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2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自然、至善和本真:《老子》人性论的三个向度
1
作者
李尚阳
丁常春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人性
自然
至善
本真
原文传递
朱子人性“恶”的思想逻辑与管理警示
2
作者
林秀芳
黄永锋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73-81,271,共10页
耙梳《朱子语录》《四书集注》等传统古籍文本,不难发觉有必要厘清朱子人性“恶”思想的理论源流及其内在逻辑。对于由何而产生人性之“恶”,在朱子看来,一念之差时,人心极易朝着人欲放纵,而产生“恶”,此为“恶”之发动机制;而且,禀气...
耙梳《朱子语录》《四书集注》等传统古籍文本,不难发觉有必要厘清朱子人性“恶”思想的理论源流及其内在逻辑。对于由何而产生人性之“恶”,在朱子看来,一念之差时,人心极易朝着人欲放纵,而产生“恶”,此为“恶”之发动机制;而且,禀气使至善的天理落实到人身上时,为人欲所蒙蔽,不能充分地展现而产生“恶”,此为“恶”之影响因素,但禀气不必然导致恶的产生;另外,“欲”是“恶”牵引机制,但“欲”也并不绝对导致“恶”,“欲”不等于“人欲”,“人欲”是做坏的“欲”,这“人欲”便是“恶”。深入分析可知,朱子哲学的人性论对人性“恶”的形成机制有过细致剖析,结合现代管理学来看,它有助于从源头上对治理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难题,进而促成管理效果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至善
禀气
恶欲
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家如何不法家——孔子“听讼犹仁”说
3
作者
武树臣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80,共10页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当为“吾听讼犹仁也”。“听讼犹仁”反映了孔子的五条诉讼理念:一,两造必备,不可片言折狱;二,注重证据,杜绝无实之辞;三,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回归正常生活;四,法官要时...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当为“吾听讼犹仁也”。“听讼犹仁”反映了孔子的五条诉讼理念:一,两造必备,不可片言折狱;二,注重证据,杜绝无实之辞;三,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回归正常生活;四,法官要时时记得民众的期盼,谨慎地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判决;五,法官的职能不仅仅是处分违法犯罪者,而是知晓产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并努力改造之。“无讼”的境界是“至善”“平天下”,即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并非轻讼抑讼贱讼和重义轻利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讼犹仁
片言折狱
无讼
至善
平天下
原文传递
论康德“至善”的幸福观
被引量:
4
4
作者
张茂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0,共3页
幸福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古希腊时期,在此问题上,出现了斯多葛学派与昔勒尼学派之间的争论,之后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的感性幸福论与以先验论为逻辑前提的道义论纷争不断。康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只有...
幸福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古希腊时期,在此问题上,出现了斯多葛学派与昔勒尼学派之间的争论,之后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的感性幸福论与以先验论为逻辑前提的道义论纷争不断。康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有德性的人才配享受幸福,德性是幸福的条件。他倡导的"至善"幸福观仍然是当今和谐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德性
至善
康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清之际关学对《大学》“至善”的诠释与关学思想的发展
5
作者
米文科
段克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11,共7页
何谓“止于至善”?朱子与王阳明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诠释路向。而明清之际关学学者以问题意识为中心,从体用关系的角度强调“至善”,一是指“明德”要以“亲民”(新民)为用,“亲民”要以“明德”为本,二是指“明德”...
何谓“止于至善”?朱子与王阳明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诠释路向。而明清之际关学学者以问题意识为中心,从体用关系的角度强调“至善”,一是指“明德”要以“亲民”(新民)为用,“亲民”要以“明德”为本,二是指“明德”与“亲民”之间存在着本末始终之先后次序,或者认为“至善”是指“明德”与“亲民”要“纯乎天理而弗杂”“不自有其善”。这一诠释不仅有别于朱子与王阳明之说,而且反映了明清之际关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学
《大学》
至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王阳明“心体论”对孟子“本心”思想的发展
被引量:
3
6
作者
肖阿如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37-40,共4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本心"思想,使性善具有了形上之义。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心之本体",得出人心至善的结论,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并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又强调了心体的无滞性及其所追求的本然...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本心"思想,使性善具有了形上之义。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心之本体",得出人心至善的结论,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并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又强调了心体的无滞性及其所追求的本然的自得之乐,而这一思想的形成则与其丰富多变的为学经历和坎坷不平的入仕经历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心”
“心之本体”
性善
至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
被引量:
2
7
作者
钟婧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幸福理论是亚里士多德道德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概念、性质及其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的阐述,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
幸福
至善
德性
中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浑然至善之意——论刘蕺山对无善无恶说的批判
被引量:
2
8
作者
冯前林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74-79,共6页
"无善无恶心之体"乃阳明四句教之首句,刘蕺山对这句话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倡"无善无恶心之体"不仅会带来理论逻辑上的毛病,而且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世界产生严重危害。不过,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亦有局限之处。蕺...
