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92
1
作者 何宏林 孙昭民 +2 位作者 王世元 王纪强 董绍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9-362,共4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可分成2条,分别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上,前者破裂长度约200km,后者破裂长度约80k...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可分成2条,分别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上,前者破裂长度约200km,后者破裂长度约80km。本次地震的最大垂直和右旋水平同震位移出现在都江堰市虹口乡附近的映秀-北川断裂上,分别为(5±0.2)m和(4.8±0.2)m。破裂带南段出露的地表断层产状为N32°E/NW∠76°,其上的侧伏角为S75°~80°W,反映了该次地震在南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逆冲断层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 被引量:54
2
作者 周庆 徐锡伟 +3 位作者 于贵华 陈献程 何宏林 尹功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788,共11页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引起的"地壳缩短"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并结合以往历史强震地表破裂带的宽度统计,提出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时,极震区地震断层两侧的"避让带"宽度为25m。在"避让带"之内,只能建造高于抗震设防标准的2层以下的建筑物,应明确禁止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断层 地表破裂带 避让带宽度
下载PDF
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韩竹军 冉勇康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4-494,共11页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裂带随埋深、倾角、断裂力学性质和断面位错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对于隐伏正断层 ,地表破裂带宽度随覆盖层埋深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特点 ,具有从小到大 ,再变小的特点 ;地表破裂带位错量峰值随埋深线性递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隐伏正断层倾角越小 ,地表破裂带越偏向下盘 ,并且 ,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也变小。与隐伏正断层相比 ,隐伏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差随埋深衰减更快。随着隐伏活断层断面上位错量的增加 ,地表破裂带宽度会显著变宽 ,位错量也随之增大。这些认识和计算结果为城市规划、各种生命线工程和建 (构 )筑物的跨断层设防 ,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断层 地表破裂带 宽度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萍 付碧宏 +2 位作者 张斌 孔屏 王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9,共9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地震破裂带的西南段(虹口—清平段)和灌县—安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与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的出露范围相一致.龙门山地区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的薄煤层、炭质泥岩层以及志留系、寒武系的炭质页岩层是易于产生滑动的柔性岩层,易形成滑脱面或成岩片夹于断层带中.汶川地震产生的复杂地表破裂带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沿地表构造层中夹有煤层等柔性岩层的断层产生B型滑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断层滑动面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软弱地层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6 位作者 Marie-Luce CHEVALIER 刘栋梁 李超 刘富财 吴琼 卢海建 焦利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破裂带分为三段:西段、中段和东段,与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较为吻合。西段为破裂带的南支,呈N93°E走向,长约4.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85 cm;中段为北支破裂带西侧部分,主要呈N102°E走向,长约7.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7 m;东段为北支破裂带东侧部分,走向呈N110~120°E走向,长约15 km,最大左行水平位错约3.0 m。门源地震震级与地表破裂带分布规模和变形强度的对比,表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可能远小于10 km深。这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断裂带呈挤压弯曲部分的冷龙岭断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由于本次地震余震向SE方向扩展,表明具有应力向东迁移趋势,因此,冷龙岭断裂东侧处在海原断裂带上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2022年门源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的金强河、毛毛山和老虎山断裂未来强震危险性升高,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海原断裂带 冷龙岭断裂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被引量:35
6
作者 陈杰 陈宇坤 +5 位作者 丁国瑜 王赞军 田勤俭 尹功明 单新建 王志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8-392,共15页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性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状况 ,可能只是该断错事件的最小滑动量。在活动构造研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位移梯度 地震地表破裂带 昆仑山口西
下载PDF
Parameters of Coseismic Reverse- and Oblique-Slip Surface Rupture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0
7
作者 XU Xiwei YU Guihua +4 位作者 CHEN Guihua RAN Yongkang LI Chenxia CHEN Yuegau CHANG Chungp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73-684,共12页
On May 12th, 2008, the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d the Beichuan, Pengguan and Xiaoyudong faults simultaneously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 On May 12th, 2008, the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d the Beichuan, Pengguan and Xiaoyudong faults simultaneously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ield investigations constrain the surface rupture pattern, length and offsets related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Beichuan fault has a NE-trending rightlateral reverse rupture with a total length of 240 km. Reassessment yields a maximum vertical offset of 6.5±0.5 m and a maximum right-lateral offset of 4.9±0.5 m for its northern segment, which are the largest offsets found; the maximum vertical offset is 6.2±0.5 m for its southern segment. The Pengguan fault has a NE-trending pure reverse rupture about 72 km long with a maximum vertical offset of about 3.5 m. The Xiaoyudong fault has a NW-striking left-lateral reverse rupture about 7 km long between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with a maximum vertical offset of 3.4 m and left-lateral offset of 3.5 m. This pattern of multipl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is among the most complicated of recent great earthquakes and presents a much larger danger than if they ruptured individually. The rupture length is the longest for reverse faulting events ever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rupture zone coseismic offset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7 位作者 孙知明 刘栋梁 张佳佳 李成龙 刘亢 CHEVALIER Marie-Luce 云锟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阿尔金...