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田山10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的α和β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
作者 翁昌露 张田田 +5 位作者 巫东豪 陈声文 金毅 任海保 于明坚 罗媛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1,共9页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地形复杂,森林群落类型丰富。我们在保护区内10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中网格化布置并调查了79个20 m×20 m样地,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内及相互间的α(Shannon-Wiener指数)、β(Horn-Morisita相异性指...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地形复杂,森林群落类型丰富。我们在保护区内10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中网格化布置并调查了79个20 m×20 m样地,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内及相互间的α(Shannon-Wiener指数)、β(Horn-Morisita相异性指数)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α多样性主要受到群落类型、海拔和坡向的影响。α多样性在不同群落类型间差异显著,并且随海拔升高、坡向从南到北,α多样性增大。(2)β多样性主要受到群落类型和海拔的影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群落类型间的β多样性显著大于同一群落类型内部,并且随海拔升高β多样性增大。总体而言,群落类型和海拔是古田山森林群落α和β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表明生境过滤等机制对该区域的森林物种多样性格局起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构建 亚热带森林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海拔 坡向 森林群落类型
原文传递
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森林土壤硝态氮及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被引量:19
2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周国逸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3-487,共5页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鼎湖山三种森林(马尾松林、马尾松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硝态氮对外加氮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显著地受森林类型、季节和氮处理的影响。整体而言,阔叶林土壤硝态氮极显著高于马尾松...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鼎湖山三种森林(马尾松林、马尾松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硝态氮对外加氮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显著地受森林类型、季节和氮处理的影响。整体而言,阔叶林土壤硝态氮极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而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三种森林土壤硝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极显著高于冬季和秋季,而冬季又显著高于秋季。外加氮处理提高土壤硝态氮水平,其中在马尾松林和阔叶林氮处理效应显著。所得结果与直接采集土壤或土壤水测定的硝态氮含量的结果一致,表明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是评价土壤硝态氮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硝态氮 离子交换树脂袋法 鼎湖山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源月 江洪 +2 位作者 邱忠平 原焕英 李雅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0-594,共5页
为了解中国亚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CO2与区域气候环境的关系,在亚热带典型区域浙江西天目山选择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杉木林、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各林分的土壤呼吸日变化趋势... 为了解中国亚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CO2与区域气候环境的关系,在亚热带典型区域浙江西天目山选择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杉木林、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各林分的土壤呼吸日变化趋势多呈单峰型;3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CO2年均释放速率大小依次是毛竹林4.28μmol/(m2.s)、杉木林2.35μmol/(m2.s)、常绿阔叶林2.23μmol/(m2.s).土壤呼吸随着不同季节土壤温度的变化相异,8月最高,11月受低温限制,呼吸作用微弱.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呈负相关,且常与土壤温度一起共同作用于土壤呼吸,这种非线性交互作用导致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呼吸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碳循环 亚热带森林 天目山
下载PDF
Dependence of Soil Respiration on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in Successional Forests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7
4
作者 Xu-Li Tang Guo-Yi Zhou +4 位作者 Shu-Guang Liu De-Qiang Zhang Shi-Zhong Liu Jiong Li Cun-Yu 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54-663,共10页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iophysical factors In forests near the Tropic of Cancer remain highly uncertain. To contribute towards an Improvement of actual estim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iophysical factors In forests near the Tropic of Cancer remain highly uncertain. To contribute towards an Improvement of actual estimates, soil respiration rates,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were measured In three successional subtropical forests at the Dlnghuahan Nature Reserve (DNR) In southern China from March 2003 to February 2005.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biophysical dependence in these fores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physical factors and soil respiration rates were compared In successional forest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se forests responded similarly to biophysical factors. The seasonality of soil respiration coincided with the seasonal climate pattern, with high respiration rates in the hot humid season (April-September) and with low rates In the cool dry season (October-March). Soil respiration measured at these forests showed a clear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progressive succession. Annual mean (± SD)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the DNR forests was (9.0 ± 4.6) Mg CO2-C/hm^2 per year, ranging from (6.1 ± 3.2) Mg CO2-C/hm^2 per year in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s to (10.7 ± 4.9) Mg CO2-C/hm^2 per year in advanced successional forests. Soil respir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both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he T/M model, where the two biophysical variables are driving factors, accounted for 74%-82% of soil respiration variation In DNR fores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decreased along progressive succession stages, suggesting that advanced-successional forests have a good ability to adjust to temperature. In contrast, moisture Increased with progressive succession processes. This increase is caused, in part, by abundant respirators In advanced-successional forest, where more soil moisture is needed to maintain their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ghushan Nature Reserve moisture sensitivity Q10 soil CO2 efflux soil respiration subtropical forests successional fores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Tropic of Cancer.
