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突发性聋分型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83
1
作者 余力生 +33 位作者 杨仕明 韩东一 郑虹 张榕 王海波 郑亿庆 任基浩 林鹏 王军 高志强 吴皓 韩德民 陈锡辉 殷善开 董明敏 张劲 柯星星 胡国华 赵晓埝 姜学钧 孙建军 许珉 邱建新 邱建华 孙敬武 王宁宇 刘月辉 郭玉芬 周慧芳 迟放鲁 孔维佳 黄魏宁 刘稳 潘滔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5-361,共7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分型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临床研究方法,统一设计、统一方案进行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收集年龄在18~65周岁之间,病程在2周以内,未经任何相关医疗处理的突发性聋患者,按照听力曲线分为低中频...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分型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临床研究方法,统一设计、统一方案进行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收集年龄在18~65周岁之间,病程在2周以内,未经任何相关医疗处理的突发性聋患者,按照听力曲线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四种不同治疗方案,根据统一设计的随机表,随机选取其中一种方案进行治疗。其中低中频下降型为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泼尼松、巴曲酶(东菱迪芙)及其组合;中高频下降型为利多卡因、泼尼松、金纳多及其组合;平坦型或全聋型为东菱迪芙、金纳多、泼尼松及其组合。结果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全国33家医院共收集符合入组条件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1024例,其中男性492例(48.05%),女性532例(51.95%)。年龄为19—65岁,平均(41.2±12.8)岁。按照听力曲线分型,低中频下降型205例(20.02%),高频下降型141例(13.77%),平坦型402例(39.26%),全聋型276例(26.95%)。各种类型的总有效率:低中频下降型最高,为90.73%;平坦型次之,为82.59%;全聋型为70.29%;中高频下降型为65.96%;各型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1.58,P=0.000)。1024病例中,痊愈378例(36.91%),显效229例(22.36%),有效198例(19.34%),无效219例(21.39%);总有效率为78.61%。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结论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预后差异很大,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低中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型次之,中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测听法 纯音 随机对照试验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突发性耳聋的循环病因机制 被引量:90
2
作者 杨剑 刘博 韩德民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的病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循环功能障碍,包括血管阻塞和微循环功能障碍被认为可能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而近几年血管和微循环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也提示循环因素在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和发... 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的病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循环功能障碍,包括血管阻塞和微循环功能障碍被认为可能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而近几年血管和微循环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也提示循环因素在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Deafness sudden)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内皮 血管(Endothelium Vascular)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6
3
作者 郭路芬 彭亚光 +3 位作者 李庆祥 贺建华 赵冬 洪昭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 PDT 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 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0例 AMI 患者 PDT 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 PCI 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 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 PDT≤30 min 24.4%(11/45),31~60 min 7.7%(8/104),61~120 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 PDT(OR=2.159,J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 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死亡原因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61
4
作者 韦一 王德乐 +1 位作者 王韶鉴 陈学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3194-3196,共3页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1周以上、年龄在15~70周岁、病程在1个月以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43例(143耳)。按使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种...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1周以上、年龄在15~70周岁、病程在1个月以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43例(143耳)。按使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两组:地塞米松组(64例)和甲泼尼龙组(79例),后者再根据甲泼尼龙剂量分为A组(500 mg,36例)和B组(80 mg,43例)。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地塞米松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纯音听阈分型、耳鸣发生率、眩晕发生率、发病到就诊时间、基础疾病发生率与甲泼尼龙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地塞米松组痊愈4例(6.3%)、显效7例(10.9%)、有效22例(34.4%)、无效31例(48.4%),甲泼尼龙组分别为11例(13.9%)、15例(19.0%)、30例(38.0%)、23例(29.1%),后者的疗效优于前者(P〈0.05);治疗后A组痊愈5例(13.9%)、显效7例(19.4%)、有效13例(36.1%)、无效11例(30.6%),B组痊愈6例(14.0%)、显效8例(18.6%)、有效17例(39.5%)、无效12例(27.9%),二者疗效间无差异(P〉0.05)。结论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较地塞米松佳。在甲泼尼龙剂量选择上,大剂量冲击治疗与常规剂量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间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地塞米松 甲泼尼龙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内耳病变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59
5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5 位作者 刘兴健 陈曦 冀飞 陈艾婷 杨伟炎 韩东一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1-825,共5页
