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像素灰度归类的背景重构算法 被引量:97
1
作者 侯志强 韩崇昭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568-1576,共9页
背景差法是一种重要的运动检测方法,其难点在于如何进行背景更新.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像素灰度归类的背景重构算法,即在假设背景像素灰度以最大概率出现在图像序列的前提下,利用灰度差对相应像素点灰度进行归类,选择频率最高的灰度... 背景差法是一种重要的运动检测方法,其难点在于如何进行背景更新.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像素灰度归类的背景重构算法,即在假设背景像素灰度以最大概率出现在图像序列的前提下,利用灰度差对相应像素点灰度进行归类,选择频率最高的灰度值作为该点的背景像素值.在背景缓慢变化和突变时,分别利用该算法进行定时和实时背景重构具有明显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即使场景中存在运动前景,该算法也能够准确地重构背景,并有效地避免混合现象,从而实现对运动目标的完整提取,以便进一步识别或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差 背景重构 运动检测 图像分割 跟踪 视频监视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治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周石 余雷 +4 位作者 陈绪光 徐国斌 王帆 宋杰 王学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 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方法 对 2DDSA证实的 4 2例患者 5 0条狭窄颈动脉分别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DSA三维成像后处理 ,对其中 19例患者进行内支架成形术... 目的 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方法 对 2DDSA证实的 4 2例患者 5 0条狭窄颈动脉分别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DSA三维成像后处理 ,对其中 19例患者进行内支架成形术及术后 2DDSA和 3DDSA检查。由工作经验丰富的 2位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 2DDSA和 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测量 ,并计算出血管的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通过仿真血管内镜 (virtualangioscopy ,VA)观察血管内表面斑块的情况。结果  3DDSA与 2DDSA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直径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3DDSA测量的面积狭窄率约 6 8%明显高于 3D及 2DDSA测量的直径狭窄率 P <0 0 1) ,按面积狭窄率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也多数比按直径狭窄率严重 ;3DDSA显示 34条血管存在斑块 ,而 2DDSA仅显示 6条 (P <0 0 0 5 ) ;3D与 2DDSA判断内支架术后狭窄改善情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3DDSA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优于 2DDSA ,能为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评价疗效提供更丰富的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DSA 颈动脉狭窄 三维重建成像 血管内 患者 术后 诊断 显示 图像 仿真
原文传递
双源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3
作者 姜亮 王利伟 +1 位作者 殷信道 顾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38,4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128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模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双源CT扫描的AAD患者的资料,扫描模式为双能量,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双源128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模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双源CT扫描的AAD患者的资料,扫描模式为双能量,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分析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双源CT平扫诊断AAD的正确率为37.1%(43/116)。MPR对夹层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3.1%、100.0%、100.0%。VR与MIP的初始破口显示率较低,分别为33.62%、6.90%。MIP的真假腔显示率为23.28%。MPR的综合显示能力明显优于VR和MIP(P<0.01),VR的显示能力优于MIP(P<0.01)。双源CT增强检查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双源CT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快捷、可靠的诊断价值。胸腹痛患者行CT平扫时应高度重视血管表现;三维重建时选择薄层MPR和VR,可不必做MIP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成像 三维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顾一峰 吴春根 +5 位作者 程永德 李敏 王珏 张培蕾 杜倬婴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9期547-551,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中36个胸椎和腰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经X线摄片、DynaCT和螺旋CT扫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椎体外渗漏和胸膜腔的图... 目的探讨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中36个胸椎和腰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经X线摄片、DynaCT和螺旋CT扫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椎体外渗漏和胸膜腔的图像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经PVP术后的36个椎体中,30个椎体的无椎体外渗漏,都经X线正侧位、DynaCT和CT确诊。6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经X线正侧位、DynaCT和CT检查确诊,其中2例中2个椎体出现椎间盘渗漏;2例2个椎体出现椎旁软组织渗漏;1例1个椎体出现静脉丛渗漏。1例椎弓根渗漏在侧位X线片怀疑为椎体后缘硬膜外渗漏,但在DynaCT重建图像和螺旋CT显示,PMMA位于两侧椎弓根内,椎管内并无PMMA。X线摄片和DynaCT、CT都未发现气胸和胸腔积液。结论DynaCT对PVP术后并发症的迅速判断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基于改进背景差法的运动目标检测 被引量:15
5
作者 胡彪 龚晓峰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841-3844,共4页
