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论古/中元古代的界限 被引量:32
1
作者 耿元生 旷红伟 +2 位作者 杜利林 柳永清 赵太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99-2324,共26页
国际前寒武纪地层表中始终把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6Ga,我国则一直将这一界线置于1. 8Ga。存在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1. 8Ga前后时期地质事件及其性质的理解与认识的差异或偏颇。本文通过阐述1. 8~1. 6Ga期间地质事件及其性质,重点... 国际前寒武纪地层表中始终把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 6Ga,我国则一直将这一界线置于1. 8Ga。存在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1. 8Ga前后时期地质事件及其性质的理解与认识的差异或偏颇。本文通过阐述1. 8~1. 6Ga期间地质事件及其性质,重点分析和讨论古/中元古代(界)界限的划分及相关地质事件的标志与意义。大量的地质资料显示,超大陆从1. 8~1. 75Ga开始裂解,形成一系列的陆内盆地,如北美(劳伦古陆)的Thelon盆地、澳大利亚北部的Leichhardt超级盆地、南美巴西圣弗兰西斯科盆地、华北南缘的熊耳裂谷盆地以及扬子地块西南缘的东川盆地等。在这些盆地形成的早期沉积了冲积扇相、河流相的碎屑岩,之后伴有较广泛的火山岩喷发,中晚期从河流相、湖相碎屑岩沉积过渡到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反映一个拉伸裂解的过程。在复原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内,广泛分布有1. 78~1. 72Ga的非造山花岗岩,包括AMCG组合(斜长岩、纹长二长岩、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环斑花岗岩、A型花岗岩等,以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这些岩浆岩都反映了拉伸裂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1. 8~1. 6Ga,不论是沉积事件还是岩浆事件,绝大部分与超大陆的拉伸裂解有关,并未显示造山作用、大陆固结和克拉通化的特点,用固结纪来概括这一阶段地质事件的性质并不合适。哥伦比亚超大陆上的许多盆地在1. 6Ga左右经历了一次广泛的抬升,使沉积作用短时间间断,之后原有盆地继续发展,接受了更广泛的沉积,这种沉积作用可以一直延续到1. 4~1. 3Ga左右。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也以幕式方式从1. 78Ga一直断续持续到1. 4~1. 32Ga左右。从1. 8Ga(或1. 78Ga)到1. 4~1. 3Ga,不论是盆地的沉积事件还是与裂解有关的岩浆事件,基本是连续的。以1. 6Ga作为年代界线划分古/中元古代,人为地隔断了连续的沉积事件和岩浆事件,显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中元古代界限 超大陆裂解 裂谷盆地 非造山花岗岩 基性岩墙群
下载PDF
塔里木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大陆拉斑玄武岩对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制约 被引量:50
2
作者 王飞 王博 舒良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7-558,共12页
塔里木西北缘新元古界苏盖特布拉克组不整合覆盖在前寒武纪阿克苏群蓝片岩及侵入其中的基性岩墙之上,苏盖特布拉克组底部发育两层玄武岩夹层,其形成时代和成因背景对认识塔里木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有关的超大陆循环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塔里木西北缘新元古界苏盖特布拉克组不整合覆盖在前寒武纪阿克苏群蓝片岩及侵入其中的基性岩墙之上,苏盖特布拉克组底部发育两层玄武岩夹层,其形成时代和成因背景对认识塔里木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有关的超大陆循环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两层玄武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玄武岩均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性与典型的大陆溢流玄武岩非常相似,其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玄武岩中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分布在1945~755Ma,这些锆石均属于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从地壳岩石捕获的继承锆石,记录了塔里木北缘元古代期间多期变质和岩浆事件。这一年龄范围表明,玄武岩形成的时代应晚于755Ma。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可能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之下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是塔里木板块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出来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拉斑玄武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新元古代 超大陆裂解 塔里木板块
下载PDF
The dominant driving force for supercontinent breakup: Plume push or subduction retreat? 被引量:16
3
作者 Nan Zhang Zhuo Dang +1 位作者 Chuan Huang Zheng-Xiang L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997-1007,共11页
Understanding the dominant force responsible for supercontinent breakup is crucial for establishing Earth's geodynamic evolution that includes 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plate tectonics. Conventionally,two forces have... Understanding the dominant force responsible for supercontinent breakup is crucial for establishing Earth's geodynamic evolution that includes 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plate tectonics. Conventionally,two forces have been considered: the push by mantle plumes from the sub-continental mantle which is called the active force for breakup, and the dragging force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retreat which is called the passive force for breakup. Howeve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two forces is unclear. Here we model the supercontinent breakup coupled with global mantle convection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Our global model features a spherical harmonic degree-2 structure, which includes a major subduction girdle and two large upwelling(superplume) systems. Based on this global mantle structure,we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extensional