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与金属锇配合物相互作用的表面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志凌 左超 庞代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069-2076,共8页
采用自己建立的DNA表面电化学研究微量方法,研究了单双链DNA与两种锇配合物(联吡啶锇和二氯菲咯啉锇)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两种锇配合物都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其作用方式不受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并计算得到了联吡啶锇和二氯菲咯啉... 采用自己建立的DNA表面电化学研究微量方法,研究了单双链DNA与两种锇配合物(联吡啶锇和二氯菲咯啉锇)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两种锇配合物都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其作用方式不受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并计算得到了联吡啶锇和二氯菲咯啉锇与dsDNA和ssDNA相互作用的多个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如结合常数K3+或K2+,结合常数比K3+/K2+,离子强度为零时的极限比K30/K20+,结合自由能△Gb,解离速度常数k,结合位点数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金属锇配合物 相互作用 表面电化学 双链DNA 锇配合物 电化学研究 相互作用 表面 金属 离子强度 结合常数 DNA结合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与血红蛋白的作用对转移电子数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高筱玲 郭彦 +1 位作者 田燕妮 赵健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78-1182,共5页
将不同浓度(0.15-10.0mmol·L-1)的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和血红蛋白(Hb)依次修饰到热解石墨电极(PG)上,制备了稳定的Hb-DDAB/PG电极.利用循环伏安和紫外光谱研究了Hb-DDAB/PG电极的性质.由Laviron模型得到的转移电子数表明... 将不同浓度(0.15-10.0mmol·L-1)的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和血红蛋白(Hb)依次修饰到热解石墨电极(PG)上,制备了稳定的Hb-DDAB/PG电极.利用循环伏安和紫外光谱研究了Hb-DDAB/PG电极的性质.由Laviron模型得到的转移电子数表明该电化学反应由双电子过程逐步过渡到单电子过程,进而证明DDAB膜厚的增加导致血红蛋白亚基间作用的减弱和亚铁血红素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 表面电化学 转移电子数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表面电化学发展脉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楚 白义鑫 +1 位作者 刘树西 盛茂银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8-1056,共9页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全球土壤表面电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利用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该学科的发文量及时间特征、合作研究空间特征、共现网络特征、共被引图谱和发展特征...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全球土壤表面电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利用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该学科的发文量及时间特征、合作研究空间特征、共现网络特征、共被引图谱和发展特征5个方面对1995—2019年发表的土壤表面电化学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中国和法国在本领域的发文量居前三,而中介中心性则表明法国、美国和英国位列三甲,我国位于第六位且表现出上升趋势。基于引文的突发性关键词检测表明"阳离子交换(cation exchange)"、"系统(system)"和"络合作用(complexation)"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对土壤改良、黏土层间电荷与罗丹明6G的相互作用、表面电位变化对胶体吸附解吸影响是领域内的研究重点;生物质炭对土壤的改良、带电粒子在双电层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土壤黏土矿物表面的水动力特征是本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ITESPACE 表面电化学 可视化分析 网络分析
下载PDF
铅锌选矿废水对方铅矿表面电化学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洪萍 孙伟 +2 位作者 曹志群 刘润清 戴晶平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34,共4页
以凡口铅锌矿选矿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化学技术考察了不同取样点废水对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铅精水和锌精水中剩余的捕收剂分子能促使方铅矿表面形成黄原酸铅。锌尾水和污水中的某些特殊化学成分使方铅矿表面发生变化,该部... 以凡口铅锌矿选矿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化学技术考察了不同取样点废水对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铅精水和锌精水中剩余的捕收剂分子能促使方铅矿表面形成黄原酸铅。锌尾水和污水中的某些特殊化学成分使方铅矿表面发生变化,该部分水的直接回用会对方铅矿浮选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矿 铅锌矿 选矿废水 表面电化学
下载PDF