为了更快速准确的实现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的检测,提出了基于背景差法的改进算法。该算法对背景差法中的背景建模与阈值选取进行了优化,解决了场景中存在运动物体时背景的初始化问题,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背景自动更新。同时根据场景信息... 为了更快速准确的实现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的检测,提出了基于背景差法的改进算法。该算法对背景差法中的背景建模与阈值选取进行了优化,解决了场景中存在运动物体时背景的初始化问题,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背景自动更新。同时根据场景信息自适应地在图像的不同区域采用不同阈值,将检出图像中的噪声点作为反馈来调整阈值,即减小了背景物体产生的噪声,又不影响检测灵敏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比原有算法准确度更高,速度更快,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差法 背景提取 自适应阈值 运动目标检测 图像处理
下载PDF
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欧阳忠南 唐军 +2 位作者 何建军 鲁晓贺 荀燕萍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 评价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了 5 3例分别施行过常规二维 (2DDSA)和旋转采集 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 3 2例 ,女2 1例 ,年龄 19~ 72岁 ,平均 46 3岁。常规 2DDSA为正位及侧... 目的 评价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了 5 3例分别施行过常规二维 (2DDSA)和旋转采集 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 3 2例 ,女2 1例 ,年龄 19~ 72岁 ,平均 46 3岁。常规 2DDSA为正位及侧位影像。三维影像重建方法采用遮盖表面显示 (shadedsurfacedisplay ,SSD)。结果 本组 5 3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中 5例为动静脉畸形 ,2DDSA及 3DDSA均能正确地做出诊断 ;其余 48例患者中 41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另 7例常规2DDSA疑为动脉瘤 ,经 3DDSA检查确定是血管扭曲。在确诊的 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3 6例2DDSA及 3DDSA均能正确地做出诊断 ,5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 ,常规正、侧位 2DDSA未显示确切异常 ,经 3DDSA进一步检查 ,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经介入放射学治疗的2 9例颅内动脉瘤中 2 6例常规正、侧位 2DDSA不能使瘤颈部得到最佳显示 ,3DDSA使其显示最佳。统计学分析表明 :3DDSA与 2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总符合率为 77 4% (41/5 3 ) ,一致性检验 ,χ2 =5 2 67,P <0 0 5。结论 旋转采集 3DDSA对血管病变的误诊和漏诊率低于常规 2DDSA ,能够形象、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Target detection method for moving cows based on background subtraction 被引量:16
7
作者 Zhao Kaixuan He Dongj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5年第1期42-49,共8页
Target dete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ork for perceiving the behavior of cows using video analysis automatically.The videos captured in farming scenes often suffer from a complex background,which leads to difficulty in... Target dete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ork for perceiving the behavior of cows using video analysis automatically.The videos captured in farming scenes often suffer from a complex background,which leads to difficulty in detecting the target and inconvenience in the subsequent images analysis.In this study,a method was proposed to detect the moving target accurately for cows based on background subtraction.Firstly,the bounding rectangle of cows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frames difference method to extract the local background in frames,which were averaged and spliced into one image as the entire background image.Secondly,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a cow’s body were determined by the bounding rectangle of cows,and the body area was tracked through the video by the binary images.Thirdly,the summation coefficients on RGB channels were adjusted to improve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arget and background images.Finally,taking the body area in every frame as reference area,the performance of target detec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reference area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ummation coefficients on RGB channels,and then background subtraction was processed again to finish the detection.A total of 129 videos were used to test the detection algorithm,and the accuracy of the algorithm was 88.34%,which was 24.85%higher than the classical background subtraction method.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lgorithm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s feasible to detect the target accurately and timely when cows are walking straight in the farming environment under natural light,and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and is an extension to the classical background subtrac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ving cows target detection background subtraction image analysis target tracking video analysis
原文传递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14
8
作者 蒋燕翔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7-562,共6页
