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辨证分型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75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玫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1X期138-139,共2页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对75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调和经脉、疏通气血针灸治疗,1次/d。风痰阻络用泻法(人中、督脉、三阴交、内关、外关、环跳、足三里);失语点刺金津玉液;不思饮食、胸闷加中脘穴。肝...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对75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调和经脉、疏通气血针灸治疗,1次/d。风痰阻络用泻法(人中、督脉、三阴交、内关、外关、环跳、足三里);失语点刺金津玉液;不思饮食、胸闷加中脘穴。肝阳上亢用补法(督脉、凤池、曲池、三阴交、肾俞、神门、水沟、太冲、环跳、内关、肩髎、阳陵泉),舌体强硬,活动不灵者点刺金津玉液。气虚血瘀用平补平泻法(人中、三阴交、足三里、足阳明胃经、阳陵泉、水沟、气海、外关、合谷、大椎、风市、极泉、曲池),便溏加天枢、中脘穴,肌肉偏枯者给营养肌肉治疗,维生素B120mg和维生素B120.5g穴位注射。治疗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6疗程(60d),判定疗效。[结果]基本痊愈30例,显效3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利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偏瘫 针灸 辨证分型 风痰阻络 肝阳上亢 气虚血瘀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根治性矫正术式的探讨(附37例报告) 被引量:33
2
作者 汪忠镐 马颂章 +2 位作者 王仕华 张逢吉 龚庆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对37例病人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或其它方法,在直视下施行多种根治矫正手术,其中3例加做内支架。作者认为在直视下施矫正术对清除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性病变更为彻底,必要时可自下腔静脉腔内作部分肝组织切除,以恢复肝静脉血流,实现... 对37例病人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或其它方法,在直视下施行多种根治矫正手术,其中3例加做内支架。作者认为在直视下施矫正术对清除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性病变更为彻底,必要时可自下腔静脉腔内作部分肝组织切除,以恢复肝静脉血流,实现门静脉的向肝性血流动力学,故在适当病例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一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阻塞 根治性矫正术
原文传递
疏肝健脾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3
作者 崔红涛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患者40例,采用疏肝健脾、化湿止泻法,方用疏肝健脾散,方药组成:柴胡10 g,枳壳12 g,白芍12 g,茯苓20 g,白术15 g,女贞子18 g,香附10 g,党参18 g,...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患者40例,采用疏肝健脾、化湿止泻法,方用疏肝健脾散,方药组成:柴胡10 g,枳壳12 g,白芍12 g,茯苓20 g,白术15 g,女贞子18 g,香附10 g,党参18 g,薏苡仁15 g。纳差、腹胀甚者加大腹皮18 g;乏力消瘦甚者加黄芪15 g;水肿者加冬瓜皮30 g,泽兰10g;腹泻甚者加赤石脂20 g,禹余粮15 g。对腹泻脱水患者及时给予补水等对症治疗。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2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结论:疏肝健脾散治疗肝郁脾虚型艾滋病腹泻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腹泻 疏肝健脾散 肝郁脾虚证
下载PDF
促甲状腺激素与冠心病心气虚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梦洲 谢英 +3 位作者 田浩梅 莫楠 黄惠勇 吴华堂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冠心病心气虚证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浆中TSH的变化。结果冠心病心气虚证组与非心气虚证组及正常组比较,血浆TSH无显著差异(P>0.05)。非心气虚组和...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冠心病心气虚证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浆中TSH的变化。结果冠心病心气虚证组与非心气虚证组及正常组比较,血浆TSH无显著差异(P>0.05)。非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TSH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SH与冠心病心气虚证之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甲状腺激素 冠心病 心气虚证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下载PDF
山西人群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任一雄 南欣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334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314例正常...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334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314例正常对照组的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的多态性。结果: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在NSCL/P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山西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多态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3期124-125,共2页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腹泻患儿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补液、止泻、抗病毒、退热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口服...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腹泻患儿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补液、止泻、抗病毒、退热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口服联合脐贴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呕吐、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小儿秋季腹泻 中医证候积分
下载PDF
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李平 胡友斌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23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5例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雷火灸组(33例),电刺激组(31例),联合组(31例)...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5例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雷火灸组(33例),电刺激组(31例),联合组(31例)。比较三组病人治疗前后主观疼痛及盆底肌压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盆底肌表面肌电评估等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三组患者主观疼痛VAS评分、盆底肌压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主观疼痛VAS评分低于雷火灸组和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盆底肌压痛VAS评分低于电刺激组和雷火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刺激组低于雷火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雷火灸组和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手法按摩电刺激能有效减轻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同时提高盆底肌肌力,提高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电刺激 手法按摩