"无善无恶心之体"乃阳明四句教之首句,刘蕺山对这句话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倡"无善无恶心之体"不仅会带来理论逻辑上的毛病,而且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世界产生严重危害。不过,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亦有局限之处。蕺山先生倡本体为至善,即意为至善。意好善恶恶,一于善而不二于恶,与经验世界之前与后、美与丑、大与小、长与短、善与恶之相对待的情形不同,而是无对之独体,为心之所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蕺山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
至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学》“止于至善”说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9
作者
吴奇萍
《济宁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11,共5页
《大学》是圣人教化之学,更是君子修身之学。《大学》首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说是儒家的一种追求,也是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本着以经释经的原则,可以认为"至善"是儒家...
《大学》是圣人教化之学,更是君子修身之学。《大学》首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说是儒家的一种追求,也是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本着以经释经的原则,可以认为"至善"是儒家的一种追求,是生生之意,它既是一种静态的德,又是一个不息、动态的过程,它是人性中所本有的。根据《大学》首章而言,"明明德"即彰明或复原其固有之性(德)。"诚意"是修身的工夫,也是通达"至善"的方式,故大学之始功,莫先于诚意,诚意为修身之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至善
生生
知止
诚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刘蕺山“无善而至善”思想研究
10
作者
武文超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3期82-93,197-198,共12页
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而至善"思想,并作为...
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而至善"思想,并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其心体理论在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蕺山
无善
至善
本体
工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西塞罗的至善主义法律观
11
作者
朱腾
《法律文化研究》
2010年第1期487-498,共12页
西塞罗是希腊哲学在罗马的传播者,但他对希腊哲学的理解却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翻译。虽然他倡导斯多葛学派的德性主张,认为理性与美德乃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但真正的智者不应以孤寂的沉思和宁静的生活来完成美德,他必须投身于国家的事业以...
西塞罗是希腊哲学在罗马的传播者,但他对希腊哲学的理解却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翻译。虽然他倡导斯多葛学派的德性主张,认为理性与美德乃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但真正的智者不应以孤寂的沉思和宁静的生活来完成美德,他必须投身于国家的事业以实现灵魂的不朽。借此,西塞罗提出了至善主义法律观,使希腊哲学走向了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理想的国家成为一个永恒的共和国,应然的法则被概括为理性的自然法。西塞罗的陈述表明了他的宏愿,即通过对人世的关照追寻至善和造就高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理性
混合政体
自然法
原文传递
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探析
12
作者
王璐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斯宾诺莎将人生的最高幸福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直观的知识认识自然的本质,并通过理性对欲望的控制、对神理智的爱,使人的心灵和自然和谐一致,返本归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最高幸福状...
