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离子与方解石表面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吴宏海 吴大清 彭金莲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1-308,共8页
本文对重金属离子与方解石表面反应作了系统研究。方解石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可分为4 种类型:A 型,Langmuir 型;B 型,Freudlich 型;C 型,吸附- 沉淀突变型;D型,吸着线性型。实验研究表明,方... 本文对重金属离子与方解石表面反应作了系统研究。方解石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可分为4 种类型:A 型,Langmuir 型;B 型,Freudlich 型;C 型,吸附- 沉淀突变型;D型,吸着线性型。实验研究表明,方解石表面反应多种模式并存。Cu2 + 、Zn2 + 、Cd2 + 和Ni2 + 在低浓度时表现为离子交换吸附,较高浓度时表现为交换和表面配位吸附并存,而高浓度时则表现为表面沉淀;Ag+ 、Pb2 + 和Cr3 + 在低浓度时表现为表面配位吸附,而较高浓度时则表现为表面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离子 方解石 表面反应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水玻璃与粘土矿物之间表面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丁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4-337,共4页
为深刻认识水玻璃加固粘土地层的机理,用水玻璃溶液与粘土作用,测定粘土作用前后的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表明,在80℃用50g/L的水玻璃溶液浸泡6h后烘干的粘土,其整体化学构成的变化很小,以至用红... 为深刻认识水玻璃加固粘土地层的机理,用水玻璃溶液与粘土作用,测定粘土作用前后的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实验表明,在80℃用50g/L的水玻璃溶液浸泡6h后烘干的粘土,其整体化学构成的变化很小,以至用红外光谱法测不出来;用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测出粘土颗粒表面与水玻璃发生了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增加粘土颗粒之间的胶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水玻璃 表面反应 XPS 化学胶结机理
下载PDF
水泥生料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世杰 陆继东 +2 位作者 胡芝娟 周琥 张步庭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11-814,共4页
应用高精度热重仪对水泥生料及其石灰石在氮气气氛、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分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普适积分法、微分方程法以及多重速率扫描Kissinger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分解机理,求解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生料及其石灰石分解符... 应用高精度热重仪对水泥生料及其石灰石在氮气气氛、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分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普适积分法、微分方程法以及多重速率扫描Kissinger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分解机理,求解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生料及其石灰石分解符合相边界反应的收缩圆柱体反应机理,并且还发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随试验条件的改变呈规律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生料 热重 分解动力学 石灰石 碳酸钙
下载PDF
井口装置的失效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浩 梁爱武 +5 位作者 李悦钦 杨建忠 肖仁斌 王仕水 袁树 史常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5-67,共3页
对井口装置的失效形式及失效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发现失效形式有 :电化学腐蚀分布面积较大 ;冲蚀产生蚀槽 ;分布不均匀的坑蚀 ;腐蚀产物使闸板卡死 ;阀杆与闸板或阀针连接处硫化物应力腐蚀 ,使阀杆断裂 ;磨损或腐蚀造成表面损伤 ,材... 对井口装置的失效形式及失效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发现失效形式有 :电化学腐蚀分布面积较大 ;冲蚀产生蚀槽 ;分布不均匀的坑蚀 ;腐蚀产物使闸板卡死 ;阀杆与闸板或阀针连接处硫化物应力腐蚀 ,使阀杆断裂 ;磨损或腐蚀造成表面损伤 ,材料流失 ,影响密封性 ;密封盘根老化、鼓泡 ,永久变形 ;失效模式为 :腐蚀、磨损及密封件老化 ;易损件有 :针阀的阀针与阀座 ;闸阀的阀板与阀座 ;针阀、闸阀的阀杆、密封盘根及轴承。为此 ,文章提出了改善井口装置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口装置 失效分析 产品质量 针阀 闸板 使用寿命 毛细管 凝聚作用 轴承
下载PDF
溶液介质条件对重金属离子与石英表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宏海 吴大清 彭金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2-66,共5页
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石英对Cu2+、Pb2+和Cd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和表面吸附覆盖率逐渐增大,而表面反应产物的结合形态相应地出现由单核化合物、多核化合物[SOCu4(OH)4+3],直至表面沉淀[SOH…Cu(OH)2(S)]。随着温... 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石英对Cu2+、Pb2+和Cd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和表面吸附覆盖率逐渐增大,而表面反应产物的结合形态相应地出现由单核化合物、多核化合物[SOCu4(OH)4+3],直至表面沉淀[SOH…Cu(OH)2(S)]。随着温度升高,石英对Cu2+、Pb2+和Cd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逐渐减小。而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石英对Cu2+离子的吸附量和表面离子覆盖率也逐渐减小。可见,溶液pH值等介质条件对石英表面反应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导致金属离子与石英表面反应机理与模式的改变,即由吸附反应向表面沉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重金属离子 表面反应 介质条件 溶液
