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CO收缩效应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立波 杨炼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11期1001-1002,共2页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腹主动脉 一氧化碳 门静脉高压
下载PDF
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清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和血栓内置管溶栓治疗急性SMA血栓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明确诊断SMA血栓栓塞患者8例,取栓并将导管头端埋入血栓内溶栓,术后保留导管接微量泵继续缓慢溶栓。结果4例溶栓治疗成功;3例...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和血栓内置管溶栓治疗急性SMA血栓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明确诊断SMA血栓栓塞患者8例,取栓并将导管头端埋入血栓内溶栓,术后保留导管接微量泵继续缓慢溶栓。结果4例溶栓治疗成功;3例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加端端吻合术,3例中2例痊愈,1例术后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例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SMA栓塞的位置和肠管缺血范围,早期血栓内置管取栓加溶栓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血栓 放射学 介入性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A诊断 被引量:5
3
作者 鹿彩銮 徐凯 +3 位作者 路莉 王佳丽 韩曙光 彭小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DSA证实和(或)有典型CT表现的SISMA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Yun分型。依据CTA,结合容积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DSA证实和(或)有典型CT表现的SISMA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Yun分型。依据CTA,结合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分析SISMAD影像特征,并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11例中YunⅠ型1例,Ⅱb型8例,Ⅲ型2例。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11例,内膜破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夹层累及SMA主干及分支。MPR与CPR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0.9%、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54.5%和27.3%,而对内膜瓣与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45.5%。结论: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SISMAD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MPR及CPR对破口显示率优于MIP,而对内膜瓣及真假腔显示率优于MIP及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CT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先行钩突切断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楼文晖 王单松 +4 位作者 匡天涛 许雪峰 倪晓凌 吴文川 靳大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18-821,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方法。方法当肿瘤横跨在门静脉前方、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的情况不明和有异常肝动脉起源的可能时,先行钩突切断可以避免手术中出现尴尬局面。在探查无远处和肝脏转移情况下,打开胃结肠韧带并作Kocher切...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方法。方法当肿瘤横跨在门静脉前方、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的情况不明和有异常肝动脉起源的可能时,先行钩突切断可以避免手术中出现尴尬局面。在探查无远处和肝脏转移情况下,打开胃结肠韧带并作Kocher切口充分暴露胰腺后,先切断钩突系膜,如此时发现肿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则终止根治性手术。在有异位肝动脉起源时,本方法可避免意外肝动脉损伤;当肿瘤病灶横跨胰颈时,采用本方法可保证肿瘤的切除,并保护脾静脉不受损伤。结果2004年6月到2006年5月,9例病人按上述方法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0.5±12.3)岁。9例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6.5 h,同期其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耗时5.2 h,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失血量350 ml,未较同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明显增加(322 ml,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vs 26.9%,P>0.05)无明显增加。结论先行钩突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有经验的胰腺外科医生是一个安全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钩突 肠系膜上动脉 肝动脉
原文传递
分别缩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后肝动脉缓冲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洪强 刘天鹏 +1 位作者 王满 王振权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目的 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产生机制。方法  2 0只猪麻醉后 ,肝门静脉 (PV)和肝动脉放置超声时差血流表后 ,对实验组 1 2只猪先行缩窄PV直接减少PV血流再缩窄肠系膜上动脉间接减少PV血流 ,对照组 8只猪同期测定肝动脉和PV血流。结果 ... 目的 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产生机制。方法  2 0只猪麻醉后 ,肝门静脉 (PV)和肝动脉放置超声时差血流表后 ,对实验组 1 2只猪先行缩窄PV直接减少PV血流再缩窄肠系膜上动脉间接减少PV血流 ,对照组 8只猪同期测定肝动脉和PV血流。结果 直接缩窄PV组的PV血流由 (81 1 .30± 2 1 2 .4 4 )ml min下降为 (2 2 8.4 6± 87.32 )ml min(P <0 .0 1 ) ,肝动脉血流由 (1 31 .89± 4 8.5 2 )ml min增加为 (2 4 7.4 8± 5 2 .89)ml min(P <0 .0 5 )。缩窄肠系膜上动脉间接减少PV血流 ,由 (81 0 .5 7± 2 1 8.4 7)ml min下降为(2 1 3.74± 6 3.2 9)ml min(P <0 .0 5 )。