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ice-pavement adhesion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hydrophobic surface in pavement deicing 被引量:11
1
作者 Huaxin Chen Yongchang Wu +2 位作者 Huiyun Xia Bingyin Jing Qingjiang Zhang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8年第3期224-238,共15页
Ice adhesion to materials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in many fields. Hydrophobic surface has been used for anti-icing in fields of aircraft or transmission line, which prove to be efficacious and economical. However, su... Ice adhesion to materials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in many fields. Hydrophobic surface has been used for anti-icing in fields of aircraft or transmission line, which prove to be efficacious and economical. However, such technique is seldom employed for road deicing, because of the texture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of pavement. Instead, deicers such as rock salt are frequently used, which leads to serious corrosion problem of roads and bridges.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studies that characterize mechanism of ice adhesion to common substrates, specifically to pavement, are reviewed.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es undertaken on ice adhesion strength affecting factors are presented. An overview of studies carried out to find hydrophobie surface for asphalt an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antiicing are presented. It was verified that the hydrophobicity had high correlation with icephobicity, and nano-engineered asphalt an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surface exhibited favorable hydrophobicity, and also had good performance on weakening pavement-ice bonding. However, most ice-repelling pavements obtain hydrophobic surface via low surface energy coating, which could not exist on pavement for a long time under wheel abrasion. And the nano/micro structures on hydrophobic surfaces are also vulnerable and consumable. Thus, the long-term effect of hydrophobic surface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durability of the hydrophobic surface should b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of ice-repelling pa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phobic coating Ice adhesion surface science Pavement deicing
原文传递
纳米气泡的科学之谜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立娟 方海平 胡钧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74-583,共10页
固液界面性质研究,特别是纳米尺度下的性质,一直是基础科学和工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方向。纳米级气泡,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的体系,从2000年第一篇关于纳米气泡文章的发表后,大量的相关研究鱼贯而出。距今已经17年过去了,但该领域的研究... 固液界面性质研究,特别是纳米尺度下的性质,一直是基础科学和工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方向。纳米级气泡,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的体系,从2000年第一篇关于纳米气泡文章的发表后,大量的相关研究鱼贯而出。距今已经17年过去了,但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例如纳米气泡的超高稳定性等纳米特性。另外,纳米气泡的发现及其特殊性质,带来了新的纳米概念,催生了很多重要的应用,如污水的处理,植物、动物的生长,医学诊断等。文章主要回顾纳米气泡的由来、研究历程、产生方法、基本性质,以及未来的重要应用。每一次科技革命,将带来技术上的突破,期待纳米气泡的科学之谜,随着先进技术的诞生,终将揭开神秘的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气泡 界面科学 同步辐射
原文传递
国产氩离子枪的研发 被引量:11
3
作者 臧侃 董华军 郭方准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3,共5页
氩离子枪主要由离子源、加速电极、聚焦透镜和控制电源构成,可以产生并发射氩离子束,用于样品的表面清洁处理、表面刻蚀或深度分析,是表面分析和纳米科技装置中的重要构成之一。文章介绍国产氩离子枪的设计原理和测试结果,氩离子的加速... 氩离子枪主要由离子源、加速电极、聚焦透镜和控制电源构成,可以产生并发射氩离子束,用于样品的表面清洁处理、表面刻蚀或深度分析,是表面分析和纳米科技装置中的重要构成之一。文章介绍国产氩离子枪的设计原理和测试结果,氩离子的加速电压可达2 kV,在工作距离150 mm和氩气分压为2.0×10-3Pa的情况下,可产生4.5mA的氩离子束流,束斑的直径在10—20 mm之间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 静电透镜 离子溅射 表面科学