下载PDF
热分析仪中生物质炭氧化特性及面反应动力学分析
6
作者 闫升太 李舒琪 +1 位作者 徐攀 何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6-412,共7页
为明确生物质堆积燃烧或大颗粒炭燃烧动力学特性,应用同步热分析仪对不同生物质炭(玉米秸、稻壳、榆树皮和柏木)在不同横截面积坩埚(0.21、0.42 cm^(2))中使用不同高度样品量(满坩埚、1/10坩埚)进行实验,分析样品失重速率与反应面积(坩... 为明确生物质堆积燃烧或大颗粒炭燃烧动力学特性,应用同步热分析仪对不同生物质炭(玉米秸、稻壳、榆树皮和柏木)在不同横截面积坩埚(0.21、0.42 cm^(2))中使用不同高度样品量(满坩埚、1/10坩埚)进行实验,分析样品失重速率与反应面积(坩埚横截面积)和样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失重速率与反应面积成正比,与样品量无关,表明生物质炭的堆积燃烧为面反应;灰分少、氧扩散阻力小的柏木炭的热重数据更能体现动力学特性,其基于面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指前因子As=40.5 m/s,活化能E=61.5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面反应 动力学 生物炭 热分析仪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CVI致密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庞菲 崔红 李瑞珍 《炭素》 2011年第4期18-22,共5页
综述了C/C复合材料CVI致密化过程中,气相反应、表面反应和扩散共同作用控制热解炭沉积的特点;讨论了沉积温度、气体压力、碳源气体种类、滞留时间、预制体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渗透 气相反应 表面反应 扩散 热解炭
原文传递
SiO_2/Ta界面反应及其对Cu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龙世兵 马纪东 +4 位作者 于广华 赵洪辰 朱逢吾 张国海 夏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表面有SiO2层的Si基片上溅射Ta薄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SiO2/Ta界面以及Ta5Si3标准样品,并进行计算机谱图拟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态下在SiO2/Ta界面处有更稳定的化合物新相Ta5Si3和Ta2O5生成.在采用Ta作... 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表面有SiO2层的Si基片上溅射Ta薄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SiO2/Ta界面以及Ta5Si3标准样品,并进行计算机谱图拟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态下在SiO2/Ta界面处有更稳定的化合物新相Ta5Si3和Ta2O5生成.在采用Ta作阻挡层的ULSI铜互连结构中这些反应产物可能有利于对Cu扩散的阻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Ta界面 Cu 互连线 扩散阻挡层 界面反应 X射线光电子能谱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互连结构
下载PDF
Effect of Surface Site on the Spin State for the Interaction of NO with Pd2, Rh2 and PdRh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at Regular and Defective MgO(001) Surfaces
9
作者 S. Abdel Aal 《Ope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16年第1期1-20,共20页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urface site on the spin state for the interaction of NO with Pd<sub>2</sub>, Rh<sub>2</sub> and PdRh nanoparticles that supported at regular a...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urface site on the spin state for the interaction of NO with Pd<sub>2</sub>, Rh<sub>2</sub> and PdRh nanoparticles that supported at regular and defective MgO(001) surfaces.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NO on homonuclear, Pd<sub>2</sub>, Rh<sub>2</sub>, and heteronuclear transition metal dimers, PdRh, that deposited on MgO(001) surface have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hybri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and embedded cluster model. The most stable NO chemisorption geometry is in a bridge position on Pd<sub>2</sub> and a top configuration of Rh<sub>2</sub> and PdRh with N-down oriented. NO prefers binding to Rh site when both Rh and Pd atoms co-exist in the PdRh. The natural bond orbital analysis (NBO) reveals that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adsorbed metal represents a qualitative change with respect to that of the free metal.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NO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NBO, charge transfer, band gaps, pairwise and non-pairwise additivity. The binding of NO precursor is dominated by the E<sub>(i)</sub>M<sub>x</sub>-NO</sup> pairwise additive components and the role of the support was not restricted to supporting the metal. The adsorbed dimers on the MgO surface lose most of the metal-metal interaction due to the relatively strong bond with the substrate. Spin polarized calculations were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concern the systems in their more stable spin states. Spin quenching occurs for Rh atom, Pd<sub>2</sub>, Rh<sub>2</sub> and PdRh complexes at the terrace and defective surfaces.