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谭晓军 龚丽荣 +2 位作者 吴日蓉 池芳莲 冯惠芬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果及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 (8.5 +d)cm(d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 ) ,左侧为 (11.5 +d)cm。原Seldinger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5 0 % ,改进后为 92 .5 %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43 3± 10 9)min ,改良后为 (2 8 6± 10 3)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39 2 9% ,改进后为 10 0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置管长短主要取决于穿刺点距锁骨头上缘的距离 ;改良穿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解剖学 上腔静脉 置管路径 中心静脉置管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导管射频消融心房-大静脉电隔离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延宗 黄从新 +3 位作者 刘少稳 高连君 杨东辉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01-205,共5页
目的  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 ,评估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方法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年龄 (6 0 7± 6 8)岁 ,... 目的  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 ,评估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方法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年龄 (6 0 7± 6 8)岁 ,5例有黑、 1例有晕厥发作史 ,病史 1~ 2 0 (7 6±6 0 )年。全部病例完成各项临床常规检查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作心房 肺 (或上腔 )静脉电隔离治疗。 结果  8例患者中 ,房颤每天均有发作的 5例 ,每周发作数次的 3例 ,有 4例植入心脏起搏器后不能控制发作。动态心电图示房颤终止后的平均窦性停搏时间为 (5 0± 1 9)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房颤相关的靶静脉为上腔静脉 2例 ,左上肺静脉 3例 ,有 3例未能确定起源点。作射频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共 2 2根 ,平均随访 (2 78±15 9)d ,无房颤发作 6例 (75 % ) ,2例复发病例行第 2次电隔离后分别随访 2个月和 2 5个月 ,均再无房颤发生。其中未植入起搏器的 4例多次动态心电图复查无窦性停搏发生 ,2 4h总心率均在正常范围。 结论 部分阵发性房颤伴病窦综合征的患者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大静脉能够完全消除房颤的发作 ,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 ,这一现象说明部分慢 快综合征患者的病窦综合征表现可能是继发性和可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合并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电图 心脏起搏 导管射频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延宗 刘少稳 +3 位作者 高连君 杨东辉 夏云龙 李世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89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0 3次 ,隔离大静脉 2 30根 ,其中肺静脉 2 0 7根 ,上腔静脉 2 3根。出现并发症 10例 ,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的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引起的晕厥发作 2例 ,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4例 (狭窄程度 >5 0 % ) ,术后少量心包积血 2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 ,其中肺静脉狭窄和脑卒中为最棘手的并发症 ,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 并发症
原文传递
CT定位上腔静脉在评价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4
作者 梁明柱 陈晓君 +4 位作者 秦培鑫 敖峰 毛利厅 陈欢 柳学国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84-988,共5页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与气管隆突的影像关系并评价其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量100例胸部CT增强患者(增强观察组)气管隆突至上腔静脉下端的距离及其对应的胸椎单元数目,并计算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上端在气管隆...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与气管隆突的影像关系并评价其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量100例胸部CT增强患者(增强观察组)气管隆突至上腔静脉下端的距离及其对应的胸椎单元数目,并计算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上端在气管隆突下所处的位置。以上腔静脉下1/3段作为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在CT定位扫描图判断100例PICC患者(导管组)是否置管成功。结果增强观察组上腔静脉下端(即下上腔静脉1/3段的下端)位于气管隆突下(48.5±6.7)mm,对应2.1±0.3个胸椎单元,而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上端位于气管隆突下(21.5±5.9)mm,对应0.9±0.3个胸椎单元。以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作为上腔静脉下1/3段的参考标准,在导管组CT定位图上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理想位置的准确性高于以气管隆突下21.5~48.5mm作为参考标准(92%vs 71%,P<0.05)。结论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可以作为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腔静脉