stress applied to the supercontinent by both subsupercontinent mantle upwellings and subduction retreat at the supercontinent peripheral. Our results show that:(1) at the center half of the supercontinent, plume push stress is ~3 times larger than the stress induced by subduction retreat;(2) an average hot anomaly of no higher than 50 K beneath the supercontinent can produce a push force strong enough to cause the initialization of supercontinent breakup;(3) the extensional stress induced by subduction retreat concentrates on a ~600 km wide zone on the boundary of the supercontinent, but has far less impact to the interior of the supercontinent. We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although circum-supercontinent subduction retreat assists supercontinent breakup, sub-supercontinent mantle upwelling is the essential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ontinent breakup Plume push Subduction retreat
下载PDF
扬子—华夏构造结合带的演化阶段及对斑岩铜矿形成的控制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梁锦 周永章 李红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扬子与华夏古板块均存在太古宙—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响应全球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并最终碰撞拼贴形成钦-杭结合带,且经历构造运动之后,其总体演化格架为"两开三合一转折"。结合带内存在元古宙洋壳,以蛇绿岩套与镁铁质... 扬子与华夏古板块均存在太古宙—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响应全球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并最终碰撞拼贴形成钦-杭结合带,且经历构造运动之后,其总体演化格架为"两开三合一转折"。结合带内存在元古宙洋壳,以蛇绿岩套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为特征,并以此推断结合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钦-杭结合带是斑岩成矿带,斑岩铜矿时空分布具有三段划分特征,且处于170~150 Ma和100 Ma左右两个成矿期。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岩浆系列的中酸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等。钦-杭结合带燕山期的斑岩具岛弧岩浆作用特点,指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发生以前的地质演化及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即古俯冲带物质在中生代活化成矿。中侏罗世岩石圈减薄及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扰动导致上涌软流圈地幔带来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加热上覆元古宙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导致它们发生重熔形成了含矿岩浆,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基因。而100 Ma左右斑岩铜矿的形成,则与太平洋俯冲换向所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 斑岩铜矿 中、新元古代板块俯冲 岩浆弧 超大陆裂解 古洋壳深熔 构造体系转换
下载PDF
中南地区南华纪地层序列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3
5
作者 牛志军 宋芳 +4 位作者 何垚砚 安志辉 田洋 刘浩 杨文强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雪球地球、锰铁成矿作用耦合是南华纪重大地质事件。中南地区南华纪地层广泛分布,自北而南沉积类型丰富,本文以冰期沉积、锰矿层和铁矿层为标志,以同位素年龄为格架,厘定了南华纪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自北而南...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雪球地球、锰铁成矿作用耦合是南华纪重大地质事件。中南地区南华纪地层广泛分布,自北而南沉积类型丰富,本文以冰期沉积、锰矿层和铁矿层为标志,以同位素年龄为格架,厘定了南华纪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自北而南对比了超大陆裂解事件、斯图特冰期、马里诺冰期、成锰事件、成铁事件、火山事件和早期生命演化事件沉积的差异性。本文认为中南地区南华系表现为两次冰期和一次间冰期的沉积特征,下铁上锰、南铁北锰的时空格局揭示了裂谷的演化历程。建议进一步聚焦南华系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加强锰铁成矿作用与全球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关系调查研究,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雪球地球 锰矿层 铁矿层 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元古代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师骏 黄伟康 +7 位作者 尚江伟 章凤奇 吕惠贤 程晓敢 黎立 林秀斌 雷鸣 陈汉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769,共12页
震积岩是地层中记录古地震事件的关键岩石记录,通过震积岩的识别和发育序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和区域大地构造过程。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乌什南部地区新元古界中识别出臼齿构造、微同沉积断裂和液化卷曲变形等古地震... 震积岩是地层中记录古地震事件的关键岩石记录,通过震积岩的识别和发育序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和区域大地构造过程。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乌什南部地区新元古界中识别出臼齿构造、微同沉积断裂和液化卷曲变形等古地震引起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典型的震积岩(震裂岩和震褶岩)以及震浊积岩、冰碛岩和薄层状钙质泥岩等沉积单元,并在南华系上部形成了深水浊流沉积—冰水混积—地震活动和背景沉积—地震活动等两期震积作用序列。塔里木西北缘南华系震积岩与同时期正断层紧密伴生,共同指示区域构造伸展背景,可能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大规模裂谷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新元古代 震积岩 裂谷作用 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50
7
