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辅以黏膜下注射对轻中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1
作者 谢刚 苏其玲 +2 位作者 罗美清 吴晓薇 罗金娥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10期2129-2133,共5页
目的:探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辅以黏膜下注射对轻中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20例轻中度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单纯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辅以黏膜下注射治疗的6... 目的:探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辅以黏膜下注射对轻中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20例轻中度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单纯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辅以黏膜下注射治疗的60例患者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0%,经治疗后两组治疗积分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后,实验组便血与肛门不适程度等症状积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5);实验组没有出现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率为1.67%,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痔是一种特殊的痔疮病症,手术是此病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应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辅以黏膜下注射治疗办法,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 黏膜下注射 混合痔
下载PDF
内镜黏膜冷切除术和热切除术在结直肠6~10 mm无蒂息肉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威 胡学军 +6 位作者 姚平 沈明 钟晓峰 邱全兴 汤瑜 花海兵 李全林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6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后内镜黏膜冷切除术和黏膜热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直径6~10 mm无蒂息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结直肠无蒂息肉(6~10 mm)拟行内镜切除的110例患者,共131枚息肉,随机分为冷切除组...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后内镜黏膜冷切除术和黏膜热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直径6~10 mm无蒂息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结直肠无蒂息肉(6~10 mm)拟行内镜切除的110例患者,共131枚息肉,随机分为冷切除组和热切除组。所有患者均于术中采用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进行黏膜下注射。分析2组患者病变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出血或穿孔及术后1个月内迟发性出血或穿孔)及术后半年内息肉残留或复发率。结果:冷切除组55例患者,共62枚息肉,热切除组55例,共69枚息肉。2组息肉大小、位置、内镜形态和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较热切除组明显缩短[(2.2±1.1)min vs(3.6±1.4)min,P<0.001]。冷切除组息肉完整切除率为95.2%,热切除组息肉完整切除率为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冷切除组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1例;热切除组术中出血2例,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2组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75)。术后半年复查肠镜,无息肉残留或复发。结论:黏膜下注射后内镜黏膜冷切除术是传统冷切除术的有效改良,可作为结直肠6~10 mm无蒂息肉的有效切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冷切除术 内镜黏膜热切除术 黏膜下注射 结直肠无蒂息肉
下载PDF
无痛内镜下冷切除术在老年患者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5
3
作者 杜鑫 杨永俊 邸军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8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冷切除术在老年患者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开封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肠镜检查,发现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且直径在5~9 mm的12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冷切除术在老年患者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开封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肠镜检查,发现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且直径在5~9 mm的12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64)和对照组(n=60)。研究组应用圈套器对息肉行冷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黏膜下注射使息肉抬举后,应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息肉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费用。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费用较对照组少,术后并发腹胀的情况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例数、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腹痛和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内镜下应用圈套器对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行冷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费用低,且避免了高频电对周围正常黏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切除术 黏膜下注射 老年患者 5~9 mm 扁平无蒂 结直肠息肉
下载PDF
Solutions for submucosal injection: What to choose and how to do it 被引量:16
4
作者 Rui Castro Diogo Libanio +1 位作者 Inês Pita Mário Dinis-Ribeir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7期777-788,共12页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gained more import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early cancers. These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can be di...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gained more import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early cancers. These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can be divided in 3 major groups: snare polipectomy,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The use of submucosal injec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majority of EMR technique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SD,whereas during polipectomy it is not crucial in most cases except to prevent bleeding in large polyps and/or those with large stalks as an alternative to mechanical methods. Injection provides a lifting up effect of the lesion separating it from the muscular layer, thereby reducing thermal injury and the risk of perforation and bleeding while also facilitating en-bloc resection by improving technical feasibility. With this work, we aim to review the most common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bmucosal injection in each one of them. For that, we present som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ubmucosal injection solut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 also discuss, based on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and our own experience, how and when to preform submucosal injection, depending on lesions features and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 that′s being used, to assure complete resection and to prevent associated adverse events. Finally, we also present and discuss some new proposed submucosal injection solutions,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and devices that may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therapeutic end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ARE polipectomy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submucosal injection submucosal injection solution
