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灵山岛晚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及区域构造意义初探 被引量:88
1
作者 吕洪波 王俊 张海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8-946,共9页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本文作者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 灵山岛位于青岛胶南市东南黄海近岸海域中,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构造上属于苏鲁造山带,但岛上很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尚未在地质文献中披露过。本文作者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地质考察,在被看做早白垩世莱阳期的地层中发现远源浊积岩及其内部大量的滑塌沉积层,孢粉鉴定初步结果显示该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侏罗纪。滑塌构造以同沉积滑塌褶皱为主,而在滑塌体内部还发现有很多同沉积变形构造,如:同沉积布丁构造、同沉积拉伸线理、同沉积双重构造等。同沉积滑塌褶皱体的排列方向揭示了其物源来自南东方向,韵律层中弱粒序层单元颗粒为细砂到粉砂,反映出远源浊积岩的特征。根据滑塌体运移方向判断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为东南侧水体变浅而西北侧水体变深。滑塌沉积发育时,盆地为介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残余洋盆。发育于砂质单元中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指示了该套浊积岩在褶皱之前受到了SE—NW向的动态挤压,而后期的不对称褶皱构造记录了扬子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侧的华北板块俯冲的历史。灵山岛中生代滑塌沉积层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中国东部存在着晚中生代海相沉积,更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在郯庐断裂以东碰撞缝合的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中生代 远源浊积岩 滑塌沉积 同沉积构造 残余洋盆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郯庐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 被引量:57
2
作者 朱光 谢成龙 +2 位作者 王勇生 牛漫兰 刘国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87-1702,共16页
本文首次报导苏鲁造山带西缘新发现的北东向郯庐高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糜棱岩中长石与石英皆广泛发生了动态重结晶,其重结晶型式指示变形温度高达600~700℃。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的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指示为多硅白云母,所... 本文首次报导苏鲁造山带西缘新发现的北东向郯庐高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糜棱岩中长石与石英皆广泛发生了动态重结晶,其重结晶型式指示变形温度高达600~700℃。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的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指示为多硅白云母,所计算的形成压力为1.03~1.45 GPa,表明形成于地壳底部的高压榴辉岩相环境。工作中对剪切带糜棱岩中6个多硅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测年,其中2个超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多硅白云母分别给出了209.9±1.5Ma 和214.3±1.4Ma(皆晚三叠世)的^(40)Ar/^(39)Ar 坪年龄,指示了左旋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些年龄值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已有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 年龄基本一致,表明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板块碰撞中郯庐断裂带是以陆内左旋变换断层的型式出现的,从而将大别与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左行错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苏鲁造山带 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多硅白云母 ^40AR/^39AR年龄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榴辉岩的石榴石生长成分环带及变质作用P-T轨迹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泽明 肖益林 +1 位作者 沈昆 高勇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09-818,共10页
在南苏鲁东海地区,部分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变斑晶石榴石具有复杂的生长成分环带和多期矿物包体组合,它们记录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多阶段变质演化过程,即绿帘角闪岩相进变质、柯石英榴辉岩相峰期变质、石英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运... 在南苏鲁东海地区,部分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变斑晶石榴石具有复杂的生长成分环带和多期矿物包体组合,它们记录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多阶段变质演化过程,即绿帘角闪岩相进变质、柯石英榴辉岩相峰期变质、石英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运用相关的地质温、压计,使用代表最高变质温度的变斑晶石榴石幔部(具最低的Fe/Mg比值)和与其平衡的绿辉石包体成分,获得了>900℃和4.1-4.5GPa的超高压变质条件。联合其他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一个顺时针的变质作用P- T轨迹得以建立。它的特征是进变质与退变质路径近于平行,早期退变质作用为降温、降压过程。榴辉岩石榴石生长成分环带的保存说明超高压变质岩在峰期变质阶段有非常短暂的停留时间,并以很快的折返速率抬升到地壳浅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明显降温是石榴石生长环带得以保存的另一个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石榴石生长成分环带 变质作用P—T轨迹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下载PDF
