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月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异常关系的合成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孙照渤 曾煜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在对中国区域1月份0.8m月平均地温距平场进行EOF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异常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与地温异常同月和前一月的大气环流距平分布相似,而与后一... 在对中国区域1月份0.8m月平均地温距平场进行EOF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异常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与地温异常同月和前一月的大气环流距平分布相似,而与后一月的大气环流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前一月的大气环流异常至少部分地激发了1月份的地温异常,反过来地温又影响大气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异常 合成分析 高度场异常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基于RST算法提取乌什M_(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
2
作者 伊尔潘·艾尼瓦尔 李晓东 +3 位作者 朱文振 胡安尼西·巴合达吾列提 何欢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内陆地震》 2024年第2期173-181,共9页
为探讨RST算法在新疆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中的适用性,以乌什M_(S)7.1地震为例,构建研究区MODIS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对数据集进行逐像元时间序列趋势去除后,利用RST算法提取乌什M_(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乌什M_(S)7.1地... 为探讨RST算法在新疆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中的适用性,以乌什M_(S)7.1地震为例,构建研究区MODIS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对数据集进行逐像元时间序列趋势去除后,利用RST算法提取乌什M_(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乌什M_(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的变化过程分为“出现—消失—再出现—扩大—达到最大—消失”6个阶段;乌什M_(S)7.1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区域大致沿构造带的走向分布;乌什M_(S)7.1地震发生在地表温度异常面积出现最大值后的第99天。利用MODIS数据结合RST算法提取地震热红外异常在新疆地区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表温度异常 时间序列趋势去除 RST算法
下载PDF
遥感热红外地表温度异常提取
3
作者 王凯 邢立新 仲伟敬 《遥感科学(中英文版)》 2017年第1期64-69,共6页
地表温度异常提取是热红外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地表温度异常受到地形、地表覆盖程度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地形、区域经纬度和太阳高度角方位角等数据作为驱动参数,采用太阳辐射模型估算一定时间内接受平均累计太阳辐射... 地表温度异常提取是热红外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地表温度异常受到地形、地表覆盖程度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地形、区域经纬度和太阳高度角方位角等数据作为驱动参数,采用太阳辐射模型估算一定时间内接受平均累计太阳辐射能量分布,进行估算背景环境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取地表温度异常,并将该异常与区域地质构造、重力、航磁和温泉样本点等数据作为输入层,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自然条件下区域异常温度带(点)分布进行提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背景环境温度 地表温度异常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62
4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和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一般正位相型的振幅强于负位相型。尽管在极个别年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与太平洋ENSO无关,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ENSO)有很好负相关。它们的联系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资料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亚洲南部流场、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关系,表明它对亚洲季风活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表水温异常 偶极子型振荡 气候影响 季风活动 亚洲 大气环流 西太平洋副高
下载PDF
ENSO循环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6
5
作者 金祖辉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63-672,共10页
用中国160 个站月平均降水量和赤道东太平洋Nin~o 3 区海温资料研究了ENSO循环过程的不同位相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ENSO 循环对中国冬、夏季降水丰或欠及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ENSO 发展年的夏季我国东部地... 用中国160 个站月平均降水量和赤道东太平洋Nin~o 3 区海温资料研究了ENSO循环过程的不同位相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ENSO 循环对中国冬、夏季降水丰或欠及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ENSO 发展年的夏季我国东部地区以雨量偏少为主,一些地区可偏少3 ~5 成,多雨带位于江淮之间;ENSO 恢复年的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雨量偏多,其南北两边偏少;反ENSO 年的夏季长江—黄河之间及东南部雨量偏少,其北边和西南正常偏多;在ENSO 的准常态年夏季,长江以北为正偏差,江南除少部分地区外降水分布接近正常。还发现ENSO 暖位相与中国冬季降水也有很好关系。由于本文用准常态年降水平均值代替通常的气候平均值,因而有利于更好地揭示ENSO 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变异 降水 厄尔尼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被引量:81
6
作者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2-1006,共15页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 ,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 ,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 ,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 :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 ,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 ,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 ;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 ,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 ,向北输送水汽偏少 ,长江中下游易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南海海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旱涝 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来全球海温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影响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55
