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3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煤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6
1
作者 张天军 许鸿杰 +1 位作者 李树刚 任树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2-805,共4页
为了研究温度对煤体吸附甲烷性能的影响,采用WY-98B型吸附常数测定仪,选取了含气量较高矿井的3种煤样,进行了不同温度下吸附甲烷的等温线测试,并据此拟合出了温度与Langmuir吸附常数a的曲线方程.利用计算煤表面能的方法,推导出了温度与L... 为了研究温度对煤体吸附甲烷性能的影响,采用WY-98B型吸附常数测定仪,选取了含气量较高矿井的3种煤样,进行了不同温度下吸附甲烷的等温线测试,并据此拟合出了温度与Langmuir吸附常数a的曲线方程.利用计算煤表面能的方法,推导出了温度与Langmuir吸附常数b的关系.实验及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煤体吸附甲烷量变小,压力越大这种变化趋势越大;Langmuir常数a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吸附量越大的煤样,其吸附常数a随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越大;Langmuir常数b与温度的关系依赖于吸附温度T、吸附平衡时的压强pt以及煤自身物理性能所决定的常数k;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吸附常数的影响可以用具体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性能 温度 吸附等温线 Langmuir吸附常数 表面能
下载PDF
孔隙气体对煤体变形及蚀损作用机理 被引量:72
2
作者 何学秋 王恩元 林海燕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11,共6页
在前人实验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瓦斯在煤体中的赋存形态、含瓦斯煤的特殊力学现象及瓦斯对煤体的蚀损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半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规律相吻合。
关键词 孔隙气体 膨胀应力 煤体变形 瓦斯 蚀损
下载PDF
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模型研究 被引量:49
3
作者 金南国 金贤玉 郭剑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80-1684,共5页
研究了混凝土孔隙对强度的影响规律.结合混凝土材料科学、断裂力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分析了混凝土孔隙对弹性模量和断裂表面能的影响,对Griffith断裂理论进行了修正,进而提出了混凝土孔结构复合体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孔隙率对混凝土强... 研究了混凝土孔隙对强度的影响规律.结合混凝土材料科学、断裂力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分析了混凝土孔隙对弹性模量和断裂表面能的影响,对Griffith断裂理论进行了修正,进而提出了混凝土孔结构复合体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孔隙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孔径分布的影响,并对模型的断裂过程进行了分析.程序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强度与试验强度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在模型中引入水泥质量分数对基体强度的影响能够使强度模型应用于不同水灰质量比混凝土孔结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结构 强度 模型 弹性模量 表面能
下载PDF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陈燕娟 高建明 陈华鑫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3-187,共5页
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采用接触角法测定2种沥青与4种集料的表面自由能参数,分别计算出各种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功和剥落功,以表征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性优劣;并采用冻融劈裂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石灰岩集料与SK70改性沥青的粘附功最大... 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采用接触角法测定2种沥青与4种集料的表面自由能参数,分别计算出各种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功和剥落功,以表征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性优劣;并采用冻融劈裂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石灰岩集料与SK70改性沥青的粘附功最大,剥落功最小;花岗岩集料与SK基质沥青的粘附功最小,剥落功最大.此外,剥落功表征的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性能与冻融劈裂试验表征的粘附性能基本一致;且沥青-集料体系的剥落功更能直观地定量评价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表面自由能 接触角法 黏附功 剥落功
下载PDF
材料特性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5
作者 韩森 刘亚敏 +1 位作者 徐鸥明 李波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0,共5页
为了研究沥青-集料界面的粘附性能,详细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影响因素,并着重研究了原材料表面能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性的影响;借助表面能理论,通过测定沥青与集料的表面能参数,计算得到粘附功与表面能变化,将沥青与集料之间粘聚力的自愈性... 为了研究沥青-集料界面的粘附性能,详细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影响因素,并着重研究了原材料表面能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性的影响;借助表面能理论,通过测定沥青与集料的表面能参数,计算得到粘附功与表面能变化,将沥青与集料之间粘聚力的自愈性、抗开裂能力作为评价沥青-集料界面粘附性的指标,分析了无水和有水情况下沥青自身内聚力的变化,以及与沥青-集料系统粘附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沥青-集料系统中,SBS改性沥青-石灰岩系统的界面粘附性最佳,克拉玛依基质沥青-角闪片麻岩最差;沥青和集料拥有较大的Lewis酸碱性力产生的粘附功和较小的范德华力产生的粘附功,有利于提高沥青-集料界面的粘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集料 界面 粘附性 影响因素 表面能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及其膜表面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赵兴顺 丁小斌 +4 位作者 张军华 郑朝晖 潘毅 朱珠 彭宇行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OP 10混合乳化剂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 (FMA8)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A) 甲基丙烯酸 (MAA)共聚乳液 .