南苏鲁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及岩石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泽明 许志琴 +3 位作者 刘福来 游振东 孟繁聪 李天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8-491,共14页
在南苏鲁造山带核部,古老的表壳岩和花岗质侵入岩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在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据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可以区分出六大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石... 在南苏鲁造山带核部,古老的表壳岩和花岗质侵入岩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在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据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可以区分出六大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石英硬玉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绿辉石文石岩。这些岩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产物分别是斜长角闪岩、蛇纹岩、长英质片麻岩、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地球化学研究揭示,榴辉岩的原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内部构造环境的拉斑玄武岩,而石榴石橄榄岩可能是起源于亏损的残余地幔。石英硬玉岩原岩包括正变质的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副变质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大面积分布的古老花岗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或大陆边缘环境。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的原岩为沉积岩,与副变质的长英质片麻岩和基性火山岩一起构成了古老的表壳岩组合。双峰式的酸性和基性火山岩组合的存在也证明部分表壳岩是形成在大陆环境。因此,可以推测南苏鲁造山带核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为形成在大陆板内环境的沉积岩-酸性和基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化学 超高压变质岩 岩相学 三叠纪
下载PDF
江苏东海预先导孔(CCSD-PP1)超高压岩石变质流体及其演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沈昆 张泽明 +2 位作者 A.M.vandenKerkhof 肖益林 J.Hoef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2-532,共11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1孔(CCSD-PPH1)位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的江苏东海县,孔深为432 m,其岩心为一套变质表壳岩、花岗质片麻岩和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它们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和随后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这些岩石中...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1孔(CCSD-PPH1)位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的江苏东海县,孔深为432 m,其岩心为一套变质表壳岩、花岗质片麻岩和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它们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和随后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这些岩石中存在四类流体包裹体:①中高盐度CaCl_2-NaCl-H_2O包裹体(Ⅰ型),宿主为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绿辉石和蓝晶石石英岩中的蓝晶石,可能代表了峰期变质流体;②H2O-CO_2(±N_2)-NaCl±固体的包裹体(Ⅱ型),宿主为榴辉岩中的石英和蓝晶石石英岩中的蓝晶石,可能为超高压岩石折返和退变质期间带入岩石的流体;③中—低盐度水溶液包裹体(Ⅲ型),产于蓝晶石石英岩、榴辉岩和片麻岩中。蓝晶石石英岩中的包裹体是部分继承了俯冲阶段变沉积岩脱水-脱挥发分流体;榴辉岩和片麻岩中的中-低盐度水溶液包裹体主要是角闪岩相退变质期间或更晚期捕获的;④中-低密度的富CO_2包裹体(Ⅳ型),沿蓝晶石石英岩石英中的(切)穿颗粒裂隙分布。根据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从Ⅰ型包裹体的等容线得到的压力值大大低于根据矿物温压计获得的压力。这表明大多数Ⅰ型包裹体的组成和密度在捕获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这些变化包括渗漏、部分爆裂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等。流体包裹体研究也表明本区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岩石 变质 流体 演化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The Wuli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A Newly Discovere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along the Sulu Or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被引量:13
6
作者 倪金龙 刘俊来 +3 位作者 唐小玲 杨海波 夏增明 郭全军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97-313,共17页