原文传递
森林与灌丛的灌木性状揭示不同的生活策略 被引量:19
5
作者 曹嘉瑜 刘建峰 +7 位作者 袁泉 徐德宇 樊海东 陈海燕 谭斌 刘立斌 叶铎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5-729,共15页
灌木是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与灌丛灌木功能性状的差异,可揭示灌木在不同生境的适应策略。该研究以金华北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低山灌丛和山顶灌丛共24个样地中的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小枝9个功能性状... 灌木是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森林与灌丛灌木功能性状的差异,可揭示灌木在不同生境的适应策略。该研究以金华北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低山灌丛和山顶灌丛共24个样地中的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小枝9个功能性状在3种生境下的总体差异,以及种间、种内变异和不同生活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9个性状在3种不同生境下存在差异。林下灌木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较小的叶干物质含量、叶和小枝的组织密度,低山灌丛相较于山顶灌丛具有较大的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和较小的比叶面积、小枝干物质含量。2)林下灌木的比叶面积、小枝直径、小枝组织密度和小枝干物质含量的种内种间变异系数最大,低山灌丛的比叶面积、叶和小枝的干物质含量、叶和小枝的组织密度的种内种间变异系数最小。3)不同生活型间,林下常绿灌木的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落叶灌木,落叶灌木的比叶面积显著高于常绿灌木,而山顶灌丛叶厚度和比叶面积的差异规律与林下灌木相同,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与其相反。4)影响灌木性状的主要因素是物种以及物种和生境的交互作用。总之,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形成较大叶面积和比叶面积,较小叶和小枝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的性状组合,以快速生长而适应光照较弱、竞争作用强的林下环境,是资源获取型策略;低山灌丛和山顶灌丛具有较大叶厚度、组织密度、干物质含量和小枝组织密度和较小叶面积、比叶面积等一系列储存养分、慢速生长的性状组合,属于资源保守型策略。灌木植物性状的不同组合及其所反映的不同生活策略,对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植物功能性状 亚热带森林 灌丛 生境 生活史对策
原文传递
亚热带4种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茗 曹林桦 +5 位作者 刘彩霞 梁辰飞 秦华 陈俊辉 邵帅 徐秋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8-1039,共12页
为研究亚热带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固碳微生物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取毛竹林(Moso banboo groves)、阔叶林(Broad-leaved forest)、杉木林(Chinese fir forest)和马尾松林(Masson pine forest)等4种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以cbbL为固碳细菌... 为研究亚热带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固碳微生物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取毛竹林(Moso banboo groves)、阔叶林(Broad-leaved forest)、杉木林(Chinese fir forest)和马尾松林(Masson pine forest)等4种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以cbbL为固碳细菌指示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MiSeq高通量测序为研究手段。结果表明,4种林分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和固碳细菌cbbL基因丰度范围分别是5.40×10^(10)~2.81×10^(11) copies·g^(-1)干土和4.55×10^(8)~3.53×10^(9) copies·g^(-1)干土,其中毛竹林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林分(P<0.05);基因丰度显著关联的环境因子是阔叶林土壤的有效磷、不同土层的pH(P<0.05)。杉木林土壤固碳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3种林分(P<0.05),其亚表层土壤高于表层(P<0.05);双因子分析表明,林型、土层之间土壤固碳细菌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所有土壤具有相似的优势属但相对丰度不同,其中毛竹林和杉木林土壤的甲基化石油杆菌属(Methylibium)和诺卡菌属(Nocardia)占比明显高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土壤pH、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全氮差异是影响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综上,4种植被对土壤固碳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多样性影响明显,从土壤理化性质、固碳细菌基因丰度、多样性以及结构特征等多维度结果证明,毛竹林对土壤肥力以及固碳细菌影响效果最好,固碳微生物对毛竹林土壤有机质积累贡献大于阔叶林,定量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细菌 cbbL基因 亚热带森林 实时荧光定量PCR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利用植物DNA条形码构建亚热带森林群落系统发育关系———以鼎湖山样地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裴男才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3-270,共8页
在群落水平上重建植物系统发育关系是当前植物系统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本文选取国际通用的植物DNA条形码(rbcL,matK和psbA-trnH),对鼎湖山大样地的183个物种(隶属于24目51科110属)进... 在群落水平上重建植物系统发育关系是当前植物系统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本文选取国际通用的植物DNA条形码(rbcL,matK和psbA-trnH),对鼎湖山大样地的183个物种(隶属于24目51科110属)进行测序;分别利用两位点和三位点DNA条形码组合构建该样地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比较不同位点组合构建出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的拓扑结构和节点支持率;最后选出一个具有最好拓扑结构和最高节点支持率的鼎湖山大样地群落系统发育关系。在目、科和属这三个水平上,三位点条形码片段组合构建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与APG系统获得较好匹配;有些进化分支在相应的APG系统位置解决得不好,却在条形码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中得到了较好解决。表明综合使用不同进化速率的DNA条形码片段并采取三位点超级矩阵的组合策略,在未采用APG系统大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快速而又相对准确地构建出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植物群落 鼎湖山大样地 亚热带森林
原文传递