原文传递
上腔静脉X线胸片测量及测量值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5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提高PICC体外测量准确性的方法,以及测量值是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相关。方法收集100份成人体检资料,根据X线胸片测量上腔静脉下段中点对应肋单元数据及上腔静脉下段中点至右锁骨内端下缘的垂直段距离。应用Pearso... 目的探讨提高PICC体外测量准确性的方法,以及测量值是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相关。方法收集100份成人体检资料,根据X线胸片测量上腔静脉下段中点对应肋单元数据及上腔静脉下段中点至右锁骨内端下缘的垂直段距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值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肋肋单元与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r=-0.198,P=0.052)、(r=0.129,P=0.201)、(r=0.017,P=0.945)、(r=-0.041,P=0.731),CD点垂直段距离与身高呈正相关(r=0.196,P=0.033),与性别呈负相关(r=-0.387,P=0.002),与年龄、体重无相关性(r=0.062,P=0.591)、(r=-0.075,P=0.523)。结论不能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来预测PICC测量值,目前比较有效的提高PICC体外测量准确性的方法还是通过拍摄X线胸片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上腔静脉 肋单元 奇静脉
下载PDF
上腔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现及电隔离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林忠 陈明龙 +8 位作者 杨兵 居维竹 张凤祥 陈红武 顾凯 郦明芳 余金波 李小荣 曹克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报道经环肺静脉电隔离后发现上腔静脉触发灶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电隔离。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451例,电隔离后另行上腔静脉电生理检查,明确有否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结果 27例有起源于... 目的报道经环肺静脉电隔离后发现上腔静脉触发灶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电隔离。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451例,电隔离后另行上腔静脉电生理检查,明确有否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结果 27例有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颤(6%),其中22例为上腔静脉早搏触发房颤,5例为上腔静脉房性心动过速驱动心房快速激动。27例中7例为基础状态下发作房颤,其余为异丙肾上腺素和三磷酸腺苷或者电复律后诱发。均于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上方约1~2 cm处行上腔静脉电隔离。随访6~32个月,3例复发。结论上腔静脉起源的房颤在阵发性房颤中发生的比例为6%。上腔静脉电隔离后长期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阵发性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上腔静脉电隔离
下载PDF
起源于上腔静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特点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少稳 杨延宗 +3 位作者 王祖禄 夏云龙 高连君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00-206,共7页
目的 分析上腔静脉 (SVC)起源的异位冲动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的特点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SVC治疗PAF的经验。方法 在连续收治的 130例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PAF的患者中 ,11例患者的PAF由SVC起源的异位冲动所诱发... 目的 分析上腔静脉 (SVC)起源的异位冲动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的特点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SVC治疗PAF的经验。方法 在连续收治的 130例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PAF的患者中 ,11例患者的PAF由SVC起源的异位冲动所诱发 (8 5 % ) ,其中 2例因合并慢 快综合征而植入心脏起搏器。结果 房性早搏 (房早 )和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时 ,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 ,振幅高于窦性P波 ;在aVL和V1导联与窦性P波相比 ,正向波幅度降低、负向波加深。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 ,房早时SVC电位跃至心房电位之前 ,早于体表P′波和心房内其他部位电活动 ,并可诱发房颤 ;有时心房内呈规律的快速电活动 ,而SVC内为频率更快的电活动 ,或者两者之间呈 1∶1的关系 ,但SVC电位早于心房内任何部位 ,提示SVC为诱发房颤的靶静脉。所有患者均成功电隔离了SVC ,术后即刻 4名患者SVC内仍有自发快速电活动 ,6名患者SVC内有自发慢频率电活动 ,但心房内为稳定的窦性心律。随访 3~ 2 4个月 ,2例患者PAF复发 ,再次消融后症状消除 ,多次复查动态心电图 ,无PAF的证据。结论 起源于SVC的异位冲动也可诱发PAF ,SVC起源的房早和房速体表心电图P′波有一定特征。射频导管消融可以成功电隔离SVC ,预防PAF的复发。在部分诊断为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F 患者 诱发 电活动 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 异位 电隔离 房早
原文传递