原文传递
石墨烯制备和应用中的表面科学与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董世运 徐滨士 +1 位作者 王玉江 魏世丞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石墨烯自2004年被成功制备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学者对其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和应用研发投入了极大兴趣。文中在简要综述石墨烯制备和应用研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墨烯制备和应用中涉及的表面科学... 石墨烯自2004年被成功制备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学者对其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和应用研发投入了极大兴趣。文中在简要综述石墨烯制备和应用研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墨烯制备和应用中涉及的表面科学和表面技术问题。文中指出,为促进石墨烯工程化应用,在石墨烯制备方法和应用研发中,应围绕石墨烯表面改性理论与方法、石墨烯材料及其产品制备表面工程技术方法等方面,多领域学者和工程师合作研究、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表面科学 表面技术 制备 应用
下载PDF
表面科学理论与石墨球化机理中的界面能(吸附)学说 被引量:7
5
作者 肖平安 曲选辉 +1 位作者 秦明礼 祝宝军 《现代铸铁》 CAS 2000年第4期40-42,共3页
在回顾表面科学的热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分析指出了界面能 (吸附 )学说在阐述球墨铸铁中石墨球化机理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能有益于相关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表面科学 表面自由能 球墨铸铁 石墨球化
下载PDF
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科学中的应用浅析:以二氧化钛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袁文涛 李冠星 +1 位作者 王勇 张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3-612,共10页
随着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球差校正技术及原位TEM技术的普及,TEM成为材料研究领域功能最为强大的研究手段之一。TEM能够提供多种外场环境作用下,材料结构、成分及价态的原位动态信息,并具有极高的空间(亚埃尺度... 随着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球差校正技术及原位TEM技术的普及,TEM成为材料研究领域功能最为强大的研究手段之一。TEM能够提供多种外场环境作用下,材料结构、成分及价态的原位动态信息,并具有极高的空间(亚埃尺度)和时间分辨率(毫秒量级)。除了对材料体相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外,近年来原位TEM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也开始崭露头角,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原位TEM在确定材料表面结构、成分和价态,研究表面动态结构演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以原位TEM研究TiO2表面为例,主要介绍原位TEM在纳米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并讨论了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电子显微学 透射电镜 原位电镜 表面科学 二氧化钛
下载PDF
环境多相催化研究过程中的表面科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贺泓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4-229,共6页
简要介绍环境多相催化研究过程中应用表面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将会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结合作者有关的研究事例 ,分别讨论了环境多相催化和表面科学研究领域之间材料和压力的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
关键词 环境多相催化 表面科学 材料差异 压力差异 原位表面分析
下载PDF
国产高能量电子枪的研发 被引量:7
8
作者 游燕 臧侃 郭方准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61-765,共5页
文章介绍了自主研发的高能量电子枪的原理、设计和测试结果。该电子枪主要由电子发射组件、电磁聚焦组件、电磁偏转组件、差分抽真空维持机构和控制电源构成,可以发射、聚焦并偏转高能量电子。测试结果显示,电子枪发射的电子能量最大可... 文章介绍了自主研发的高能量电子枪的原理、设计和测试结果。该电子枪主要由电子发射组件、电磁聚焦组件、电磁偏转组件、差分抽真空维持机构和控制电源构成,可以发射、聚焦并偏转高能量电子。测试结果显示,电子枪发射的电子能量最大可达30 ke V,加速电压和发射电流成正比例对应关系,电子束斑直径在100μm以下,电子束偏转角度大于5°。通过实测Si(111)单晶体,获得了良好的电子衍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衍射 电子枪 电磁聚焦 电磁偏转 表面科学
原文传递
表面科学中的单分子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万立骏 王琛 白春礼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8-144,共7页
简要介绍了表面科学中单分子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特别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术 (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 ,STM)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所获成果等 .内容涉及STM技术的特点、材料的表面结构、表面吸附分子... 简要介绍了表面科学中单分子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特别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术 (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 ,STM)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所获成果等 .内容涉及STM技术的特点、材料的表面结构、表面吸附分子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科学 单分子研究 扫描隧道显微术 纳米科学
