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美学“空”范畴的产生、内涵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宋国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6,共5页
“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在佛教东渐并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作为美学范畴的“空”逐渐产生,并具有了独特的理论特征和丰富的表意内涵。本文对美学范畴之“空”做了理论的渊源梳理,并揭示作为美学范畴“空”在审美构想、... “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在佛教东渐并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作为美学范畴的“空”逐渐产生,并具有了独特的理论特征和丰富的表意内涵。本文对美学范畴之“空”做了理论的渊源梳理,并揭示作为美学范畴“空”在审美构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三个领域以及审美意象、审美意境和审美功能三个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 审美意象 审美意境 审美功能
下载PDF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与禅宗文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迟欣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4-118,共5页
21世纪的世界大同主义和多元文化潮流的涌现,使得国内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垮掉派之父"———美国后现代派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及其多姿多彩的诗歌。雷克思罗斯丰富的个人经历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背景使他转向东方禅宗... 21世纪的世界大同主义和多元文化潮流的涌现,使得国内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垮掉派之父"———美国后现代派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及其多姿多彩的诗歌。雷克思罗斯丰富的个人经历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背景使他转向东方禅宗去寻求解脱。他与禅宗文化的不解因缘,促使他在其瑰丽的诗歌当中多次呈现了悠远而空灵的禅宗意境。体味到孤独、寂寞的雷克思罗斯,在禅境中得以顿悟,从而对生命的律动和灿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诗歌 禅境 孤独 虚静 禅悟 空灵
下载PDF
存在论区分与二谛论——对海德格尔与大乘佛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学国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67-71,共5页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与存在自身的区分,就是"有"与"无"的区分,其基本精神与佛教二谛论的"空"、"有"之辨一致,也旨在克服对"有"的执著而达到对"无"的证会。另一方面,二谛论也是一种存在论区分。"空"也是存在的本质和真理,也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解构,"空"作为"无住",还与海氏的"无化"(自由)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无"的理解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区分 二谛 本无 自由
下载PDF
论僧肇“空”的视野下的宇宙人生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贻社 李秋丽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39,共4页
僧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动佛学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运用大乘佛学中道空观的方法,批驳了魏晋以来玄学对有无关系的解释,以及受玄学影响的佛教内部各派对佛学“空”观的误解,继而以“空”来观照宇宙人生,建构了体用一如、境界... 僧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动佛学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运用大乘佛学中道空观的方法,批驳了魏晋以来玄学对有无关系的解释,以及受玄学影响的佛教内部各派对佛学“空”观的误解,继而以“空”来观照宇宙人生,建构了体用一如、境界工夫合一的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境界
下载PDF
于“垮掉派”诗歌见东方佛禅品质 被引量:1
5
作者 迟欣 乔艳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77-79,92,共4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将佛禅"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写进诗歌,他们由此或寻求实时解脱,或表达生态思想,或追寻虚空顿悟,因而从不同侧面映渗了东方佛禅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垮掉派”诗歌 佛禅 解脱 生态 虚空
下载PDF
《老子》之“道”与龙树之“空”的比较——以“有”“无”关系作为着眼点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延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7-11,共5页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老子》的"道"与龙树的"空"虽有很大差异,如《老子》的"有"与龙树的"有"、《老子》的"无"与龙树的"无"的含义差异巨大;但两者也有诸多可融通之处,如《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龙树的"空"体现色空不二的关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龙树 “有”“无”关系
下载PDF
《中论》与阿含类经典中“缘起观”的联系和差别
7
作者 姚卫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169,共6页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论上的不同。梳理和分析二者在缘起观上的联系与差别,对认识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的理论转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思想的重要特点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阿含类经典 缘起 中观派
下载PDF
虚空的智慧——《传道书》与《坛经》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高鹏月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8-9,50,共3页
《传道书》(Ecclesiastes)的哲学观与佛教的核心思想"空"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空"的内涵极其丰富,无法与《传道书》直接做对照研究,便单取中国佛教中禅宗经典《坛经》中所涉及的思想与《传道书》做比较研究,从二者的&... 《传道书》(Ecclesiastes)的哲学观与佛教的核心思想"空"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空"的内涵极其丰富,无法与《传道书》直接做对照研究,便单取中国佛教中禅宗经典《坛经》中所涉及的思想与《传道书》做比较研究,从二者的"空"的思想展开,到二者在此基础上对"智慧"的言说,再到实现"智慧"的途径的比较,以此展示并证明《传道书》与《坛经》在思想上的共通之处,也展现二者的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道书 坛经 虚空 智慧
下载PDF
“空”的美学意蕴浅析
9
作者 倪武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 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象表层和人生诸名利得失,脱离时空的具体环境限制,超越原先固定的意义,从而达到对万物、诸相的真如体悟。深入地分析,这样的"空"观智慧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通过对"空"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空"体现了主客圆融、感性直观的审美特质;"空"彰显了真幻相即、有无相生的艺术与审美的辩证法;"空"蕴涵着虚境纳物、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空宗 般若 美学意蕴
下载PDF
自我揭秘: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佛家对心的探求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30,共5页
弗洛伊德 (S .Freud)深入到心灵的无意识深处 ,揭示了本能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 ,开创以心理分析解决自我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症。依佛家 (Buddhism)的看法 ,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心理问题的根本始因 ,它只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增上... 弗洛伊德 (S .Freud)深入到心灵的无意识深处 ,揭示了本能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 ,开创以心理分析解决自我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症。依佛家 (Buddhism)的看法 ,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心理问题的根本始因 ,它只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增上因。根本始因是我执。心理问题好比一棵大树 ,心理分析可能砍掉它的一些枝桠 ,它们还会萌生。佛家却是要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绪 弗洛伊德 自我 本能 佛家 '我执' 心理分析
下载PDF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下载PDF
《不真空论》所破之“本无”义探析
12
作者 杨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8-52,共5页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的斥破,是历来注家聚讼不已的焦点。"本无"本是玄学家的概念,但在佛教徒那里它是梵文"Abhūtvā"一词的早期翻译。历史上道安、竺法深、竺法汰等都曾被单独拿来作为僧肇批评的靶子,但是僧肇的本义应该是对当时佛教界乃至玄学家执著于"无"的批评,其主张的"不真故空"的立场是对般若中观的正确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无 般若中观 不真空 非有 非无
下载PDF
吠檀多派的“幻论”与佛教的“空观”比较
13
作者 姚卫群 《南亚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133-144,共12页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论 空观 吠檀多派 不二论 大乘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