通过DSC、FT IR、1 H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 .采用JZHY 180界面张力仪研究了共...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OP 10混合乳化剂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 (FMA8)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A) 甲基丙烯酸 (MAA)共聚乳液 .通过DSC、FT IR、1 H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 .采用JZHY 180界面张力仪研究了共聚乳液膜表面的性质 ,结果表明 ,随着共聚物中全氟单体含量的增加 ,共聚物膜的表面能显著降低 ,当全氟单体的含量达到 2 5wt %时 ,其表面能降低到 19 74mJ m2 .X ray光电子能谱(XPS)对共聚物表面原子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 ,共聚物表面氟的含量远高于其平均含量 ,证明了含氟基团的趋表现象 .经退火处理 ,共聚物膜表面的氟含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丙烯酸酯 乳液共聚 膜表面特性 表面自由能 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 表面活性剂 退火处理
下载PDF
再制造工程和表面工程对循环经济贡献分析 被引量:44
7
作者 徐滨士 刘世参 史佩京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阐述了再制造工程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背景,剖析了废旧发动机在材料水平、零件水平和整机水平循环利用的节能效益和环保效益,讨论了再制造工程与表面工程的关系。研究表明,以再制造方式实施整机水平的循环利用,其节能效益和环境保... 阐述了再制造工程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背景,剖析了废旧发动机在材料水平、零件水平和整机水平循环利用的节能效益和环保效益,讨论了再制造工程与表面工程的关系。研究表明,以再制造方式实施整机水平的循环利用,其节能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最佳,再制造1万台废旧发动机可节电1.45×108kWh,减少CO2排放0.6kt;表面工程在发动机再制造中的应用,可使发动机的旧件利用率由72.3%提高到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制造工程 表面工程 循环经济 节能 环保
下载PDF
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性能检测 被引量:30
8
作者 狄剑锋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54,共3页
介绍了织物拒水拒油的原理。
关键词 织物 拒水拒油整理 性能检测 原理 表面能 接触角 氟碳化合物
下载PDF
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与矿料黏附性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刘亚敏 韩森 李波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9-772,共4页
依据表面能理论,利用插板法和柱状灯芯技术分别测得2种沥青与2种矿料的表面能参数,然后计算黏附功与表面自由能变化,分析无水和有水情况下沥青自身黏聚力的变化以及沥青-矿料系统黏附与剥落的趋势;以有水、无水情况下自由能比值的绝对... 依据表面能理论,利用插板法和柱状灯芯技术分别测得2种沥青与2种矿料的表面能参数,然后计算黏附功与表面自由能变化,分析无水和有水情况下沥青自身黏聚力的变化以及沥青-矿料系统黏附与剥落的趋势;以有水、无水情况下自由能比值的绝对值作为黏附性的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沥青-矿料系统黏附性的大小.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角闪片麻岩系统(SBS-J)的黏附性最佳.因此,表面能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沥青-矿料系统的黏附过程和剥落过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黏附性 表面能 沥青
下载PDF
TATB、HMX与氟聚合物的表面能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宋华杰 董海山 郝莹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在接触角实验基础上 ,分别用几何方程、调和方程、YGGF方程计算了TATB、HMX与F2 31 4等四种氟聚合物的相应表面能数据。比较而言 ,用YGGF方程得到的表面能数据更为可靠。计算得到的TATB与四种氟聚合物的热力学界面作用能表明 :F2 31 4 ... 在接触角实验基础上 ,分别用几何方程、调和方程、YGGF方程计算了TATB、HMX与F2 31 4等四种氟聚合物的相应表面能数据。比较而言 ,用YGGF方程得到的表面能数据更为可靠。计算得到的TATB与四种氟聚合物的热力学界面作用能表明 :F2 31 4 与TATB间潜在的范德华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B HMX 氟聚合物 表面能 炸药
下载PDF
煤表面能的吸附法计算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30
11
作者 吴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23,共6页
煤表面能是导致煤吸附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它与吸附量、吸附常数、吸附气体性质和煤的物性有关。依据表面化学原理,提出了用吸附参数计算煤表面能的方法。煤表面能理论还可用于研究瓦斯突出和瓦斯抽放工程中。同时还提出了有关煤吸附的... 煤表面能是导致煤吸附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它与吸附量、吸附常数、吸附气体性质和煤的物性有关。依据表面化学原理,提出了用吸附参数计算煤表面能的方法。煤表面能理论还可用于研究瓦斯突出和瓦斯抽放工程中。同时还提出了有关煤吸附的三元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方法 表面能 瓦斯抽放 吸附作用 三元结构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 被引量:39
12