Combined with field studie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and EBSD fabric analysis, we defined a possible Early Cretaceous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CC) in the Wulian area along the Sulu orogen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Combined with field studie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and EBSD fabric analysis, we defined a possible Early Cretaceous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CC) in the Wulian area along the Sulu orogen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The MCC is of typical Cordilleran type with five elements: (1) a master detachment fault and sheared rocks beneath it, a lower plate of crystalline rockswith (2) middle crust metamorphic rocks, (3) syn-kinematic plutons, (4) an upper plate of weakly deformed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and (5) Cretaceous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supradetachment basin. Some postkinematic incursions cut across the master detachment fault zone and two plates. In the upper plate, Zhucheng (诸城) Basin basement consists of the Proterozoic Fenzishan (粉子山) Group, Jinning period granite (762–834 Ma). The s u pr a de tac hme nt ba sin a bo ve the Proterozoic rocks is filled with the Early Cretaceous Laiyang (莱阳) (~135–125 Ma) and Qingshan (青山) groups (120–105 Ma), as wellas the Late Cretaceous Wangshi (王氏) Group (85–65 Ma). The detachment fault zone is developed at the base and margin of the superposed basin. Pseudotachylite and micro breccia layer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Stretching lineation and foliation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ductile shear belt in the detachment faults. The stretching lineation indicates a transport direction of nearly east to west on the whole, while the foliations trend WNW, WSW, and SE. Protomylonite, mylonite, and ultramylonite are universally developed in the faults, transitioning to mylonitic gneiss, and finally to gneiss downward. Microstructure and quartz preferred orientation show that the mylonites formed at high greenschist facies to low greenschist facies as a whole. The footwall metamorphic rock series of the Wulian MCC are chiefly UHP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Syntectonic rocks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Wulian MCC detachment and extension. G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Late Mesozoic North China Craton crustal extension sulu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中生代板块结合带划分研究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11
7
作者 唐贤君 於文辉 单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617,共12页
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的碰撞形成大别-苏鲁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朝鲜半岛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对于这一问题仍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类:①沿临津江... 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的碰撞形成大别-苏鲁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朝鲜半岛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对于这一问题仍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类:①沿临津江带或沃川带或京畿地块进入朝鲜半岛;②没有延入朝鲜半岛。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区内两板块深部结合带位置可能与表层存在较大差异,这更加深了板块边界划分研究的复杂程度。本文总结了上述两个板块结合带划分研究的各类观点,回顾下扬子上、下地壳归属特征差异的主要研究进展,认为产生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区内中新生代整体地质演化认识不足,尤其是缺乏足够可靠的深部信息,从而提出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是今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发展方向,指出黄海地区海-陆构造关系为国内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苏鲁造山带 中生代 构造联系 深部构造 黄海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CCSD主孔榴辉岩的矿物化学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石超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180-3200,共21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江苏东海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南部。