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云南地区面波速度非均匀性和方位各向异性 被引量:56
1
作者 鲁来玉 何正勤 +1 位作者 丁志峰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2-836,共15页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项目一期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架设的300多个地震台站,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连续观测记录,采用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的面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面波群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项目一期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架设的300多个地震台站,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连续观测记录,采用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的面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面波群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地壳的面波快波方向呈现近南北向,整体表现出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和地表GPS速度场以及S波分裂的快波方位较为一致.小江断裂东西两侧的快波方位有一定差异.对反映深度大概在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长周期面波,快波方向从近南北向逐渐向北西向过渡,在菱形块体附近,26°N以南,快波方向和红河断裂的走向趋于一致;其他区域相比上地壳的快波方向也有较大变化,这种结果较为支持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壳幔变形的解耦.在滇西南,澜沧江向东弧形展布区域,中下地壳快波方位呈现局部的圆周旋转趋势,结合该区地震分布规律和应力主轴方向,推测这种现象和块体挤压及旋转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方位各向异性 噪声互相关函数 面波层析成像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40
2
作者 黄忠贤 李红谊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1131,共11页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东边界不但是地壳厚度剧变带,也是地壳速度的显著分界.其西侧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显著低于东侧,强震大多发...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东边界不但是地壳厚度剧变带,也是地壳速度的显著分界.其西侧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显著低于东侧,强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区内部和边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大陆地壳,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西部大约25~45km深度存在壳内低速层;这些低速特征与高原主体的低速区相连,有利于下地壳物质的侧向流动.地壳的各向异性图像与下地壳流动模式相符,即下地壳物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运动,东向的运动遇到扬子坚硬地壳阻挡而变为向南和向北东的运动.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支持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厚度与其东侧的扬子和鄂尔多斯地块相似但速度较低.川滇西部地块上地幔顶部(莫霍面至88km左右)异常低速;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盖层中有低速夹层(约90~130km深度).岩石圈上地幔的速度分布图像与地壳显著不同,在高原主体与川滇之间存在北北东向高速带,可能会阻挡地幔物质的东向运动.上地幔各向异性较弱且与地壳的分布图像显然不同.因此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的构造运动具有与地壳不同的模式,软弱的下地壳提供了壳幔运动解耦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岩石圈 速度结构 面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38
3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周连庆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19-1928,共10页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首先通过对台站对间进行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运算,计算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然后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约125000条台站对间的频散曲线,并剔除了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小于10的频散曲线.最后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周期8~40s、分辨率达0.5°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像.不同周期的速度分布图像显示,研究区瑞利波群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8~20s的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内主要盆地表现为低速分布,而在造山带呈现高速分布;25~40s的瑞利波群速度图中,存在一条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与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厚度突变带基本吻合.25s以下周期,华北平原的显著低速区形态与该地区早第三纪以来的断块分布构造一致.揭示了盆地下方介质结构强烈的非均匀性,也与较厚的沉积层分布有关.低速的四川盆地中部,显示出显著的高速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下方基底的上隆特征;20s以下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中,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速度低于东南部,揭示出其地壳中上部介质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中东部 背景噪声 面波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幔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S波品质因子三维层析成像 被引量:34
4
作者 洪学海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许卓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2-651,共10页
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 5 8个数字地震台站 2 86 1个长周期波形记录 ,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 2 2 3对经过中国大陆的双台路径记录 ,采用相匹配滤波和频率域维纳滤波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出双台之间的混合路径衰减系数 .对中国大陆区... 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 5 8个数字地震台站 2 86 1个长周期波形记录 ,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 2 2 3对经过中国大陆的双台路径记录 ,采用相匹配滤波和频率域维纳滤波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出双台之间的混合路径衰减系数 .对中国大陆区域进行网格划分 ,通过网格化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区域每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衰减系数 .根据速度和密度模型 ,对每个网格单元进行深度反演 ,得到 10~ 35 0km的S波品质因子Qβ,进而得到整个中国大陆的S波品质因子分布 .结果显示 :研究区域的Qβ 横向和纵向变化非常显著 ,能够明显区分软流圈结构 ,各个大构造单元的Qβ 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这为解释中国大陆区域地球内部介质性质和探讨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衰减 相匹配滤波 维纳滤波 黏弹性结构 品质因子 层析成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5
