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贝类遗传改良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35
1
作者 张国范 刘晓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0-137,共8页
A strategy to improve aquaculture mollusks in genetics, which involve the theory, method, material and applica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molluscan breeding and industr... A strategy to improve aquaculture mollusks in genetics, which involve the theory, method, material and application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molluscan breeding and industry. Selection and hybridization as the traditional way have proved effective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ariculture mollusks. The growth ha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selective breeding in oysters as well as the resisitance to MSX and QX disease. A frame chart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ollusks had been derived from the breeding application of abalone and scallop. The systematic breeding with selection and hybridization has a substantial progress based on the family establishment in Haliotis discus hannai, H. diversicolor, Argopecten irradians, Chlamys farreri and Pinctada martensii. The first self-fertilized family of bay scallop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1999 and then a series of family lines with different traits have been succeed and formed the basic element of genetic breeding. The hybridization of Pacific abalone between diffeent populations with a large genetic distance has showed a remarkable traits. The hybrid of Pacific abalone has applied to improve the traits of growth and resistance in the aquaculture and 98% seed used in the farming is hybrid. The hybridization among populations has used in other mariculture mollusks such as zhikong scallop, bay scallop, pearl oyster and small abalone. Hybridization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and systematic and massive selection are the dominant approaches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ollusks. So far in China the material system for molluscan genetics and breeding is more considerable as well as the basic theory of heritability, heterosis, inbreeding depression, genetic-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The different lines have been produced by self-fertilization, inbreeding and crossing and some self-fertilized lines of bay scallop have been bred to F4 successively. The color traits heritable are useful as the marker of sel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贝类 遗传改良 杂交 系统选育 分子育种 性状退化
下载PDF
我国柴胡的种质资源现状与育种研究展望 被引量:26
2
作者 姚入宇 陈兴福 +2 位作者 张宝林 李志飞 杨兴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49-1353,共5页
柴胡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为顺应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趋势,家种柴胡已成为主要的药材供应源,对良种的需求日益急切。总结了我国柴胡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细胞核型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对目前柴胡育种成果进行综述,建议今后柴... 柴胡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为顺应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趋势,家种柴胡已成为主要的药材供应源,对良种的需求日益急切。总结了我国柴胡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细胞核型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对目前柴胡育种成果进行综述,建议今后柴胡育种工作以优良种质资源为基础,结合传统选种法和现代分子育种法选育良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育种 种质资源 系统选育 分子育种
原文传递
桂果蔗1号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松 刘红坚 +7 位作者 刘俊仙 杨柳 刘丽敏 淡明 余坤兴 卢曼曼 刘欣 何毅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61-1566,共6页