亚热带退化森林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胶结物质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蔡琳 杨予静 +7 位作者 种玉洁 袁义平 曾翔宇 姚和风 陈初明 李中强 魏立飞 余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89-3698,共10页
退化森林的恢复一直是林业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森林土壤结构有助于林木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团聚结构的形成依靠土壤胶结物质。然而,土壤胶结物质与团聚... 退化森林的恢复一直是林业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森林土壤结构有助于林木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团聚结构的形成依靠土壤胶结物质。然而,土壤胶结物质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为探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不同恢复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以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为对照(CK),选取了亚热带三种常见的人工林:一代杉木林(P1)、二代杉木林(P2)和黄山松林(P3),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了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森林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pH值、碳氮比、速效磷含量、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所有森林类型中,三种人工林的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CK,P2的大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含量。团聚体稳定性与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呈正相关,但与EEG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人工恢复比自然恢复更有助于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游离氧化铁、菌根密度和EEG是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胶结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游离氧化铁、铝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森林恢复方式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三个亚热带森林优势种凋落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8
9
作者 胡仪 吴福忠 +4 位作者 吴秋霞 康自佳 岳楷 杨玉盛 倪祥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01-1910,共10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凋落物中的易分解组分,在凋落物分解早期快速释放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利用,参与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新鲜凋落物中NSC变化规律是认识森林土壤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之一。选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米...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凋落物中的易分解组分,在凋落物分解早期快速释放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利用,参与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新鲜凋落物中NSC变化规律是认识森林土壤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之一。选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主要造林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新鲜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在不同月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动态,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含量总体上在11—12月呈上升趋势,而在2—6月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类型的凋落物NS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分别为3.03%—3.56%、2.18%—4.37%、3.38%—4.89%,凋落枝中NSC含量分别为1.87%—4.22%、2.88%—4.28%、2.75%—5.27%,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高于凋落枝,而杉木凋落枝中NSC含量高于凋落叶。不同树种凋落物NSC含量差异显著,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显著高于杉木,而马尾松凋落枝中NSC含量显著高于米槠。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受凋落物类型、树种和凋落物生产节律的影响,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将改变凋落物中NSC等易分解组分归还,进而影响森林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糖 淀粉 凋落物 森林转换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模拟淋溶条件下亚热带不同性状凋落叶DOM的溶出量特征
10
作者 张雪 王宏宇 +2 位作者 吴捷录 郑旭灵 吴福忠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亚热带区域丰沛的降雨可导致森林凋落叶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大量淋溶溶出,成为地表和土壤活性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但凋落叶性状可能显著影响DOM溶出特征。本研究选取具有明显性状差异的8种亚热带森林典型树种凋落... 亚热带区域丰沛的降雨可导致森林凋落叶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大量淋溶溶出,成为地表和土壤活性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但凋落叶性状可能显著影响DOM溶出特征。本研究选取具有明显性状差异的8种亚热带森林典型树种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淋溶实验方法,分析淋溶后凋落叶可溶性有机质(包括碳、氮和磷元素)的溶出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相较于其他树种,淋溶前DOM含量较高、持水能力较高的杜英凋落叶淋溶后碳、氮、磷的溶出量以及质量损失均大于其他树种。不同性状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氮、磷的溶出率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且磷的溶出率明显高于碳和氮的溶出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溶出率主要受淋溶前可溶性有机碳和氮含量以及最大持水力的影响,但凋落叶的叶面积和淋溶前可溶性有机磷含量是影响可溶性有机磷溶出率的最重要因子。此外,凋落叶性状也可显著影响溶出DOM的DOC/DOP,DON/DOP和DOC/DON,改变从凋落物进入土壤的DOM质量。