5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1 位作者 吴庆举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77-2087,共11页
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159个固定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和27个流动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垂向连续记录,根据噪声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105°E—135°E,39°N—52°N)较短周期(8∽30 s)的瑞雷波群速度和相... 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159个固定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和27个流动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垂向连续记录,根据噪声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105°E—135°E,39°N—52°N)较短周期(8∽30 s)的瑞雷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资料,再结合该区已有的天然地震长周期瑞雷波(36∽145 s)的群速度频散资料,我们反演得到了中国东北地区200 km以浅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壳幔S波速度结构,并得到了该区的岩石圈厚度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分布,在重力梯度带两侧有很大的不同,以东地区显示为大范围的高速,以西地区则呈现为大面积的低速;松辽盆地下方岩石圈地幔表现为显著的高速,岩石圈地幔底界面深度可能在90∽100 km,薄的岩石圈盖层暗示东北地区的岩石圈可能发生了减薄;郯庐大断裂下方呈现出大范围的比较显著的低速特征,断裂下方上地幔顶部可能有热物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面波层析成像 群速度 相速度 S波速度结构 岩石圈厚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瑞雷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32
6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1 位作者 吴庆举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93-4006,共14页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325个流动宽频带台站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记录的远震垂直向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得了3594条独立路径上的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周期10~60s瑞雷波的相速度分布图像.空间分辨尺度图表明,在台站覆盖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横向分辨率达到50km.2D相速度分布图显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较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短周期(如1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受地表沉积层厚度的影响.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周期15s相速度图上的低速区或高低速的陡变梯度带附近,充分说明该区的强震活动与中上地壳速度结构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中等周期(如20~30s)的相速度分布主要与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小江断裂、松潘—甘孜块体呈现最显著的低速,可能暗示这两处的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层.较长周期(如40~60s)的相速度分布与上地幔顶部热状态和构造活动(如岩浆作用)有关.滇西南地区表现为大范围的显著低速,可能暗示滇西南地区上地幔顶部物质存在部分熔融.不同构造块体下方的频散曲线,具有不同的相速度特征.腾冲火山下方的频散曲线在10~60s一直为较低的速度,尤其是到40s以后,相速度随周期的变大增速明显放缓,至60s比其他任何块体速度都低,暗示腾冲火山区下方的低速至少来自上地幔顶部(约1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 瑞雷波 相速度 面波层析成像 低速层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面波反演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李多 周仕勇 +2 位作者 陈永顺 冯永革 李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13-1623,共11页
双平面波拟合法是一种新的面波成像方法,反演中考虑地震波场中的非平面波成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本文利用双平面波拟合法,反演获得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结构.所用资料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69个宽频带地震仪和北京大学34个流动... 双平面波拟合法是一种新的面波成像方法,反演中考虑地震波场中的非平面波成分,提高反演的分辨率.本文利用双平面波拟合法,反演获得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结构.所用资料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69个宽频带地震仪和北京大学3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观测到的地震波面波资料.首先从面波记录中提取了研究区域20~125s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而得到各个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结果显示,短周期瑞利波相速度异常与地表的构造特征吻合较好,中长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可以反映出上地幔岩石圈的速度异常分布以及构造特征.由研究区20~125s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可以反演得到地表到地下200km范围内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稳定均一,活化或改造的痕迹不明显;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受到青藏高原的强烈作用,有大量地幔物质流动的痕迹存在;中央转换带下超过200km深度存在地幔物质上涌,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青藏高原板块的挤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平面波拟合法 面波成像 鄂尔多斯 华北克拉通 岩石圈
下载PDF
利用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0
8