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研究进展——97'国际电化学联合大会和97'国际表面电化学会议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孙世刚 《电化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研究进展①——97'国际电化学联合大会和97'国际表面电化学会议综述孙世刚(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是当前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这首先... 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研究进展①——97'国际电化学联合大会和97'国际表面电化学会议综述孙世刚(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是当前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这首先得益于近年来各种物理和光谱技术的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化学 研究进展 电化学催化 电催化
下载PDF
电子在有机单分子膜中传递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健伟 史传国 +2 位作者 周毅 阚蓉蓉 陈洪渊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494-1498,共5页
随着分子电子器件研究的兴起,人们广泛使用诸如表面电化学、微接触滴汞电极、导电探针显微术和“B reak-junction”等各种电化学或电学手段,对电子传递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评述了有关电子在有机单分子膜传递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介... 随着分子电子器件研究的兴起,人们广泛使用诸如表面电化学、微接触滴汞电极、导电探针显微术和“B reak-junction”等各种电化学或电学手段,对电子传递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评述了有关电子在有机单分子膜传递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介绍了与此相关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传递 表面电化学 分子电子器件 自组装膜 评述 传递过程 单分子膜 有机 滴汞电极 显微术
下载PDF
二茂铁与DNA作用的表面电化学研究
7
作者 陈灿辉 李红 周剑章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2-585,590,共5页
在研究碳纳米管电极上二茂铁电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应用二茂铁修饰电极和DNA修饰电极研究了二茂铁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修饰电极上的二茂铁都呈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二茂铁修饰电极与DNA的作用表现为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 在研究碳纳米管电极上二茂铁电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应用二茂铁修饰电极和DNA修饰电极研究了二茂铁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修饰电极上的二茂铁都呈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二茂铁修饰电极与DNA的作用表现为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与溶液中的两者作用情况类似,而DNA修饰电极与二茂铁的作用则表现为氧化还原峰电流增大。扫描电镜结果也证实了两种修饰电极上的二茂铁与DNA间的作用。此外,还讨论了二茂铁与DNA间的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 小牛胸腺DNA 表面电化学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
原文传递
光谱电化学技术及其应用
8
作者 胡继明 胡强 陈观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一、引言单纯的电化学测量技术仅能获得电极/溶液界面结构和反应历程的间接信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光谱电化学技术可在电化学过程发生的同时对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过程进行光谱现场观察,从而为在分子水平认识这些问题提供直接依据... 一、引言单纯的电化学测量技术仅能获得电极/溶液界面结构和反应历程的间接信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光谱电化学技术可在电化学过程发生的同时对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和过程进行光谱现场观察,从而为在分子水平认识这些问题提供直接依据。光谱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的密切结合有许多优点。电化学方法具有可控制体系的物质状态、能定量产生反应物种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电化学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Pd微电极阵列表面纳米薄膜的方波电位制备及其特殊的红外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君涛 陈友江 +3 位作者 苏章菲 周志有 陈声培 孙世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0-714,共5页
制备了单根可寻址Pd微电极阵列,运用方波电位法对阵列上每根Pd微电极处理不同时间,诱导生成一系列不同纳米结构的Pd薄膜.以CO为探针分子,结合原位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进行表面组合电化学研究,一次性地获得CO吸附在不同纳米结构P... 制备了单根可寻址Pd微电极阵列,运用方波电位法对阵列上每根Pd微电极处理不同时间,诱导生成一系列不同纳米结构的Pd薄膜.以CO为探针分子,结合原位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进行表面组合电化学研究,一次性地获得CO吸附在不同纳米结构Pd薄膜上的红外光谱.观察到随方波电位法处理时间的逐步增加,桥式吸附态CO的红外光谱峰从正常吸收光谱到类Fano光谱,再到异常红外光谱的转变过程.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薄膜的形貌,发现不同红外光谱特征都对应着特定的纳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微电极阵列 纳米薄膜 原位显微FTlR 表面组合电化学 异常红外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