斯宾诺莎将人生的最高幸福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直观的知识认识自然的本质,并通过理性对欲望的控制、对神理智的爱,使人的心灵和自然和谐一致,返本归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最高幸福状态。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本体论、认识论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和途径,心灵的最高的善是对神的知识,心灵的最高的德行是认识神,心灵的最高的幸福是止于至善、神人合一,而这条幸福之路也与爱因斯坦的人生价值观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幸福思想
自然
知识
至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镇化语境下解读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乡土之道
13
作者
魏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8-93,100,共7页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与中国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身处城镇化变革氛围中的当代中国文学不能回避记录这一伟大时代进程的任务。在当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高兴...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与中国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身处城镇化变革氛围中的当代中国文学不能回避记录这一伟大时代进程的任务。在当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高兴》和《带灯》之中,中庸之道,至善之道,民本之道被刻画的深沉隽永,意味深长,构成了中国特色浓郁的乡土之道。三部作品是贾平凹将创作语境深植于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后所收获的精神成果,体现出了贾平凹在城镇化的创作背景下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执着的文学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城镇化
乡土之道
中庸
至善
民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为龙溪之学辩护:论查铎“从知体上指点”之学
14
作者
李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7-73,共7页
查铎为王畿的弟子,积极继承和阐发龙溪之学的精神内涵,率先回应了学界对龙溪之学的质疑。查铎主张良知本体具有至善性、超越性与自然性,为学工夫虽可有戒惧慎独与“无知”“致虚”之分,但在本质上皆可统之于符合本性的行为,亦即工夫乃...
查铎为王畿的弟子,积极继承和阐发龙溪之学的精神内涵,率先回应了学界对龙溪之学的质疑。查铎主张良知本体具有至善性、超越性与自然性,为学工夫虽可有戒惧慎独与“无知”“致虚”之分,但在本质上皆可统之于符合本性的行为,亦即工夫乃自觉与自然的统一。泰州后学孟秋主张不可脱离心体良知的发用抽象地理解良知与道,以此“两端之旨”批评王畿与查铎的“守寂应感”思想流为禅学,查铎则从本体论与工夫论角度为“虚无”辩护。二人的争论乃“二王”后学的直接论辩,“二王”内部已自觉彼此之间有承体起用与即用言体的思想差异,此也说明刘宗周对“情识”“虚玄”流弊的反思,在阳明学内部已有其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铎
孟秋
至善性
自然性
龙溪学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
被引量:
1
15
作者
许朝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94,共13页
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的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
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的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的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的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的说法。同时,阳明的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的意义。从对"恶"的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的来源是外在的、后天的。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的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的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的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的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的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早期朱子学派对至善的诠释
16
作者
卢珊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08-116,共9页
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汉唐对此并无过多关注,而自唐韩愈引作经世思想之后,迅速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宋代周敦颐提出“纯粹至善”,二程也进一步有此感叹,认为“天理精微即为至善”,其后朱子总结“天理之极致为至善”,认为至善...
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汉唐对此并无过多关注,而自唐韩愈引作经世思想之后,迅速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宋代周敦颐提出“纯粹至善”,二程也进一步有此感叹,认为“天理精微即为至善”,其后朱子总结“天理之极致为至善”,认为至善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常驻这种至善状态时,也就是最完美的人,他将至善从“纯粹至善”的价值观扩展到天理人欲,认为完美的人应该“存天理、去人欲”。他的两位弟子陈淳和黄榦继承了他的观点。黄榦认为人的本性纯粹至善,后天就是要通过学习并恢复本然天性。陈淳更加注重字义的辨析讨论,认为性善是圣人承天立极的指归。至善思想对宋明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后世中国也受到了这种影响,认为至善既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赋予了现代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至善
止于至善
道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康德的“二律背反”探讨身心修养中的对立与统一
17
作者
吴恺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72-75,共4页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命题,与身心修养中的境界有着复杂的区别和联系。"二律背反"具体到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普遍法则与人们幸福感的矛盾,而只有通过身心修养,以变化气质,止于至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
关键词
康德
二律背反
变化气质
止于至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大学》改本问题——以唐君毅的重订与诠释为中心
18
作者
陈昊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2期169-189,共21页
自朱熹为《大学》作补传以来,南宋董槐等“朱子后学”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大学》有错简无阙文,合“知止”以下与“听讼”节即致格传文。王阳明古本说,实“折衷”继承此一主张。明儒吴澄等均赞同此说。此外,还有蔡清、崔铣等诸《大学...