作者 余大新 李永华 +3 位作者 吴庆举 潘佳铁 张风雪 何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0-811,共12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分辨率高达0.5°×0.5°的2-D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然后通过对所提取到的每个格网点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最后通过线性插值,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结构.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已经达到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祁连山下面我们发现了亚洲板块,且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向南俯冲的迹象;在两大板块中间,我们观测到延伸到250km深度的低速异常,该低速异常可能是地幔物质底辟上涌现象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波 面波成像 S波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China from ambient noise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被引量:28
9
作者 Xinlei Sun Xiaodong Song +2 位作者 Sihua Zheng Yingjie Yang Michael H. Ritzwoller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5期449-463,共15页
We determine the three-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China using Green's functions obtained from seismic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The data we use are from the Chin... We determine the three-dimension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China using Green's functions obtained from seismic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The data we use are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global and regional networks and PASSCAL stations in the region. We first acquire cross-correlation seismograms between all possible station pairs. We then measure the Rayleigh wave group and phase dispersion curves using a frequency-time analysis method from 8 s to 60 s. After that, Rayleigh wave group and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maps on 1°by 1°spatial grids are obtained at different periods. Finally, we invert these maps for the 3-D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China at each grid node. The inversion results show large-scale structures that correlate well with surface geology. Near the surface, velocities in major basins are anomalously slow, consistent with the thick sediments. East-west contrasts are striking in Moho depth. There is also a fast mid-to-lower crust and mantl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major basins surrounding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Tianshan (Junggar, Tarim, Ordos, and Sichuan). These strong blocks, therefore, appear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fining the deformation of the TP and constraining its geometry to form its current triangular shape. In northwest TP in Qiangtang, slow anomalies extend from the crust to the mantle lithosphere. Meanwhile, widespread, a prominent low-velocity zone is observed in the middle crust beneath most of the central,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sistent with a weak (and perhaps mobile) middle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ient noise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crust and upper mantle China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岩石圈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28
10
作者 黄忠贤 胥颐 +2 位作者 郝天珧 彭艳菊 郑月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3-662,共10页
本文通过面波层析成像得到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近地区的地壳上地幔 S 波速度图像,给出了主要构造单元的区划及其结构特征,并讨论了速度结构与现今构造活动及构造演化历史的关系.研究区内中下地壳的平均速度与地震活动存在比较显著的关系... 本文通过面波层析成像得到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近地区的地壳上地幔 S 波速度图像,给出了主要构造单元的区划及其结构特征,并讨论了速度结构与现今构造活动及构造演化历史的关系.研究区内中下地壳的平均速度与地震活动存在比较显著的关系,强震基本都发生在低速区内或高低速过渡区.太行山以东地壳内存在几条北西向低速带,其中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下方的低速带最为显著.东部海域划分成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冲绳海槽等4个构造块体.北黄海具有较薄较高速的岩石圈,与南华北盆地类似,推测是中生代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造成岩石圈减薄的遗迹.北华北地区具有低速的地壳和较厚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速度偏低且上下比较均匀,可能反映中生代沿北方缝合带持续碰撞作用的特点.南黄海具有相对较厚的岩石圈,较多地保存了下扬子克拉通的特征.在下扬子与华北地块的拼合过程中,洋壳俯冲可能是北黄海和苏皖地区上地幔低速特征的成因.在125°E以东的朝鲜半岛地区未发现这一拼合过程的遗迹.有可能整个朝鲜半岛都是华北地块的一部分;但也有可能是太平洋俯冲和日本海张开的作用完全改造了朝鲜半岛的岩石圈上地幔,抹去了以往构造运动的痕迹.东海地区的地壳厚度,特别是岩石圈厚度向冲绳海槽方向减小,反映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在弧后广大地区都有影响.冲绳海槽地区可见俯冲的菲律宾海板片以及板片上方显著低速的地壳和上地幔,为冲绳海槽的弧后扩张机制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海域 岩石圈 面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Southeastern Tibet and its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3
11
作者 Zhiqi ZHANG Huajian YAO Yan Y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1278-1293,共16页