下载PDF
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在食管良性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丁岩冰 王远志 +4 位作者 邓彬 吴健 严志刚 姚光怀 李贵庆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6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单纯内镜下扩张治疗(A组)、内镜下扩张联合单次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治疗(B组)和内镜下扩张联合多频次注射注射曲... 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6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单纯内镜下扩张治疗(A组)、内镜下扩张联合单次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治疗(B组)和内镜下扩张联合多频次注射注射曲安奈德治疗(C组)。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率、持续症状缓解时间、再次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间隔时间、内镜治疗结束后Stooler分级评分。结果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胸痛及反流症状,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未出现严重出血、感染、穿孔及局部组织萎缩坏死等并发症。内镜治疗结束后3组Stooler分级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52周,A组平均持续症状缓解时间及再次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间隔时间分别为(14.4±3.2)周和(18.2±3.7)周,B组分别为(19.3±3.9)周和(24.6±4.2)周,C组分别为(20.2±4.2)周和(26.1±4.5)周,B组和C组均明显长于A组(P〈0.05),B、C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为29.2%(7/24),B组为27.3%(6/22),C组为43.5%(10/23),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良性狭窄采取内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是安全的,多频次注射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食管狭窄 黏膜下注射
原文传递
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息肉残端钛夹夹闭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蔡晓兵 吴俊超 +3 位作者 谭礼让 谢天维 曾越栋 王红梅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651-1653,共3页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息肉残端钛夹夹闭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为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6月期间平昌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息肉残端钛夹夹闭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为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6月期间平昌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术,观察组采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息肉残端钛夹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餐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息肉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5.0±4.1)m L,少于对照组的(8.1±4.7)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和术后首次进餐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血发生率对照组为12.0%,观察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息肉复发率分别为8.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个月时,息肉复发率观察组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刀息肉切除、息肉残端钛夹夹闭治疗消化道息肉疗效肯定,有助于减少出血,降低息肉远期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注射 肾上腺素 高频电刀 息肉残端钛夹封闭 消化道息肉 息肉切除术
下载PDF
氩气刀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羡屏 周旋光 陈清荣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年第12期721-723,共3页
目的探讨氩气刀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肉猪的新鲜乙状结肠30份,每份均设立实验组(黏膜下注射后氩气烧灼)和对照组(直接氩气烧灼),烧灼后病理组织学观察猪结肠壁各层损伤情况并行组间对比分析。另选择10... 目的探讨氩气刀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肉猪的新鲜乙状结肠30份,每份均设立实验组(黏膜下注射后氩气烧灼)和对照组(直接氩气烧灼),烧灼后病理组织学观察猪结肠壁各层损伤情况并行组间对比分析。另选择10例结肠广基息肉患者(息肉直径1~2cm,厚度在3mm以内),均分成观察组(黏膜下注射后氩气烧灼)和对照组(直接氩气烧灼),烧灼后超声内镜观察人结肠壁各层损伤情况。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对照组损伤猪结肠固有肌层5份、黏膜下层25份(上1/34份、中1/312份、下1/39份),实验组损伤猪结肠黏膜下层26份(上1/322份、中1/34份)、黏膜肌层4份,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内镜观察显示:对照组人结肠黏膜层与黏膜下层融合、层次不清,局部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边缘毛糙、不规则;观察组人结肠1、2层边缘稍毛糙模糊,其余各层层次界限清晰。结论黏膜下注射对氩气刀烧灼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结肠息肉患者氩气刀治疗发生穿孔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内镜治疗 氩离子凝固术 黏膜下注射
原文传递
冷圈套联合黏膜下注射对结直肠(微)小息肉的完整切除率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娇 王雯 +5 位作者 李达周 叶舟 许斌斌 徐桂林 洪东贵 曾茹娇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肠镜下切除的结直肠息肉绝大多数为微小息肉(≤5 mm)或小息肉(6~10 mm),对于此类息肉的最佳切除方法目前缺乏统一指南。本研究旨在探究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直肠息肉(直径≤10 mm)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前... 目的肠镜下切除的结直肠息肉绝大多数为微小息肉(≤5 mm)或小息肉(6~10 mm),对于此类息肉的最佳切除方法目前缺乏统一指南。本研究旨在探究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直肠息肉(直径≤10 mm)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直径≤10 mm)的30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1∶1随机分配接受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联合黏膜下注射(CSPI)或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治疗。其中CSPI组在切除息肉之前先进行黏膜下注射,再行息肉切除,而CSP组则套取息肉后直接切除,然后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引导下对息肉切除部位底部及侧切缘活检2~3块,用于病理组织学评估切除完整率。术中记录息肉切除时间、息肉回收情况和并发症。结果纳入研究的300例患者,CSPI组(n=150)和CSP组(n=150)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7.7 mm和6.7 mm。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及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分型在组间均衡。CSPI与CSP相比完全切除率为96.7%vs 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息肉均回收,其中9例CSP患者出现术中出血,CSPI组无术中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尽管CSPI较单纯采用冷圈套的治疗时间长,但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息肉切除术,尤其对于6~10 mm息肉其全切除率高达98.9%,并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冷圈套息肉切除术 黏膜下注射 全切除率 并发症