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亚热带森林凋落叶DOM的迁移过程与凋落叶持水能力密切相关,为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质 叶片初始性状 淋溶 持水能力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星 涂淑雯 +17 位作者 戴尊 高爽 王幼芳 邢诗晨 魏博嘉 唐录艳 师瑞萍 王晓蕊 刘永英 赵东平 唐霞 姚雪 赵明水 吴晗星 祁祥斌 张健 李敏 王健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苔藓植物因个体普遍细小,更易在野外观察及采集中被忽略,故很难获得一个客观、详尽的地区名录,导致对其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受到极大限制。本文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区系生境调查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采样策略,沿海拔梯... 苔藓植物因个体普遍细小,更易在野外观察及采集中被忽略,故很难获得一个客观、详尽的地区名录,导致对其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受到极大限制。本文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区系生境调查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采样策略,沿海拔梯度对不同生境类型内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多次历史普查资料整理出该保护区的苔藓植物名录。本研究共获得苔藓植物56科143属394种,包括苔类植物16科30属103种,藓类植物40科113属291种,其中有5种为濒危物种。与该保护区历史数据相比,本研究苔藓植物新增科4个、属31个、种182个,包括浙江省新记录科1个、属8个、种33个。区系生境调查法和样方法分别贡献了总物种数的81%和72%,但当调查范围只限定在树附生生境时,采用样方法所获得的总物种数及新增物种数均大于区系生境调查法。虽然代表更大采样努力程度的8个样方/树的调查获得的物种数显著高于2个样方/树的调查结果,但只针对树干0.3 m和1.5 m的2个样方/树的采样结果贡献了75%的物种数。鉴于本研究采集方法获得的较高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新增物种数以及物种组成在时间梯度上的巨大差异,建议在自然保护地开展类似的调查和研究,以期及时更新各个保护地的苔藓植物名录,为其保护研究提供最新的详实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苔藓植物 生物编目 亚热带森林
原文传递
浙江龙王山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的关系
12
作者 刘金亮 刘维勇 +4 位作者 金姗姗 杨中杰 鲁益飞 张爱英 于明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6-814,I0001,共10页
虽然大量研究已利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SAD)进行了不同数学模型拟合,但对SAD形状(曲线的偏斜度)如何在环境梯度上连续变化的研究仍然不足;尤其是森林群落,同一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SAD的模型拟合和形状变化是否一... 虽然大量研究已利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SAD)进行了不同数学模型拟合,但对SAD形状(曲线的偏斜度)如何在环境梯度上连续变化的研究仍然不足;尤其是森林群落,同一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SAD的模型拟合和形状变化是否一致,仍无明确定论。该研究针对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分布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采用样方调查法,记录了28个20 m×20 m样方中的物种组成及其个体多度。通过对数级数和对数正态模型对样方中的SAD曲线进行拟合,选择最优模型,并通过Gambin模型中的α值和Weibull模型中的η值反映SAD的形状,以及Weibull模型中λ值反映SAD的变化尺度(物种间个体多度的差异程度),分析海拔高度与SAD的形状和变化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主要符合对数级数模型。(2)当包含所有样方时,α值和η值与海拔高度无显著相关性,λ值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3)针对不同的植被类型,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中α值和η值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但在落叶阔叶林中λ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α值和η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SAD的形状变化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说明海拔对不同植被类型中各物种多度分布具有不同影响。因此,在关于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群落结构 物种多度分布 模型 植被类型 龙王山
下载PDF
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13
作者 翟淑君 列志旸 +6 位作者 卢嘉华 刘旭军 刘德界 周曙仡聃 刘菊秀 褚国伟 叶茂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08-5518,共11页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种负效应在长期增温下是否仍存在和有机碳组分是否变化。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模拟增温,探究长期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2017—2021年的连续增温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表层土壤中,增温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4.5%,其中土壤重组有机碳库显著降低9.1%,轻组有机碳库显著增加9.8%,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5.8%,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含量不变。增温持续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库、重组有机碳库、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增温处理与增温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库,但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络合态碳和轻组有机碳库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长期增温背景下南亚热带季风林的土壤有机碳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增加而增加,使总有机碳增加的生物调控作用可能比矿物保护作用强,但减少的惰性碳组分和增加的活性碳组分可能会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下降。本研究结果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与大多数研究所发现的短期增温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形成对比,结果可为预测未来该地区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热带与亚热带森林分子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伯荪 王峥峰 +2 位作者 张军丽 李鸣光 张炜银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39,共10页
