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平扫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孙敏 罗彩华 +1 位作者 苏秦 张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描述能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平扫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DSA证实,8例随访证实,10例典型表现)病例,均于同一天行CT平扫和CTA检查。结果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S... 目的探讨描述能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平扫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DSA证实,8例随访证实,10例典型表现)病例,均于同一天行CT平扫和CTA检查。结果22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Sakamoto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8例。CT平扫征象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22例,密度增高17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14例。结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确诊仍需要CTA检查。对于急诊仅做平扫的患者,上述平扫异常征象能够提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存在,为进一步CTA检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沁 刘颖 +2 位作者 陈坚 党一平 李毅清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或)DSA检查。患者明确诊断后行药物保守、腔内介入或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出院后1、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腹痛症状复发情况,CTA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变化或支架置入术后SMA变化及夹层重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临床特征:①临床表现:80例患者中,75例有症状,5例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75例有症状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均无腹膜刺激征,腹痛以脐周及腹上区为主,1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血便。②影像学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CTA检查明确诊断为SISMAD。CTA检查表现为SMA局部增粗、真假双腔形成、动脉真腔变细并可见内膜瓣影、假腔形成血栓,其中77例第一破口位于距肠系膜开口1~6cm以内,3例位于主干中远段。80例患者均未发现主动脉夹层。(2)治疗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中,53例药物保守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0.7%(53/75),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d(1。12d);22例行支架置入术,均取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自膨式裸支架或覆膜支架,其中21例成功,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5.5%(21/22),支架置入术失败患者予药物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行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患者。5例无症状患者嘱其院外有效控制血压,定期随访,未作其他干预。(3)随访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均获得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放射学 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 支架置入术
原文传递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A诊断 被引量:5
3
作者 鹿彩銮 徐凯 +3 位作者 路莉 王佳丽 韩曙光 彭小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DSA证实和(或)有典型CT表现的SISMA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Yun分型。依据CTA,结合容积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DSA证实和(或)有典型CT表现的SISMA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Yun分型。依据CTA,结合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分析SISMAD影像特征,并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11例中YunⅠ型1例,Ⅱb型8例,Ⅲ型2例。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11例,内膜破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夹层累及SMA主干及分支。MPR与CPR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0.9%、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54.5%和27.3%,而对内膜瓣与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45.5%。结论: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SISMAD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MPR及CPR对破口显示率优于MIP,而对内膜瓣及真假腔显示率优于MIP及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CT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