肝动脉血流由 (1 4 3.6 1± 6 4 .6 3)ml min增加为 (2 5 7.4 3± 75 .38)ml min(P <0 .0 5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基础期PV血流和肝动脉血流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在基础期和实验期的PV血流和肝动脉血流均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无论通过直接缩窄PV还是缩窄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降低PV血流 5 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静脉 肝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血流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缩窄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李涛 刘中金 李竞 《肝胆外科杂志》 1994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对9例门静脉高压症,创用肠系膜上动脉缩窄术进行治疗,其原理是通过减少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改善机体高循环动力状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该术式近、远期效果均比较满意,且操作简单、损伤小、适应证宽、死亡率低.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缩窄 门脉高血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8
7
作者 容进显 梁健 关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986年1月~2OO6年1月间2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中关于该病的报道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结果该组病人发病前1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6例...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986年1月~2OO6年1月间2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中关于该病的报道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结果该组病人发病前1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6例合并冠心病,3例既往有肢体动脉栓塞史,均以突发急剧腹痛为最初表现,术前确诊8例,15例分别误诊为出血坏死性肠炎及重症胰腺炎和机械性肠梗阻。4例在发病10小时内急诊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术中肠管血运恢复,避免了肠切除,其余17例分别行小肠部分切除术7例,小肠大部切除术5例,小肠广泛切除及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10例死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于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或肢体动脉栓塞病史的患者突发急剧腹痛,应该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可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管切除的范围,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对部分病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 诊断和治疗
下载PDF
MS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与评估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志明 关键 +1 位作者 严超贵 李子平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8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多种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9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例经DSA证实,15例由临床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行MSCT检查及薄层重建、VR、MPR和CTA等后处理。DSA术前完成MSCT平... 目的:探讨MSCT多种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9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例经DSA证实,15例由临床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行MSCT检查及薄层重建、VR、MPR和CTA等后处理。DSA术前完成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未行DSA者3~6个月内随访复查CT。按Yun分型进行MSCT诊断,探讨各型SISMAD的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9例SISMAD按Yun分型法进行MSCT诊断,Ⅰ型7例(真假腔均通畅,可见假腔的入口和出口);Ⅱ型12例(真腔通畅,假腔无血流),其中Ⅱa型4例(假腔无出口),Ⅱb型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伴真腔狭窄);Ⅲ型0例(夹层并肠系膜上动脉闭塞)。MSCT的薄层、MPR、CTA及探针分析清晰地显示了SISMAD的内膜破裂及夹层内血栓情况;同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11例,内脏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瘤样扩张3例。SISMAD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腹痛为起病特点;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是SISMA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MSCT可准确诊断SISMAD并对其分型、发现内脏动脉或大动脉的相关病变,对其稳定性的评估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肠系膜上动脉 动脉夹层 孤立性病变
下载PDF
动脉优先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龙飞 张辉 周文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79-1382,共4页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切除仍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治疗手段。为尽可能全面的淋巴结清扫、提高PD术后R0切除率、提高胰头癌远期疗效、减少复发。国内外学者在手术切除的范围、切除...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切除仍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治疗手段。为尽可能全面的淋巴结清扫、提高PD术后R0切除率、提高胰头癌远期疗效、减少复发。国内外学者在手术切除的范围、切除的方法及手术的入路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以肠系膜上动脉(SMA)为入路PD手术可在术中对SMA及腹腔干进行全面探查,真实可靠的判断局部血管受侵犯程度及肿瘤的可切除性,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现临床上常用的SMA入路的PD的方法主要有6种。我们将近几年来关于SMA入路PD的手术方法、相关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动脉优先入路 肠系膜上动脉