原文传递
高能量大束流氩离子枪的研发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美强 石晓倩 +2 位作者 唐瓦 邓伟杰 郭方准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44,共6页
为了实现对大口径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的表面改性层硅的高精度快速抛光,设计制作了高能量大束流氩离子枪。通过热灯丝和阳极栅网的组合实现氩原子的离子化,通过调节氩离子所处区域的电位来确定离子的能量,通过静电聚焦透镜来实现氩离子... 为了实现对大口径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的表面改性层硅的高精度快速抛光,设计制作了高能量大束流氩离子枪。通过热灯丝和阳极栅网的组合实现氩原子的离子化,通过调节氩离子所处区域的电位来确定离子的能量,通过静电聚焦透镜来实现氩离子的聚焦。调节灯丝和阳极栅网之间的电压达到离子化率的最大化,调节静电聚焦透镜的尺寸和相对位置实现氩离子的高透过率。氩离子枪的材料选择既需满足超高真空使用又要避免产生真空放电。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氩离子束流的轨迹,确定了氩离子枪各主要组件的参数。测试结果表明:氩离子的加速电压可达20 kV,在工作距离为30 mm和氩气分压为1.2×10^(−2) Pa的情况下,可产生50μA的氩离子束流,束斑的直径在19~24 mm之间连续可调。该氩离子枪体积小,可以安装在真空多维位移台上进行大范围的运动,实现对大口径光学元件的高真空表面抛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枪 光学镜面抛光 表面科学 静电透镜
原文传递
极端环境表面工程及其共性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常可可 陈雷雷 +3 位作者 周若男 肖雪莲 王方明 王立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8-1417,共30页
“三深一极”(深空、深海、深地、极地)典型极端环境的多因素强耦合作用,导致材料腐蚀、磨损、疲劳、断裂等多模式损伤失效共存,给机械系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和超长寿命服役带来了严峻挑战。表面工程技术是最有效的表面强化和延寿途径... “三深一极”(深空、深海、深地、极地)典型极端环境的多因素强耦合作用,导致材料腐蚀、磨损、疲劳、断裂等多模式损伤失效共存,给机械系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和超长寿命服役带来了严峻挑战。表面工程技术是最有效的表面强化和延寿途径之一,相关方法和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是极端环境高安全、高可靠机械工程装备结构优化和材料设计的重要支撑。介绍了常用的表面工程技术方法及其在极端环境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了极端环境表面工程的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着重探讨了理论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实践,评述了极端环境表面工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环境 表面工程 表面科学 理论计算
下载PDF
Building 2D quasicrystals from 5-fold symmetric corannulene molecules 被引量:2
12
作者 Nataliya Kalashnyk Julian Ledieu +3 位作者 Emilie Gaudry Can Cui An-Pang Tsai Vincent Fournee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129-2138,共10页
The formation of long-range ordered aperiodic molecular films on quasicrystalline substrates is a new challenge tha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further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This aim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 The formation of long-range ordered aperiodic molecular films on quasicrystalline substrates is a new challenge tha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further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This aim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smart selection of molecular building blocks, based on symmetry-matching between the underlying quasicrystal and individual molecules. It was previously found that the geometric registry between the C60 molecules and the 5- and 10-fold surfaces was key to the growth of quasiperiodic organic layers. However, an attempt to form a quasiperiodic C60 network on i-Ag-In-Yb substrates was unsuccessful, resulting in disordered molecular films. Here we report the growth of 5-fold symmetric corannulene C20H10 molecules on the 5-fold surfaces of i-Ag-In-Yb quasicrystals. Low-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 and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 revealed long-range quasiperiodic order and 5-fold rotational symmetry in self-assembled corannulene films. Recurrent decagonal molecular rings were seen, resulting from the decoration of specific adsorption sites with local pentagonal symmetry by corannulenes, adsorbed with their bowl-openings pointing away from the surface.