自朱熹为《大学》作补传以来,南宋董槐等“朱子后学”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大学》有错简无阙文,合“知止”以下与“听讼”节即致格传文。王阳明古本说,实“折衷”继承此一主张。明儒吴澄等均赞同此说。此外,还有蔡清、崔铣等诸《大学》改本。清人毛奇龄等,又对《大学》改本公案,各有综判。近人唐君毅更参考诸改本,移“知止”“物有本末”等四节经文,合“此谓知本”节,重定《大学》致格传文。唐君毅还考察格物诸说,扣紧“格物者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的线索,抉发《大学》“致知格物”要义,致知不仅涵摄“知所先后”“知本”“知至”之义,更贯通“知止”“止于至善”之义。“格物”并非朱熹的“即物穷理明理于心”,也不是阳明“致吾心良知之理于事事物物”,而是道德主体置身道德情境,“至物感物”“以有其当然的、所以应之感之之行事”。唐解,不仅文从字顺,贴切《大学》本意,更具丰富的学术史支撑,对今日《大学》研究有较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改本
唐君毅
格物致知
朱熹
原文传递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被引量:
2
19
作者
周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2-14,共3页
古希腊时期的幸福观大体上可归结为三大流派,即快乐论,德行论、完善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因崇尚理性、追求人类身心充分发展,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了感官快乐主义,被称为完善论。这于现代幸福观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
古希腊时期的幸福观大体上可归结为三大流派,即快乐论,德行论、完善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因崇尚理性、追求人类身心充分发展,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了感官快乐主义,被称为完善论。这于现代幸福观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观
快乐论
德行论
完善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述评
被引量:
1
20
作者
曹海英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71-77,共7页
文章通过对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的论述 ,从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发掘其中所蕴函的内在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康德
自由
理性
绝对命令
善良意志
至善
道德自由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然、至善和本真:《老子》人性论的三个向度
1
作者
李尚阳
丁常春
机构
四川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四川全真道研究”(项目编号:17BZJ037)
四川警察思想政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公安院校警察职业精神培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JS23A01)阶段性成果。
文摘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关键词
《老子》
人性
自然
至善
本真
Keywords
Laozi
Human
Nature
Nature
supreme
goodness
Trueness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61
原文传递
题名
朱子人性“恶”的思想逻辑与管理警示
2
作者
林秀芳
黄永锋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73-81,271,共10页
文摘
耙梳《朱子语录》《四书集注》等传统古籍文本,不难发觉有必要厘清朱子人性“恶”思想的理论源流及其内在逻辑。对于由何而产生人性之“恶”,在朱子看来,一念之差时,人心极易朝着人欲放纵,而产生“恶”,此为“恶”之发动机制;而且,禀气使至善的天理落实到人身上时,为人欲所蒙蔽,不能充分地展现而产生“恶”,此为“恶”之影响因素,但禀气不必然导致恶的产生;另外,“欲”是“恶”牵引机制,但“欲”也并不绝对导致“恶”,“欲”不等于“人欲”,“人欲”是做坏的“欲”,这“人欲”便是“恶”。深入分析可知,朱子哲学的人性论对人性“恶”的形成机制有过细致剖析,结合现代管理学来看,它有助于从源头上对治理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难题,进而促成管理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人性论
至善
禀气
恶欲
管理
Keywords
Human
Nature
Theory
supreme
goodness
Innate
Qi
Evil
Desires
Management
分类号
B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家如何不法家——孔子“听讼犹仁”说
3
作者
武树臣
机构
西北大学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80,共10页
文摘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当为“吾听讼犹仁也”。“听讼犹仁”反映了孔子的五条诉讼理念:一,两造必备,不可片言折狱;二,注重证据,杜绝无实之辞;三,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回归正常生活;四,法官要时时记得民众的期盼,谨慎地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判决;五,法官的职能不仅仅是处分违法犯罪者,而是知晓产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并努力改造之。“无讼”的境界是“至善”“平天下”,即法官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判,以使诉讼双方息讼服判,并非轻讼抑讼贱讼和重义轻利之义。
关键词
听讼犹仁
片言折狱
无讼
至善
平天下
Keywords
ting
song
you
ren
a
suit
can
be
decided
in
a
few
words
no
lawsuit
supreme
goodness
pacify
the
world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康德“至善”的幸福观
被引量:
4
4
作者
张茂坤
机构
临沂大学费县校区
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0,共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X04)
文摘
幸福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古希腊时期,在此问题上,出现了斯多葛学派与昔勒尼学派之间的争论,之后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的感性幸福论与以先验论为逻辑前提的道义论纷争不断。康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有德性的人才配享受幸福,德性是幸福的条件。他倡导的"至善"幸福观仍然是当今和谐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理论参照。
关键词
幸福
德性
至善
康德
Keywords
happiness
virtue
supreme
goodness