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沿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两条近平行的分支断裂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南硝尔库勒断裂分布,整体呈NEE走向,全长约28 km,其中,沿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10km,主要呈N63°~65°E走向,以左旋走滑伴随伸展性质的破裂为主,最大左旋位移约0.7m,最大垂直位移约0.4m;沿南硝尔库勒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15km,呈N54°~60°E走向,以左旋走滑伴随逆冲性质的破裂为主,最大左旋位移约1 m,最大垂直位移约0.75m;上述两破裂带之间沿N15°E方向由零星的张裂隙和右阶雁行状分布的张裂隙或张剪裂隙组成的不连续破裂带长约5km,显示为伸展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另外,在南硝尔库勒断裂北侧沿N100°~110°E方向展布一系列具有挤压、右旋走滑性质的地表破裂带长约4km,宽约2km,与NEE走向的左旋走滑破裂带构成同震共轭破裂带.这种特殊的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强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走滑断层型地表破裂.发震断裂属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尾端分支断裂,它与郭扎错断裂和龙木错断裂构成“阿尔金断裂”向SW方向的延伸部分,它们是青藏高原西部晚新生代强烈活动断裂,其大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和欧亚板块间碰撞而产生大陆变形的应变能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发震构造 阿尔金断裂 西昆仑山
下载PDF
对1976年河北唐山M_S7.8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及位移特征的新认识 被引量:28
9
作者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6-524,共19页
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发生之后,诸多资料报道了唐山市南侧展布的长8~1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带由10余条NE方向、具右旋走滑特征的地表破裂呈左阶形式组成,总体走向N30°E,最大右旋位移2.3m,多数地段的垂直位移为0.5~... 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发生之后,诸多资料报道了唐山市南侧展布的长8~1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带由10余条NE方向、具右旋走滑特征的地表破裂呈左阶形式组成,总体走向N30°E,最大右旋位移2.3m,多数地段的垂直位移为0.5~0.7m。近年有学者提出,在更大范围内出现的地表破坏现象。分辨这些地表破坏现象构造属性的有效途径是,采用地质学的方法揭示地表破裂两侧的地层分布及其位移特征。在分析前人资料和对唐山地震地表破裂遗迹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在唐山市南侧31km范围内,选择3个具有唐山地震地表破裂现象的地点实施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并在其中一个地点实施了开挖探槽。这3条钻孔测线相距4km及27.5km,共钻孔28个,总进尺1217m,采集了51个地层样品进行年代测试,其中包含7个14C测年样品。调查结果表明,这3条钻孔测线揭示出,地表之下20~60m冲积平原黏土和粉细砂地层与滨海平原淤泥质黏土和粉砂互层的地层断错现象。这些地层的断错特征是随着深度加大地层断错量值呈现单次位移量的倍数增加。孙家楼探槽开挖证实了孙家楼钻孔揭示的断层存在。由此表明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向南可延伸至丰南县西河以南,总长度>47km。这次大地震是晚第四纪曾发生多期位移事件的唐山断裂带的最新活动。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移特征是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西升东降垂直位移;南段以东升西降的倾滑活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活动。这种位移特征不能单独用断层的逆冲或正倾滑活动给予解释,而是断裂带右旋走滑位移场的体现。将该项研究获得的唐山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及活动方式与唐山地震后依据形变资料展示的唐山地震垂直位移场和水平位移场进行比对,显示了两者之间空间位置及运动方式的吻合。此外,文中根据该地区地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钻孔 探槽 唐山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过渡段及其附近新发现的历史大地震破裂遗迹 被引量:25
10
作者 闻学泽 马胜利 +3 位作者 雷兴林 西泽(桑原)保人 木口努 陈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6-833,共8页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遗迹 历史大地震 安宁河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 四川I
下载PDF
Holocene activities of the Taigu fault zone, Shanxi Provinc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1303 Hongdong M=8 earthquake 被引量:21
11
作者 谢新生 江娃利 +1 位作者 王焕贞 冯西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3,共13页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 The Taigu fault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12 active boundary faults of the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located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Jinzhong basin. As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e fault zone had dislocated gully terrace of the first order, forming fault-scarp in front of the loess mesa. I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many places in ground surface and trenches that Holocene deposits were dislocated. The latest activity was the 1303 Hongdong earthquake M=8, the fault appeared a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ith normal faulting. During that earthquake, the Taigu fault together with the Mianshan western-side fault on the Lingshi upheaval and the Huoshan pediment fault o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Linfen basin was being active, forming a surface rupture belt of 160 km in length. Moreover, the Taigu fault were active in the mid-stage of Holocene and near 7 700 aB.P. From these we learnt that, in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the run-through activity of two boundary faults of depression-basins might generate great earthquake with M=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断裂 全新世活动 1303年洪洞地震 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利用地震折射和反射波资料研究银川盆地浅部结构和隐伏断裂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燕 刘保金 +3 位作者 酆少英 姬计法 秦晶晶 郭新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96-3109,共14页
