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生境选择及与小熊猫在生境上的分割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泽钧 魏辅文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是近20年来一个比较活跃的区域,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微生境与采食场两个空间尺度上.具有平缓的坡度被广泛认为是大熊猫偏好微生境的特征,而在微生境内对采食场的选择则侧重于具有较多喜食食物的部分,如老笋、新笋等...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是近20年来一个比较活跃的区域,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微生境与采食场两个空间尺度上.具有平缓的坡度被广泛认为是大熊猫偏好微生境的特征,而在微生境内对采食场的选择则侧重于具有较多喜食食物的部分,如老笋、新笋等的集中处.大熊猫生境选择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外来人为干扰可导致大熊猫选择生境的漂移.同域分布的大、小熊猫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这反映了两种熊猫在生理、生态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非因种间竞争导致的生态调整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小熊猫 生境选择 同域共存
下载PDF
大熊猫与小熊猫生态习性的比较:食物、体型大小及系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小富 张泽钧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7-692,共6页
大熊猫和小熊猫是食肉目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两个物种,均特化为以竹类为生,在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地同域共存。近年来化石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远,其在诸多形态特征上的相似乃是长期趋同进化的结果。竹子是一类低营养... 大熊猫和小熊猫是食肉目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两个物种,均特化为以竹类为生,在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地同域共存。近年来化石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远,其在诸多形态特征上的相似乃是长期趋同进化的结果。竹子是一类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有丰富的储量及相对稳定的营养组成,保障了两种熊猫的长期续存。由于仍保留着食肉动物消化系统的典型特征,大熊猫、小熊猫对食物的消化利用率极低,两者在一些生态习性(如独栖、无冬眠、巢域普遍重叠及具有活动与休息多次交替的昼夜活动模式等)的相似可能反映了这种特殊食物的影响。此外,大熊猫和小熊猫在食性、昼夜活动节律及微生境利用上的差异与其体型大小及系统发育有关,有利于两者在川西横断山地的同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小熊猫 系统演化 生态特性 食谱 体型大小 同域共存
下载PDF
祁连山东缘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种间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蒲强胜 王志成 +2 位作者 侯齐琪 张志明 苏军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1231,共11页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期和储食期)的鼠丘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差异与土壤、植被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均存在季节性差异;两个时期中,甘肃鼢鼠鼠丘高度、半径、表面积和体积均显著大于高原鼢鼠鼠丘(P<0.01);高原鼢鼠鼠丘密度显著高于甘肃鼢鼠鼠丘(P<0.05),且高原鼢鼠单只平均造丘数显著大于甘肃鼢鼠(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繁殖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植被盖度、莎草科地下生物量、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杂类草地下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高度相关;储食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草丛高度、莎草科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土壤容重与豆科牧草地上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造丘特征高度相关。可见除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的造丘方式不同之外,环境因子也与鼢鼠的造丘方式相关,且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共存 鼢鼠亚科 鼠丘特征 甘肃鼢鼠 高原鼢鼠 高寒草甸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云南滇池入侵虾虎鱼类的共存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利娟 肖乔芝 +1 位作者 仇玉萍 陈国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57-3369,共13页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近缘种的共存策略。结果表明:粘皮鯔虾虎鱼与小黄黝鱼、子陵吻虾虎鱼、波氏吻虾虎鱼等先期入侵种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域上与上述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空间生态位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摄食分析显示,粘皮鯔虾虎鱼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其主要摄食种类为圆形盘肠溞和腺介虫等,与其他虾虎鱼类主要摄食种类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摄食生态位上,滇池入侵虾虎鱼类存在显著分化。这说明形态差异、空间生态位分化及营养生态位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强度,促进了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虾虎鱼类实现共存。粘皮鯔虾虎鱼可能凭借摄食策略上的优势在种群数量、占据栖息地范围上优于竞争对手,成为研究区域入侵虾虎鱼类中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虾虎鱼类 同域共存 形态分化 摄食分化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同域分布马鹿与中华斑羚的冬夏季食物构成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夫仁 贺伟 +4 位作者 赛罕 冯中华 杨永昕 张正一 鲍伟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5-854,共10页
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面临食物资源竞争,而食物又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食物构成可以反映其对栖息地条件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Cervus elaphus)... 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面临食物资源竞争,而食物又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食物构成可以反映其对栖息地条件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Cervus elaphus)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冬、夏季食物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马鹿在夏季取食22科48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5科31种植物;在冬季,马鹿取食17科32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3科23种植物。Pianka重叠指数显示,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食物重叠度为85.4%,冬季重叠度为77.6%。使用Levins指数计算,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的营养生态位分别是13.71和5.34,冬季时分别是11.08和4.02。在同一季节,马鹿取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大于中华斑羚。本研究结果表明,马鹿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变化具有适应性,但马鹿对环境的适应性高于中华斑羚;鉴于马鹿的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多,建议在对物种与栖息地的保护中侧重于中华斑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共存 食性 营养生态位 马鹿 中华斑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