该钻孔的0~2050m深度获取了六种不同类型的榴辉岩和少量石榴石辉石岩岩心,它们是典型的基性超高压变质岩,为研究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非常好的样品...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位于江苏东海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南部。该钻孔的0~2050m深度获取了六种不同类型的榴辉岩和少量石榴石辉石岩岩心,它们是典型的基性超高压变质岩,为研究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非常好的样品。本文对各种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微量元素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原位微区分析,结合全岩化学成分和矿物主量元素成分,深入地研究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分配规律、控制因素,及其对变质条件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限定意义。结果表明,超高压榴辉岩中的LREE和Sr主要赋存在磷灰石、帘石和单斜辉石中,HREE赋存在石榴石中,Ba、Rb和Cs等LILE赋存在多硅白云母中,Ti、Nb和Ta等HFSE主要赋存在金红石、钛铁矿中,V、Sc、Co和Ni等元素大多赋存在石榴石和单斜辉石中。研究表明,全岩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明显控制着超高压矿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形式。本研究也获得了如下重要的认识:超高压变质矿物之间的微量元素分配达到了化学平衡,并具有与地幔榴辉岩矿物之间类似的分配系数,表明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温度很可能达到900℃~1000℃。部分高Ti和高Fe-Ti榴辉岩中的石榴石和绿辉石有明显的稀土元素成分环带,表明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快速折返过程。金红石的Zr含量明显受到全岩成分和退变质作用影响,并不仅仅与形成温度有关,不是可靠的温度计。在超临界流体的作用下,榴辉岩中金红石的Nb、Ta发生了明显的分异,导致其Nb/Ta比值增大,由此推测俯冲到地幔深处的大量榴辉岩是地球内部高Nb/Ta比值的物质源区。在榴辉岩的不同程度退变质阶段,参与变质反应的流体具有不同的来源、成分和流体活动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大陆深俯冲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大连周边海域航空重力调查方法及重要成果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玄杰 陈斌 +4 位作者 朱卫平 张婉 刘英会 林晓星 李冰 《中国地质调查》 2016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洋航空地球物理探测及应用项目,在大连海域及其周边,应用GT-1A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开展了1∶20万航空重力调查工作,获取了高质量的航空重力数据9.4万测线km,原始测量总精度达到1.27... 为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洋航空地球物理探测及应用项目,在大连海域及其周边,应用GT-1A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开展了1∶20万航空重力调查工作,获取了高质量的航空重力数据9.4万测线km,原始测量总精度达到1.27×10^(-5)m/s^2;形成了一套覆盖渤海东部、北黄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航空重力系列图件,填补了研究区内航空重力资料的空白。通过综合解释与研究,在基底构造形态分析、主要构造单元边界厘定、断裂构造分布特征研究以及局部构造异常圈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研究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渤海和北黄海的油气资源调查、海陆过渡区关键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 北黄海坳陷 基底断裂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南苏鲁造山带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的成因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泽明 沈昆 +3 位作者 刘勇胜 游振东 石超 王金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095-3115,共21页
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位于苏鲁造山带南部,是由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的层状岩体。富金红石榴辉岩和富钛铁矿榴辉岩在岩体中呈连续的层状产出,总厚度达200m,深度>700m,构成了一个大型的钛矿... 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位于苏鲁造山带南部,是由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的层状岩体。富金红石榴辉岩和富钛铁矿榴辉岩在岩体中呈连续的层状产出,总厚度达200m,深度>700m,构成了一个大型的钛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毛北岩体的原岩形成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基性岩浆经历了强烈的分异结晶作用,形成了由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组成的复杂层状侵入体,并在新元古代的全球冰期与高纬度大气降水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作用。在印支期的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其峰期变质温度>800℃,压力>4.5GPa,富钛磁铁矿辉长岩转变成了富金红石榴辉岩,形成了超高压变质的钛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北岩体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陆深俯冲 金红石矿 苏鲁造山带 Redinia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中地震波速随围压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8
11
作者 嵇少丞 王茜 +4 位作者 Denis MARCOTTE 许志琴 夏斌 Jacques MARTIGNOLE Matthew SALISBURY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07-1816,共10页