【目的】选育高产、肉脆、汁甜、节间均匀、生态适应性广的果蔗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和生产者对优质果蔗的需求。【方法】对拔地拉自然芽变植株进行系统选育,经SSR分子标记检测为变异株后,于2009~2013年进行品比试验和生产试验、田间查定... 【目的】选育高产、肉脆、汁甜、节间均匀、生态适应性广的果蔗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和生产者对优质果蔗的需求。【方法】对拔地拉自然芽变植株进行系统选育,经SSR分子标记检测为变异株后,于2009~2013年进行品比试验和生产试验、田间查定等,对其农艺性状、品种特性和商品性进行考察、鉴定。【结果】经m SSCIR68、ESTC87、ESTC84和ESTC114引物扩增,可在桂果蔗1号与拔地拉、新台糖22号间获得不同差异条带;桂果蔗1号与拔地拉、ROC22的遗传系数分别为0.8600和0.560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桂果蔗1号和拔地拉可聚为一类,说明两者不是同一个品种。2011~2012年多点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桂果蔗1号的平均发芽率(92.1%)和茎径(3.5 cm)均略低于拔地拉;株高、节间长度分别为258.00和10.02 cm,比拔地拉增加22.30和1.56 cm;商品蔗为47820条/ha,比拔地拉增加2760条/ha;商品蔗产量118.65 t/ha,比拔地拉增产8.91%;田间蔗汁锤度为15.3%,比拔地拉低0.1%(绝对值)。桂果蔗1号植株直立、大茎;长势较旺,不易早衰;节间较长,均匀度较好,短节少,外观质量好,商品性好;手折蔗茎易断,断口较平;口感松软多汁,清甜脆口。2014年3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果蔗1号的综合性状优于拔地拉,具有较高的生产应用价值,可在我国华南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在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种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新品种 芽变 系统选育 SSR标记
下载PDF
略阳乌鸡生长规律及继代选育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宗航 项光锋 +4 位作者 刘雅婷 李鑫雅 董宁 谢永新 张建勤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33,45,共6页
为掌握略阳乌鸡生长发育特点,检验选育成效,在P1~P3代大群略阳乌鸡中分别随机选择36、95、200只,在1~10周龄,每周龄称量体重,作为小群样本。并选用Gompertz模型、Johnsonschumacher模型及三项式拟合生长曲线进行生长曲线模型模拟。结果... 为掌握略阳乌鸡生长发育特点,检验选育成效,在P1~P3代大群略阳乌鸡中分别随机选择36、95、200只,在1~10周龄,每周龄称量体重,作为小群样本。并选用Gompertz模型、Johnsonschumacher模型及三项式拟合生长曲线进行生长曲线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3个世代的生长曲线模型中,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P1代R^2=0.9997,P2代R^2=0.9986,P3代R^2=0.9958),最契合略阳乌鸡实际生长曲线。Gompertz模型分析表明,第三代略阳乌鸡拐点周龄较前两代有所提前(P1代7.09周,P2代8.08周,P3代7.03周),拐点体重有所提高(P1代650.41g,P2代752.28g,P3代755.63g)。试验表明,略阳乌鸡生长指标明显提升,继代选育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略阳乌鸡 生长曲线 拟合模型 继代选育
下载PDF
山药新品种芹峰淮山的选育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阳 马丽娜 +1 位作者 周先治 林永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78,I0002,共4页
芹峰淮山是采用系统选育方法,从福建省泉州市收集的淮山地方资源材料寸金薯中筛选出06-33优良品系培育而成。中晚熟,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旺盛,块茎表皮褐色,长圆柱形,薯长50~130cm,单薯质量500~1100g,薯味清香,品质优良,每667m^2产量2500k... 芹峰淮山是采用系统选育方法,从福建省泉州市收集的淮山地方资源材料寸金薯中筛选出06-33优良品系培育而成。中晚熟,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旺盛,块茎表皮褐色,长圆柱形,薯长50~130cm,单薯质量500~1100g,薯味清香,品质优良,每667m^2产量2500kg左右,适宜在福建省及周边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芹峰淮山 系统选育
下载PDF
继代选育中用BLUP法对公猪进行逆向再评定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忠孝 郭传甲 刘文忠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17,共3页
用带亲缘相关阵的BLUP法(BLUP-1),不带亲缘相关阵的BLUP法(BLUP- 2)及最小二乘法(LS),就日增重、背膘厚及外形评分三性状对SD-I系种公猪进行了逆向遗传再评定,以探讨BLUP法在猪继代选育中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对遗传力较高的性状用综合... 用带亲缘相关阵的BLUP法(BLUP-1),不带亲缘相关阵的BLUP法(BLUP- 2)及最小二乘法(LS),就日增重、背膘厚及外形评分三性状对SD-I系种公猪进行了逆向遗传再评定,以探讨BLUP法在猪继代选育中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对遗传力较高的性状用综合指数法选择是比较理想的;②BLUP法较LS法精确,且以BLUP-1最精确,估计误差方差(PEV)最小;③选育中可用经加权而成的BLUP综合育种值代替多性状育种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UP 继代选育 种公猪 后裔 测定
下载PDF
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繁殖性能测定 被引量:8
7
作者 曹果清 薛尚君 +4 位作者 杨文平 石建中 刘建华 李步高 周忠孝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114,共4页