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Ag, In)-containing rhombic triacontahedral (RTH) duster centers and pentagonal Yb motifs, which cannot be occupied simultaneously due to steric hindrance. It is proposed that symmetry-matching between the molecule and specific substrate sites drives this organization. Alteration of the molecular rim by the introduction of CH substituents appeared to increase molecule mobility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facilitate trapping at these specific site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rational selection of molecular moiety enables the templated self-assembly of molecules leading to an ordered aperiodic corannulene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sicrystal surface science 5-fold symmetry molecular self-assembly corannulene
原文传递
纳米Ni60-TiB_2复合涂层的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及600℃循环氧化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姚莎 邱万奇 +4 位作者 余红雅 钟喜春 刘仲武 曾德长 李尚周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1-398,共8页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纳米Ni60-TiB_2复合涂层,研究了纳米和常规微米Ni60-TiB_2复合涂层在静态大气环境下600℃的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纳米Ni60-TiB_2涂层具有晶粒纳米化和微观组织均匀化的特点,其氧化膜由完...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纳米Ni60-TiB_2复合涂层,研究了纳米和常规微米Ni60-TiB_2复合涂层在静态大气环境下600℃的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纳米Ni60-TiB_2涂层具有晶粒纳米化和微观组织均匀化的特点,其氧化膜由完整连续SiO_2膜构成,在其上均匀地分布着细小的TiO_2颗粒和B_2O_3膜。纳米涂层和微米涂层的循环氧化都为扩散控制机制,但是在纳米涂层表面生成了连续致密的SiO_2膜。晶粒纳米化降低了涂层内应力,提高了膜基结合力,保证了氧化膜的完整性,因此使Ni60-TiB_2复合涂层具有更优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失效与保护 表面科学 纳米涂层 循环氧化 HVOF TIB2
原文传递
我国铀表面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丽珠 赖新春 汪小琳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2-1328,共7页
金属铀在核能工业和国防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由于其化学活性大,在贮存环境中容易发生严重的腐蚀。为寻求有效的表面抗腐蚀方法,围绕铀及其合金的表面腐蚀行为,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摸索并改进铀材料的表面改性工作,为工程化应用提供... 金属铀在核能工业和国防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由于其化学活性大,在贮存环境中容易发生严重的腐蚀。为寻求有效的表面抗腐蚀方法,围绕铀及其合金的表面腐蚀行为,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摸索并改进铀材料的表面改性工作,为工程化应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在铀表面科学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科学 腐蚀
原文传递
基于潘宁放电的离子枪研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晓倩 郭方准 李敏 《真空电子技术》 2022年第5期100-104,共5页
为对样品实现表面清洁、表面刻蚀或深度分析,设计制造了潘宁放电型离子枪。通过阳极筒和一对阴极在磁场的作用下实现原子的离子化,通过调节离子所处区域的电位确定离子能量,通过静电透镜来实现离子的加速和聚焦。调节静电透镜的尺寸和... 为对样品实现表面清洁、表面刻蚀或深度分析,设计制造了潘宁放电型离子枪。通过阳极筒和一对阴极在磁场的作用下实现原子的离子化,通过调节离子所处区域的电位确定离子能量,通过静电透镜来实现离子的加速和聚焦。调节静电透镜的尺寸和相对位置,可以使离子束在出口处被聚焦。阳极筒和阴极的选材需要满足超高真空使用又要避免溅射。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离子束流的轨迹,确定了离子枪各主要组件的参数。经过测试,工作距离为80 mm和氩气的工作气压为1.3×10^(-2) Pa时,2.5 keV氩离子束的束斑直径为12 mm,束流值为33μA。该离子枪可实现表面原子精度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枪 潘宁放电 等离子体 表面科学
下载PDF
摩擦副表面边界润滑膜形成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国金 李梅 叶元凯 《石油商技》 1999年第3期48-53,共6页