作者 钱泽雨 胡泽勇 +1 位作者 杜萍 张艳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8,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冻土综合试验站自动气象站2002年5月30日~6月24日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的地表能量平衡、地表加热场、感热、潜热、地表反照率、动量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等特征量场的变化特征,首次得到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 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冻土综合试验站自动气象站2002年5月30日~6月24日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的地表能量平衡、地表加热场、感热、潜热、地表反照率、动量和热量总体输送系数等特征量场的变化特征,首次得到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和微气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麓河 近地层 能量输送 微气象特征
下载PDF
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红砂岩崩解机制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刘晓明 熊力 +1 位作者 刘建华 赵明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143-3149,共7页
为了研究红砂岩的崩解机制,寻找阻滞其崩解的方法,通过分析红砂岩崩解过程中传递的不同能量类型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建立红砂岩崩解的能量耗散模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该模型分析红砂岩在崩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研究... 为了研究红砂岩的崩解机制,寻找阻滞其崩解的方法,通过分析红砂岩崩解过程中传递的不同能量类型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建立红砂岩崩解的能量耗散模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该模型分析红砂岩在崩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石自然环境中的崩解过程中,随着岩石粒径变小,其新增表面积越来越大,其新增表面能随时间呈线性增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岩石对吸收能量的利用率下降,说明红砂岩在不同崩解阶段对吸收热量的利用率不同;红砂岩崩解能量利用率随崩解呈指数衰减。建议工程上在治理红砂岩问题时可采用预先崩解的方法,然后采用压实破碎,包边封闭的方法尽量减小红砂岩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切断软岩崩解所需的能量来源,以延迟其崩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岩 崩解机理 能量耗散 表面能 能量利用率
下载PDF
表界面化学原理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杜磊 邓剑如 李洪旭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4-66,共3页
从表界面化学基本原理出发,进行一些数理上的推导,探寻出复合固体推进剂各组份表面张力及极性分量的测试方法,并对各种组份间的界面张力和界面粘附功进行了估算,从而对固体推进剂药浆流变性能和药柱的力学性能进行了预估,同时为界面改... 从表界面化学基本原理出发,进行一些数理上的推导,探寻出复合固体推进剂各组份表面张力及极性分量的测试方法,并对各种组份间的界面张力和界面粘附功进行了估算,从而对固体推进剂药浆流变性能和药柱的力学性能进行了预估,同时为界面改性研究和功能助剂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推进剂 力学性能 流变学 界面张力
下载PDF
材料表面润湿性的控制与制备技术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小兵 刘莹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80,共7页
润湿性是材料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影响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有:材料表面能、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微纳结构,其中低表面能材料是制备超疏水性的基本条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微细结构是决定性因素。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接触角随着表面能... 润湿性是材料表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影响材料表面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有:材料表面能、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微纳结构,其中低表面能材料是制备超疏水性的基本条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微细结构是决定性因素。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接触角随着表面能的降低而增加,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大,而表面微/纳结构对润湿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常用的低表面能材料是有机硅和氟树脂以及其相应的改性树脂,如硅氧烷等。常用的表面粗糙化和微/纳结构的制备方法有模板法、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微细加工、粒子填充等方法。此外,材料表面润湿性的调控和疏水亲水性的可逆转变也取得了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接触角 表面能 表面粗糙度 微/纳结构
下载PDF
城市水泥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王成刚 孙鉴泞 +1 位作者 胡非 蒋维楣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9,共10页
水泥下垫面是城市各种人为下垫面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一种,且具有典型的城市化特征,其热力性质明显有别于自然下垫面,是局地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2005.7与2006.3夏、冬两季,在南京进行的城市边界层外场试验通量观测资料,初... 水泥下垫面是城市各种人为下垫面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一种,且具有典型的城市化特征,其热力性质明显有别于自然下垫面,是局地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2005.7与2006.3夏、冬两季,在南京进行的城市边界层外场试验通量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水泥下垫面能量平衡方程中各项特性.结果表明:(1)夏、冬两季水泥下垫面净辐射通量(Rn)白天差异较大,通常有100 W/m2左右,但峰值差异却仅有10 W/m2;虽然夏季夜间地、气温度高于冬季,但夏季夜间水泥下垫面向外释放的净辐射通量小于冬季.(2)由于水泥下垫面的不透水性,潜热通量(LE)通常很小,感热通量(H)则成为水泥下垫面加热大气的最主要方式.夏、冬两季H在白天表现为量值差异;夜间表现为符号差异,即夏季夜间H通常为正值,表明下垫面仍在加热大气,而冬季夜间H为负值,表明下垫面对大气起冷却作用.该特征也是夏季夜间热岛强度明显强于冬季的主要成因.(3)储热项(△Qs)成为城市下垫面能量平衡方程中主要的源汇项,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泥下垫面△Qs在能量收支过程中所占份额明显大于(H+LE);而自然下垫面通常是(H+LE)大于△Qs,这正是城、乡下垫面热力性质最主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下垫面 能量平衡 净辐射 感热 潜热 储热