我们在10~800MPa的静水压力下测量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岩心和采自苏鲁地区地表露头上的共68块典型超高压变质岩试样的地震波速,并建立了波速和围压的定量关系,成功地解释了描述这一定量关系方程中4个参数的物理意义。笔者相信... 我们在10~800MPa的静水压力下测量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岩心和采自苏鲁地区地表露头上的共68块典型超高压变质岩试样的地震波速,并建立了波速和围压的定量关系,成功地解释了描述这一定量关系方程中4个参数的物理意义。笔者相信,本文将为超高压变质岩地区以及新老俯冲带地震波资料的解释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和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震波性质 超高压变质岩 苏鲁造山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大地电磁三维成像 被引量:8
12
作者 范晔 陈小斌 +4 位作者 汤吉 崔腾发 孙翔宇 王培杰 刘钟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6-1353,共18页
本文利用覆盖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的大地电磁阵列数据,应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和印模重构方法,获得了测区可靠的三维电阻率模型.该电性模型中,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在浅部均有高阻分布,在深部电性结构显著不同,具有西低东高的... 本文利用覆盖郯庐断裂带合肥—宿迁段及邻区的大地电磁阵列数据,应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和印模重构方法,获得了测区可靠的三维电阻率模型.该电性模型中,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在浅部均有高阻分布,在深部电性结构显著不同,具有西低东高的特征,而郯庐断裂带则是两侧高低阻明显分界带;在南北方向,电性结构也存在较大不均匀性,嘉山地区呈现低阻特征,是断裂带上的电性分界点,郯庐断裂带在此处由北部的四条主断裂变成南部的两条.结合研究区地质、大地测量和地震学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作为苏鲁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高阻体陡立的西边界,切割深度超过莫霍面.嘉山地区相对低阻分割了张八岭高阻条带与苏鲁高阻体,阻碍了断层上应力的传递,造成了嘉山北、南两侧断裂带构造变形强、弱的变化,从电性结构上证实了郯庐断裂带具有分段性的特征;苏鲁高阻体南端向西偏转穿过郯庐断裂带,阻碍断层滑动,致使泗洪—嘉山段存在应力积累和断层闭锁的地震孕育环境,其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地电磁 三维电性结构 苏鲁造山带 张八岭隆起
下载PDF
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扬 李日辉 +3 位作者 温珍河 郭兴伟 侯方辉 杨坤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胶东地区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系和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直接相连,由此它成为对比华北-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基底差异、研究华北-扬子板块界线的关键区域之一。对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 胶东地区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系和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直接相连,由此它成为对比华北-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基底差异、研究华北-扬子板块界线的关键区域之一。对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以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为主,~2.7Ga的造壳活动最为显著,经历了~2.5Ga的构造事件后接受了1.9~2.1Ga的孔兹岩系沉积,在~1.8Ga变质事件后地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至震旦纪发育了亲华北的蓬莱群沉积;与胶北地块不同,北苏鲁以新元古代双峰式岩浆岩系为主,残留少量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并经历了1.8~2.2Ga的构造事件,但主要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0.7~0.8Ga)年龄。并对胶北地块和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归属以及二者界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基底 岩石组合 年代学 胶北地块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氧同位素剖面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泽明 肖益林 +1 位作者 赵旭东 石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941-1951,共11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深5158m,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该钻孔钻进了一个超高压变质岩片,其主要榴辉岩、片麻岩、超基性岩和少量石英和片岩组成。基于连续样品的详细氧同位素分析可得出下列认识:(1)各种变质矿物的氧同位素成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深5158m,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该钻孔钻进了一个超高压变质岩片,其主要榴辉岩、片麻岩、超基性岩和少量石英和片岩组成。基于连续样品的详细氧同位素分析可得出下列认识:(1)各种变质矿物的氧同位素成分具有很大的变化,其中石榴石为-7.4-+6.2‰,绿辉石为-5.2-+6.5‰,白云母为-4.4-+7.1‰,斜长石为-3.1-+7.6‰,钾长石为4.8-8.3‰,石英为-2.8-+9.6‰。(2)整个钻孔剖面的氧同位素成分是连续和逐渐的变化的,而且与岩石类型无关,氧同位素亏损岩石产出的最大深度为3320m。这个深度之下的岩石均具有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值。(3)氧同位素明显亏损的变质岩大多出现在正、副片麻岩及其与榴辉岩的互层带。(4)榴辉岩矿物大多具有平衡的氧同位素分异,大多数高压和低压石英脉体具有与它们的围岩类似的氧同位素成分。(5)利用石英-石榴石氧同位素温度计,所获得的榴辉岩变质温度为598-909℃,片麻岩的变质温度为550-786℃。基于这些事实,并结合氧同位素亏损变质岩在地表和浅钻孔中的广泛分布,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在苏鲁造山带,有大量的表壳岩石与巨量的寒冷气候下的大气降水发生过交换作用,这为新元古代全球冰期的存在提供了重要证据。(2)许多呈厚层产出的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成分,并缺少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3)在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只存在通道式的水-岩相作用和非常有限的流体活动,与高压退变质有关的流体是原地形成的。(4)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环境下形成的双峰式岩浆活动为大气降水与表壳岩之间的热液蚀变提供了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超高压变质岩 流体-石相互作用 苏鲁造山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下载PDF