下载PDF
田丽颖应用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溪阳 田丽颖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深入分析田丽颖教授学术思想以及广泛的临床经验,为了更好地继承田丽颖教授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田丽颖教授30多年来临床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以及通过对该病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撰写成文。结果和结论:田丽颖教授擅用针药结合... 目的:深入分析田丽颖教授学术思想以及广泛的临床经验,为了更好地继承田丽颖教授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田丽颖教授30多年来临床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以及通过对该病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撰写成文。结果和结论:田丽颖教授擅用针药结合治疗该病,其辨证思路开阔,临床疗效优良,并选录1个典型验案,以分享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前后诸证 针灸 中药 中医经验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致病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庆成 侯燕 +1 位作者 张向峰 汪承炜 《心脏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冠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9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男31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3岁),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32)、急性心肌梗死组(n=27),同时设正... 目的探讨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冠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9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男31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3岁),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32)、急性心肌梗死组(n=27),同时设正常对照组(体检健康者,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D40L、C反应性蛋白(CRP)、MMP-2和MMP-9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CD40L、CRP、MMP-2和MMP-9的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且差异显著(P<0·01),多支病变者的水平高于单支病变者。血清MMP-2与MMP-9的水平、CD40L与MMP-9的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和0·78)。结论血清MMP-2和MMP-9水平的增高与冠脉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CD40L可能是通过MMP-s引起冠脉损伤,从而导致斑块形成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CD40配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 致病作用
下载PDF
三圣丸口服液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温瑞兴 李文 +3 位作者 李涢 崔成德 殷小杰 廖福龙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三圣丸口服液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采用2种血瘀证动物模型,外伤血瘀模型采用悬垂重物砸伤方法,阳虚血瘀模型采用禁食加冷冻的方法;结果:外伤血瘀模型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时间3项指标明显延长,血浆黏度... 目的:探讨三圣丸口服液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采用2种血瘀证动物模型,外伤血瘀模型采用悬垂重物砸伤方法,阳虚血瘀模型采用禁食加冷冻的方法;结果:外伤血瘀模型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时间3项指标明显延长,血浆黏度和凝血斜率明显下降。阳虚血瘀模型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时间明显下降,血浆黏度未见明显变化,凝血斜率显著上升。结论:虽然2种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都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可表现形式却差别很大。三圣丸口服液对2种血瘀证动物模型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对外伤模型组的作用更强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动物模型 外伤血瘀 阳虚血瘀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地区汉坦病毒M片段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炜 杨占秋 +3 位作者 赵旻 肖红 蔡惠兰 曲虹 《中国病毒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参考汉坦病毒(HV)的基因文库软件设计M片段G-1区型特异性引物,以HV 76/118、H-114、A-9及R-{22}株RNA为阳性模板,建立HV的分型方法──逆转录一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heminested... 参考汉坦病毒(HV)的基因文库软件设计M片段G-1区型特异性引物,以HV 76/118、H-114、A-9及R-{22}株RNA为阳性模板,建立HV的分型方法──逆转录一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heminested PCR),对湖北省不同地区分离的30株HV进行分 型。结果显示:(1)建立的RT-heminested PCR分型方法对HV两型的代表株76/118(HTN)、A-9(HTN)、H-114(HTN)及R-{22}(SEO)RNA进行了特异性扩增,其大小与理论值一致;此 法只能检测HV RNA,不能检测其它病毒RNA。(2)分离于湖北省不同地区的30株HV的分型结果 为汉滩型21株、汉城型9株,其中长江以南汉滩型12株、汉城型2株;长江以北汉滩型9株、 汉城型7株。这表明建立的RT-heminested PCR用于HV的检测特异性好;分析湖北省不同 地区分离的30株HV,显示湖北省HFRS流行为混合疫区;且在湖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地理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基因型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湖北 M片段
下载PDF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周围神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12
作者 卢戈 陈庆和 +2 位作者 梁德胜 王满霞 吴志英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68-72,共5页
在光镜和电镜下,对3例发病25~120天的脊神经型和1例发病140天的颅神经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GBS)的腓浅神经足背支活检标本进行了观察。发现神经纤维呈束状节段性髓鞘轴索交性,而不是单根纤维节段性交性。变性轴索中神经微丝量明... 在光镜和电镜下,对3例发病25~120天的脊神经型和1例发病140天的颅神经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GBS)的腓浅神经足背支活检标本进行了观察。发现神经纤维呈束状节段性髓鞘轴索交性,而不是单根纤维节段性交性。变性轴索中神经微丝量明显增多。在吖啶橙—硫堇染色光镜下,髓鞘变性纤维中的轴索呈黄色,而正常轴索为白色。发现μ—颗粒、Pi—颗粒、核蛋白体板层复合物;纤维性长间距体;雷诺小体;静脉内血小板成团贴附在内皮的缺损处,等,对上述发现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神经炎 周围神经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