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自我遮蔽的诗法--论严羽的诗法观念及其诗学史意义
1
作者 吴晨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9,共8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大量的篇幅讲授诗法,他提出在写诗前就要先熟读熟参,在下笔时也很注重具体的声律、结构与修辞方法。在论述诗法时,严羽大多采取了从反面出发的言说方式,而较少从正面立论。这既与他对时人诗法的强烈批评息息相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大量的篇幅讲授诗法,他提出在写诗前就要先熟读熟参,在下笔时也很注重具体的声律、结构与修辞方法。在论述诗法时,严羽大多采取了从反面出发的言说方式,而较少从正面立论。这既与他对时人诗法的强烈批评息息相关,更隐含着其诗学理论中妙悟与诗法的内在矛盾。该矛盾的产生,源自诗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混淆。对看似无法的妙悟的崇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诗法的自我遮蔽。严羽为此把诗法排除出诗学“第一义”范畴的做法,虽然指明了重视诗歌旨趣的道路,但也是后世轻视诗法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严羽 诗法 妙悟 中国诗学
下载PDF
“妙悟”、“直觉”的互释性问题——兼谈严羽与西方诗学的可比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绍瑾 邓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95,共7页
作为中文语词,“妙悟”与“直觉”不论从意义上还是从构成上都具有相似性。中国人以“直觉”对译西方的“intuition”似乎暗示了二者具有可沟通、可互释的广阔空间,现代学者在阐释“妙悟”和传译“直觉”时就展现了这一过程。分别以这... 作为中文语词,“妙悟”与“直觉”不论从意义上还是从构成上都具有相似性。中国人以“直觉”对译西方的“intuition”似乎暗示了二者具有可沟通、可互释的广阔空间,现代学者在阐释“妙悟”和传译“直觉”时就展现了这一过程。分别以这两个范畴为基石的严羽、克罗齐美学之间,就其整体意义和具体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比性 “妙悟” “直觉” 严羽 西方诗学 中国
下载PDF
从“直寻”到“妙悟”的理论背景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马荣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51-57,共7页
钟嵘《诗品》中提出"直寻"说,影响深远;严羽的《沧浪诗话》则以"妙悟"说为后人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从"直寻"到"妙悟"诗学理论背景。
关键词 钟嵘 严羽 直寻 妙悟
下载PDF
南宋诗悟观的三个维度
4
作者 高文强 杨森旺 《长江学术》 CSSCI 2022年第2期45-53,共9页
宋代诗禅互动频繁,“以禅喻诗”更是成为南宋诗坛颇具代表性的诗学现象。“悟”作为导向成佛的境界判定,其所具备的习得性、持有性与超越性在南宋时期被系统地引入诗学领域,从而形成以“遍参”“妙悟”与“圆境”为要领的禅化诗悟观。... 宋代诗禅互动频繁,“以禅喻诗”更是成为南宋诗坛颇具代表性的诗学现象。“悟”作为导向成佛的境界判定,其所具备的习得性、持有性与超越性在南宋时期被系统地引入诗学领域,从而形成以“遍参”“妙悟”与“圆境”为要领的禅化诗悟观。遍参立足于诗歌创作的操作性,要求主体以经典所具备的活句为参照,通过对“句中眼”的把握来促成个人创作状态由迷向悟的转变。“高识”“正体”与“兴趣”是妙悟的基本内涵,三者的统一可以将与诗有关的体制法度因素内化为自性之所显,进而确保诗家“第一义”的不落。圆境则是妙悟之后诗歌超越悟执的一种理想状态,因其具有“韵味”“镕融”“流转”等属性而较难达成。总之,“遍参”“妙悟”与“圆境”三者实为一体,代表了南宋诗悟观由浅入深、由隔历至融通的三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遍参 妙悟 圆境 “以禅喻诗” 南宋 诗悟观
下载PDF
妙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5
作者 靳义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2期64-66,共3页
“妙悟”是在中外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诗学话语。妙悟思维是不凭借理性思考而对表现对象的直觉把握和瞬间顿悟;妙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 “妙悟”是在中外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诗学话语。妙悟思维是不凭借理性思考而对表现对象的直觉把握和瞬间顿悟;妙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是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整体思维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悟 直觉性 不可言说性 整体思维
下载PDF
“神韵说”的渊源
6
作者 金景芝 卢萌 《集宁师专学报》 2010年第2期18-22,共5页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 滋味 韵味 妙悟
下载PDF
见机而耐性,妙悟生光明——“妙悟”说在中国佛教文学中的发展历程
7
作者 董德英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41-45,共5页
"妙悟"本为佛典用语,在中国佛教文学中应用广泛,许多作品体现了"妙悟"内涵。"妙悟"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与禅宗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梳理"妙悟"如何借用到中国佛教文学,又如何被接... "妙悟"本为佛典用语,在中国佛教文学中应用广泛,许多作品体现了"妙悟"内涵。"妙悟"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与禅宗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梳理"妙悟"如何借用到中国佛教文学,又如何被接受并融入中国儒释道等多重思想,最终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诗学范畴,并对"妙悟"在佛教文学中的发展进行脉络打通,参前观后,一以贯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妙悟"说的时空发展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学 妙悟 禅宗思想
下载PDF
论《沧浪诗话》中“兴趣”与“妙悟”的美学内涵
8
作者 张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0-24,共5页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核心美学范畴是"兴趣"和"妙悟"。"兴趣"要求诗人抒发真情实感,情感无迹可求。"妙悟"是经过构思冥想产生的一种奇妙的感悟,要...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核心美学范畴是"兴趣"和"妙悟"。"兴趣"要求诗人抒发真情实感,情感无迹可求。"妙悟"是经过构思冥想产生的一种奇妙的感悟,要求自然顿悟和追求意境。"兴趣"是"妙悟"的对象,"妙悟"是达到"兴趣"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美学内涵 “兴趣” “妙悟”
下载PDF
《沧浪诗话》“本色”涵义考辨
9
作者 冯春祥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3年第1期244-263,共20页
《沧浪诗话》“本色”一词的语源,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以及同时期稍后与宋代的中国文学观念;此外,大约也有着儒学的背景。为准确把握《沧浪诗话》“本色”的涵义,须理清两个关系:一为“本色”与“悟”及“妙悟”的关系,认... 《沧浪诗话》“本色”一词的语源,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以及同时期稍后与宋代的中国文学观念;此外,大约也有着儒学的背景。为准确把握《沧浪诗话》“本色”的涵义,须理清两个关系:一为“本色”与“悟”及“妙悟”的关系,认识到“悟”与“妙悟”存在不小的差别,“本色”与“妙悟”并不构成完全对应关系,诗之“本色”需要作者之“悟”以获得;一为“本色”与“当行”的关系,认识到二者涵义接近,皆既包括“悟”这一抽象内涵,又存在诗法层面去除“五俗”这样的具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本色 汉译佛经 妙悟 当行
原文传递
论指挥美学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升华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波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指挥艺术联系起来,运用东方传统美学理念去思考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将指挥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及指挥技法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去提炼,以期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挥表演艺术风格。
关键词 指挥表演特征 道法自然 心乐一元 直觉妙悟 中和之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