作者 许志琴 刘福来 +4 位作者 戚学祥 张泽明 杨经绥 曾令森 梁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45-1760,共16页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年龄为780-680Ma;榴辉岩、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年龄为765—730Ma,副片麻岩中包含了730Ma、680Ma、621Ma和较年轻的继承性碎屑锆石和结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正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活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产物,而副片麻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扬子被动陆缘的沉积-火山表壳盖层,它们与结晶基底一起在240- 220Ma期间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地体 南苏鲁 SHRIMP U-PB测年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
下载PDF
南苏鲁造山带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的成因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泽明 沈昆 +3 位作者 刘勇胜 游振东 石超 王金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095-3115,共21页
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位于苏鲁造山带南部,是由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的层状岩体。富金红石榴辉岩和富钛铁矿榴辉岩在岩体中呈连续的层状产出,总厚度达200m,深度>700m,构成了一个大型的钛矿... 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位于苏鲁造山带南部,是由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的层状岩体。富金红石榴辉岩和富钛铁矿榴辉岩在岩体中呈连续的层状产出,总厚度达200m,深度>700m,构成了一个大型的钛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毛北岩体的原岩形成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基性岩浆经历了强烈的分异结晶作用,形成了由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组成的复杂层状侵入体,并在新元古代的全球冰期与高纬度大气降水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作用。在印支期的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其峰期变质温度>800℃,压力>4.5GPa,富钛磁铁矿辉长岩转变成了富金红石榴辉岩,形成了超高压变质的钛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北岩体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陆深俯冲 金红石矿 苏鲁造山带 Redinia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新疆库鲁克塔格兴地Ⅳ号辉长-闪长岩体U-Pb锆石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秦切 郭瑞清 +2 位作者 张晓帆 展新忠 郭寅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240-248,共9页
兴地Ⅳ号辉长-闪长岩体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兴地河基性-超基性岩带西端,岩体近椭圆形,北部侵人于花岗闪长岩体,部分侵入于早元古兴地塔格群角闪片岩和大理岩中,南部被第四系覆盖.文章对辉长-闪长岩体进行了全岩地球... 兴地Ⅳ号辉长-闪长岩体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兴地河基性-超基性岩带西端,岩体近椭圆形,北部侵人于花岗闪长岩体,部分侵入于早元古兴地塔格群角闪片岩和大理岩中,南部被第四系覆盖.文章对辉长-闪长岩体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辉长-闪长岩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其源区是富集型大陆岩石圈地幔,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并遭受了地壳的混染.闪长岩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为737.8±6.4Ma,与库鲁克塔格地区基性杂岩、基性岩墙、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共生,产于板内裂谷环境,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作用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闪长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新元古代 RODINIA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库鲁克塔格地区辉绿岩床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健 李怀坤 +3 位作者 张传林 田辉 钟焱 叶现韬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123,共18页
研究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的中元古代早期基性岩浆活动,对深入了解Columbia超大陆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库鲁克塔格地区侵入于兴地塔格群的阿斯廷布拉克辉绿岩床SHRIMP锆石U-Pb年龄,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 研究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的中元古代早期基性岩浆活动,对深入了解Columbia超大陆裂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库鲁克塔格地区侵入于兴地塔格群的阿斯廷布拉克辉绿岩床SHRIMP锆石U-Pb年龄,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Hf-O同位素资料,对该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岩浆起源和源区类型以及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辉绿岩锆石具有高Th/U比值(>1),CL图像带状分区,显示基性岩浆锆石特点,207Pb/206Pb 加权平均年龄(1 551±8) Ma代表辉绿岩的形成时代,锆石δ18O值为5.52‰-6.53‰(正态分布的峰值为5.8‰),略高于地幔锆石的变化范围。辉绿岩高FeOT(11.4%-13.4%),低MgO(5.46%-7.11%)和TiO2(1.51%-2.45%),具有拉斑质属性,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4.6-5.4),具弱的Eu正异常(δEu=1.05-1.2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微量元素组成与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类似,全岩Nd(εNd(t)=-3.8--1.8)和锆石Hf(εHf(t)=-3.7-1.9)同位素均显示岩浆来自富集地幔。阿斯廷布拉克辉绿岩是被交代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板内的拉张环境,与该时期全球构造演化体制相吻合,属于中元古代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克拉通 库鲁克塔格 Columbia超大陆裂解 中元古代 辉绿岩
下载PDF
杭州南部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成忠 顾明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65-571,共7页