7
作者 陈佩燕 倪允琪 殷永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利用1951~1997年全球海温、风场月平均资料和我国东部地区100个测站的冬季地面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全球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系。发现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 利用1951~1997年全球海温、风场月平均资料和我国东部地区100个测站的冬季地面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全球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系。发现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黑潮区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键海区。前期夏、秋季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对预测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有一定的前兆意义。且不同关键海区的海温异常在不同季节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产生影响的区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温异常 中国东部地区 冬季 温度异常 诊断分析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52
8
作者 孙力 安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6-353,共8页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中国 东北地区 旱涝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近50年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场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9
作者 晏红明 肖子牛 谢应齐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80-188,共9页
选取印度洋 4 8年的海表温度距平资料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法 ,对热带印度洋的年季平均海表温度距平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表温度多年的年季平均距平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三种定常类型 :( 1)全区一致型 ;( 2 )... 选取印度洋 4 8年的海表温度距平资料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法 ,对热带印度洋的年季平均海表温度距平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表温度多年的年季平均距平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三种定常类型 :( 1)全区一致型 ;( 2 )东西差异型 ;( 3)南北差异型。研究还表明 ,印度洋 4 8年的海表温度变化相对于较大时间尺度的演变来说 ,主要特征是由冷到暖的年代际变化 ,50~ 60年代为偏冷期 ,70年代为冷暖交替的过渡期 ,80~ 90年代为偏暖期 ;次主要特征反映了印度洋海温东西热力场的异常年际变化 ,平均海温距平场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变化同ENSO有较密切的关系 ,大 (小 )的时间系数对应LaNi n (ElNi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海温距平 热带印度洋 暖期 热力场 时空特征 年代际变化 冷期 时空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
全文增补中
El Nio期间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肖子牛 孙绩华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1-469,共9页
ElNin~o事件发生时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出现高达 2~ 3℃的正异常 ,同时 ,印度洋海温也会出现异常。但每次ElNin~o事件期间 ,印度洋异常海温的结构是不相同的 ,翘翘板型的海表温度结构 ,是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一种典型分布。利用IAP -GCM... ElNin~o事件发生时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出现高达 2~ 3℃的正异常 ,同时 ,印度洋海温也会出现异常。但每次ElNin~o事件期间 ,印度洋异常海温的结构是不相同的 ,翘翘板型的海表温度结构 ,是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一种典型分布。利用IAP -GCM 9L模式 ,我们对ElNin~o期间 ,印度洋东冷西暖异常海温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特别是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作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研究的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温主要影响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印尼、印度次大陆及中国大陆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在ElNin~o发生期间 ,东冷西暖的印度洋海温结构 ,加大了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给东亚季风区带来的影响 ,它使中南半岛到印尼更加干旱 ,中国华北到山东半岛的降水减少 ,而使中国西南到华南的降水明显增加。在其影响下 ,东亚地区的雨带呈纬向分布 ,形成旱涝相间的纬向带状异常分布型 ,使模式模拟结果与中国旱涝的实际分布更加接近。同时 ,在对高度场、流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印度洋东冷西暖海温分布使夏季副高位置偏南 ,印度洋到南海的西南风减弱 ,在中国西南到华南为气旋性环流控制 ,这些特征与降水分布是一致的。模拟试验表明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我国ElNin~o期间降水异常的分布型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厄尔尼诺 亚洲 气候
下载PDF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及其指数定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琚建华 陈琳玲 李崇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7-624,共8页
通过对太平洋地区海温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其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在印度洋中西部大范围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范围地区的海面温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相反,这一特征向量在四个季节的方差贡献率均大于33%,说明这一海温... 通过对太平洋地区海温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其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在印度洋中西部大范围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范围地区的海面温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相反,这一特征向量在四个季节的方差贡献率均大于33%,说明这一海温场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稳定的,我们称之为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并对这种模态经过认真分析比较和研究后定义了该模态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印度洋 海温异常模态 指数