肺动脉高压上腔静脉多普勒血流频谱特点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赛丹 周小雄 余国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3-549,共7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及其参数改变的特点和意义。方法:PAH患者49例,健康成人20例。采用经右侧锁骨上窝切面探查SVC血流速度频谱,观察SV...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及其参数改变的特点和意义。方法:PAH患者49例,健康成人20例。采用经右侧锁骨上窝切面探查SVC血流速度频谱,观察SVC频谱形态,并测量各波值。结果:PAH组SVC血流频谱形态不同于正常对照组。中度及重度PAH组S波吸气相血流峰值、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integrals,VTI)及呼吸变化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PAH组D波吸气相和呼气相血流峰值、VTI及呼吸变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PAH组AR波、VR波吸气相和呼气相血流峰值及VT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H组S波呼气相血流速度峰值(Vexp)与吸气相血流速度峰值(Vins)比值(Vexp/Vins)与肺动脉收缩压成直线正相关(r=0.760,P<0.001)。结论:PAH患者SVC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具有其特点,对PAH有一定诊断价值;PAH患者SVC多普勒血流频谱S波吸气相血流峰值速度、VTI和S波Vexp/Vins值及D波、AR波、VR波血流峰值速度、VT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其中S波Vexp/Vins值有可能作为肺动脉压力无创检测的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上腔静脉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胸部CT断层扫描在肺癌病人预测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汪蕾 夏广惠 +2 位作者 薛静 田宇燕 万光艺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8-510,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测量方法对导管末端位置预估的准确率。[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方法,即病人平卧位,外展手臂90o,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预测量方法对导管末端位置预估的准确率。[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方法,即病人平卧位,外展手臂90o,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观察组采用从穿刺点测量至右胸锁关节的距离加上在CT下测量的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垂直距离。比较两组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人一次尖端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T预测量PICC导管长度相比利用单纯的体表位置精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胸部CT断层扫描 肺癌 上腔静脉 置入长度 导管异位
下载PDF
上腔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净差值氧利用率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寅南 张育苗 +2 位作者 周毅 张华梁 王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sv)、上腔静脉血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净差值(VAPsvCO2)、上腔静脉与动脉血乳酸净差值(VAsvLa)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的意义。方法比较VAPsvCO2、VAsvLa、O...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血氧利用率(O2UCsv)、上腔静脉血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净差值(VAPsvCO2)、上腔静脉与动脉血乳酸净差值(VAsvLa)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变化及评价它们反映全脑氧代谢改变的意义。方法比较VAPsvCO2、VAsvLa、O2UCsv与颈静脉血各值间及病情轻重间的差异。结果重型组VAPsvCO2、VAsvLa、O2UC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VAPsvCO2、VAsvLa与颈内静脉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2UCsv与颈内静脉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vLa在重型组中为负值,轻中型组为正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svCO2在重型、轻中型组中均为正值,轻中型组差值较重型组大(P〈0.05);O2UCsv重型组较轻中型组数值小(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呈低O2UCsv、低VAPsvCO2、负VAsvLa,均与颈内静脉血中各值呈正相关,是早期颅脑损伤病情极重的标志。上腔静脉血血气、乳酸监测对全脑氧代谢监测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乳酸差 动静脉二氧化碳差 重型颅脑损伤 上腔静脉 脑氧代谢 氧利用率 监测
下载PDF
上腔静脉X线投影测量与患者相关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耿才正 陈姬雅 王建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5期768-770,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上腔静脉下段后前位胸片投影是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相关,以期提高床旁PICC体外测量的准确性。方法成人体检资料100份,在后前位胸片上测量上腔静脉下段中点至右锁骨内端下缘距离(即横L体外测量法垂直段距离,以下简称&... 目的探讨成人上腔静脉下段后前位胸片投影是否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相关,以期提高床旁PICC体外测量的准确性。方法成人体检资料100份,在后前位胸片上测量上腔静脉下段中点至右锁骨内端下缘距离(即横L体外测量法垂直段距离,以下简称"垂直段距离"),上腔静脉下段中点所在前肋肋单元平面,各数据会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v19统计软件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上腔静脉下段中点所在前肋肋单元平面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相关(r=-0.196~0.130,P=0.051~0.936);垂直段距离与身高、性别显著相关(r=0.197、-0.339,P=0.049、0.001),与年龄及体重无关(r=0.052、-0.066,P=0.604、0.512)。结论成人上腔静脉下段投影存在个体差异,相关因素复杂,难以通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来提高床旁PICC体外测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 肋单元 X线检查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下载PDF