Southeastern Tibet,which has complex topography and strong tectonic activity,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studying the sub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rough the two-station method on 10-year teleseismic Ra... Southeastern Tibet,which has complex topography and strong tectonic activity,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studying the sub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rough the two-station method on 10-year teleseismic Rayleigh wave data from 132 permanent stat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which incorporates ambient noise data,we obtain the interstation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data in the period range of 5–150s.Then,we invert for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hrough the direct 3-D inversion method.We find two low-velocity belts in the mid-lower crust.One belt is mainly in the SongPan-GangZi block and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Chuan-Dian diamond block,whereas the other belt is mainly in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its eastern part,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The low-velocity belt in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s likely caused by plastic deformation or partial melting of felsic rocks due to crustal thickening.Moreover,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radial anisotropy(VSH>VSV)around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further enhances the amplitude of low velocity anomaly in our VSVmodel.This crustal low-velocity zone also extends southward across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farther to northern Vietnam,which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heat sources in the upper mantle.The two low-velocity belts are separated by a high-velocity zone near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system,which is exactly in the inner and intermediate zones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We find an obvious high-velocity body situated in the crust of the inner zone of the ELIP,which may represent maficultramafic material that remained in the crust when the ELIP formed.In the upper mantle,there is a large-scale low-velocity anomaly in the Indochina and South China blocks south of the Red River fault.The low-velocity anomaly gradually extends northward along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nto the Yangtze Craton as depth increases.Through our velocity model,we think that southeastern Tibet is undergoing three different tectonic modes at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Tibet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Xiaojiang fault system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原文传递
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四川威远地区浅层速度结构成像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曾求 储日升 +1 位作者 盛敏汉 危自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4-955,共12页
地震S波速度是防震减灾中场地分类、强地面震动模拟建模等的重要参数.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可以重建地下浅层三维结构以及探测浅层速度结构变化,为页岩气开采提供参考,有效规避地震灾害风险.本文收集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间四川威远... 地震S波速度是防震减灾中场地分类、强地面震动模拟建模等的重要参数.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可以重建地下浅层三维结构以及探测浅层速度结构变化,为页岩气开采提供参考,有效规避地震灾害风险.本文收集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间四川威远地区50个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提取2~6 s的基阶Rayleigh波经验格林函数,采用一维地壳结构模型拟合相速度频散曲线,获得了该区域近地表5 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威远地区深度2 km以内的S波速度为2.0~2.7 km·s^-1;2.0~5.0 km深度的S波速度横向分布不均匀,西北地区大于2.7 km·s^-1,东南地区在2.3~2.8 km·s^-1之间,分别与背斜构造和较厚的盆地沉积层相对应.3个剖面图均表明S波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且在台站S29附近的页岩气田钻井底部与2016年1月7日四川威远M L3.9地震震源位置较为接近,均处于松散的沉积盖层与较为坚硬的花岗岩基底的分界处,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相速度 层析成像 浅层速度结构 威远背斜
下载PDF
南海及邻近地区面波层析成像和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9
13
作者 黄忠贤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89-3097,共9页
本文介绍由面波层析成像得到的南海和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区域介于100°E~130°E和0°~30°N之间,南海位于区域中心,其北、西、南三面通过大陆架和陆坡分别与华南、印支和巽它地块相连,东面邻接... 本文介绍由面波层析成像得到的南海和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区域介于100°E~130°E和0°~30°N之间,南海位于区域中心,其北、西、南三面通过大陆架和陆坡分别与华南、印支和巽它地块相连,东面邻接台湾—菲律宾岛弧和西菲律宾海盆.由面波层析成像得到的速度结构横向变化与研究区内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相符,给出了各个单元的主要结构特征.(1)扬子地块具有厚而高速的岩石圈,华南褶皱带和印支地块具有活动陆块的结构特征,西菲律宾海盆表现为一个较老的稳定的海盆,而岛弧地带显示低速的岩石圈和俯冲板片引起的高速.(2)南海海盆岩石圈厚度60~70 km,横向变化不大,软流圈内低速不显著,整体上表现出一个已停止扩张的年轻海盆的结构特点.与东部中央海盆相比,西南次海盆的上地幔盖层速度和软流圈速度都较低.(3)在南海海盆周边的陆缘地区,岩石圈厚度变化较大,上地幔盖层和软流圈速度较低,明显低于海盆和外围的大陆地区.红河断裂带也表现类似现象,说明这些地区的岩石圈新生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岩石圈 速度结构 面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的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地区近地表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娟娟 姚华建 +4 位作者 王伟涛 王宝善 李成 魏斌 冯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36-4447,共12页