下载PDF
黑潮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中的可能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12
作者 宗海锋 张庆云 +2 位作者 布和朝鲁 纪立人 陈烈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1-499,共9页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IAP-T42L9)模拟了大气环流对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响应特征,并探讨了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IAP-T42L9)模拟了大气环流对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响应特征,并探讨了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场与观测场的比较表明,在考虑黑潮区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情况下,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各种主要环流特征。黑潮区海温升高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它一方面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导致冷空气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堆积;另一方面加强了海洋的暖湿气流及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水汽输送,为我国南方雨雪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对中高纬地区中西伯利亚阻塞高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受其影响,我国除受东路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外,中纬度还不断有西路冷空气随着西风带槽脊东移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它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低温 雨雪 模拟
下载PDF
中国夏季淮河和江南梅雨期降水异常年际变化的气候背景及其比较 被引量:35
13
作者 马音 陈文 王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4-343,共10页
基于中国160站57年(1951—2007年)的月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哈得来中心的海表温度(SST)资料,将江淮梅雨分成淮河梅雨和江南梅雨,分别对这两部分的夏季梅雨期(6—7月)降水量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淮河和江南梅雨期... 基于中国160站57年(1951—2007年)的月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哈得来中心的海表温度(SST)资料,将江淮梅雨分成淮河梅雨和江南梅雨,分别对这两部分的夏季梅雨期(6—7月)降水量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淮河和江南梅雨期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都没有显著的长期线性趋势;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淮河梅雨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江南梅雨则显著减少。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对应于淮河梅雨的多雨年,大气环流的异常表现为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东部和鄂霍次克海东部地区明显的双阻塞高压型(双阻型)分布,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变化并不显著;副热带东亚地区高空的西风急流轴略有南移,在淮河流域上空形成了显著的西风异常,这使得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异常上升支恰好位于淮河附近,同时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交汇于淮河流域,这些都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淮河区域。对应江南梅雨的多雨年,大气环流异常也表现出中高纬度的双阻型分布,但该双阻型的位置较淮河梅雨双阻型的位置明显偏西,特别是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塞高压;同时,西太平洋副高显著加强西伸,加之副热带东亚西风急流轴显著加强南移,从而在黄海到长江以南的大范围地区形成了显著的西风异常,由此引发的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异常上升支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并且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异常增强,使得北方的冷空气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交汇于江南流域,因此有利于降水集中在江南地区。进一步针对海温的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白令海附近的海温是影响淮河梅雨的关键区,从前冬开始这一区域的正海温异常往往导致中国夏季淮河梅雨的增加;而对应江南梅雨的正异常,菲律宾附近的海温在同期夏季有显著的正异常,研究还发现该海温异常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梅雨 江南梅雨 年际变化 阻塞高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气候成因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34
14
作者 赵俊虎 封国林 +2 位作者 王启光 杨杰 龚志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9-1078,共10页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结果论证了这一判断。同时发现前冬海温和积雪异常的气候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最为显著,是造成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最后,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改进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预测 诊断分析 海温距平 西太平洋副高异常
下载PDF
Nino C区秋季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倪东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6,共9页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Nino C区秋季SST异常,能够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及风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秋季SST正(负)异常,引起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类似负(正)WP遥相关型的环流异常,中纬度纬向西风加强(减弱),东亚及沿海地区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经向风减弱(加强),最终导致偏弱(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这是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一种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冬季大气环流 WP遥相关型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关于我国几个大水年大气环流特征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会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A06期79-86,共8页