Kant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清之际关学对《大学》“至善”的诠释与关学思想的发展
5
作者
米文科
段克武
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11,共7页
基金
宝鸡文理学院2022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北宋道学中的圣人观及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意义(项目编号:YJSCX22YB04)。
文摘
何谓“止于至善”?朱子与王阳明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诠释路向。而明清之际关学学者以问题意识为中心,从体用关系的角度强调“至善”,一是指“明德”要以“亲民”(新民)为用,“亲民”要以“明德”为本,二是指“明德”与“亲民”之间存在着本末始终之先后次序,或者认为“至善”是指“明德”与“亲民”要“纯乎天理而弗杂”“不自有其善”。这一诠释不仅有别于朱子与王阳明之说,而且反映了明清之际关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关学
《大学》
至善
Keywords
Guan
Xue
The
Great
Learning
supreme
goodness
分类号
B2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王阳明“心体论”对孟子“本心”思想的发展
被引量:
3
6
作者
肖阿如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37-40,共4页
文摘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本心"思想,使性善具有了形上之义。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心之本体",得出人心至善的结论,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并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又强调了心体的无滞性及其所追求的本然的自得之乐,而这一思想的形成则与其丰富多变的为学经历和坎坷不平的入仕经历紧密相关。
关键词
“本心”
“心之本体”
性善
至善
Keywords
'conscience'
'the
ontology
of
heart'
people's
conscience
supreme
goodness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
被引量:
2
7
作者
钟婧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
出处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
文摘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幸福理论是亚里士多德道德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概念、性质及其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的阐述,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
幸福
至善
德性
中道
Keywords
Happiness
supreme
goodness
Virtue
the
Mean
Principle
分类号
B502.23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浑然至善之意——论刘蕺山对无善无恶说的批判
被引量:
2
8
作者
冯前林
机构
山西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74-79,共6页
文摘
"无善无恶心之体"乃阳明四句教之首句,刘蕺山对这句话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倡"无善无恶心之体"不仅会带来理论逻辑上的毛病,而且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世界产生严重危害。不过,他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亦有局限之处。蕺山先生倡本体为至善,即意为至善。意好善恶恶,一于善而不二于恶,与经验世界之前与后、美与丑、大与小、长与短、善与恶之相对待的情形不同,而是无对之独体,为心之所存。
关键词
刘蕺山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
至善
Keywords
Liu
Jishan
Wang
Yangming
Neither
good
nor
evil
mind
supreme
goodness
.
分类号
B0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学》“止于至善”说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9
作者
吴奇萍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济宁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11,共5页
文摘
《大学》是圣人教化之学,更是君子修身之学。《大学》首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说是儒家的一种追求,也是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本着以经释经的原则,可以认为"至善"是儒家的一种追求,是生生之意,它既是一种静态的德,又是一个不息、动态的过程,它是人性中所本有的。根据《大学》首章而言,"明明德"即彰明或复原其固有之性(德)。"诚意"是修身的工夫,也是通达"至善"的方式,故大学之始功,莫先于诚意,诚意为修身之要。
关键词
《大学》
至善
生生
知止
诚意
Keywords
THE
GREAT
LEARNING
supreme
goodness
life
knowledge
of
stop
sincerity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刘蕺山“无善而至善”思想研究
10
作者
武文超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3期82-93,197-198,共12页
文摘
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而至善"思想,并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其心体理论在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
刘蕺山
无善
至善
本体
工夫
Keywords
Liu
Jishan
without
goodness
supreme
goodness
ontology
practice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西塞罗的至善主义法律观
11
作者
朱腾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
出处
《法律文化研究》
2010年第1期487-498,共12页
文摘
西塞罗是希腊哲学在罗马的传播者,但他对希腊哲学的理解却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翻译。虽然他倡导斯多葛学派的德性主张,认为理性与美德乃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但真正的智者不应以孤寂的沉思和宁静的生活来完成美德,他必须投身于国家的事业以实现灵魂的不朽。借此,西塞罗提出了至善主义法律观,使希腊哲学走向了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理想的国家成为一个永恒的共和国,应然的法则被概括为理性的自然法。西塞罗的陈述表明了他的宏愿,即通过对人世的关照追寻至善和造就高尚。