近年来,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在恢复高频面波信号及获取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呼图壁背斜地区的呼图壁储气库.采用储气库及其周边区域22个台站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的垂直分量,通过噪声... 近年来,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在恢复高频面波信号及获取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呼图壁背斜地区的呼图壁储气库.采用储气库及其周边区域22个台站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的垂直分量,通过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得了台站对之间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并进一步提取了0.5~1.5 s的基阶瑞利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首先根据区域平均频散曲线得到了该地区地下数百米的平均一维横波速度结构,然后利用基于面波射线路径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成像方法得到该地区深度为500 m以上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该地区沉积层较厚,整体横波速度值较小(0.4~0.9 km·s^(-1)).储气库在地表投影区域的横波速度值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抽注水、气引起的沉积岩石裂隙所导致.储气库东北和东南方向均有明显的相对高速区,推测是区域地下水位和地形起伏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获得的近地表三维速度结构为呼图壁储气库地区的上覆地层物性研究、区域微震精定位、场地效应的评估和去除浅层影响的深部介质成像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群速度 面波层析成像 近地表横波速度结构 储气库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及邻区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17
15
作者 黄忠贤 李红谊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994-4004,共11页
本文利用瑞利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近区域(20°N—55°N,65°E—110°E)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存在三个以低速地壳/上地幔为特征的构造活动区域:西蒙古高原—贝加尔地... 本文利用瑞利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近区域(20°N—55°N,65°E—110°E)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存在三个以低速地壳/上地幔为特征的构造活动区域:西蒙古高原—贝加尔地区,青藏高原,印支地区.西蒙古高原岩石圈厚度约为80km,上地幔低速层向下延伸至300km深度,说明存在源自地幔深部的热流活动.缅甸弧后的上地幔低速层下至200km深度,显然与印度板块向东俯冲引起俯冲板片上方的热/化学活动有关.青藏高原地壳厚达70km,边缘地区厚度也在50km以上并且具有很大的水平变化梯度,与高原平顶陡边的地形特征一致.中下地壳的平均S波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大陆地壳,在中地壳20-40km深度范围广泛存在速度逆转的低速层,这一低速层的展布范围与高原的范围相符.这些特征说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的变形是在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下发生塑性增厚和侧向流动.地幔的速度结构呈现与地壳显著不同的特点.在高原主体和川滇西部地区上地幔顶部存在较大范围的低速,低速区范围随深度迅速减小;100km以下滇西低速消失,150km以下基本完全消失.青藏高原上地幔速度结构沿东西方向表现出显著的分段变化.在大约84°E以西的喀喇昆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的北向和亚洲板块的南向俯冲造成上地幔显著高速;84°E—94°E之间上地幔顶部速度较低,在大约150-220km深度范围存在高速板片,有可能是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其前缘到达昆仑—巴颜喀拉之下;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以北区域,存在显著的上地幔高速区,可能阻碍上地幔物质的东向运动.川滇西部岩石圈底界深度与扬子克拉通相似,约为180km,但上地幔顶部速度较低.这些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的变形/运动方式可能与地壳有本质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岩石圈 速度结构 面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云南地区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郑定昌 盖增喜 +4 位作者 杨润海 闵照旭 唐有彩 姜明明 庞卫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2-614,2,共13页
选取云南省区域台网46个地震台从2007年11月—2009年10月的宽频带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获得经验格林函数,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获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且反演得到8—40s的相速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短周期相速度低速异常... 选取云南省区域台网46个地震台从2007年11月—2009年10月的宽频带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获得经验格林函数,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获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且反演得到8—40s的相速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短周期相速度低速异常与地表断裂带分布和沉积层厚度密切相关;在短周期相速度分布图上,红河断裂南北段呈现差异,表明红河断裂南北段周边介质存在物性差异,这可能是造成地震活动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长周期相速度分布图显示,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带存在低速异常,可能是切穿地壳的超壳断裂,该低速异常可能与深部热作用有关;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带交汇地区存在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体对川滇块体深部介质向南运动可能起到了阻挡的作用.本文结果为下一步反演云南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相速度 面波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云南地区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背景噪声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6
17