以马身猪、太湖猪(二花脸类群)和长白猪为育种素材,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群体继代选育法,经7年6个世代育成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对7个世代母猪繁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4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最好,母猪初产窝产仔10.64头,产活仔数9.85头... 以马身猪、太湖猪(二花脸类群)和长白猪为育种素材,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群体继代选育法,经7年6个世代育成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对7个世代母猪繁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4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最好,母猪初产窝产仔10.64头,产活仔数9.85头,断奶头数9.36头,哺育率达95.03%,初生个体均重1.42 kg,28日龄断奶窝重62.36 kg。除产活仔数外,均极显著高于0世代(P<0.01)。初生和断奶时仔猪均匀度随选育逐代提高,一致性增强。该品系已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是一个优良的母本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 繁殖性能 标记辅助选择 群体继代选育
下载PDF
黑木耳‘高原云耳2号’的选育 被引量:6
8
作者 姚春馨 王晖 +2 位作者 姚远 孙跃明 田果廷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6-1588,共3页
‘高原云耳2号’由采自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哀牢山的一株野生黑木耳多次分离和反复驯化,通过连续6年的系统选育、评价筛选而育成。该品种为中早熟、广温广适型新品种。子实体多单生,小口出耳单片率高,耳片厚、大小适中、边缘圆整、质地硬... ‘高原云耳2号’由采自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哀牢山的一株野生黑木耳多次分离和反复驯化,通过连续6年的系统选育、评价筛选而育成。该品种为中早熟、广温广适型新品种。子实体多单生,小口出耳单片率高,耳片厚、大小适中、边缘圆整、质地硬脆,背面青灰至灰黑色、腹面黑色、有光泽,耳脉少,平均产量55-65g/袋,商品性佳,抗性强。适于1 500-2 200m高海拔地区立体袋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品种 系统选育 高海拔
原文传递
香菇新品种‘金香194’
9
作者 陈雪凤 刘增亮 +5 位作者 张雯龙 吴圣进 赵承刚 王灿琴 蒋建明 吴小建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7-118,共2页
‘金香194’是由广西来宾市金秀县的野生香菇子实体经组织分离人工驯化和系统选育获得的中温型耐碱性香菇品种。菌丝耐碱性能力强,最适宜pH为4~8;子实体单生,中型,菌肉较紧实;菌盖圆整,中部具脐突状,黄褐色,表面有鳞片;菌柄浅白色、中... ‘金香194’是由广西来宾市金秀县的野生香菇子实体经组织分离人工驯化和系统选育获得的中温型耐碱性香菇品种。菌丝耐碱性能力强,最适宜pH为4~8;子实体单生,中型,菌肉较紧实;菌盖圆整,中部具脐突状,黄褐色,表面有鳞片;菌柄浅白色、中粗、有鳞片。出菇温度15~22℃,菌龄120~150 d,生物学效率为85%~97%,规格15 cm×55 cm的栽培袋(干料约900 g)鲜菇产量765~873 g·袋-1。适于广西中部、北部地区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系统选育 耐碱性 品种
原文传递
叶用莴苣新品种云油麦1号的选育
10
作者 张丽琴 兰梅 +4 位作者 徐学忠 胡靖锋 杨红丽 赵雅兰 和江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129,共3页
云油麦1号是从地方品种龙岩绿叶莴苣的混杂群体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31~35 cm,开展度40~45 cm;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面光滑,口感脆香,品质好;单株叶片数37~40片,单株质量270~300 g,每667 m^(2)产量240... 云油麦1号是从地方品种龙岩绿叶莴苣的混杂群体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叶用莴苣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31~35 cm,开展度40~45 cm;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面光滑,口感脆香,品质好;单株叶片数37~40片,单株质量270~300 g,每667 m^(2)产量2400 kg左右,高抗霜霉病,耐抽薹,适合云南省滇中地区全年栽培,夏、秋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50~55 d(天),冬、春保护地栽培定植至采收60~65 d(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云油麦1号 系统选育
下载PDF
黄秋葵新品种石秋葵3号的选育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聚红 吴然 +5 位作者 王海山 付雅丽 梁丽鹏 薛少红 龚俊良 田浩园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15,共3页
石秋葵3号是以卡里巴后代14-5为母本,以新东京5号后代14-9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黄秋葵新品种。成熟植株平均株高1.72 m,茎粗3.0 cm,节间长2.9 cm,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叶片掌状5裂,深绿色,叶面有硬毛。嫩果五棱,果长10~15 cm,... 石秋葵3号是以卡里巴后代14-5为母本,以新东京5号后代14-9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黄秋葵新品种。成熟植株平均株高1.72 m,茎粗3.0 cm,节间长2.9 cm,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叶片掌状5裂,深绿色,叶面有硬毛。嫩果五棱,果长10~15 cm,果肩宽1.6~1.8 cm,果实深绿色且富有光泽,萼片不易脱落。花后5~7 d(天)采摘嫩果,采收期110 d(天)左右。田间对病毒病和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五福,每667 m^(2)平均嫩果产量2319 kg,适宜在冀中南地区露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 石秋葵3号 系统选育
下载PDF
香菇‘丽香2号’的选育报告 被引量:6
12
作者 吕明亮 李伶俐 +3 位作者 薛振文 蒋俊 曾凡清 应国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3-1195,共3页