关键词
至善
理性
混合政体
自然法
Keywords
The
supreme
goodness
The
reason
The
compound
regime
The
natural
law
分类号
D909.1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探析
12
作者
王璐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文摘
斯宾诺莎将人生的最高幸福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直观的知识认识自然的本质,并通过理性对欲望的控制、对神理智的爱,使人的心灵和自然和谐一致,返本归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最高幸福状态。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本体论、认识论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和途径,心灵的最高的善是对神的知识,心灵的最高的德行是认识神,心灵的最高的幸福是止于至善、神人合一,而这条幸福之路也与爱因斯坦的人生价值观不谋而合。
关键词
斯宾诺莎
幸福思想
自然
知识
至善
Keywords
Spinoza
happiness
nature
knowledge
supreme
goodness
分类号
B5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镇化语境下解读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乡土之道
13
作者
魏晏龙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8-93,100,共7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3102014RW0029)
文摘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与中国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身处城镇化变革氛围中的当代中国文学不能回避记录这一伟大时代进程的任务。在当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高兴》和《带灯》之中,中庸之道,至善之道,民本之道被刻画的深沉隽永,意味深长,构成了中国特色浓郁的乡土之道。三部作品是贾平凹将创作语境深植于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后所收获的精神成果,体现出了贾平凹在城镇化的创作背景下对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执着的文学坚守。
关键词
贾平凹
城镇化
乡土之道
中庸
至善
民本
Keywords
Jia
Pingwa
urbanization
rustic
effect
the
golden
mean
supreme
goodness
sovereignty
of
people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为龙溪之学辩护:论查铎“从知体上指点”之学
14
作者
李想
机构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7-7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重大项目“钱绪山学派、龙溪学派与近溪学派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22VJXT001)。
文摘
查铎为王畿的弟子,积极继承和阐发龙溪之学的精神内涵,率先回应了学界对龙溪之学的质疑。查铎主张良知本体具有至善性、超越性与自然性,为学工夫虽可有戒惧慎独与“无知”“致虚”之分,但在本质上皆可统之于符合本性的行为,亦即工夫乃自觉与自然的统一。泰州后学孟秋主张不可脱离心体良知的发用抽象地理解良知与道,以此“两端之旨”批评王畿与查铎的“守寂应感”思想流为禅学,查铎则从本体论与工夫论角度为“虚无”辩护。二人的争论乃“二王”后学的直接论辩,“二王”内部已自觉彼此之间有承体起用与即用言体的思想差异,此也说明刘宗周对“情识”“虚玄”流弊的反思,在阳明学内部已有其先声。
关键词
查铎
孟秋
至善性
自然性
龙溪学派
Keywords
Zha
Duo
Meng
Qiu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reme
goodness
natural
School
of
Wang
Longxi
分类号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
被引量:
1
15
作者
许朝阳
机构
辅仁大学中文系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94,共13页
文摘
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的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的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的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的说法。同时,阳明的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的意义。从对"恶"的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的来源是外在的、后天的。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的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的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的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的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的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关键词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Keywords
innate
goodness
existence
noumenon
without
goodness
and
evilness
supreme
goodness
with
no
evilness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朱子学派对至善的诠释
16
作者
卢珊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08-116,共9页
文摘
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汉唐对此并无过多关注,而自唐韩愈引作经世思想之后,迅速成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宋代周敦颐提出“纯粹至善”,二程也进一步有此感叹,认为“天理精微即为至善”,其后朱子总结“天理之极致为至善”,认为至善是一种人生状态,人们常驻这种至善状态时,也就是最完美的人,他将至善从“纯粹至善”的价值观扩展到天理人欲,认为完美的人应该“存天理、去人欲”。他的两位弟子陈淳和黄榦继承了他的观点。黄榦认为人的本性纯粹至善,后天就是要通过学习并恢复本然天性。陈淳更加注重字义的辨析讨论,认为性善是圣人承天立极的指归。至善思想对宋明士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后世中国也受到了这种影响,认为至善既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赋予了现代中国人优秀的精神品格。
关键词
朱子
至善
止于至善
道统
Keywords
Zhu
Xi
the
supreme
good
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