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the low spin states of spin quenched complexes are always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high spin states. The metal-support and dimer-support interactions stabilize the low spin states of the adsorbed metals with respect to the isolated metals and dimers. Although the interaction of Pd, Rh, Pd<sub>2</sub>, Rh<sub>2</sub> and PdRh particles with Fs sites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regular sites O<sup>2-</sup>, the adsor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reactions NO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Spin State and Charge Transfer
下载PDF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O_x Detection Mechanisms by Semiconductor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10
作者 Marie-Isabelle Baraton Lhadi Merhari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3期40-42,共3页
This work reports an FTIR study of the NO_x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on tin oxide nanosized particles under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real sensors (150℃,in presence of O_2).The chemical reactions are monitored... This work reports an FTIR study of the NO_x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on tin oxide nanosized particles under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real sensors (150℃,in presence of O_2).The chemical reactions are monitored in situ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SnO_2 electrical conductivity.On the basis of the FTIR spectra,two contributing mechanisms for the NO_x detection are suggested.The first one presents the formation of bridged nitrate groups bound to the SnO_2 surface via oxygen vacancies acting as electron donor sites.The second mechanism also involves surface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NO_x,but this time the formation of NO_x anionic species is considered.Both mechanisms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under NO_x adsorption.However,the bridged nitrate groups are not reversible under gas desorption and thus irreversibly contaminate the surface after the first NO_x adsorption.On the contrary,the nitrosyl anionic species are reversible and,from the second NO_x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ensur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sensor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x detection surface reactions FTIR spectroscopy Tin oxide SnO2 nanoparticles chemical sensors
下载PDF
SOLVABILITY OF A NONLINEAR PROBLEM ARISING IN REACTIONS OVER INHOMOGENEOUS SURFACES
11
作者 Vladas SKAKAUSKAS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1380-1396,共17页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theorem of classical solutions of a coupled system of nonlinear parabolic PDEs arising in modelling of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two polymeric reactants over inhomogeneous surfaces with n...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theorem of classical solutions of a coupled system of nonlinear parabolic PDEs arising in modelling of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two polymeric reactants over inhomogeneous surfaces with nonclass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is proved and the long-time behaviour of the solution is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PARABOLIC systems POSITIVE solution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urface reactions SPILLOVER
下载PDF
O-SiC_P/Fe界面化学稳定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文明 郑治祥 +1 位作者 丁厚福 金志浩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8-22,共5页