原文传递
EMR/ESD中黏膜下注射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吕历 高燕 《医学综述》 2011年第22期3476-3478,共3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使用黏膜下注射让黏膜隆起便于切除,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EMR/ESD的并发症。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EMR/...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使用黏膜下注射让黏膜隆起便于切除,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EMR/ESD的并发症。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EMR/ESD的技术也在不段完善和提高。现从EMR/ESD的发展对一些新型的黏膜下注射材料进行归纳与阐述,以便寻找理想的黏膜下注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黏膜下注射 保护性黏膜下水垫 透明质酸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黏膜下注射液加用肾上腺素的必要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蔡贤黎 李全林 +3 位作者 徐美东 周平红 姚礼庆 王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黏膜下注射液加用肾上腺素的必要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间,接受ESD切除治疗且直径≥2em的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n=54)和对照组(n=47),试验组使用生...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黏膜下注射液加用肾上腺素的必要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间,接受ESD切除治疗且直径≥2em的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n=54)和对照组(n=47),试验组使用生理盐水+靛胭脂混合溶液进行黏膜下注射,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靛胭脂+肾上腺素混合溶液进行黏膜下注射,对比分析2组手术完成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变均于ESD术中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无肿瘤累及,平均手术时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9.4±22.0)min和(41.5±18.7)min,2组在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术中穿孔和术后迟发性穿孔。试验组术中发生少量出血39例、中量出血15例,对照组术中发生少量出血34例、中量出血12例、大量出血1例,2组术中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1例直肠病变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迟发性出血,对照组无术后迟发性出血,2组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运用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时,黏膜下注射液中不加用肾上腺素也能达到与加用肾上腺素相同的效果,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穿孔 .肾上腺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黏膜下注射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 between epinephrine and saline submucosal injection for large colon polyps by conventional polypectom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multicenter study 被引量:9
11
作者 Suck-Ho Lee Il-Kwun Chung +15 位作者 Sun-Joo Kim Jin-Oh Kim Bong-Min Ko Won-Ho Kim Hyun-Soo Kim Dong-IL Park Hyo-Jong Kim Jeong-Sik Byeon Suk-Kyun Yang Byeong Ik Jang Sung-Ae Jung Yoon-Tae Jeen Jai-Hyun Choi Hwang Choi Dong-Soo Han Jae Suk So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1期2973-2977,共5页
AIM: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rophylactic submucosal saline-epinephrine injection and saline injection alone for large colon polyps by conventional polypectomy. METHODS:A prospective study was ... AIM: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rophylactic submucosal saline-epinephrine injection and saline injection alone for large colon polyps by conventional polypectomy. METHODS: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July 2003 to July 2004 at 11 tertiary endoscopic centers. Large colon polyps (> 10 mm in diameter) wererandomized to undergo endoscopic polypectomy with submucosal saline-epinephrine injection (epinephrine group) or normal saline injection (saline group). Endoscopic polypectomy was performed by the conventional snare method,and early (< 12 h) and late bleeding complications (12 h-30 d) were observed. RESULTS:A total of 561 polyps in 486 patients were resected by endoscopic polypectomy. Overall,bleeding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7.6% (37/486) of the patients,including 4.9% (12/244) in the epinephrine group,and 10.3% (25/242) in the saline group. Early and late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 (PPB) occurred in 6.6% (32/486) and 1% (5/486) of the patients,respectively,including 4.5% (11/244),0.4% (1/244) in the epinephrine group,and 8.7% (21/242),1.7% (4/242) in the saline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ates of overall,early and late PPB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2 groups. Multivariate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arge size (> 2 cm) and neoplastic polyps were independently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PPB. CONCLUSION:The prophylactic submucosal injection of diluted epinephrine does not appear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advantage over the saline injection alo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 BLEEDING submucosal injection SALINE EPINEPHRINE
下载PDF