Confucian
orthodoxy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康德的“二律背反”探讨身心修养中的对立与统一
17
作者
吴恺
机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72-75,共4页
文摘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命题,与身心修养中的境界有着复杂的区别和联系。"二律背反"具体到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普遍法则与人们幸福感的矛盾,而只有通过身心修养,以变化气质,止于至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
关键词
康德
二律背反
变化气质
止于至善
Keywords
Kant
antimony
change
temperament
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大学》改本问题——以唐君毅的重订与诠释为中心
18
作者
陈昊
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2期169-189,共21页
文摘
自朱熹为《大学》作补传以来,南宋董槐等“朱子后学”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大学》有错简无阙文,合“知止”以下与“听讼”节即致格传文。王阳明古本说,实“折衷”继承此一主张。明儒吴澄等均赞同此说。此外,还有蔡清、崔铣等诸《大学》改本。清人毛奇龄等,又对《大学》改本公案,各有综判。近人唐君毅更参考诸改本,移“知止”“物有本末”等四节经文,合“此谓知本”节,重定《大学》致格传文。唐君毅还考察格物诸说,扣紧“格物者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的线索,抉发《大学》“致知格物”要义,致知不仅涵摄“知所先后”“知本”“知至”之义,更贯通“知止”“止于至善”之义。“格物”并非朱熹的“即物穷理明理于心”,也不是阳明“致吾心良知之理于事事物物”,而是道德主体置身道德情境,“至物感物”“以有其当然的、所以应之感之之行事”。唐解,不仅文从字顺,贴切《大学》本意,更具丰富的学术史支撑,对今日《大学》研究有较大启发。
关键词
《大学》改本
唐君毅
格物致知
朱熹
Keywords
to
get
knowledge
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
Zhu
Xi
The
Great
Learning
Tang
Junyi
分类号
B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被引量:
2
19
作者
周艳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出处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2-14,共3页
文摘
古希腊时期的幸福观大体上可归结为三大流派,即快乐论,德行论、完善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因崇尚理性、追求人类身心充分发展,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了感官快乐主义,被称为完善论。这于现代幸福观的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观
快乐论
德行论
完善论
Keywords
eudaimonia
self-suffiency
supreme
good
virtue
分类号
B502.23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述评
被引量:
1
20
作者
曹海英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出处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71-77,共7页
文摘
文章通过对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的论述 ,从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发掘其中所蕴函的内在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康德
自由
理性
绝对命令
善良意志
至善
道德自由理论
Keywords
liberty
reason
categorical
imperative
good
will
supreme
good
分类号
B51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自然、至善和本真:《老子》人性论的三个向度
李尚阳
丁常春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朱子人性“恶”的思想逻辑与管理警示
林秀芳
黄永锋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儒家如何不法家——孔子“听讼犹仁”说
武树臣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4
论康德“至善”的幸福观
张茂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明清之际关学对《大学》“至善”的诠释与关学思想的发展
米文科
段克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王阳明“心体论”对孟子“本心”思想的发展
肖阿如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试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
钟婧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浑然至善之意——论刘蕺山对无善无恶说的批判
冯前林
《晋阳学刊》
CSSCI
201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大学》“止于至善”说及其相关问题
吴奇萍
《济宁学院学报》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刘蕺山“无善而至善”思想研究
武文超
《哲学分析》
CSSCI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论西塞罗的至善主义法律观
朱腾
《法律文化研究》
2010
0
原文传递
12
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探析
王璐
《衡水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城镇化语境下解读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乡土之道
魏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为龙溪之学辩护:论查铎“从知体上指点”之学
李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
许朝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早期朱子学派对至善的诠释
卢珊
《三明学院学报》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从康德的“二律背反”探讨身心修养中的对立与统一
吴恺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论《大学》改本问题——以唐君毅的重订与诠释为中心
陈昊
《哲学门》
CSSCI
2017
0
原文传递
19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周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康德的道德自由理论述评
曹海英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