高功率上腔静脉电隔离的量化消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俊 郭金锐 +3 位作者 夏雨 李晓枫 牛国栋 姚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340-345,共6页
目的 探索高功率射频消融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的目标量化消融参数(AI)值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临床心电图与心内电生理考虑上腔静脉触... 目的 探索高功率射频消融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的目标量化消融参数(AI)值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临床心电图与心内电生理考虑上腔静脉触发房颤的90例房颤患者。其中2021年8月之前44例患者为探索组患者,之后的46例患者为验证组患者。首先在探索组房颤患者中以右心房-上腔静脉电传导突破点为指导进行高功率(40 W)射频消融完成SVCI。随后通过离线分析在上腔静脉不同节段的AI值并确定目标AI值范围。最后在验证组房颤患者中以该目标AI值为指导进行SVCI并辅以腺苷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90例患者纳入研究(探索组44例,验证组46例)。65例(72.2%)患者采用节段性消融策略,两组患者在消融节段数量与比例上没有统计学差异。根据探索组AI值离线分析结果拟定目标AI值范围为350~400。在验证组中采用该目标AI值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完成SVCI的即刻成功率明显高于探索组(100%比90.9%,P=0.0364),且无并发症发生。验证组的AI值明显高于探索组[(378±44)比(317±54),P<0.001],腺苷试验结果发现SVC电传导恢复率明显低于肺静脉(4.35%比19.6%)。结论 采用目标AI值(350~400)进行高功率射频消融完成SVCI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 电隔离 高密度标测 消融指数 腺苷试验
下载PDF
上腔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戚红萍 尤国美 +1 位作者 江子芳 付林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4-1335,1343,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以减少血栓、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肿瘤患者390例成功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体外测量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24...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以减少血栓、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肿瘤患者390例成功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体外测量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240例,A组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B组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下缘和第三肋之间,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定位结果。结果 A组150例患者中PICC导管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有123例,占82.0%,B组240例患者有139例,占57.9%,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4例,发生率2.7%,其中感染1例,发生率0.7%,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2.9%,其中感染2例,发生率0.8%。结论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为目前最佳置管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解剖位置明确、测量较准确、易为临床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体外测量 上腔静脉 最佳位置
原文传递
结核与尘肺所致的纤维素性纵隔炎CT征象鉴别
14
作者 蓝海龙 黎昌霖 +1 位作者 邓宇 肖叶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9期67-69,152,共4页
目的分析结核与尘肺所致纤维素性纵隔炎(fibrosing mediastinitis,FM)的CT影像学特征,旨在探索CT征象在鉴别两种病因相关FM的价值。方法统计分析结核组(24例)、尘肺组(22例)病人的以下六组CT特征:1.中央气道表现,包括主气管狭窄、一级... 目的分析结核与尘肺所致纤维素性纵隔炎(fibrosing mediastinitis,FM)的CT影像学特征,旨在探索CT征象在鉴别两种病因相关FM的价值。方法统计分析结核组(24例)、尘肺组(22例)病人的以下六组CT特征:1.中央气道表现,包括主气管狭窄、一级支气管狭窄、二级支气管狭窄;2.肺动脉表现,包括肺动脉与主动脉直径比值、肺动脉一级分支狭窄、肺动脉二级分支狭窄、是否继发肺动脉栓塞;3.肺静脉表现,包括肺静脉干狭窄;4.上腔静脉表现,包括上腔静脉狭窄;5.淋巴结表现,包括是否伴随淋巴钙化、测量淋巴结非钙化区CT值;6.其他表现,包括纤维增殖灶是否呈弥漫分布以及是否呈轻度均匀强化、是否合并心包积液、食道是否受压或粘连性狭窄、是否伴随类似恶性侵袭。结果肺动脉二级分支狭窄(结核4/24、尘肺12/22)、上腔静脉狭窄(结核4/24、尘肺11/22)、淋巴结钙化(结核7/24、尘肺18/22)、淋巴结非钙化区CT值(结核44.0±15.8HU、71.1±16.6HU)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结核组相比,尘肺组更易致肺动脉二级分支及上腔静脉狭窄,其淋巴结钙化率及非钙化区域CT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性纵隔炎 结核 尘肺 鉴别 淋巴结 上腔静脉
下载PDF