山东青岛地区灵山岛早白垩世碎屑岩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孟元库 李日辉 +1 位作者 徐扬 侯方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02-3323,共22页
苏鲁造山带东缘的灵山岛上发育有早白垩世碎屑岩,目前人们对其沉积的精确时代、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利用LA-ICP-MS的方法对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并对特征年龄谱中的代表性碎屑锆石进行了Lu-H... 苏鲁造山带东缘的灵山岛上发育有早白垩世碎屑岩,目前人们对其沉积的精确时代、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利用LA-ICP-MS的方法对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并对特征年龄谱中的代表性碎屑锆石进行了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莱阳群法家茔组和青山群八亩地组下部的碎屑岩沉积时代分别为127±3Ma和128±4Ma,表明两套碎屑岩都是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沉积产物;(2)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具有完全相似的年龄谱以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发育软沉积变形的粉砂岩、泥岩和上覆的含砾粗砂岩具有相似的物源,并且源区组成较为单一,主要以亲华北的胶北地体为主,其次的物源区为苏鲁造山带;(3)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和灵山岛下白垩统莱阳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表明,灵山岛上的莱阳群碎屑岩明显不同于胶莱盆地的莱阳群,暗示在早白垩世时,灵山岛上的两套碎屑岩可能受到区域断裂的控制,沉积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综合结果表明,灵山岛地区莱阳群法家茔组可能沉积于断陷湖盆的萎缩期,早期的沉积以湖相为主,晚期主要以河流相为主,在此期间遭受到了强烈的火山地震作用,诱发了下部的湖相的砂泥岩发生大规模的滑塌和软沉积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定年 早白垩世 沉积物源 苏鲁造山带 灵山岛 同位素 年代学
原文传递
即墨地区莱阳群底部止凤庄组地质特征及其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学强 杨仕鹏 任天龙 《山东国土资源》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了解盆地沉积初期的物源特征,对位于胶莱盆地东缘即墨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止凤庄组沉积特征、物质组成及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研究。野外调查表明,止凤庄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具有近源沉积的特点。南泊一带止凤庄组底部碎... 为了了解盆地沉积初期的物源特征,对位于胶莱盆地东缘即墨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止凤庄组沉积特征、物质组成及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研究。野外调查表明,止凤庄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具有近源沉积的特点。南泊一带止凤庄组底部碎屑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介于233~734 Ma,年龄分布于5个区间,呈现明显的幕式特征,至少记录了2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侵入于止凤庄组石英二长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3.50±0.95)Ma,限定了止凤庄组地层沉积上限年龄为123.50 Ma。综合分析认为,止凤庄组物源主要来自苏鲁造山带,部分来自扬子板块。这有助于了解胶莱盆地沉积初期其物源区苏鲁造山带的地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止凤庄组 碎屑锆石U-PB年龄 即墨地区 胶莱盆地
下载PDF
An FTIR Study of Kyanite in the Maobei Kyanite-Bearing Eclogites from the Sulu Or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被引量:4
17
作者 Yi-Ning Wu Yong-Feng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As a minor phase, kyanite has been repeatedly shown to have experienced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together with its host eclogites. Thus, it could play some role in trans- porting water into the deep ear... As a minor phase, kyanite has been repeatedly shown to have experienced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sm together with its host eclogites. Thus, it could play some role in trans- porting water into the deep earth. Here we present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water concentrations of kyanite, and for reference, of garnet and omphacite from four Maobei eclogites in the Sulu or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measurements