针对传统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算法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算法.通过采样、量化以及编码将计算机视觉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经图像平滑、图像增强、目标图像截取一系列处理后完成目标图像特征抽取,实... 针对传统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算法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算法.通过采样、量化以及编码将计算机视觉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经图像平滑、图像增强、目标图像截取一系列处理后完成目标图像特征抽取,实现图像预处理;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完成计算机视觉图像目标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所提算法检测计算机动态图像及静态图像时,准确率和召回率分数均更接近1,证明算法的检测准确率更高,且检测耗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卷积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机 背景减法 高斯混合模型 计算机视觉 图像处理 目标识别 图像平滑
下载PDF
一种新型纱线毛羽图像特征识别算法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方珩 辛斌杰 +1 位作者 刘晓霞 张杰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3-72,共10页
针对毛羽检测的问题,搭建了一套纱线毛羽的数字化图像采集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图像处理算法的纱线毛羽检测方法,可对连续采集的纱线图像序列进行特征分析,提取出可用于纱线毛羽质量评估的特征指标。通过对纱线图像进行预处理,包... 针对毛羽检测的问题,搭建了一套纱线毛羽的数字化图像采集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图像处理算法的纱线毛羽检测方法,可对连续采集的纱线图像序列进行特征分析,提取出可用于纱线毛羽质量评估的特征指标。通过对纱线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灰度变换、背景处理、图像增强、动态阈值分割、倾斜纠正、图像去噪、图像分割,得到纱线的毛羽图像,并对毛羽图像进行细化处理,从而得到细化后的毛羽图像,以纱线轴线和主干边缘作为参考,选择合适的基准线,对毛羽像素点进行识别判断,统计得到不同长度毛羽的根数。实验表明,图像法测试的结果与目测法的结果最大偏差在5%以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能够提高纱线毛羽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纺纱 纱线毛羽 毛羽提取 背景相减 图像处理 目标识别
下载PDF
背景差法中的阴影消除方法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建波 周剑利 +1 位作者 韩鸿哲 王志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依据视频图像序列中运动目标分割的一种重要方法背景差法的,提出一种新的计算颜色模型,使用该模型能够有效地计算色度差,解决了背景中光照亮度渐变和背景物体移动等问题,从而解决了运动物体的阴影消除问题。利用该方案实现了人体检测系... 依据视频图像序列中运动目标分割的一种重要方法背景差法的,提出一种新的计算颜色模型,使用该模型能够有效地计算色度差,解决了背景中光照亮度渐变和背景物体移动等问题,从而解决了运动物体的阴影消除问题。利用该方案实现了人体检测系统,并对该检测系统在室内和室外进行了多组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新的阴影消除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差 颜色模型 图像分割 计算机视觉
下载PDF
基于FPGA的实时X线医学图像处理系统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辉 夏明新 +1 位作者 焦戬 胡广书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X线图像的实时处理要求系统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吞吐能力。本研究介绍了一套基于FPGA的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对输入的X线图像进行多种实时处理,包括回归滤波、数字减影、基于7×7模板的图像增强以及基于双三次插值的图像缩放等,... X线图像的实时处理要求系统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吞吐能力。本研究介绍了一套基于FPGA的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对输入的X线图像进行多种实时处理,包括回归滤波、数字减影、基于7×7模板的图像增强以及基于双三次插值的图像缩放等,并生成多种接口的显示图像。该系统可以应用于透视和血管减影造影等多种场合。由于采用高度集成的FPGA器件,整个系统功能强大,结构小巧紧凑。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以初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图像处理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数字减影 图像增强 图像插值
下载PDF
基于图像特征配准的数字血管减影算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宗恒 李炜 +1 位作者 曹津升 倪重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3期169-171,共3页
数字减影血管成象(DSA)是一种在医学诊断以及介入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能源能量的波动、设备噪声、病人移动、器官蠕动等,通常的数字减影结果常常出现伪影。伪影消除问题成为数字减影技术中的难点,也是引起关注的... 数字减影血管成象(DSA)是一种在医学诊断以及介入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能源能量的波动、设备噪声、病人移动、器官蠕动等,通常的数字减影结果常常出现伪影。伪影消除问题成为数字减影技术中的难点,也是引起关注的热点。文章提出了消除伪影的一套新的算法———基于图像局部特征消除伪影。包括建立排除模板、控制点判定准则与方法、位移向量优化、配准方法等。该方法已用VC编制成软件,并且装备数字化X-射线装置,在计算机试验及临床实验中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减影算法 图像特征配准 医学诊断 计算机
下载PDF
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显存 葛彦彦 +2 位作者 孙有伟 于斌超 刘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6-509,共4页
目的比较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重建技术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重建方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患者,均行旋转脑血... 目的比较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重建技术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重建方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患者,均行旋转脑血管造影检查,分别采用非减影、DSA减影两种方式进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技术对动脉瘤检出情况、图像质量及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7例采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的SAH患者检出动脉瘤33枚,假阳性2例;3D-DSA检出动脉瘤33枚,无假阳性病例,两者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5,P>0.05)。19例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3D-DA检出瘤体残留3例,3D-DSA检出瘤体残留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9,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诊疗中,3D-DA、3D-DSA均可以很好地检出动脉瘤并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在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介入术后随访中,3D-DSA能显示更多细小的血管信息,对术后残留动脉瘤的检测具有更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DSA测量技术误差与控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宗恩 任晓萍 +1 位作者 杭鹏 张先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94-1097,共4页
