔明显比近轴面的气孔多。气孔椭圆形,多数气孔的长轴与叶片长轴的方向一致。保卫细胞肾形,细胞壁加厚。副卫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垂周壁的角度与周围表皮细胞的不一致。巨杉与其近邻北美红杉和中国特有植物水杉相比,巨杉和北美红杉的表皮细胞壁直,水杉的多数表皮细胞的壁明显弯曲;巨杉叶表皮细胞的大小与水杉的近似,而北美红杉表皮细胞的长度明显比巨杉和水杉表皮细胞的长度大;巨杉叶片的远轴面和近轴面都有气孔分布,水杉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远轴面;北美红杉既有类似巨杉的气孔分布方式,又有类似水杉的气孔分布方式;巨杉气孔的形态和大小与北美红杉的更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巨杉属 红杉属 水杉属 表皮 气孔
下载PDF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nine novel MYB genes in Taxodiaceae plants 被引量:1
12
作者 Yong-quan LU Qing JIA Zai-kang TO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95-804,共10页
Myeloblastosis (MYB) is one of the largest transcribed factor families in plants. To gain an overall pic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MYB genes in relict plants, we cloned nine novel MYB genes in Taxodiaceae plants ( Ta... Myeloblastosis (MYB) is one of the largest transcribed factor families in plants. To gain an overall pic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MYB genes in relict plants, we cloned nine novel MYB genes in Taxodiaceae plants ( Taxodium distichum, Taxodium ascendens, Cryptomeria japonica var. Sinensis, Cryptomeria japonica cv. Araucarioides, Cryptomer Ja- ponica,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Tai- wania cryptomerioides and Glyptostrobus pensilis).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for MYBs showed that the nine MYB proteins contained two DNA binding domains. The first domain is from amino acid position 29 to 78, wherein three tryptophanes at 33, 53 and 73 were separated by 19 amino acids,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domain is from amino acid position 82 to 127, wherein three tryptophanes at 86, 105 and 124 were separated by 18 amino acids,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first tryptophane at amino acid position 86 is replaced by a phenylalanine. The characteri- zation of these conserved domains at nine MYBs indicated that they all belong to the R2R3-MYB group.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analysis showed that a-helix and 13-turn are the major motifs of the predicted secondary structure of MYBs. The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of each MYB protein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is like clip, making it more flexi- ble and mobil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nine MYB proteins in Taxodiaceae were calculated. The highest identical value of 99% is be- tween CjsMYB, CjMYB and CjaMYB, whereas the lowest value of 82% is between TaMYB and C1MYB. According to the phylogenetic tree, the distances between different genera were relatively large whereas those within genera were relatively small. As expected, accessions of the same genus formed a subgroup before being grouped with other gen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eloblastosis taxodiaceae CLONE analysis R2R3-MYB group
下载PDF
On Cuticular Compressions of Glyptostrobus europaeus (Taxodiaceae) from Kaydagul Formation (Lower Miocene) of the Central Kazakhstan$V. L. Komarov Botan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St Petersburg 19737 被引量:3
13
作者 Sergei Vasilyevich VICKULIN 马清温 +1 位作者 Sergey Glebovich ZHILIN 李承森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6期673-680,共8页