中央型肺癌与肺动脉、上腔静脉及支气管关系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晓萍 邢艳 《临床肺科杂志》 2010年第11期1537-1539,共3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显示中央型肺癌与肺动脉、上腔静脉、支气管的关系。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35例经查痰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证实的35例中央型肺癌。经CT平扫加增强扫描后运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显示中央型肺癌与肺动脉、上腔静脉、支气管的关系。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35例经查痰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证实的35例中央型肺癌。经CT平扫加增强扫描后运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方法观察肿瘤与肺动脉、上腔静脉及支气管的关系。结果 (1)支气管表现分型:Ⅰ型(1/35)管腔内新生物;Ⅱ型(31/35)沿支气管壁浸润性生长,使支气管壁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性增厚,局部管腔狭窄或鼠尾样狭窄;Ⅲ型肿瘤环绕支气管生长,支气管壁光滑无狭窄(3/35)。(2)肺动脉、上腔静脉Ⅲ受侵分型:Ⅰ型直接侵犯肺动脉主干的管壁形成局部充盈缺损并不同程度的压迫肺动脉(25/35);Ⅱ型肿瘤包绕肺动脉生长,肺动脉管壁光滑无充盈缺损(3/35)。Ⅲ型直接侵犯上腔静脉形成瘤栓(5/35)。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可较好地显示中央型肺癌与肺动脉、上腔静脉及支气管关系。结合临床病史,认真把握MSCT特点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及肿块区肺血管的侵犯情况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肺癌 肺动脉 上腔静脉 支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呼吸运动对健康成年人上腔静脉多普勒频谱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化平 段云友 +2 位作者 曹铁生 吕发勤 袁丽君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上腔静脉(SVC)频谱各波峰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随生理呼吸变化的规律。方法经右侧锁骨上窝切面探查44名健康成年人的SVC,记录呼吸周期中SVC主波流速最大的频谱曲线和流速最小的频谱曲线各波峰值及VTI,计算各波峰值及...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上腔静脉(SVC)频谱各波峰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随生理呼吸变化的规律。方法经右侧锁骨上窝切面探查44名健康成年人的SVC,记录呼吸周期中SVC主波流速最大的频谱曲线和流速最小的频谱曲线各波峰值及VTI,计算各波峰值及VTI随呼吸的最大变化率,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11.0行多组均数差别多重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健康成年人SVC频谱各波峰值及VTI随生理呼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S波与D波之间、VR波与AR波之间峰值速度的吸气变化率(ICR)及呼气变化率(ECR)无显著差异(P>0.05)。S波、D波峰值速度ICR大于ECR(P<0.05);VR波、AR波峰值速度的ECR与ICR无显著差异(P>0.05)。S波与D波之间VTI的ECR与ICR差异显著(P<0.05),D波VTI的ICR及ECR均比S波大;VR波、AR波的VTI之间差异显著(P<0.05),AR波ICR大于VR波,VR波ECR大于AR波。S波、D波、AR波VTI的ICR均大于ECR(P<0.05),VR波VTI的ECR大于ICR(P<0.05)。结论健康成年人SVC频谱各波峰值及VTI随生理呼吸出现规律性变化,对这种变化规律的认知,有助于SVC超声检查临床应用价值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上腔静脉 呼吸
下载PDF
腔静脉形态指标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右房压的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孙丹丹 庚靖淞 +3 位作者 孟立立 余幸娟 侯传举 朱鲜阳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41-243,248,共4页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形态指标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右房压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通过腔静脉超声指标估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右房压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2月-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来院就诊、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儿...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形态指标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右房压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通过腔静脉超声指标估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右房压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2月-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来院就诊、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右心导管测量右房压,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的内径、指数和塌陷指数。结果共34例病例纳入分析,右房压为(8.79±3.72)mmHg。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腔静脉内径与右房压无相关性(r=0.103,P=0.563),经体表面积校正的下腔静脉指数与右房压具有相关性(r=0.450,P=0.008),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右房压具有负相关性(r=-0.683,P<0.001),上腔静脉内径、指数、塌陷指数与右房压无相关性(r=-0.281,0.099,-0.160;P=0.107,0.579,0.365)。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内径与患儿的体重、体表面积均具有相关性(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以下腔静脉塌陷指数42%为截断点时,对右房压升高诊断的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74.4%。结论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右房压具有相关性,对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右房压升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房压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能谱探测器CT在上腔静脉CT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国蓉 王志伟 +1 位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6-811,共6页