show that kyanites, garnets, and omphacites all have distinct hydroxyl absorption bands due to OH groups bound in their crystal struc- ture. The FTIR profile analyses on ten grains from different samples reveal a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water across kyanite, suggesting insignificant water loss during exhumation. The calculated water concentrations in kyanite (21 wt ppm-41 wt ppm)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for kyanite from various geological occurrences when using the most recent calibration. They are however much lower compared with those in garnet (46 wt ppm-83 wt ppm) and omphacite (302 wt ppm-548 wt ppm) from the Maobei eclogites. This implies that kyanite is not a major water carrier in eclogites con- sidering its low volume fraction and contributes negligibly to transport water into the deep mantle ac- companying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until its possible transformation to AISiO3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YANITE water contents ECLOGITE sulu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苏鲁造山带东段新生代两阶段剥露事件的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旭 吴林 +2 位作者 Marc Jolivet 李长安 刘海金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2-1176,共15页
苏鲁造山带位于华北和华南板块之间,是中国东部最显著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约束其新生代剥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东部盆山格局分布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由于封闭温度较低,能更准确地约束上地壳地质体的剥露过程.利用... 苏鲁造山带位于华北和华南板块之间,是中国东部最显著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约束其新生代剥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东部盆山格局分布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由于封闭温度较低,能更准确地约束上地壳地质体的剥露过程.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苏鲁造山带东部的多福山和锯齿山开展研究.磷灰石(U-Th)/He年龄-高程和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多福山和锯齿山在早-中始新世(54~43 Ma)和渐新世(35~27 Ma)发生剥露.这与苏鲁造山带西段的剥露时间同步.结合区域内已报道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造山带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影响,在早新生代出现广泛的阶段性剥露过程,从而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盆山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磷灰石 隆升 (U-Th)/He热年代学 构造
原文传递
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因 汪青 +1 位作者 姜枚 王亚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58-1662,共5页
宽频地震探测获得横切苏鲁造山带的滨州-日照剖面和蓬莱-青岛剖面的接收函数图象。在图中识别出一系列密度界面和断裂面。新Moho面深度35~41km,形态清晰连续完整,表明苏鲁造山带形成以来的壳幔相互作用已经相当彻底。苏鲁造山带和胶辽... 宽频地震探测获得横切苏鲁造山带的滨州-日照剖面和蓬莱-青岛剖面的接收函数图象。在图中识别出一系列密度界面和断裂面。新Moho面深度35~41km,形态清晰连续完整,表明苏鲁造山带形成以来的壳幔相互作用已经相当彻底。苏鲁造山带和胶辽朝地块的岩石圈底面深度105km,靠近郯庐断裂逐渐抬升到90km。在苏鲁造山带内部识别出了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构造界面。它们所勾画出的深部构造图案支持扬子板块拖带北中国板块边缘深俯冲剥蚀模型,并且指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界位于莱西一线的胶莱盆地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宽频地震探测 接收函数 深部构造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北侧构造演化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冲龙 张善文 +3 位作者 毛小平 柳忠泉 宋立军 佟彦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7-822,829,共7页
横穿诸城凹陷的南北向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苏鲁造山带北侧边界的中上地壳中存在着三层结构,即上部的胶莱盆地沉积盖层、中部的苏鲁楔状地体和下部代表华北板块的胶北地体;诸城凹陷边缘和内部断裂均显示同沉积正断层性质,苏鲁楔状地体中发... 横穿诸城凹陷的南北向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苏鲁造山带北侧边界的中上地壳中存在着三层结构,即上部的胶莱盆地沉积盖层、中部的苏鲁楔状地体和下部代表华北板块的胶北地体;诸城凹陷边缘和内部断裂均显示同沉积正断层性质,苏鲁楔状地体中发育一组向北仰起的叠瓦状逆冲断层,而胶北地体显示了向南俯冲的态势.由此而论,可能存在着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向俯冲于苏鲁地体之下的陆陆碰撞机制,苏鲁地体可能具有与大别地体相似的花状造山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诸城凹陷 胶莱盆地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陆陆碰撞 造山带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