SiC颗粒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经 12 0 0℃× 10h钝化氧化处理后在表面形成厚约 0 .6 μm ,具有晶态的 β 方石英结构的致密氧化膜。经在氢气气氛 ,115 0℃× 1h高温处理 ,3SiCP/Fe界面反应形成以Fe3 Si,颗粒状石墨和Fe3 C为主的反... SiC颗粒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经 12 0 0℃× 10h钝化氧化处理后在表面形成厚约 0 .6 μm ,具有晶态的 β 方石英结构的致密氧化膜。经在氢气气氛 ,115 0℃× 1h高温处理 ,3SiCP/Fe界面反应形成以Fe3 Si,颗粒状石墨和Fe3 C为主的反应产物。Fe3 Si和颗粒状石墨构成反应区 ,Fe3 C在金属基体晶界形成片状珠光体。 10SiCP/Fe中的界面反应更加激烈 ,SiCP 被完全消耗 ,并被由Fe3 Si和石墨颗粒构成的反应区所替代 ,金属基体因含Si量高而脆化。SiCP 表面氧化膜通过隔离原本相互接触的SiC与Fe以阻碍Fe ,Si和C原子的相互扩散 ,有利于抑制O SiCP/Fe界面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氧化 界面反应 反应阻挡层 化学稳定性 SiC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O-SiCp/Fe 碳化硅颗粒
下载PDF
聚苯胺/碳纤维复合电极的控制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光善仪 王宜波 +2 位作者 余炉平 刘子潇 徐洪耀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6061-16065,共5页
采用电化学原位聚合可控地合成了聚苯胺(PANI)/活性碳纤维毡(ACC)复合材料电极,用FTIR、SEM和电化学方法对复合材料电极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CC上的酸性(含氧)官能团与碱性苯胺通过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对聚苯... 采用电化学原位聚合可控地合成了聚苯胺(PANI)/活性碳纤维毡(ACC)复合材料电极,用FTIR、SEM和电化学方法对复合材料电极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CC上的酸性(含氧)官能团与碱性苯胺通过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对聚苯胺的成核起到诱导作用;通过调控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和施加电流方式可有效制备出不同形貌、不同电化学性能的PANI/ACC有序结构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呈现出ACC双电层电容和PANI法拉第赝电容的协同效应,在充放电电流为1A/g时,复合材料比电容达362F/g,为同等条件下ACC的2.5倍,该复合材料不仅电化学活性优异、成本低、具有快速地充放电性能,且该制备工艺过程简单,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活性碳纤维毡 电化学原位聚合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水泥生料的分解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继东 王世杰 +4 位作者 刘瑞芝 狄东仁 胡芝娟 倪祥平 黄来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214-1218,共5页
应用高温气固悬浮实验台对水泥生料在预分解炉中分解动力学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利用实验系统的传递函数对检测数据进行修正,建立了生料分解的动力学机理模型,获取了动力学参数。实验中还初步分析了生料与煤焦物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结... 应用高温气固悬浮实验台对水泥生料在预分解炉中分解动力学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利用实验系统的传递函数对检测数据进行修正,建立了生料分解的动力学机理模型,获取了动力学参数。实验中还初步分析了生料与煤焦物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模拟实验能较好地反映水泥生料在工业分解炉中的分解过程,界面化学反应的收缩圆柱体模型较好地符合实验数据。耦合实验表明:某些物料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生料 分解动力学 传递函数 悬浮实验台
下载PDF
硅的表面结构与电化学(英文)
15
作者 章小鸽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从原子水平到微米尺寸,准确控制硅表面结构的精密加工,诸如无序的表面粗糙或者精细的图案,乃是电子元件性能及其可靠性的保证.硅在液中的湿清洗以及硅表面侵刻的电化学反应对硅表面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近数十年来,有关阐明和控制硅... 从原子水平到微米尺寸,准确控制硅表面结构的精密加工,诸如无序的表面粗糙或者精细的图案,乃是电子元件性能及其可靠性的保证.硅在液中的湿清洗以及硅表面侵刻的电化学反应对硅表面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近数十年来,有关阐明和控制硅/溶液界面上复杂的电化学反应及其与表面结构形成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新近编著成书.本文综合有关方面研究资料评述现代硅溶解及其形成的表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刻 溶解 表面结构 器件加工 表面反应 微机电系统
下载PDF
原子层外延生长Ⅲ-Ⅴ族化合物薄膜机理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何晓崐 左然 +1 位作者 徐楠 于海群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6-20,共5页
介绍了用于外延生长Ⅲ-Ⅴ族化合物薄膜的原子层外延(ALE)的国内外进展。以GaAs为例,讨论了ALE生长Ⅲ-Ⅴ族化合物的表面反应机理。GaAs的ALE表面反应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吸附质阻挡机理,即Ga-(CH3)3在表面发生热解,最终Ga(CH3)x(x=1或2... 介绍了用于外延生长Ⅲ-Ⅴ族化合物薄膜的原子层外延(ALE)的国内外进展。以GaAs为例,讨论了ALE生长Ⅲ-Ⅴ族化合物的表面反应机理。GaAs的ALE表面反应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吸附质阻挡机理,即Ga-(CH3)3在表面发生热解,最终Ga(CH3)x(x=1或2)在表面吸附,依靠Ga(CH3)x中CH3的空间位阻效应,表面反应自动停止;另一种是选择性吸附机理,即Ga(CH3)3在表面热解后形成的吸附物质是Ga原子,当表面完全覆盖一层Ga原子,即表面Ga原子饱和,表面反应自动停止。还介绍了ALE生长中的气相反应以及H原子对ALE生长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外延 GAAS 表面化学反应
下载PDF
On-surface construction of low-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with terminal alkynes: Linking strategies and controlling methodologies
17