Numerous leaf compressions of Glyptostrobus europaeus (Brongn.) Ung. (Taxodiaceae) are found in Aquitanian (Lower Miocene) lignified clay localities Bolattam and Akzhar in the Southern Turgay,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Numerous leaf compressions of Glyptostrobus europaeus (Brongn.) Ung. (Taxodiaceae) are found in Aquitanian (Lower Miocene) lignified clay localities Bolattam and Akzhar in the Southern Turgay,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Dulygaly-Zhilanshik river (Central Kazakhstan). The finely preserved lignified compression remains of leafy shoots make micro-morphological investigation feasibl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epidermal features both living G. pensilis C. Koch and a new finding of G. europaeus from Early Miocene of Kazakhstan and illustrate their certain difference. The cuticular organization and epidermal features of fossil leaves, which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se of 'the nearest living relative', G. pensilis,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light microscopy (LM). The fossil leaves of G. europaeus from Kazakhstan are distinguished by stronger, than in living species, G. pensilis, developed 'micro-papillae' ('Kristallucken'), visible in SEM as ring-like structures left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cuticle in both nonstomatal and stomatal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FERS taxodiaceae STOMATA leaf cuticle Lower Miocene
下载PDF
池杉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子强 谭宁华 +1 位作者 张玉梅 段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5-648,共4页
目的研究杉科植物池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池杉的枝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四氢-2,4-二(4-羟... 目的研究杉科植物池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池杉的枝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四氢-2,4-二(4-羟基苯基)-2H-吡喃-3,5-二醇[tetrahydro-2,4-bis(4-hydroxyphenyl)-2H-pyran-3,5-diol,Ⅰ]、3,5-二(4-羟基苯基)-4-戊烯-1,2-二醇[3,5-bis(4-hydroxyphenyl)-4-pentene-1,2-diol,Ⅱ]、3,5,7,3′,5′-五羟基黄烷[3,5,7,3′,5′-pentahydroxyflavan,Ⅲ]、4-(2,3-二氢-3-羟甲基-5-(3-羟丙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2基)-2-甲氧基苯酚[4-(2,3-dihydro-3-hydroxymethyl-5-(3-hydroxypropyl)-7-methoxybenzofuran-2-yl)-2-methoxyphenol,Ⅳ]、2-(3,4-二甲氧基苯氧基)-四氢-6-羟甲基-2H-吡喃-3,4,5-三醇[2-(3,4-dimethoxyphenoxy)-tetrahydro-6-(hydroxymethyl)-2H-pyran-3,4,5-triol,Ⅴ]、2,5-二氢-3,5-二(4-羟基苯基)-2-呋喃甲醇[2,5-dihydro-3,5-bis(4-hydroxyphenyl)-2-furanmethanol,Ⅵ]。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池杉吡喃醇(ascendenpyranol),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杉 杉科 池杉吡喃醇
下载PDF
生境的破坏或改变对杉科种属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普华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5-817,共3页
杉科共有10个属16种,其中5个是单种属(水杉属、水松属、巨杉属、北美红杉属、金松属),5个是寡种属(杉木属、台湾杉属、柳杉属、落羽杉属、密叶杉属),两者各占50%。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多在东亚和北美洲,仅密叶杉属分布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 杉科共有10个属16种,其中5个是单种属(水杉属、水松属、巨杉属、北美红杉属、金松属),5个是寡种属(杉木属、台湾杉属、柳杉属、落羽杉属、密叶杉属),两者各占50%。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多在东亚和北美洲,仅密叶杉属分布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植物与生境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而生境的破坏或改变对杉科植物种属分布有严重的影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现今仅有巨杉和北美红杉两个单种属,这是由于火山爆发留下来,现在仅分布于美国加州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单种属 寡种属 化石 孑遗种
下载PDF
耐PCNB的哈瑞木霉防治杉苗立枯病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天辉 邱德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20-125,共6页
本研究表明:利用耐 PCNB(五氯硝基苯)的 Trichodcrmaharzianum(哈瑞木霉)的野生菌株 F060,以玉米粉#石硫酸铵液为载体,与低量 PCNB 联合施入土壤中,能提高防治 Rhizoctonia solani(Rg)引起的杉苗立枯病的效果;而 F060在灭菌士中的群体... 本研究表明:利用耐 PCNB(五氯硝基苯)的 Trichodcrmaharzianum(哈瑞木霉)的野生菌株 F060,以玉米粉#石硫酸铵液为载体,与低量 PCNB 联合施入土壤中,能提高防治 Rhizoctonia solani(Rg)引起的杉苗立枯病的效果;而 F060在灭菌士中的群体数量呈现出10~7-10~9-10~5数量级的变化,Rg 的残存一般随时间逐渐下降,RCNB 表现出对 F060增殖和 Rg 残存降低有协同作用;F060群体数量与 Rg 残存及立枯病发生无线性相关,Rg 残存与幼苗生长状况呈负线性相关;F060对一年生杉苗的地径有促生作用,对苗高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立枯病 防治 哈瑞木霉 苗木
下载PDF
利用ACGM标记发掘杉科功能基因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庆 童再康 卢泳全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7-181,共5页
