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词汇化、语法化看话语标记的形成——兼谈话语标记的来源问题 被引量:57
1
作者 李思旭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37,共16页
本文结合"别说""完了""就是"三个话语标记的语法化演变过程,探讨了话语标记的来源及其形成动因,话语标记与句法位置,话语标记与词汇化、语法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话语标记与副词、连词之间的纠结等理论... 本文结合"别说""完了""就是"三个话语标记的语法化演变过程,探讨了话语标记的来源及其形成动因,话语标记与句法位置,话语标记与词汇化、语法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话语标记与副词、连词之间的纠结等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词汇化 语法化 句法位置 主观性
原文传递
“不”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祥平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7-89,共3页
否定副词“不”有各种不同的用法。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对“不”的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和语义范围、否定焦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 句法位置 语义特征 否定范围 否定焦点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联加状语句法位置分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小东 赵美玲 甘国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0期131-133,共3页
本文基于中英学习者语料库试图对联加状语的句法位置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并考察中英学习者联加状语句法位置分布异同。研究发现,本文对联加状语的句法位置分类可以覆盖两个抽样语料库中95%以上的联加状语;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将联加状语... 本文基于中英学习者语料库试图对联加状语的句法位置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并考察中英学习者联加状语句法位置分布异同。研究发现,本文对联加状语的句法位置分类可以覆盖两个抽样语料库中95%以上的联加状语;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将联加状语置于T单位主语前或其后,较为集中;而本族语者语料库中联加状语的出现位置更为丰富、多样,除主语前、后之外,也较多地出现在助动词与动词之间、非谓语动词前或省略形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加状语 句法位置 中英英语学习者
下载PDF
类型学视域下的“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殷佳越 原苏荣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49-56,共8页
"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是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以英语的"especially"、法语的"particulièrement"、汉语的"尤其是"和日语的"特に"为例,研究... "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是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以英语的"especially"、法语的"particulièrement"、汉语的"尤其是"和日语的"特に"为例,研究和比较其在句首、句中等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象似性特点,可知语序差异最终影响语用效果。通过研究可知,法语和英语的语言规则性更强,而日语和汉语的语言运用更加灵活。具体说:1)当它们都位于句首时,日语语序对其强调效果的干扰程度最弱;2)当它们位于句中且前后成分都是短语时,日语语序的特点会影响整个句子的强调密集度,导致句子结构整体不紧凑;3)当它们位于句中且前后成分都是小句时,日语中的"特に"与其前后连接的小句的谓语和宾语成分相距较远,延长了语言距离,强调效果较弱,但仍符合语言类型学的经济性和象似性;4)法语和英语的"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在不同语义关系下具有自己的用法形式和句法标记,且意义多元化,起到不同的强调效果,其中法语最为典型,具有"叠加型强调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 语言类型学 句法位置 语义关系
下载PDF
致使动结式“施事”“致事”的句法位置
5
作者 邱林燕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65-72,共8页
致使动结式中,致事主语允许逆向约束,施事主语不允许逆向约束。这是由于在致使结构中施事和致事生成于不同的句法位置导致。致事生成于轻动词v2(CAUSE)P的指示语位置;施事主语动结式呈三层分裂VP结构,轻动词v2之上有导入意志性的功能范... 致使动结式中,致事主语允许逆向约束,施事主语不允许逆向约束。这是由于在致使结构中施事和致事生成于不同的句法位置导致。致事生成于轻动词v2(CAUSE)P的指示语位置;施事主语动结式呈三层分裂VP结构,轻动词v2之上有导入意志性的功能范畴v1,施事生成于v1P的指示语位置,施事的句法位置高于致事,施事=致事+意志性。致使动结式的施事与致事的不同句法位置分析,为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动结式 施事 致事 句法位置 三层分裂VP结构
下载PDF
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句法构造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1
6
作者 沈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20,191,共16页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形式变化和语义差异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功能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表"方向、存在"的处所PP并非移位形成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和动词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_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一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同类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位移特征 介词投射 位移-终点结构 介词词组位置 同形生成和互补删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