作者 Jing Liu Qi-Wei Chen Kai W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631-1639,共9页
Bottom-up approach to constructing low-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on surfaces with terminal alkynes has drawn great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abricating advanced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The ... Bottom-up approach to constructing low-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on surfaces with terminal alkynes has drawn great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abricating advanced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The diversity of the achieved products manifests rich chemistry of terminal alkynes and hence careful linking strategies and proper controlling methodologies are required for selective preparations of high-quality target nanoarchitecture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various on-surface linking strategies for terminal alkynes, including non-bonding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organometallic and covalent bonds, and presents examples to show effective control of surface assemblies and reactions of terminal alkynes by variations of the precursor structures, substrates and activation modes.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on-surface linkage of terminal alkynes may help efficient and predictable preparations of surface nanomaterials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surface 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nal alkynes On-surface reactions surface assemblies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Low-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原文传递
利用质谱仪探针测量钢材表面的气相反应
18
作者 FALK Heinz FALK Martin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2,共5页
在退火气氛模拟器中发生的反应,可以依靠靠近钢材表面的探针进行监测[1-3]。在热循环过程中,炉内接近钢表面的氢和水蒸气含量应该特别关注,因为钢板表面的合金元素氧化物以及靠近它表面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通过质谱仪测得... 在退火气氛模拟器中发生的反应,可以依靠靠近钢材表面的探针进行监测[1-3]。在热循环过程中,炉内接近钢表面的氢和水蒸气含量应该特别关注,因为钢板表面的合金元素氧化物以及靠近它表面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通过质谱仪测得的水、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和氮的含量,可以用来研究氧化、还原、脱碳和氮化过程。热处理后,辉光放电发射光谱(GDOES)测定的层表面附近的相关单元浓度分布,可以作为相关气体浓度的测量结果。这些数据允许在连续退火过程中通过原位测量的热浸镀锌线来控制表面条件,同时也是冶金行为的不同合金化钢种概念的一种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仪探针 钢表面反应 气相监测 镀锌 预氧化 还原动力学
下载PDF
CO_2和CH_3OH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CuNi/V_2O_5-SiO_2催化剂 被引量:35
19
作者 钟顺和 黎汉生 +1 位作者 王建伟 肖秀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6-231,共6页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V2O5 SiO2(VSiO)表面复合物 ,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VSiO担载的Cu Ni双金属催化剂 ,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研究了CO2 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Cu Ni/VSiO催化剂上存在着金属...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V2O5 SiO2(VSiO)表面复合物 ,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VSiO担载的Cu Ni双金属催化剂 ,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研究了CO2 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在Cu Ni/VSiO催化剂上存在着金属位Cu Ni合金、Lewis酸位Vn +和Lewis碱位V=O三类活性中心 ;CO2 在金属位和Lewis酸位协同作用下可生成CO2卧式吸附态M -(CO) -O→Vn + ,此吸附态在138℃左右可解离成M -CO和V=O ;CH3OH在Lewis酸位和Lewis碱位协同作用下可形成解离吸附态V -OCH3和V -OH ;CO2 和CH3OH在Cu Ni/VSiO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产物主要为碳酸二甲酯(DMC)、CH2O、CO和H2O ,其生成DMC的选择性在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醇 碳酸二甲酯 合成 双金属催化剂
下载PDF
喀斯特微观溶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韩宝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7-102,T002,共7页
通过溶蚀孔隙的扫描电镜观察,讨论了喀斯特微观溶蚀机理,认为水-岩界面的选择性溶蚀是最本质的特征,化学成分和矿物结构是选择性溶蚀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对微裂隙尖墙的溶蚀特点,提出了形成囊状溶孔的机制。
关键词 岩溶 溶蚀 碳酸盐岩 动力学 溶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