目的了解继发于几种内耳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 BPPV 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53例前庭神经炎、90例突发性聋(包括伴眩晕的... 目的了解继发于几种内耳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 BPPV 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53例前庭神经炎、90例突发性聋(包括伴眩晕的突发性聋)、381例梅尼埃病 BPPV 等的发病情况,并与同期183例原发性 BPPV 比较。结果 4种内耳疾病后可以出现BPPV,分别是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和 Bell 麻痹。前庭神经炎后出现 BPPV 为9.4%(5/53);突发性聋后出现 BPPV 为38.9%(35/90);梅尼埃病后出现 BPPV 为0.3%(1/381);1例 Bell麻痹后出现 BPPV。其中外半规管 BPPV 5例;后半规管37例,其中1例后半规管 BPPV 在复位过程中出现同侧前半规管 BPPV。管结石症39例,外半规管嵴顶结石症3例。内耳病变后出现 BPPV 在发病后半年内出现者占75.0%(27/36)。继发性 BPPV 的手法复位效果与原发性 BPPV 相似,大多都可1、2次就诊后治愈。结论内耳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病后可以出现 BPPV。这种类型的 BPPV 主要表现为后半规管管结石,偶见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原发性 BPPV 与内耳病变后出现的BPPV 手法复位疗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眩晕 梅尼埃病 突发性 Bell麻痹
原文传递
中国突发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4
6
作者 许静 王永桂 +1 位作者 陈岩 赵琰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566-4575,共10页
收集我国2006~2016年间874起突发水污染事件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近11年来突发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事件频数最高(108次),2007年水污染事故数骤减(62次),此后至2016年,突发水污染事件频数大体上和GDP呈... 收集我国2006~2016年间874起突发水污染事件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近11年来突发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事件频数最高(108次),2007年水污染事故数骤减(62次),此后至2016年,突发水污染事件频数大体上和GDP呈正相关上升趋势;事故频发期为3~9月,即春季和夏季为污染事件的高发季节;突发水污染事件空间分布分异较明显,华东、西南和华南三大地区事件频数占全国总频数的69.2%,事故发生地主要集中在重庆、广东、浙江和福建等省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浙闽片河流污染事件数量较为密集,占总数的74.4%;从2006、2011到2016年,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区域有着从北向南扩散转移的趋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鄂渝地区事件频数较高;省级行政区的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次数与人口、交通事故数、工业企业数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单位工业企业数产出下的环保机构数、环保系统人员数和人大政协环境提案数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突发 水污染事件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突发性耳聋的分型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3
7
作者 钱怡 钟时勋 +7 位作者 胡国华 洪苏玲 康厚墉 王玲 沈暘 胥正艳 黄开来 陈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59-1163,共5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分型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影响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间我科收治的498例(526耳)突发性耳聋的病例资料。按照患者的听力曲线将其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分型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影响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间我科收治的498例(526耳)突发性耳聋的病例资料。按照患者的听力曲线将其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4种类型。每种类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病例498例(526耳),男女比例为0.95∶1;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45.39±15.78)岁。根据听力曲线分型:低中频下降型91耳(17.30%),中高频下降型74耳(14.07%),平坦型191耳(36.31%),全聋型170耳(32.32%)。各种类型的总有效率:低中频型总有效率最高,为70.33%;中高频型总有效率最低,为35.14%;平坦型50.26%,全聋型5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18,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77,95%CI=0.965~0.989,P=0.000)、突发性耳聋分型(OR=0.977,95%CI=0.180~0.748,0.372~1.199,0.300~0.963,P=0.035)、患耳(OR=0.977,95%CI=0.450~0.989,0.161~0.628,P=0.002)、发病至干预时间(OR=0.977,95%CI=0.925~0.967,P=0.000)与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相关。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与年龄、突发性耳聋分型、患耳、发病至干预时间、高血压有关。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疗效差异大,低中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全聋型、平坦型次之,中高频下降型疗效不佳。根据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曲线进行分型,进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分型 药物疗法 预后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被引量:52
8
作者 杨林 李靖 +1 位作者 单立 王宫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8-660,共3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4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监测数据,发现以70~79岁老年患者多见,死亡时间多集中在下午5时至凌晨2时,以每年的1、9~12月多见。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三大...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4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监测数据,发现以70~79岁老年患者多见,死亡时间多集中在下午5时至凌晨2时,以每年的1、9~12月多见。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三大原因。提出监测心脏破裂患者大动脉的搏动,做好心功能不全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准确应用除颤器,纠正恶性心律失常,可以提高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肌梗死 猝死 心脏 护理
原文传递