通过对近 50年来发生于我国的 3次大水年 ( 1 954、1 991、1 998年 )的大气环流及全球海温异常的分析 ,初步表明 :海洋温度异常并非是我国大水发生的必要因素 ,甚至有时它并不重要 ;而欧亚中高纬区大气环流春季异常对东亚区夏季大气环... 通过对近 50年来发生于我国的 3次大水年 ( 1 954、1 991、1 998年 )的大气环流及全球海温异常的分析 ,初步表明 :海洋温度异常并非是我国大水发生的必要因素 ,甚至有时它并不重要 ;而欧亚中高纬区大气环流春季异常对东亚区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 ,加强对欧亚大气环流特别是中高纬区大气环流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科学任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年 大气环流特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异常东亚冬季风对夏季南海地区风场及热力场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孙淑清 陈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00-416,共17页
用合成及SVD方法,对冬季风异常在南海地区的风场和热力场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季风异常对流场的影响可以从冬季持续至春、夏季。在强冬季风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且突发... 用合成及SVD方法,对冬季风异常在南海地区的风场和热力场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相互联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季风异常对流场的影响可以从冬季持续至春、夏季。在强冬季风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且突发性显著;而在弱冬季风年则相反。长江流域的情况则与此相反,强冬季风时,该地区夏季对流偏弱,降水减少;弱冬季风时相反。南海地区风场的变化与该地区大气及下垫面热状态的改变有关。强、弱冬季风所对应的同期及后期的海温截然不同。在强冬季风年,热带海温场上呈现 La Nina型的异常分布,而在亚洲大陆近海及南海地区,则维持较强的负距平,海水温度明显偏低,强度以春季为最强。它所形成的南海及邻近地区海陆之间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夏季风的早爆发和加强;而在弱季风年,则完全相反。与异常冬季风相关联的大气的热状态同样具有季节的持续性。春、夏季季风区中大气热状态的改变,影响了夏季风特别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及其强度的变化。由冬季风异常引起的热源变化可能也是环流隔季相关的重要纽带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地区 热力场 东亚冬季风 风场 南海夏季风爆发 季风异常 SVD方法 大气热状态 可能机制 相互联系 长江流域 异常分布 亚洲大陆 海水温度 温度梯度 邻近地区 弱季风年 隔季相关 对流场 突发性 下垫面 海温场 na型 持续性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I.耦合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梁肇宁 温之平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9-634,共16页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全区温度距平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早)。在去除了ENSO信号的影响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和SIODM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两个主要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型。对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当前期海温全区为负(正)距平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而对于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当前期海温距平为西负东正(西正东负)的SIODM型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南海夏季风 建立迟早
下载PDF
A Review of Decadal/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tion Studies in China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崇银 何金海 朱锦红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25-436,共12页
Decadal/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CLIVAR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an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world. Many studies in relation to interdecadal variation ... Decadal/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CLIVAR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an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world. Many studies in relation to interdecadal variation have also been complet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an introduction in outline for 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s presented.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features of 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in China, global warming and interdecad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the NAO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PO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and 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tion in China,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interdecadal mode of SST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its climate impact, and abrupt change feature of the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adal/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tion abrupt change east-Asian monso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台风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本文利用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的低分辨气候模式进行数值试验,以研究海温异常对台风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恒定8月气候条件和海表温度(SST).海温异常(SSTA)被置于北太平洋不同区域.结果表明,台风生成频率在暖SSTA区明显增加.这是由于... 本文利用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的低分辨气候模式进行数值试验,以研究海温异常对台风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恒定8月气候条件和海表温度(SST).海温异常(SSTA)被置于北太平洋不同区域.结果表明,台风生成频率在暖SSTA区明显增加.这是由于暖SSTA区低层辐合的增强一方面使低空气旋式环流和高空反气旋式环流加大,另一方面导致低层水汽向该区辐合,使潜热释放加强,对流加剧所致.此一机制被用于解释台风频率和ENSO事件的相关.在冷ENSO年份,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台风增多不仅是由于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冷,还与西太平洋SST异常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异常 台风 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