通过从香菇’武香1号’自然变异菌株的分离培养,多次人工定向选择,以及连续4年的系统选育,评价筛选,育成中高温型香菇’丽香2号’。该品种具有菇柄短、菇盖厚、盖色浅、菇肉紧实以及出菇早、出菇潮次明显、不易开伞等优点。区试平均每袋... 通过从香菇’武香1号’自然变异菌株的分离培养,多次人工定向选择,以及连续4年的系统选育,评价筛选,育成中高温型香菇’丽香2号’。该品种具有菇柄短、菇盖厚、盖色浅、菇肉紧实以及出菇早、出菇潮次明显、不易开伞等优点。区试平均每袋(袋规格15cm×55cm)产526g,高于出发菌株15.2%,菇品质优于’武香1号’和’L9319’,是适宜于浙江一带夏秋出菇栽培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选育 高温型 品种认定
原文传递
辽宁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回顾及主要技术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顾恒琴 王国山 +4 位作者 胡玉枢 侯忠 吴琼 曹桂艳 高艳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9-92,共4页
辽宁省棉花抗病育种从1951年开始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先后育成了辽棉系列抗枯黄萎病品种和品系近20个,填补了我国短季棉抗黄萎病品种和兼抗品种的空白。并在抗病性与早熟、优质、丰产综合改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辽棉10... 辽宁省棉花抗病育种从1951年开始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先后育成了辽棉系列抗枯黄萎病品种和品系近20个,填补了我国短季棉抗黄萎病品种和兼抗品种的空白。并在抗病性与早熟、优质、丰产综合改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辽棉10号等优良品种在广大的特早熟棉区、黄河流域夏播棉区以及新疆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显著的抗病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并为我国10余个著名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抗源,这标志着辽宁棉花机病育种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抗病育种 系统选择 杂文选育 辽宁
下载PDF
菜用豌豆尖专用品种云豌1号的选育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海天 杨峰 +4 位作者 胡朝芹 杨新 王玉宝 吕梅媛 王丽萍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95,共4页
云豌1号是以食荚90-17(无须蔓生品种)为母本,以食荚大菜豌(矮生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矮生无须菜用豌豆新品种。植株直立矮生,株高50~60 cm,复叶无须(即卷须退化),营养体发达,叶片肥厚,嫩梢纤维少,幼苗质地柔软,食用品质... 云豌1号是以食荚90-17(无须蔓生品种)为母本,以食荚大菜豌(矮生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矮生无须菜用豌豆新品种。植株直立矮生,株高50~60 cm,复叶无须(即卷须退化),营养体发达,叶片肥厚,嫩梢纤维少,幼苗质地柔软,食用品质佳,VC含量34.9 mg·kg^-1,总黄酮含量3290 mg·kg^-1。一般每667 m^2可产嫩尖850~1200 kg,适宜云南省海拔1100~2400 m的豌豆产区或南方生境相似的秋播豌豆产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豌豆 云豌1号 系统选育 豌豆尖
下载PDF
萝卜新品种郑禧991的选育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艳波 史小强 +4 位作者 杨金兰 宋小南 别志伟 周建华 韩荔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76,共3页
郑禧991是由豫萝卜1号和ZX90-2-1-5-3-2-3-1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秋萝卜新品种,生育期75~80d(天)。植株半直立,生长势强;叶片花叶型、深绿色,叶片数14~15片;肉质根短圆柱形,露根率为80.98%,皮色绿,肉色绿,根皮光滑,肉质脆甜多汁,无渣... 郑禧991是由豫萝卜1号和ZX90-2-1-5-3-2-3-1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秋萝卜新品种,生育期75~80d(天)。植株半直立,生长势强;叶片花叶型、深绿色,叶片数14~15片;肉质根短圆柱形,露根率为80.98%,皮色绿,肉色绿,根皮光滑,肉质脆甜多汁,无渣,生食口感好;平均单根质量1.5kg左右,每667m^2产量5000~6000kg。田间对霜霉病、病毒病和黑腐病的抗性强于对照豫萝卜1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宜河南、甘肃、陕西、新疆等地秋季露地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皮萝卜 郑禧991 系统选育
下载PDF
红托竹荪新品种‘黔荪yzs020’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光禄 杨通静 +8 位作者 刘宏宇 黄万兵 尚念杰 胡腾文 黄晓润 卢颖颖 刘倾城 桂阳 朱国胜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5-96,共2页
‘黔荪yzs020’是从贵州织金县苦竹林采集的野生红托竹荪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和系统选育获得。清香、群生、高12~20 cm;菌盖钟形、凹陷形成网格、网格较浅;孢子少,幼时棕绿色、成熟后黑色,椭圆形、表面有凹陷;菌裙占整株高50%~60%,上部褶皱... ‘黔荪yzs020’是从贵州织金县苦竹林采集的野生红托竹荪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和系统选育获得。清香、群生、高12~20 cm;菌盖钟形、凹陷形成网格、网格较浅;孢子少,幼时棕绿色、成熟后黑色,椭圆形、表面有凹陷;菌裙占整株高50%~60%,上部褶皱多,中部较厚,下部裙摆大;菌柄棒状、顶部略小、肉质由3层不规则网孔构成,直径3~5 cm,长10~18 cm;菌托薄,质量占整株40%~50%,粉红色,受到强光、雨水冲洗变为紫或紫蓝色。适宜贵州中低海拔区域覆土种植,鲜品产量150~160 g·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系统选育 品种
原文传递
豇豆新品种詹豇215的选育及栽培 被引量:5
17
作者 詹远华 张忠武 +4 位作者 田军 杨连勇 孙信成 彭元群 陈位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4期31-32,共2页
对豇豆新品种詹豇215的选育过程、选育结果及特征特性进行介绍,从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豇豆 詹豇215 系统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Ethic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 of gene editing in plant breed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18
