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
24
1
作者
金海鹏
王永
+2 位作者
叶清景
谢峦
李相良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与常规针刺、常规舌骨上肌群电针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超声引导下舌骨...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与常规针刺、常规舌骨上肌群电针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对照1组予常规取穴(廉泉、完骨、风池等)电针治疗,对照2组根据解剖定位予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3组均予断续波,频率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视频吞咽造影(VFSS)检查,观察3组患者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并于治疗后记录3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PAS评分低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2组患者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1组患者舌骨上移和前移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大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0%(0/40),低于对照1组的20.0%(8/40)和对照2组的47.5%(19/4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可通过增加舌骨喉复合体运动度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效果及安全性优于常规针刺、常规舌骨上肌群电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咽期
电针
舌骨上肌群
超声
原文传递
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强训练方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刘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0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行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强训练方法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各45例的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行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强训练方法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各45例的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基于舌骨上肌群的标准Shaker训练法,研究组给予基于舌骨上肌群的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法。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VFSS)运动学参数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较对照组低,VF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舌骨上移幅度、舌骨前移幅度及甲状软骨上移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Shaker训练法和CTAR训练法均可使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获得良好改善,但CTAR训练法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生活质量更优,实践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舌骨上肌群
下颏抗阻力训练法
吞咽检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
24
1
作者
金海鹏
王永
叶清景
谢峦
李相良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康复科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出处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1-256,共6页
基金
厦门市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3502Z20179016。
文摘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与常规针刺、常规舌骨上肌群电针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对照1组予常规取穴(廉泉、完骨、风池等)电针治疗,对照2组根据解剖定位予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3组均予断续波,频率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视频吞咽造影(VFSS)检查,观察3组患者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并于治疗后记录3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PAS评分低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藤岛一郎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分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2组患者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1组患者舌骨上移和前移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距离大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0%(0/40),低于对照1组的20.0%(8/40)和对照2组的47.5%(19/4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可通过增加舌骨喉复合体运动度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效果及安全性优于常规针刺、常规舌骨上肌群电针。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咽期
电针
舌骨上肌群
超声
Keywords
stroke
dysphagia,pharyngeal
phase
electroacupuncture(EA)
suprahyoid
muscle
group
ultrasound
分类号
R246.6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强训练方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刘春
机构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出处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0期82-86,共5页
文摘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行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强训练方法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各45例的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基于舌骨上肌群的标准Shaker训练法,研究组给予基于舌骨上肌群的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法。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电视透视检查吞咽试验(VFSS)运动学参数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较对照组低,VF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舌骨上移幅度、舌骨前移幅度及甲状软骨上移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Shaker训练法和CTAR训练法均可使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获得良好改善,但CTAR训练法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生活质量更优,实践价值较高。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舌骨上肌群
下颏抗阻力训练法
吞咽检查
Keywords
Stroke
Swallowing
disorder
suprahyoid
muscle
group
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
training
Swallowing
examination
分类号
R473.74 [医药卫生—护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超声引导下舌骨上肌群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金海鹏
王永
叶清景
谢峦
李相良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4
原文传递
2
不同舌骨上肌群加强训练方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