耳后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伴有2型糖尿病突发性耳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贾弘光 于湛 +4 位作者 李希平 陈志婷 顾湘 黄小兵 魏永祥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9-324,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耳后注射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甲强龙)治疗伴有2型糖尿病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符合研究条件的78例患... 目的对比研究耳后注射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甲强龙)治疗伴有2型糖尿病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符合研究条件的78例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耳后注射组39例,耳后注射甲强龙40 mg,1次/2d,共5次,总剂量200mg;鼓室注射组39例,经鼓膜穿刺,鼓室注射甲强龙40mg,1次/2d,共5次,总剂量200mg。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2周。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变化、副作用及血糖浓度波动。结果耳后注射及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痊愈率分别为17.95%,15.38%;总有效率分别为74.36%,71.19%,两组患者各频率平均听阈均有改善,但中低频听力改善更明显,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45>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浓度均有所提高,经调整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未出现剧烈波动。耳后注射组无鼓膜穿孔的风险。局部疼痛及一过性眩晕,耳后注射组发生率分别为20.51%,7.69%;鼓室注射组为58.79%,28.21%;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9.614,8.791;P<0.05)。结论耳后注射及鼓室注射甲强龙联治疗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血糖浓度影响较小;相对于鼓室注射,耳后注射甲强龙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2型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类 疗效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在突发性耳聋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0
10
作者 王淑芳 张莉 +1 位作者 张雯雯 耿彬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突发性耳聋中的治疗效果,了解鼠神经生长因子在突发性耳聋中疗效,探讨治疗突发性耳聋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科住院救治的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随...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突发性耳聋中的治疗效果,了解鼠神经生长因子在突发性耳聋中疗效,探讨治疗突发性耳聋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科住院救治的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鼠神经生长因子+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及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2组,每组42例,每组按低中频下降、中高频下降及平坦与全聋各分为三小组,对照组行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受损频率听力体力提高幅度及并发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1.实验组治疗的有效率80.95%,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4.28%,χ2=6.323,P=0.02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突聋患者听力提高幅值(23.87±15.50)d B高于对照组(15.48±13.84)d B,见表2;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各型突发性耳聋中均有疗效;且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听力提高幅度高于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聋的有效性。2.实验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低中频听力下降听力提高值均优于中高频下降及平坦及全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高频下降与平坦及全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低中频下降听力提高效果优于中高频及平坦与全聋型。实验组听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突聋治疗的有效性。见表3;3中高频听力下降伴耳鸣发生率最高94%,平坦及全聋伴耳鸣次之73%,低中频听力下降伴耳鸣发生率最低4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各型听力下降伴耳鸣实验组的有效率76%明显高于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 银杏叶提取物 长春西汀 激素 突发性 耳聋 耳鸣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的再评价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卫国 许荣 +1 位作者 路荣忠 颜永毅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356-358,共3页
目的 观察突发性聋高压氧 (hyperbaricoxygenation ,HBO)治疗前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 (maiondi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ntase ,SOD)的浓度变化及对高压氧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6 0例 79耳突发性... 目的 观察突发性聋高压氧 (hyperbaricoxygenation ,HBO)治疗前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 (maiondi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ntase ,SOD)的浓度变化及对高压氧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6 0例 79耳突发性聋的患者 ,随机分为综合组 30例 43耳和单纯组 (单纯高压氧组 ) 30例 36耳 ,另有 30名健康志愿者做正常组。治疗前后比较听力变化 ,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用放射免疫法检测SOD。结果  2组治疗后听力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χ2 =6 .48,P<0 .0 5 )。SOD测试 :综合组治疗后与正常组、单纯组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前者t=2 3 2 7,P <0 .0 1,后者t =2 7.17,P <0 .0 1) ;综合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 =2 9.2 7,P <0 .0 1) ;单纯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1.33,P >0 .0 5 )。MDA测试 :综合组与单纯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8.86 ,P <0 .0 1) ;综合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7.2 8,P <0 .0 1) ;综合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1.2 4,P >0 .0 5 ) ;单纯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7.0 9,P <0 .0 1)。结论 单纯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的治愈率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高压氧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药物治疗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46
12
作者 郑亿庆 区永康 +7 位作者 许耀东 张雪媛 孙建军 刘阳 林勇生 刁明芳 陈东兰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2-367,共6页