利用4对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的扩增共有序列遗传标记(Amplified Consensus Genetic Marker,ACGM)引物,在杉科7个属的11份材料中扩增出了25个PCR产物,测序、BLAST比对和联配结果表明,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分别与拟南芥和日本柳杉... 利用4对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的扩增共有序列遗传标记(Amplified Consensus Genetic Marker,ACGM)引物,在杉科7个属的11份材料中扩增出了25个PCR产物,测序、BLAST比对和联配结果表明,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分别与拟南芥和日本柳杉的4个基因(MYB基因、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查尔酮合成酶基因、抗冻相关基因COR47)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性,推测这些PCR产物为这4个基因在杉科物种中的同源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表明ACGM标记可被用于发掘其他物种的功能基因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GM 杉科 功能基因 同源基因
下载PDF
杉科的染色体资料及在系统演化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林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杉科共由10属(包括金松属)、20种(变种)组成。本文整理了19种(占95%,隶10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16种(占80%,隶9属)的核型资料,核型的模式图如图1所示。通过对这些细胞学资料的分析,笔者支持2n=20、x=10的金松属从杉科(2n=22、x=11)分... 杉科共由10属(包括金松属)、20种(变种)组成。本文整理了19种(占95%,隶10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16种(占80%,隶9属)的核型资料,核型的模式图如图1所示。通过对这些细胞学资料的分析,笔者支持2n=20、x=10的金松属从杉科(2n=22、x=11)分立成金松科。根据其他各属间的亲缘关系,本作者认为可以把它们分隶于5个亚科:Ⅰ.柳杉亚科:Cryptomerioideae(Cryptomeria);Ⅱ.落羽杉亚科Taxodioideae(Glyptostroous,Taxodium);Ⅲ.红杉亚科Sequoideae(Metasequoia,Sequoiadendron,Sequoia);Ⅳ.杉木亚科Cunninghamioideae(Cunninghamia,还可能有:Athrotaxis);Ⅴ.台湾杉亚科Taiwainoideae(Taiwania)。这些亚科和属的进化水平依序渐增,它们分别位于进化路线A(亚科Ⅰ、Ⅱ、Ⅴ)和进化路线L(亚科Ⅲ、Ⅳ)上。这些结果是前人的演化系统所没有涉及的,表明了染色体资料在杉科的系统演化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科 染色体 系统演化
下载PDF
内蒙古晚侏罗世一个新的杉科球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月娟 郑少林 +3 位作者 陈树旺 寇林林 张建 黄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78-184,共7页
一个全矿化的杉科种子球果Cunninghamiostrobus minor sp.nov.被描述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种子球果为同带叶小枝着生或联合.每个种子球果呈卵圆形至椭圆形,并由一个粗壮的球果轴和很多呈螺旋状着生于轴上的苞片... 一个全矿化的杉科种子球果Cunninghamiostrobus minor sp.nov.被描述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种子球果为同带叶小枝着生或联合.每个种子球果呈卵圆形至椭圆形,并由一个粗壮的球果轴和很多呈螺旋状着生于轴上的苞片-鳞片复合体组成.苞片呈桃形,体积较大,彼此呈覆瓦状排列,成熟后向外伸展,并在近轴面的基部处同退缩的珠鳞(鳞片)局部融合.珠鳞较小,呈三瓣状,在每个株鳞基部的近轴面有3枚反转的胚珠/种子.球果的轴和带叶小枝的茎的内部构造由一个木质部圆筒组成.木质部圆筒包括一个中央的异质的髓,髓的外侧依次是内始式的初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韧皮部和皮层.次生木质部管胞径向壁上的纹孔呈多角形或圆形,排成1~2列,两列时互生或单列时互相接触,纹孔式为过渡式.在一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构造特征方面,新种的种子球果和带叶小枝与化石Cunninghamiostrobus yubariensis Stopes et Fujii和C.huberi Miller,以及现生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的相似.但后者属种球果轴内部的髓是同质的,次生木质部管胞径向壁的纹孔式是现代式的,而且在种子球果的其他解剖构造方面与前者也有重要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矿化 杉科 种子球果 Cunninghamiostrobus MINOR sp. nov. 晚侏罗世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广西裸子植物(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赛克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39-377,共39页
广西本土生长的裸子植物共43种,包含苏铁科3种,三尖杉科4种,红豆杉科4种,罗汉松科6种,松科17种,杉科1种,柏科3种,和买麻藤科5种。虽然它们在本区分布较广,但其种类多集中于北部和中部属酸性土且气候较凉的山脉上。 油杉有数种生长在石... 广西本土生长的裸子植物共43种,包含苏铁科3种,三尖杉科4种,红豆杉科4种,罗汉松科6种,松科17种,杉科1种,柏科3种,和买麻藤科5种。虽然它们在本区分布较广,但其种类多集中于北部和中部属酸性土且气候较凉的山脉上。 油杉有数种生长在石灰岩石山上,它们比低地的松树之外的裸子植物较为耐旱。少数种类稀少且分布局限,少数为特有。 经作者研究,广西裸子植物的学名有些需要修改:Cephalotaxus hainanensis和C.griffithii应归并于C.mannii;Podocarpus imbricatus需改为DacrycarPus imbricatus,Podocarpusfteuryi或Deeusocarpus fleuryi改为Nageia fteuryi,Podocarpus nagi或Decuso-corpus nagi改为Nageia nagi,过去误定为Podocarpus brevifolius或P.wangii应改为Podocarpus pilgeri;Kereleeria pubescens应归并于K.davidiana,K.hainanensis归并于K.evelyniana,K.eyelolepis和K.oblonga归并于K.fortunei;Tsuga longibra-cteata改为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Cupressus funebris改为Chamaecyparis fune-bris,不同意把Pinus Kwangtungensis改为p.wangii var.kwangtungensis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子植物 分类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