作者 Siti Hafsyah IDRIS Nurzatil Sharleeza MAT JALALUDDIN Lee Wei C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093-1105,共13页
Biotechnolog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must be revised and updated to reflect the most recent advances in plantbreeding technology. New Plant Breeding Techniques(NPBT) such as gene editing have been applied to address... Biotechnolog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must be revised and updated to reflect the most recent advances in plantbreeding technology. New Plant Breeding Techniques(NPBT) such as gene editing have been applied to address the myriad of challenges in plant breeding, while the use of NPBT as emerging biotechnological tools raises legal and ethical concerns. This study aims to highlight how gene editing is operationalize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examine the critical issues of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of gene editing for plant breeding. We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SLR) to provide the current states of ethical and legal discourses surrounding this topic. We also identified critical research priority areas and policy gap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when designing the future governance of gene editing in plant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Gene editing Plant breeding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CONSEQUENTIALISM Virtue ethics principles
原文传递
特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宜茶2号选育研究报告
19
作者 肖秀丹 汤星 +7 位作者 郑伟燕 张春蓓 黄有成 卢洪波 张舒然 覃元胜 马建强 陈杰丹 《中国茶叶》 2023年第6期52-54,共3页
茶树新品种宜茶2号系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宜昌大叶茶群体种中选育得到的特早生种。该品种属灌木型至小乔木型,生长势强,耐寒性较强,耐旱性强。春茶样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为48.5%、茶多酚含量20.4%、氨基酸含量4.6%、咖啡碱含量4.0%。... 茶树新品种宜茶2号系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宜昌大叶茶群体种中选育得到的特早生种。该品种属灌木型至小乔木型,生长势强,耐寒性较强,耐旱性强。春茶样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为48.5%、茶多酚含量20.4%、氨基酸含量4.6%、咖啡碱含量4.0%。适制绿茶,其所制烘青绿茶外形紧结、较直、有毫、绿稍深,汤色嫩绿、明亮,香气较清高、有嫩香,滋味鲜醇、甘爽、较滑,叶底细嫩、显芽、嫩绿明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选育 茶树新品种 宜茶2号
下载PDF
川产道地药材姜黄、郁金新品种“川姜黄1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洁 殷莉丽 +3 位作者 何金晓 夏琴 李敏 何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3079-3084,共6页
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选育高产优质的姜黄新品种"川姜黄1号"。2014—2015年在双流、崇州、温江开展连续2年多点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结果表明,"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 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选育高产优质的姜黄新品种"川姜黄1号"。2014—2015年在双流、崇州、温江开展连续2年多点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结果表明,"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比较,姜黄(根茎)平均增产20.61%,挥发油平均高出24.17%,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6.62%;郁金(块根)平均增产54.59%,挥发油平均高出36.28%,总姜黄素含量平均提高25.31%。"川姜黄1号"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姜黄(根茎)平均增产123.68%,挥发油平均提高7.69%,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58.23%;郁金(块根)挥发油平均提高52.82%,总姜黄素含量平均高出38.34%。新品种"川姜黄1号"与当地对照相比具有较好的丰产性,且所产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均较优;与"黄丝郁金1号"相比其所产姜黄的产量明显增加,并且姜黄、郁金的内在品质优,尤其是姜黄的姜黄素及郁金的总姜黄素含量显著高于"黄丝郁金1号"。"川姜黄1号"产量高、内在品质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适宜在成都金马河流域的双流、崇州、温江等地栽培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郁金 系统选育 新品种 川姜黄1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