下载PDF
构造裂缝多参数定量计算模型 被引量:33
17
作者 季宗镇 戴俊生 +1 位作者 汪必峰 刘洪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8,共5页
以裂缝在古应力场中产生、在现今应力场被改造为研究路线,以应变能、表面能理论为基础,选用库伦-莫尔准则及格里菲斯准则分别作为岩石剪性及张性破裂判据,建立造缝期古应力场及现今应力场三向挤压应力状态及有张应力存在情况下裂缝参数... 以裂缝在古应力场中产生、在现今应力场被改造为研究路线,以应变能、表面能理论为基础,选用库伦-莫尔准则及格里菲斯准则分别作为岩石剪性及张性破裂判据,建立造缝期古应力场及现今应力场三向挤压应力状态及有张应力存在情况下裂缝参数计算模型,并用此模型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现今应力场中难以产生裂缝,裂缝体积密度、线密度与古裂缝相同,现今裂缝开度及渗流性能受作用在裂缝面上的正应力及剪应力影响,相比古裂缝参数有明显变化;石港油田阜二段断层附近为储层裂缝发育密集区,裂缝开度、孔隙度及渗透率等参数高值区主要位于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孔隙度 渗透率 应变能 表面能 地应力
下载PDF
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地表辐射与能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胜 张强 卫国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562,共7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2002年在敦煌加强期的资料,分析了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辐射和能量特征。研究表明:白天,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很高,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接近;在多数晴天夜晚,绿...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2002年在敦煌加强期的资料,分析了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辐射和能量特征。研究表明:白天,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很高,和戈壁的地表温度接近;在多数晴天夜晚,绿洲—戈壁过渡带的地表温度和近地层大气温度要低于戈壁的值。总辐射、反射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的值都很接近荒漠戈壁的值,日积分通量分别为24.48,6.1,41.42MJ.m-2.d。绿洲—戈壁过渡带的感热、潜热和地表热通量的日积分值分别为6.58,1.60和0.38MJ.m-2.d。同时,在绿洲—戈壁过渡带有较强的水平湍流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植被 绿洲-戈壁过渡带 地表辐射 地表能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陆面温度和能量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孙昭萱 张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02-1308,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试验站"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的各种陆面物理量综合资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温度、降水量、地表反照率、地表辐射分量和能量平衡分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 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试验站"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的各种陆面物理量综合资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温度、降水量、地表反照率、地表辐射分量和能量平衡分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陆面过程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土壤温度变化向下传播速度约为2.5~3.5 h/10cm;地表反照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5338;而地表反照率随降雪量增大而增大,与降雪量的相关系数为0.6645;长波辐射年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总辐射迟1个月左右,年平均日变化中地表和大气对太阳辐射加热大约需要1个小时的响应时间;潜热通量夏季是冬季的5倍多,感热通量有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峰值,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日峰值比净辐射滞后30 min^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温度 地表辐射 能量平衡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华南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和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郭晓峰 康凌 +1 位作者 蔡旭晖 朱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3-463,共11页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分析,研究能量收支的基本状况,并讨论了造成显著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观测的基本结果是:(1)近地面1.8 m高度处以北风为主,风速大多低于2 m/s,正午入射太阳辐射约700 W/m^2;CO2浓度的日变化范围为600~900 mg/m^3,水汽为5~25 g/m^3.(2)各气象要素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当地温度日较差约10℃,相对湿度始终高于50%.CO2和水汽的浓度在夜间较白天高,二者的日平均值为713.7 mg/m^3和15.9 g/m^3;利用涡旋相关法,测得二者的通量在白天高于夜间,日平均值为25.3 mg·m^-2·s^-1和-4.7×10^-2mg·m^-2。s当地的日平均波文(Bowen)比仅为0.04,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高湿度造成的.(3)当地存在显著的能量“不平衡”现象,正午时的差额热通量可高达150 W/m^2,这可能与平均垂直运动输送的作用、观测误差以及通量和辐射观测的“源地”不匹配等原因有关.研究结果与荒漠、城市和稻田下垫面的观测事实进行了定量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观测 近地面层 能量收支 农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