目的探讨DSA测量技术误差的产生与控制。方法在GE公司生产的Advantx LCVPlus DSA机上测得数据。将显示屏分为中央区、中间区及边远区3个区带,对不同大小定标在不同检查床高度及不同点光源与增强器高度(SID)条件下,测量标的(人民币5角硬... 目的探讨DSA测量技术误差的产生与控制。方法在GE公司生产的Advantx LCVPlus DSA机上测得数据。将显示屏分为中央区、中间区及边远区3个区带,对不同大小定标在不同检查床高度及不同点光源与增强器高度(SID)条件下,测量标的(人民币5角硬币)的放大、缩小情况。结果随着标的外移,由中央区到边远区标的逐渐放大,且纵向放大比横向放大显著。不同的定标对比,硬币(直径20.4mm)和钢球(直径7.7mm)测量相同标的结果相差较小,而导管(4F)定标有显著的低估实物倾向。同区带同轴向测量,测量误差控制在1.0%~-2.5%之间。结论将显示屏划分为中央区、中间区及边远区将有助于介入医师对测量误差的控制。以定标物的横向做定标来测量标的较为准确,同区带同轴向测量误差控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测量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DSA测量 误差控制 技术误差 Advantx 中央区 GE公司 PLUS
原文传递
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建新 沈永榕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7年第12期62-63,共2页
目的:介绍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常规数字摄影与双能量减影摄影的具体临床应用。结果: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较常规数字摄影提高了对肺小结节、肺内钙化、泌尿系结石、心脏冠脉钙化和... 目的:介绍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常规数字摄影与双能量减影摄影的具体临床应用。结果: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较常规数字摄影提高了对肺小结节、肺内钙化、泌尿系结石、心脏冠脉钙化和瓣膜钙化等的检出率、敏感度和准确性。结论: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比常规X线数字摄影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减影 减影影像
下载PDF
图像减影技术在自动报靶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袁莉茹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70-372,共3页
弹点分割一直是自动报靶系统的关健技术之一,所提出的减影技术不仅方法简单,而且能大大简化弹点的分割过程,使系统的工作效率明显地提高。
关键词 自动报靶系统 图像减影 图像分割
下载PDF
一种基于边缘检测的运动目标检测新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扬 郑丽娜 但丽林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4年第3期70-74,共5页
基于帧间差分变化检测,运用多尺度形态梯度算子进行边缘检测,提出并实现了一种运动目标检测新方法。这种检测方法算法简单、运算量小,而且只使用了头两帧的信息,适合于实时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押此方法能有效地检测出运动目标。
关键词 边缘检测 运动目标检测 形态梯度 变化检测 多尺度 算法 运算量 实时应用 差分 实验结果
下载PDF
一种基于减影技术的纸靶重孔识别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倪晋平 张为防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2-16,共5页
为了提高纸靶重孔的测量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减影技术的重孔识别方法.采用后一靶面图像减去前一靶面图像,得到带有当前部分弹孔信息图像.采用区域重心法求出目标区域重心位置,由此重心位置求出遮挡弹孔中心位置,从而识别出重... 为了提高纸靶重孔的测量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减影技术的重孔识别方法.采用后一靶面图像减去前一靶面图像,得到带有当前部分弹孔信息图像.采用区域重心法求出目标区域重心位置,由此重心位置求出遮挡弹孔中心位置,从而识别出重孔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出重合面积在5%~95%之间的重孔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孔 减影 图像处理 自动报靶
下载PDF
混凝土CT图像的几何校正 被引量:7
19
作者 丁卫华 雷曼 郭锐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2年第2期255-261,共7页
细观裂纹是混凝土CT研究的主要对象。直观地观察混凝土灰度CT图像细观裂纹的产生和变化有一定困难,需要根据差值CT图像的方法对其进行增强处理。发现差值图像存在阴阳环现象,因此在进行差值运算前首先需进行图像校正,包括整体平移校正... 细观裂纹是混凝土CT研究的主要对象。直观地观察混凝土灰度CT图像细观裂纹的产生和变化有一定困难,需要根据差值CT图像的方法对其进行增强处理。发现差值图像存在阴阳环现象,因此在进行差值运算前首先需进行图像校正,包括整体平移校正、整体几何校正和感兴趣区域校正三种方法,感兴趣区域校正的差值图像最客观。本文提出了有效地提取混凝土CT图像内细观裂纹信息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CT 差值图像 几何校正
下载PDF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匹配蒙片去骨法对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减影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姜雪 李王佳 +3 位作者 郭浩明 郑婉琳 张艳 吕发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在正常人头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减影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正常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其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记录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总减影时间,并从血管的显示、杂质的干扰等方面对减影后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图进行质量评价。比较2个工作站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图像等级。结果 VCTDSA法和MMBE法的总减影时间分别为(355.29±64.87)s、(93.04±16.9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手动减影后的整体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73.33%,22/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下切上视图的图像质量,VCTDSA法最多为Ⅰ级(60.00%,18/30),MMBE法最多为Ⅲ级(66.67%,20/30)。总体图像质量,两种方法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名受试者采用两种减影技术各获得300张最大密度投影图,其中采用VCTDSA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52张、13张、8张和27张,采用MMBE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图像数分别为248张、31张、13张和8张,两者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5,P=0.002)。结论MMBE法较VCTDSA法对头颈CTA的减影后处理更节约时间,VCTDSA对头颈CTA显示更好,可作为优先选择,两种减影方法的最大密度投影图均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