目的探讨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临床研究方法,统一设计、统一方案进行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间,全国33家协作医疗中心共收集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205例(250、500H... 目的探讨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临床研究方法,统一设计、统一方案进行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间,全国33家协作医疗中心共收集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205例(250、500Hz两个频率或1000Hz下降15dBHL以上),根据统一设计的随机表,随机选取四种治疗方案中的一种进行治疗[糖皮质激素、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巴曲酶注射液(东菱迪芙)和金纳多+激素联合治疗方案],随访4周,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5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58例(77.07%)、显效9例(4.39%)、有效19例(9.27%)、无效19例(9.27%),总有效率为90.73%。四种方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金纳多组(55例)87.27%,激素组(37例)89.19%,东菱迪芙组(41例)87.80%,金纳多+激素组(72例)95.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98,P=0.54)。四种方案的治愈率分别为:金纳多组81.01%,激素组76.36%,东菱迪芙组68.29%,金纳多+激素组80.56%,各方案治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预后较好,激素在治疗中发挥优良的效果,金纳多与激素联合用药可能是值得推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测听法 纯音 随机对照试验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聚焦解决模式联合耳鸣治疗仪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蒋中香 甘柳萍 周霓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13期1670-1673,共4页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联合耳鸣治疗仪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联合耳鸣治疗仪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联合耳鸣治疗仪进行干预。采用耳鸣自评量表(THI)、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SAS、SDS评估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TH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联合耳鸣治疗仪有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耳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突发性耳聋 聚焦解决模式 耳鸣治疗仪 耳鸣 负性情绪
原文传递
影响突发性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4
14
作者 赵晖 张天宇 +2 位作者 景江华 傅窈窈 罗嵇宁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60-664,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突发性聋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首先去除初始听阈≤40dB的低频聋患者,得到882例进行疗效分析。初始听阈〉40dB的... 目的研究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突发性聋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首先去除初始听阈≤40dB的低频聋患者,得到882例进行疗效分析。初始听阈〉40dB的患者按不同的初始听阈形态与严重程度分为下坡型组(69例)、上坡型组(24例)、平坦型组(139例)、凹陷型组(44例)、极重度聋(126例)和全聋(86例)6组。结果病程3d内疗效最佳,其次是1、2周内,超过2周疗效差,3周内和1个月内、1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2周内患者初始听阈〉40dB组中凹陷型组与其他组相比预后最佳,恢复率达97.7%。极重度聋组和其他组(除全聋组)相比,治愈率(23.8%)及恢复率(57.9%)低,但好于全聋组。全聋组的预后最差,无效率达67.4%。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与其他不伴此病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455,P=0.0348)。年龄与预后有关,年龄越大,预后也越差,以50岁为界,〈50岁的患者的预后要好于≥5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739,P=0.0054)。结论病程大于2周的患者疗效差,不同的初始听阈形态与听力损失程度是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其预后比无任何合并症的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15
作者 施俊 杨军 +6 位作者 吴皓 薛彬 陈向平 曹荣萍 孟国珍 向明亮 黄琦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749-751,共3页
目的:观察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突聋患者采用鼓膜穿刺注入5 g/L地塞米松1 ml治疗,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比较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前后4个频率(500、1 000、2 000、4 000 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PTA),下降10... 目的:观察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突聋患者采用鼓膜穿刺注入5 g/L地塞米松1 ml治疗,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比较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前后4个频率(500、1 000、2 000、4 000 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PTA),下降10 dB以上为有效。结果:21例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前后PTA分别为(65.65±24.73)dB HL和(50.25±25.59)dB HL,有明显下降,P<0.01。10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47.6%。对发病至治疗的时间短、不伴眩晕的突聋患者应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效果好。本组病例未出现鼓室内感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结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安全、有效,发病至治疗的时间以及是否伴有眩晕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室内注射 地塞米松 突发性
原文传递
全聋型突发性聋药物治疗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郑虹 +8 位作者 戴睛晴 周莲 冯宁宇 邱建华 陈阳 温立婷 韩宇 陈俊 林颖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9-384,共6页