从界面化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润滑油中基础油和添加剂分子在摩擦副表面上的物理化学吸附和反应成膜,讨论了压力效应对极压反应膜形成的影响,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①纳米级粒子在摩擦副表面物理吸附起极压抗磨作用的规律;②粘... 从界面化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润滑油中基础油和添加剂分子在摩擦副表面上的物理化学吸附和反应成膜,讨论了压力效应对极压反应膜形成的影响,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①纳米级粒子在摩擦副表面物理吸附起极压抗磨作用的规律;②粘度指数改进剂、极性基础油(如酯类油)在摩擦副上的吸附强度和定向排列;③采用纳米摩擦学的手段,从原子、分子尺度揭示边界膜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④润滑油物理吸附引起的rehbinder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 摩擦学 边界润滑 纳来摩擦学 失面科学
下载PDF
谢尔宾斯基三角分形结构的STM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顾高臣 李娜 +3 位作者 张雪 侯士敏 王永锋 吴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5-200,共6页
分形结构因其特殊的数学和美学意义受到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广泛关注。化学家更是试图利用共价键和配位键等来合成各类分子分形结构,但由于溶解性的限制,始终无法实现高级别、无缺陷的分子分形结构的构筑。最近我们采用超高真空表面制备... 分形结构因其特殊的数学和美学意义受到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广泛关注。化学家更是试图利用共价键和配位键等来合成各类分子分形结构,但由于溶解性的限制,始终无法实现高级别、无缺陷的分子分形结构的构筑。最近我们采用超高真空表面制备方法,成功获得了基于卤键与配位键的谢尔宾斯基三角分形结构,并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其生长机制进行了研究。4,4′′′-二溴-1,1′:3′,1′′:4′′,1′′′-四联苯分子在Ag(111)表面通过自组装形成了一系列无缺陷卤键分形结构。由于卤键作用较弱,该结构只能稳定在液氮温度以下。在Au(111)表面共沉积4,4′′-二氰基-1,1′:3′,1′′-三联苯分子与铁原子可以制备出更稳定的配位分形结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分形结构的成像机制。蒙特卡洛计算表明,表面三节点的形成对谢尔宾斯基三角分形结构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谢尔宾斯基三角形 分子自组装 表面科学 扫描隧道显微镜
下载PDF
对表面科学系统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仁溥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5,共3页
能否建立完整的表面科学系统综合理论体系,表面科学应如何分类,表面技术在表面科学中居于什么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作者就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本文能激起表面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对表面科学理论体系... 能否建立完整的表面科学系统综合理论体系,表面科学应如何分类,表面技术在表面科学中居于什么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作者就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本文能激起表面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对表面科学理论体系的探讨,以期从整体的角度推动表面技术及表面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技术 表面科学
下载PDF
浅谈表面科学在本科教学中的讲授
19
作者 于迎辉 《科教导刊》 2022年第8期35-37,共3页
表面科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已成为凝聚态物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学科分支,但其在本科教学中涉及较少。文章就表面科学融入本科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讨论,旨在激发本科生对表面科学的兴趣,能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现实的自然现象和物质... 表面科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已成为凝聚态物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学科分支,但其在本科教学中涉及较少。文章就表面科学融入本科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讨论,旨在激发本科生对表面科学的兴趣,能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现实的自然现象和物质世界,为将来更快地进入相关研究角色提供帮助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科学 本科教学 课程
下载PDF
化学非均一表面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昌松 魏明杰 +1 位作者 吕玲红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45-2951,共7页
目前流体在纳微尺度下的化学非均一表面上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已引起普遍关注,但是如何使其在化工中得以应用成为化学工程师们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化学非均一表面在化工应用中已表现出优异性能的基础上,从化学非均一表面的润湿行... 目前流体在纳微尺度下的化学非均一表面上表现出的优异性能已引起普遍关注,但是如何使其在化工中得以应用成为化学工程师们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化学非均一表面在化工应用中已表现出优异性能的基础上,从化学非均一表面的润湿行为和受限空间下化学非均一对分子传递的影响两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认为化学非均一表面的表面性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非常复杂,但利用现代表面技术和分子模拟的手段,可从微观、分子层面研究流体在化学非均一表面的作用机理,进而可改善和提高诸多化工过程,是推动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非均一表面 表面科学 分子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