作者 高东辉 陈永顺 +2 位作者 孟宪森 张永刚 唐有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43-1051,共9页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台网及吉林、内蒙古部分台站共44个固定地震台站连续2年的地震数据,利用两个台站间互相关方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再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最后利用传统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黑龙江地区周...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台网及吉林、内蒙古部分台站共44个固定地震台站连续2年的地震数据,利用两个台站间互相关方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再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最后利用传统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黑龙江地区周期为8~40s范围内群速度分布图像.反演结果揭示黑龙江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群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不均匀性.短周期群速度异常与研究区内山脉、盆地和断层带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0s群速度显著低速异常显示松辽盆地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周期为16~25s的高、低速度异常区的反转反映了大兴安岭地区莫霍面深度大于松辽盆地.周期为30~40s群速度分布图像较好地体现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对应关系,尤其是观测到了依兰一伊通断裂带以东区域可能反映上地幔物质活动的低速异常.本研究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获取该区域地壳和上地幔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对研究东北地区构造活动以及探讨深源地震分布和成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互相关 格林函数 群速度频散 面波层析成像 黑龙江地区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剪切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宝龙 李志伟 +3 位作者 包丰 邓阳 游庆瑜 张森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62-3673,共12页
为了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三维波速结构特征,在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布设了无线地震检波器密集台阵,记录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微动方法(拓展空间自相关方法)提取了台站间2~5 Hz频率范围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 为了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三维波速结构特征,在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布设了无线地震检波器密集台阵,记录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微动方法(拓展空间自相关方法)提取了台站间2~5 Hz频率范围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2~5 Hz Rayleigh面波二维相速度图像,基于每一个网格节点的频散曲线,进一步反演获得了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地表至700m深度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在0~150m较浅深度,靠近尾山火山锥区域显示为相对高速异常,远离火山锥区域则显示为相对低速异常.而至150~700m较深深度,波速异常特征与浅部相反,靠近尾山火山锥的区域显示为相对低速异常,远离火山锥的区域显示为相对高速异常.在远离尾山火山锥区域,浅层的相对低速异常可能与松散沉积层有关,深部的高速异常则反映了结晶变质岩的影响.在靠近尾山火山锥区域,浅部的相对高速异常应该反映了出露地表的玄武岩,而深部的相对低速异常则可能反映了火山通道周围广泛发育的破碎裂隙结构及其火山喷发后孔隙流体填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结构 剪切波 微动方法 面波层析成像
下载PDF
利用双平面波干涉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山西断陷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鹏 周仕勇 +3 位作者 陈永顺 冯永革 姜明明 唐有彩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0年第3期47-60,共14页
本文利用了北京大学在山西地堑的34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在鄂尔多斯地区46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运用双平面波干涉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取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开展台阵覆盖区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据此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 本文利用了北京大学在山西地堑的34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在鄂尔多斯地区46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运用双平面波干涉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取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开展台阵覆盖区三维速度结构反演,据此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区特征显著,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的相速度整体偏低。鄂尔多斯块体在莫霍面以下有明显高速异常,表明该地块为构造稳定的克拉通块体,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下界面在120~140km的深度左右。与此相反,山西断陷盆地和渭河断陷盆地地下70~120km左右均有低速异常,显示这两个地区构造活动活跃,这也与该区域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是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面波层析成像 剪切波速度 双平面波法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浩朋 李志伟 +3 位作者 储日升 谢军 崇加军 叶庆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19-3236,共18页
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一些热点问题,如云南地区是否存在中下地壳低速流及其空间分布,仍有一定的争议.通过建立云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可为深入认识上述问题提供重要信息... 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一些热点问题,如云南地区是否存在中下地壳低速流及其空间分布,仍有一定的争议.通过建立云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可为深入认识上述问题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利用天然地震波形记录,采用双台法提取了12~60s周期的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进一步反演获得了云南地区10~100km的三维地壳上地幔SV和SH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在横向和垂向均存在显著变化.在20~30km深度,存在两个低速条带,且条带内呈现出正径向各向异性(VSH>VSV)特征,暗示了中下地壳低速物质的水平向运动.在80~100km深度,云南西南和东南部显示为低速异常和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暗示了软流圈物质的水平流动.在云南北部的丽江、攀枝花和昭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中则存在明显的负径向各向异性(VSH<VSV),可能反映了地幔物质的上涌痕迹.历史强震多发生在地壳低速区域或高低速过渡带,且地震附近的径向各向异性为负或者较弱.一些地震震源下方存在低速层,地壳低速层可能会促进强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层析成像 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强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