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现实技术辅助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术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孙博宇 宋燕飞 +1 位作者 吴子睿 孙国柱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651-655,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辅助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76例接受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AR辅助骨瓣成型分为AR组(40...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辅助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76例接受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AR辅助骨瓣成型分为AR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AR组应用3D Slicer软件重建包括横窦和乙状窦等结构在内的3D影像学模型,应用AR技术在头皮标记横窦和乙状窦走形,并定位关键孔,完成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对照组则根据影像学结果凭经验完成骨瓣成型。结果AR组患者均成功重建3D影像学模型,并应用AR技术顺利辅助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与对照组比较,AR组开颅时间缩短,骨窗面积减少,关建孔定位更准确。出血量、静脉窦损伤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也优于对照组。结论AR技术能够准确辅助标定横窦和乙状窦走形,精准定位关键孔,对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实现开颅微创化、精准化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技术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 被引量:3
2
作者 常书锋 杨波 +5 位作者 郑鲁 付战胜 杨万敬 黄晓峰 王俊善 刘昌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6-650,共5页
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 5~3. ... 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 5~3. 0 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摄片。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3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的特点,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及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岩裂 桥脑裂 桥小脑角区肿瘤 微血管减压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常书锋 杨波 +5 位作者 郑鲁 刘昌 王俊善 付战胜 杨万敬 黄晓峰 《临床医药实践》 2017年第7期488-491,共4页
目的:评估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和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评估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和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其中136例完全减压,12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例,明显减轻1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3例,脑脊漏1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小脑桥脑裂 微血管减压 面肌痉挛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施辉 周辉 +1 位作者 颜世为 李爱民 《临床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桥小脑角周围区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手术入路定位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依据。方法观察并测量10例20侧干性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应用福尔马林液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 目的通过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桥小脑角周围区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该手术入路定位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依据。方法观察并测量10例20侧干性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应用福尔马林液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①锁孔位置为取耳后4 cm以星点为上点垂直纵行切口3.0 cm^4.0 cm。星点后下方骨孔直径2.0 cm^3.0 cm,可以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②该锁孔入路虽然通道窄小,但辐射范围夹角最大可达37.5°,可达中上斜坡。结论熟悉桥小脑角区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就能准确到达解剖目标,有助于在提高肿瘤全切除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减小创伤。不适用于直径>4.5 cm的实质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不能显露内听道全程是该入路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