Along with more and more serious reductions of forest areas and biodiversit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especially with the spring up of molecular ecology and the advance of this tool used in tropical and sub... Along with more and more serious reductions of forest areas and biodiversit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especially with the spring up of molecular ecology and the advance of this tool use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plant populations,the research of genetic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forests has been focused on in modern ecological topics.Molecular markers are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and efficiency to revealing the ecologically essential aspects,genetic structure,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processing communities,coevolution,speci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transgenic plants.Strengthening molecular marker utility in forest ecology is necessary and widely perspective on forest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whatever for the theory or applilation of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亚热带森林 生物多样性 分子生态学 分子标记物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世福 马玲玲 +1 位作者 陈芸芝 唐旭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75-2282,共8页
阐明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对于理解土壤细菌在森林生产力维持和养分循环中的关键作用至关重要。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演替初期阶段)和针阔叶混交林(演替中期阶段)为研... 阐明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对于理解土壤细菌在森林生产力维持和养分循环中的关键作用至关重要。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演替初期阶段)和针阔叶混交林(演替中期阶段)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随演替的正向进行而增加,处于演替顶级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土壤含水量及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阶段的马尾松林(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鼎湖山各演替阶段森林共有的土壤细菌群落优势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随着森林演替的正向进行,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变化不显著,但酸杆菌门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呈降低趋势。适宜在稳定环境中生长的k策略细菌(如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演替顶级阶段显著高于初期阶段(P<0.05),而适宜在养分充足环境中快速生长繁殖的r策略细菌(如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中无显著变化。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丰富度指数(Chao 1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含水量、pH以及硝态氮含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细菌群落随演替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细菌群落由r策略细菌占优势转变为k策略细菌占优势,其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并且其结构和组成发生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演替 细菌群落组成 细菌群落多样性 r策略 k策略
下载PDF
增温和氮添加对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
16
作者 张宇辉 毛超 +3 位作者 余恒 熊德成 杨智杰 陈仕东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50-55,共6页
温度和氮供应水平是影响森林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温和外源氮输入势必会改变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速率和方向,而且二者的交互作用会使氮转化过程的响应更加复杂。为此,本研究依托亚热带杉木幼林增温×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 温度和氮供应水平是影响森林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温和外源氮输入势必会改变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速率和方向,而且二者的交互作用会使氮转化过程的响应更加复杂。为此,本研究依托亚热带杉木幼林增温×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设置了对照、增温、氮添加、增温×氮添加4种处理,以揭示增温和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及氨化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净氨化速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增温整体上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但是氮转化速率对增温的响应呈现明显季节性。氮添加整体上也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未显著影响净硝化速率,且氮转化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此外,增温×氮添加处理显著提高了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但是未呈现协同效应;未显著影响土壤净氨化速率。上述结果表明,增温、氮添加及增温×氮添加处理促进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但是增温×氮添加未呈现协同效应,说明增温和氮添加处理会加速微生物氮循环,一方面可能会缓解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氮限制,另一方面可能会加速森林土壤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氮添加 亚热带森林 氮矿化速率 硝化速率 氨化速率
下载PDF
亚热带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土壤呼吸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敏霞 江洪 +3 位作者 陈晓峰 黄鹤凤 舒海燕 吴梦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50,共10页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Cor 8150自动观测系统,分析2014年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为单...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Cor 8150自动观测系统,分析2014年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最低值出现在06:00;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存在明显日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2:00;而生态系统呼吸(RE)和土壤呼吸速率呈相同的年变化趋势,为“单峰型”,夏季高、冬季低,且均对温度变化较敏感。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和生态系统呼吸量(RE)主要受高于20℃大气温度和5 cm土壤温度影响,与水分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毛竹林生态系统 碳通量 土壤呼吸