目的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聋的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多中心、随机、单盲法研究,纳入年龄18—65周岁,病程2周内,未经任何相关医疗处理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纯音测听全部频率听阂升高,500、1000、2000、4000Hz平均听阈1〉81dBH... 目的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聋的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多中心、随机、单盲法研究,纳入年龄18—65周岁,病程2周内,未经任何相关医疗处理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纯音测听全部频率听阂升高,500、1000、2000、4000Hz平均听阈1〉81dBHL)。按各分中心随机数字表,随机选取四种治疗方案(巴曲酶,巴曲酶+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银杏叶提取物+糖皮质激素和银杏叶提取物+糖皮质激素)中的一种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全国33家医院按标准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276例,其中男135例(48.91%),女141例(51.09%);平均年龄(41.7±13.3)岁。治疗后,听力痊愈40例(14.49%),显效78例(28.26%),有效76例(27.54%),无效82例(29.71%),总有效率为70.29%。四种治疗方案中,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61.43%、78.31%和67.9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9.97,P=0.62)。四组中耳聋痊愈率分别为11.11%、12.86%、16.87%和15.38%,使用激素的两组好于未使用者。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中耳呜伴发率为92.39%,晕(头晕或眩晕)伴发率为44.93%,耳闷伴发率为50.36%;这些伴发症状的疗效在四种治疗方案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重,治疗有效率达70%,值得积极治疗;但痊愈率仅14%,医患对此应有合理预期。激素对提高耳聋痊愈率可能有一定作用,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丧失 突发性 测听法 纯音 随机对照试验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1196例突发性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17
作者 张燕霞 张强伟 +1 位作者 任鸿杰 张芩娜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196例(1247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性别、年龄、耳侧、伴发症状、就诊时间、听力损失程度、伴有的基础疾病各因素进行分组,均与...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196例(1247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性别、年龄、耳侧、伴发症状、就诊时间、听力损失程度、伴有的基础疾病各因素进行分组,均与预后行χ2检验或Spearman秩相关,将对预后有影响的的因素引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性别、耳侧、耳鸣、耳闷、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各组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就诊时间、听力损失程度,是否伴有眩晕、颈椎病、血脂异常,其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就诊时间、听力损失程度、眩晕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结论就诊时间越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眩晕,突聋预后越好,年龄对预后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突发性 预后
下载PDF
突发性聋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40
18
作者 陈秀伍 刘鋋 +2 位作者 廉能静 冯彦 刘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 分析药物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906例突发性聋经11组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第1组 ATP加B族维生素,第2组ATP654Ⅱ。第3组以葛根黄酮为主,第4、5、6组分别是氢化可的松、泛影葡胺、川芎嗪,第7组尼莫地平,... 目的 分析药物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906例突发性聋经11组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第1组 ATP加B族维生素,第2组ATP654Ⅱ。第3组以葛根黄酮为主,第4、5、6组分别是氢化可的松、泛影葡胺、川芎嗪,第7组尼莫地平,第8组常用VitB1,第9、10组均为葛根素,第11组为麦普宁。结果 3-11组各组经不同药物治疗疗效差异并不明显(P>0.05);1、2两组疗效较差,与3-11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发性聋病因不明,临床治疗方案尚不统一,理应建立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案。此外,选用ATP时应持审慎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药物治疗 疗效 ATP 泛影葡胺 病因不明 回顾分析 效果比较 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防治冠心病无心肌梗死患者的电风暴 被引量:40
19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3 位作者 阎方明 姜腾勇 李海宴 张金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6-809,共4页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9.1)岁。1例运动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例晨起反复晕厥,动态心电图示多形室速/室颤,3例胸痛、胸闷,反复心脏骤停急诊入院,心电图示ST抬高和反复室颤,电击除颤后ST段恢复正常。6例患者术前晕厥/室颤发作,平均(16.5±5.3)次,共置入8枚冠状动脉支架,5枚为金属裸支架,3枚为药物洗脱支架,全部患者残余狭窄均≤10%,靶血管血流达TIMI3级。置入支架解除狭窄后,电风暴与STT改变消失,症状缓解。最长随访6.5年,最短随访4个月,平均(47.7±30.7)个月,4例均无不适和心律失常,1例2年后胸闷,动态心电图示心动过缓,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1例出院后6年内无特殊不适,间断服药,置入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仅有1次剧烈运动窦性心动过速触发的不恰当电击。结论对于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置入冠状动脉支架解除狭窄,可消除缺血性电风暴的病理基础,有效防治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 冠心病患者
原文传递
突发性聋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冯文静 刘博 +2 位作者 彭晓霞 廉能静 牛雷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43-345,共3页
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出发探讨突发性聋的发病危险因素,为突发性聋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提供流行病学基线资料。方法150例突发性聋患者由1位调查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参考文献和临床常见问题设计《突发性聋患者调查表》,所有问卷均在... 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出发探讨突发性聋的发病危险因素,为突发性聋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提供流行病学基线资料。方法150例突发性聋患者由1位调查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参考文献和临床常见问题设计《突发性聋患者调查表》,所有问卷均在调查员当面指导下完成。结果发病年龄以41~50岁最多,占31.33%,51~60岁占20.67%,21~30岁占18.00%,31~40岁占12.00%。42.00%的患者在晨起时发病,76.00%的患者发病前有诱因。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最多,占31.33%。职业分布脑力劳动者占82.67%,体力劳动者占17.33%;性格急躁者占66.67%。结论突发性聋发病以40~60岁多发,晨起发病较常见,脑力劳动者及高学历者所占比例较大,另外长期的工作压力及患者的个性特征及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突发性聋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 病因学 流行病学 问卷 数据 收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