原文传递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沁 刘颖 +2 位作者 陈坚 党一平 李毅清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或)DSA检查。患者明确诊断后行药物保守、腔内介入或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出院后1、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腹痛症状复发情况,CTA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变化或支架置入术后SMA变化及夹层重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临床特征:①临床表现:80例患者中,75例有症状,5例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75例有症状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均无腹膜刺激征,腹痛以脐周及腹上区为主,1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血便。②影像学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CTA检查明确诊断为SISMAD。CTA检查表现为SMA局部增粗、真假双腔形成、动脉真腔变细并可见内膜瓣影、假腔形成血栓,其中77例第一破口位于距肠系膜开口1~6cm以内,3例位于主干中远段。80例患者均未发现主动脉夹层。(2)治疗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中,53例药物保守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0.7%(53/75),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d(1。12d);22例行支架置入术,均取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自膨式裸支架或覆膜支架,其中21例成功,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5.5%(21/22),支架置入术失败患者予药物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行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患者。5例无症状患者嘱其院外有效控制血压,定期随访,未作其他干预。(3)随访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均获得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放射学 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 支架置入术
原文传递
CT平扫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敏 罗彩华 +1 位作者 苏秦 张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描述能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平扫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DSA证实,8例随访证实,10例典型表现)病例,均于同一天行CT平扫和CTA检查。结果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S... 目的探讨描述能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平扫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DSA证实,8例随访证实,10例典型表现)病例,均于同一天行CT平扫和CTA检查。结果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Sakamoto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8例。CT平扫征象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22例,密度增高17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14例。结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确诊仍需要CTA检查。对于急诊仅做平扫的患者,上述平扫异常征象能够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存在,为进一步CTA检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楷 陈钦昌 +2 位作者 林细霞 李玲玲 黎洪浩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7例患者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均优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方式。结果一例患者因症状重,接诊时间超过24小时,腔内治疗后需要行部分小...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7例患者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均优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方式。结果一例患者因症状重,接诊时间超过24小时,腔内治疗后需要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另有一例患者因溶栓过程出现腹膜后血肿,在保守治疗2月后,血肿明显缩小,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无需切除肠管;其余患者均由血管腔内治疗救治成功(71.42%),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患者死亡。结论及时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能使患者在生存率及致残率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血管腔内治疗
下载PDF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探讨
13
作者 周欣 许朝晖 +5 位作者 梁文青 杨敏 陈佩瑜 耿岚岚 龚四堂 符柳江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33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不同诊断手段与治疗方法,提高对其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例小儿SMAS病例。14例患儿均做空腹和饮水或饮奶后两次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不同诊断手段与治疗方法,提高对其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例小儿SMAS病例。14例患儿均做空腹和饮水或饮奶后两次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O)夹角,以及夹角处十二指肠内径(d)与近段十二指肠内径(D)。其中7例同时做X线钡餐检查,8例做胃镜检查。结果:(1)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均清楚显示SMA,4例SMA与AAO夹角在20°~30°,8例在15°~20°,2例〈10°;14例均清楚显示空腹时SMA与AAO夹角处十二指肠受压变窄,近段十二指肠扩张,D值平均为15 mm,d值平均为10 mm,D/d≥1.5;14例饮水或饮奶后,近段十二指肠扩张更显著,D值平均为20 mm,d值平均为10 mm,D/d≥2.0。(2)7例同时做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X线钡餐检查,均显示存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对患儿随访2~24个月,14例经内科保守治疗,8例治愈,6例好转。结论: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比影像学检查有优势,空腹和饮水或饮奶后两次超声检查成为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段;随着肠内、肠外营养技术的发展,小儿经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外科手术应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