目的评估新一代能谱探测器CT在上腔静脉(SVC)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30例患者,均接受胸部增强CT扫描,所有扫描图像重建为8个序列,包括120 k Vp常规扫描成像及40、50、60、70、80、90、100 ke V能级的能谱图像。在各组SVC管腔... 目的评估新一代能谱探测器CT在上腔静脉(SVC)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30例患者,均接受胸部增强CT扫描,所有扫描图像重建为8个序列,包括120 k Vp常规扫描成像及40、50、60、70、80、90、100 ke V能级的能谱图像。在各组SVC管腔近、中、远段勾画感兴趣区,测量各个感兴趣区及前胸壁均匀脂肪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值,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每例患者所接受的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组间图像质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非参数检验,并计算Kappa(κ)值评价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分析的一致性。结果各个能级水平SVC管腔近、中、远段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能谱40 ke V时SVC管腔平均CT值为(223.51±40.35)HU,SNR为13.56±4.18,CNR为24.15±6.58,明显高于其他各能级组和常规扫描组[CT值:(97.70±13.85)HU;SNR:4.59±1.41;CNR:9.69±2.81](P<0.005)。所有患者所接受的平均ED为(2.04±0.63)m Sv。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1(1,2)、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8,P=0.720)。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κ=0.863,P=0.000)。结论应用能谱探测器CT可以良好地显示SVC,且显影最佳的单能谱能级是40 ke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探测器CT 上腔静脉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郝云 吴桂梅 +1 位作者 汪瑾 陈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9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对化疗患者采用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根据定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胸部X线摄片定位P... 目的探讨对化疗患者采用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根据定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胸部X线摄片定位PICC导管尖端,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经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引导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观察不同定位方式对PICC置入最佳位置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三分之一处,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定位操作更加方便,头端定位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引导 腔内心电图 生理盐水柱 上腔静脉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与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的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志云 王为 +1 位作者 黄盛东 李凯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4-576,共3页
目的比较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RSA)和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SVC)对脑组织的保护效果。方法将36只杂种猫随机分为6组(n=6)建立体外循环(CPB)。1组DHCA45min,无脑灌注;2组DHCA45min,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3组DHC... 目的比较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RSA)和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SVC)对脑组织的保护效果。方法将36只杂种猫随机分为6组(n=6)建立体外循环(CPB)。1组DHCA45min,无脑灌注;2组DHCA45min,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3组DHCA45min,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4组DHCA90min,无脑灌注;5组DHCA90min,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6组DHCA90min,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检测各组脑组织超微结构、颈静脉血乳酸含量、脑组织ATP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结果DHCA时间相同时,SVC组和RSA组脑组织光镜及电镜下缺血、缺氧改变明显轻于无脑灌注组,颈静脉血乳酸含量和脑组织NOS活性均显著低于无脑灌注组(P<0.05),脑组织ATP含量显著高于无脑灌注组(P<0.05)。DHCA45min后,SVC组和RSA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HCA90min后,RSA组脑组织超微结构缺血、缺氧改变轻于SVC组。且RSA组脑组织ATP含量[(2.02±0.19)μmol/g]显著高于SVC组[(1.72±0.21)μmol/g,P<0.05]。结论长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比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更有利于保护脑组织的氧供需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 右锁骨下动脉 深低温停循环 ATP含量 DHCA 脑组织超微结构 一氧化氮合成酶 乳酸含量 NOS活性 氧供需平衡 RSA 保护效果 体外循环 静脉血 C组 SV 统计学 长时间 缺血 缺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