下载PDF
Diversity of root-associated fungi of Rhododendron simsii in subtropical forests: fungal communities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被引量:1
18
作者 Yanhua Zhang Fangping Tang +2 位作者 Jian Ni Lijia Dong Lifu Su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321-2330,共10页
Species of the Ericaceae or heath family are widely distribute in continental ecosystems and their special ericoid mycorrhizas(ERM)are considered benefi cial to their survival and persistence in variable habitats.Curr... Species of the Ericaceae or heath family are widely distribute in continental ecosystems and their special ericoid mycorrhizas(ERM)are considered benefi cial to their survival and persistence in variable habitats.Currently,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and improper forest management are aff ecting 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where these native species located.These activities not only aff ect plant communities above-ground,but also impose pressures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below-ground.In this study,rootassociated fungal communities of Rhododendron simsii in four forest types under diff erent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were identifi ed using an Illumina Miseq platform,i.e.,old growth forests,secondary forests with one cutting(SECⅠ),secondary forests with two cuttings(SECⅡ),and Chinesefi r plantations(PLF).Intra-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samples taken in diff erent seasons and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1)over 1000 OTUs were found in hair roots with most from the division Ascomycota and Basidiomycota belonging to diff erent functional groups;(2)while there were a few indicator OTUs specifi c to diff erent forest types,seasons and years,the proportion of shared taxa was quite large,accounting for 44.9–79.4%of the total OTUs;(3)signifi 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disturbance sensitivity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common fungal orders,and both in major fungal orders were signifi cantly diff erent among fungal functional groups in which putative and possible ERM fungi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disturbances and low temporal variations.The high disturbance resistance and temporal persistence of putative ERM fungi may be essential for the successful adaptation of R.simsii in disturbed 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DENDRON simsii MYCORRHIZA FUNGAL community DIVERSITY subtropical forests Human disturbance
下载PDF
火干扰对重庆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柴捷 严超龙 陶建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3-168,共6页
通过测定重庆茅庵林场针阔混交林内未火烧样地、低强度火干扰样地以及高强度火干扰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对重庆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各个理化指标计算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定量化评... 通过测定重庆茅庵林场针阔混交林内未火烧样地、低强度火干扰样地以及高强度火干扰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对重庆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各个理化指标计算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定量化评价不同强度火烧样地土壤肥力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火干扰1年后,茅庵林场针阔混交林内表层土壤的体积质量升高,有机质、总氮及有效氮含量降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干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分解干物质损失和元素动态 被引量:69
20
作者 温达志 魏平 +1 位作者 张佑昌 孔国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共6页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分解干物质损失和元素动态温达志(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魏平张佑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鼎湖山树木园,肇庆526070)孔国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分解干物质损失和元素动态温达志(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魏平张佑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鼎湖山树木园,肇庆526070)孔国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DryMasLosandC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南亚热带森林 细根 干物质分解 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