银川盆地是华北克拉通西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了研究银川盆地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活动断裂特征,我们利用2014年在银川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银川盆地高精度的基底P波速度结构和... 银川盆地是华北克拉通西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了研究银川盆地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活动断裂特征,我们利用2014年在银川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银川盆地高精度的基底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还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对银川盆地内的隐伏断裂和1739年平罗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浅部结构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与两侧地块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沉积盖层厚度差异较大,银川盆地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低速结构特征,盆地基底面起伏变化较大,基底最深处位于芦花台断裂和银川断裂之间的银川市下方,其深度约为7000~7200 m;贺兰山隆起区显示为明显的高速特征,地表出露中-古生代基岩地层,缺失新生代地层;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浅层P波速度明显高于银川盆地,基底埋深相对较浅,推测其新生界地层厚度小于2500 m.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层反射界面形态和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非常清楚,黄河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银川断裂和芦花台断裂不仅是错断盆地基底的断裂,而且还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这些断裂的交替活动形成了"堑中堑"的盆地结构,并对银川盆地的形成、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厚度和第四纪沉降中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近地表这些断裂表现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断裂构造,且主断裂的最新活动可追踪至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是构造继承性活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进一步分析银川盆地的基底结构、隐伏断裂特征和活动构造研究等提供新的地震学证据,而且还可为该区城市规划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初至波成像 基底结构 地震反射剖面 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7
13
作者 江娃利 邓起东 +1 位作者 徐锡伟 谢新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62,共8页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 综合 2 0世纪 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 ,讨论了 1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 130 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 ,则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6 3km ,分为 3段 ,即霍山山前断裂段、绵山西侧断裂段和太谷断裂段 .各段长度分别为 5 0 ,35和 70km ,3段之间存在 4和 8km的阶区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具右旋走滑特征 ,北段和中段右旋走滑位移量 6~ 7m ,南段最大为 10m .在山西断陷带盆地边界的单条断裂一般只对应 7级地震 ,而该次 8级特大地震则突破两个盆地之间的障碍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尺度可变性
下载PDF
汶川地震基岩同震断层泥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韩亮 周永胜 +4 位作者 陈建业 马胜利 杨晓松 何昌荣 党嘉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5-758,共14页
汶川M_s8.0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松散沉积层分布,但在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中,发现5处同震地表破裂带穿过基岩。通过详细介绍其中的4处基岩同震断层剖面,给出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特点和识别标志。断层剖面位置从北向南:平武平溪、北... 汶川M_s8.0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松散沉积层分布,但在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中,发现5处同震地表破裂带穿过基岩。通过详细介绍其中的4处基岩同震断层剖面,给出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特点和识别标志。断层剖面位置从北向南:平武平溪、北川擂鼓、安县肖家桥和虹口八角庙。同震断层主要出露在相对较软的基岩中,断层长期活动形成了分带性特征显著的断层变形带,主要包括构造角砾岩、断层角砾、老断层泥和最新断层泥。其中,同震滑动产生的最新断层泥最为松软,厚度最薄,颜色最深,内部几乎不含角砾并与其他部分接触边界清晰平直。基岩同震断层泥的结构特征与断层围岩性质密切相关,当同震断层上下盘围岩由多种岩石组成,而且上下盘围岩强度差别较大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复杂,发育有厚层断层泥,局部存在多个滑动面;当上下盘围岩岩石组成相对单一时,断层变形带结构相对简单,断层泥厚度较薄。在野外断层变形带结构划分基础上,对部分断层剖面中的同震断层泥和断层岩进行了初步的显微结构分析,给出断层蠕滑和粘滑的显微结构特征,对同震断层泥中的流体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北川-映秀 基岩 同震断层泥 多条滑动带 显微结构 流体活动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s7.3地震野外调查--特殊的地表破裂带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海兵 孙知明 +6 位作者 潘家伟 刘栋梁 张佳佳 李成龙 刘亢 云锟 龚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1-394,共4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快速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 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斜列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EE-...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境内西昆仑山东段地区发生了Ms7.3级强烈地震,震后快速野外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600-5100 m的地区形成了由一系列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以及挤压鼓包和裂陷等斜列状组合而成的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EE-SWW走向,全长约25 km,显示出左旋走滑伴随有正滑分量的特征,最大左旋位移约1m。地表破裂带分别沿两条平行的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南硝尔库勒断裂分布,这是一种特殊的地表破裂带。发震断裂属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尾端分支断裂,它与郭扎错断裂和龙木错断裂构成“新阿尔金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 地震 2014 野外调查 地表破碎带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5
16
