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纪雯婷
闫军堂
刘敏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85-388,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03522)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项目(2016-JYB-JSMS-021)~~
-
文摘
[目的]分析、总结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为现代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方法]谨遵经旨,对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进行详实梳理,并从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例举笔者运用附子"角药"两则临床治验予以佐证。[结果]经方中独立成方之附子"角药"7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8对,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其配伍构思精妙,病机针对复杂,相互辅佐或相互制约,共奏其功。临证时用附子、干姜、甘草"角药"加减治疗久利,用附子、薏苡仁、败酱草"角药"治疗腹痛,俱收佳效,足资说明"角药"之临床实用性。[结论]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附子"角药"配伍知识,理解掌握经方中附子"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对现代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经方
角药
附子
配伍特点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医案
-
Keyword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Angle Medicines
Aconite
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ZHANG Zhongjing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synopsis ofthe golden chamber
medical records
-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大黄附子汤证浅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雷巧美
袁行勇
符强
-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河南中医》
2024年第2期163-166,共4页
-
文摘
大黄附子汤证症状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病机为阳虚生寒,寒气上逆,方中附子温经祛寒,细辛散寒止痛,大黄破积聚、下逆满,并可制约附子、细辛之温燥,诸药相配,共奏散寒开结,通经止痛之功。该证病位或在脾胃,或在肝肾,其临床表现或为胁痛、腹痛,或为便难,或为发热,也可能诸症并见,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不必拘泥于偏痛或满痛,也不应将病位定在“胁下”,只要病机相同即可随证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前后联系,先有腹满病,兼有外感发为厚朴七物汤证,不解则邪盛正虚,进而兼腹满虚、实之证,再不解,邪正相搏,发为寒疝,故该篇所言各证为同一类病证失治误治后病机的各种转化,体现了张仲景整体恒动思维。
-
关键词
大黄附子汤证
胁下偏痛
发热
《金匮要略》
张仲景
-
Keywords
Rhubarb and Aconite Decoction
partial pain unden thoracic rib
fever
synopsis ofthe golden chamber
Zhang Zhongjing
-
分类号
R222.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基于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探析张仲景活血化瘀方药的运用
- 3
-
-
作者
陈志强
张意林
-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出处
《河南中医》
2022年第9期1301-1304,共4页
-
文摘
张仲景辨治瘀血病证时,常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祛瘀药物;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采取适宜的剂型和服药方法。若瘀属虚寒,则选用温补药物;若瘀属虚热,则选用寒补药物;若瘀属实热,则选用寒凉药物;若瘀属实寒,则选用温热药物;若瘀属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若瘀属虚实兼夹,则攻补兼施。在剂型与服药方法上,若病重势急,多用峻药取汤,服用方法多用顿服、更服;若病重势缓,多用峻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定时服;若病轻势急且病位趋下,多以缓药取汤,服用方法多为先食服;若病轻势缓,多用缓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日三服;若因瘀血而致腹中急痛者,多取散剂以酒和服。
-
关键词
瘀血证
活血化瘀方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张仲景
-
Keywords
blood stasis syndrome
formulas for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synopsis ofthe golden chamber
Zhang Zhong-jing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论经方用量策略
被引量:17
- 4
-
-
作者
仝小林
刘文科
焦拥政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出处
《中医药导报》
2012年第8期1-3,共3页
-
基金
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2010CB530600)
-
文摘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问题关乎临床疗效。中药同化学药物一样,存在量效关系,欲达一定之效,必用一定之量。临床中可以看到大小剂量并存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合理而且必然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笔便是重剂、猛剂,亦不能一贯追求四平八稳,而应根据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个体的差异、药物的品性等等合理用量,我们称之为用量策略。其涵盖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因病施量、因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因药施量、因剂型施量等等。纵览《伤寒杂病论》,处处可见其用量策略,本文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为例,简述临证主要用量策略,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
关键词
经方
剂量
用量策略
《伤寒论》
《金匮要略》
-
Keyword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Dosage
Dose-tactics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the golden chamber
-
分类号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