杭州南部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上墅组火山岩,由基性岩和酸性岩组成,缺乏SiO2在57×10-2~68×10-2的中性及中酸性成分,构成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基性火山岩与酸性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酸性火山岩并不... 杭州南部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上墅组火山岩,由基性岩和酸性岩组成,缺乏SiO2在57×10-2~68×10-2的中性及中酸性成分,构成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基性火山岩与酸性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酸性火山岩并不是由基性岩浆分离结晶产生,而是分别由不同的源区熔融形成,基性火山岩起源于亏损程度较低的地幔或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岩浆受到陆壳物质的混染,酸性火山岩主要由上地壳经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而形成,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陆内至陆缘张裂环境。上墅组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是华南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岩石学记录,揭示了华南Rodinia超大陆裂解始于青白口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双峰式火山岩 上墅组 构造环境 RODINIA超大陆裂解 杭州南部
下载PDF
赞比亚东北部陇都地区首次发现中元古代辉长岩: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在班韦乌卢地块的响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古阿雷 任军平 +6 位作者 王杰 左立波 孙宏伟 许康康 陈靖 EZEKIAH Chikambwe EVARISTO Kasumba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7,共14页
赞比亚东北部陇都地区位于班韦乌卢地块中东部,区内首次发现中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对于了解班韦乌卢地块中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及哥伦比亚超大陆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研究区的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LA-MC-ICP-MS锆石U-Pb年... 赞比亚东北部陇都地区位于班韦乌卢地块中东部,区内首次发现中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对于了解班韦乌卢地块中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及哥伦比亚超大陆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研究区的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锆石中17粒具有他形板柱状,内部结构呈条带状、面状等特征,Th/U值较高(0.13~1.58),显示基性岩浆锆石属性,^(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44±17 Ma,代表了辉长岩的侵位结晶年龄,即中元古代。辉长岩主量元素SiO_(2)含量介于49.99%~50.18%之间,MgO含量(2.69%~2.78%)和Mg^(#)值(24.88~25.70)较低,TFeO(14.47%~14.62%)和TiO_(2)含量(2.68%~2.76%)较高,属于高钛板内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_(N)=8.53~9.57),具弱的负Eu异常(0.82~0.86),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Pb等相对富集、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等相对亏损,具有大陆溢流玄武岩(CFB)亲缘性;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辉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早期亏损地幔源区,形成于板内伸展拉张环境,结合全球构造演化历史,认为班韦乌卢地块应是古—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研究区中元古代辉长岩的形成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辉长岩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班韦乌卢地块 陇都地区 赞比亚东北部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海南三亚中元古代变质砾岩的发现及其对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指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小明 胡在龙 +4 位作者 裴毅俊 袁海军 邱啸飞 吴年文 姚华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0-888,共9页
海南岛中元古代沉积记录对于探讨华南陆块早期大陆演化过程起关键作用。对海南三亚三郎岭地区奥陶系干沟村组砂岩-板岩组合中的变砾岩形成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65颗锆石207Pb/206U年龄范围为2691~13... 海南岛中元古代沉积记录对于探讨华南陆块早期大陆演化过程起关键作用。对海南三亚三郎岭地区奥陶系干沟村组砂岩-板岩组合中的变砾岩形成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65颗锆石207Pb/206U年龄范围为2691~1350 Ma,且分成2691~2444 Ma、1838~1632 Ma、1540~1350 Ma三组,形成约1699 Ma、约1440 Ma 2个主要峰值和约2461 Ma的1个次要峰值。基于最年轻锆石年龄为1350 Ma,且没有出现海南岛常见的1250~1100 Ma和1000~900Ma年龄记录,将该套变质砾岩沉积时代限定在1350~1250 Ma,而并非前人划属的奥陶纪,这是海南岛首次发现中元古代的砾岩建造。该套变砾岩砾石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表现为裂谷盆地高密度的碎屑流沉积特征,是研究区Columbia超大陆裂解晚期的沉积响应。变质砾岩与劳伦大陆西部的Belt-Purcell超群下部沉积地层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和年龄谱特征,暗示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中,海南岛与劳伦西部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砾岩 锆石U-PB年龄 Columbia超大陆裂解 中元古代 海南岛
下载PDF
浙江道林山新元古代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卢成忠 董传万 +2 位作者 顾明光 邢光福 周宇章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044-1051,共8页
道林山岩体侵入于元古宙火山岩和沉积岩中,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测定为814Ma和816Ma,形成于晋宁晚期。该岩体主要由钾长石、石英及少量斜长石、黑云母组成,为碱性长石花岗岩,氧化物平均值及NK/A比值与世界A型花岗岩相近,但与M型、S型和... 道林山岩体侵入于元古宙火山岩和沉积岩中,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测定为814Ma和816Ma,形成于晋宁晚期。该岩体主要由钾长石、石英及少量斜长石、黑云母组成,为碱性长石花岗岩,氧化物平均值及NK/A比值与世界A型花岗岩相近,但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相比,则具有富硅碱而贫钙镁等特点;岩石准铝-过铝质,富含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FeO*/MgO比值大,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该岩体为后造山铝质A型花岗岩,是在晋宁晚期华夏、扬子两大陆块碰撞作用结束后的拉张环境中形成,是华南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岩石学记录,揭示了华南Rodinia超大陆裂解始于晋宁晚期(青白口纪),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在晋宁晚期即进入拉张裂解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RODINIA超大陆裂解 晋宁晚期 浙江 道林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