作者 梁宽 何仲太 +2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6-278,共23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江娃利 谢新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史强震及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分段特征、强震破裂端点障碍体的稳定性,强调了从断裂带演化过程认识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与现今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的异同,并讨论了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破裂危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地表破裂带 破裂分段 构造演化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下载PDF
Late-Quaternary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976 M_s7.8 Tangshan earthquake,Hebei,as revealed by drilling and trenching 被引量:14
18
作者 GUO Hui JIANG WaLi XIE Xin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696-1715,共20页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ing combined with tren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quire evidence of past ruptures of buffed active faults. In this study, three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es and a large-scale trench excavati...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ing combined with tren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quire evidence of past ruptures of buffed active faults. In this study, three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es and a large-scale trench excavation were carded out across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1976 Ms7.8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1)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1976 earthquake extends more than 47 km long to the south of Tangshan city, passing to the west of Sunjialou, to Daodi town in Fengnan County, to Xihe in Fengnan County. (2)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divided into south and north branches. The north branch has mainly figh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 an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rface is up on the west and down on the ea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outh branch is up on the east and down on the west, accompanied by some right-lateral slip. Such a faulting style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movement of a single normal or reverse fault, bu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field induced by the fight-lateral strike-slip of the fault belt. The drilling and trenching data from this study verify that such activity continued through the Late Quaternary on the Tangshan Fault. (3) The fault planes exhumed by trenching and the dislocations of strata revealed by the boreholes indicate that multiple faulting events occurred on the Tangshan Fault in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timing of three ruptures prior to the 1976 earthquake was 7.61-8.13, 〉14.57, and 24.21-26.57 ka BP. Counting the earthquake of 1976,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four strong events is about 6.7 to 10.8 ka. On one of the three borehole profiles, the Niumaku profile, nine faulting events were detected since 75.18 ka BP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8.4 ka.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angshan city based on stratum d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shan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multi-stage activity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paleoseismic trench-ing borehole profile
原文传递
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任俊杰 张世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52,共6页
利用差分GPS对汶川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约200km的地表破裂带,同时也触发了灌县-江油断裂的活动,形成了长约75km的破裂带。地表破裂空间展布特征表明... 利用差分GPS对汶川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约200km的地表破裂带,同时也触发了灌县-江油断裂的活动,形成了长约75km的破裂带。地表破裂空间展布特征表明,汶川地震起始破裂以向北东方向逆冲为主,右旋走滑量不明显,之后向北东方向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龙门山构造带 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四川泸定6.8级地震——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局部发起、全段参与的一次复杂事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传友 孙凯 +3 位作者 马骏 李俊杰 梁明剑 房立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48-1666,共19页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四川泸定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震中以北15km、以南25km的范围内开展震后现场考察,发现湾东村、幸福村、爱国村一带的磨西断裂沿线存在同震地表破裂迹象,而在震中以北、爱国村以南断裂通...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四川泸定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震中以北15km、以南25km的范围内开展震后现场考察,发现湾东村、幸福村、爱国村一带的磨西断裂沿线存在同震地表破裂迹象,而在震中以北、爱国村以南断裂通过的位置没有发育同震地表破裂。野外调查获得的同震地表破裂走向为320°~355°,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位移量为20~30cm,运动性质和走向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结果一致。深入分析认为,本次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发育在泸定县磨西镇二台子以南—石棉县王岗坪乡爱国村之间,长度为15.5km。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综合地震反演和形变观测已有结果等判定,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的南东段,即磨西断裂。结合余震分布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以磨西断裂二台子—新民乡段为主震破裂段的运动导致了此次6.8级地震的发生,并触发了震中以北的南门关—两河口段断裂的活动。泸定6.8级地震是一次主震破裂段发动、其后全段参与的较为复杂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鲜水河断裂带 磨西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