经内镜黏膜下注射及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肠巨大息肉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魏尉 王霆宇 李智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3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注射及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结肠巨大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40例为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直径≥2 cm,病理诊断排除恶性肿瘤的结肠巨大息肉,在内镜下先行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用尼龙...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注射及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结肠巨大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40例为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直径≥2 cm,病理诊断排除恶性肿瘤的结肠巨大息肉,在内镜下先行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用尼龙绳套扎于息肉根部,再行高频电凝切除;对照组42例单纯使用高频电切除。观察息肉一次性切除率,术中、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40例息肉均一次性切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穿孔、出血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6~12个月随访原治疗部位无复发,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内镜黏膜下注射及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肠巨大息肉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黏膜下注射 尼龙绳套扎 高频电切除
下载PDF
Liver injury after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 被引量:6
13
作者 Kenichi Yoshikawa Reimi Kawashima +13 位作者 Yuki Hirose Keiko Shibata Takafumi Akasu Noriko Hagiwara Takeharu Yokota Nami Imai Akira Iwaku Go Kobayashi Hirohiko Kobayashi Akiyoshi Kinoshita Nao Fushiya Hiroyuki Kijima Kazuhiko Koike Masayuki Saru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27期5034-5040,共7页
We are reporting a rare case of acute liver injury that developed after an internal hemorrhoid treatment with the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ALTA) regimen. A 41-year-old man developed a fever and liver... We are reporting a rare case of acute liver injury that developed after an internal hemorrhoid treatment with the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ALTA) regimen. A 41-year-old man developed a fever and liver injury after undergoing internal hemorrhoid treatment with a submucosal injection of ALTA with lidocaine. The acute liver injury was classified clinically as hepatocellular and pathologically as cholestastic. We could not classify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High eosinophil and immunoglobulin E levels characterized the injury,and a drug lymphocyte stimulation test was negative on postoperative day 25. Fluid replacement for two weeks after hospitalization improved the liver injury. ALTA therapy involves injecting chemicals into the submucosa,from the rectum to the anus,and this is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a case that developed a severe liver disorder after this treatment; hence,an analysis of future cases as they accumulate is desi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 injection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 therapy Rectal submucosal injection Drug-induced lymphocyte stimulation test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下载PDF
玻璃酸钠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媛 张德庆 +2 位作者 李锐 史冬涛 李岭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O)中使用玻璃酸钠、生理盐水及靛胭脂混合液行黏膜下注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发现胃、食管、结肠病变的233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O)中使用玻璃酸钠、生理盐水及靛胭脂混合液行黏膜下注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发现胃、食管、结肠病变的233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n=173)和对照组(n=50),分别采用不同黏膜下注射液配伍:试验组为玻璃酸钠100mg+生理盐水60mL+O.2%靛胭脂4mL,对照组为生理盐水70mL+O.2%靛胭脂4mL,于病灶范围标记点外用混合液进行黏膜下多点注射,直至病变有效抬举后行ESD。对比两组病灶部位及大小,操作时间,注射液用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ESD切除标本平均直径为(1.9±1.3)cm,略小于对照组的(2.0±1.8)c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病变标记至完成创面处理的平均时间为(59.5±26.7)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8.6±29.0)min(P〈0.05)。试验组黏膜下注射液用量(55.5±31.8)ni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35.1)mL(P〈0.05)。术后试验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1.16%(2/1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0%(6/50,P〈0.05);试验组未出现延迟性穿孔,而对照组有3例(6.00%),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玻璃酸钠、生理盐水和靛胭脂配制的混合液予黏膜下注射后行ESD疗效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黏膜下注射液 玻璃酸钠 疗效
原文传递
类弹性蛋白多肽黏膜下注射在黏膜剥离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明星 郑忠青 +2 位作者 刘文天 刘文革 Ashutosh Chilkoti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7-342,共6页
目的将类弹性蛋白多肽(ELP)作为一种黏膜下注射液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8)。第一组观察不同注射液分离组织的有效性。根据注射不同的注射剂随机分为... 目的将类弹性蛋白多肽(ELP)作为一种黏膜下注射液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8)。第一组观察不同注射液分离组织的有效性。根据注射不同的注射剂随机分为3个亚组(n=6),暴露胃后壁分别黏膜下注射ELP、透明质酸钠(SH)和生理盐水(NS)0.2mL,观察并记录药物注射后0、5、10、30及60min局部黏膜隆起厚度及黏膜表面的改变;第2组观察注射不同注射液后30min黏膜隆起的组织学表现(n=6);第3组观察黏膜下剥离时不同注射液对出血的影响。根据注射不同注射剂随机分为3个亚组(n=6)。给予上述注射剂处理后,用无菌手术刀片完整切除黏膜下注射后形成的隆起部位,测定黏膜切除20min内的出血量。结果注射药物后60min内黏膜隆起厚度比较:ELP组分别与SH和N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ELP维持黏膜隆起厚度明显大于SH和NS;SH与N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SH维持黏膜隆起厚度大于NS。组织学观察ELP注射部位的周围组织中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黏膜切除时的出血量:ELP组、SH组、NS组分别为(854.0±98.9)、(726.3±104.8)和(1144.0±112.4)mg,ELP、SH组分别与N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ELP与SH较NS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结论黏膜下注射ELP后,ELP在黏膜下组织中的弥散明显延缓,在黏膜下形成较持久的液体垫维持黏膜厚度,有利于黏膜组织的剥离切除,并可以减少出血量,因此ELP有可能作为ESD中较为理想的黏膜下注射剂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黏膜下注射 类弹性蛋白多肽
下载PDF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肠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植中敬 江志远 +3 位作者 陈慕维 邵少慰 沓世念 吴登东 《微创医学》 2017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肠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被确诊后直接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前1天接受肠镜下多点黏膜下注射纳米碳示踪剂,次日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肠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被确诊后直接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前1天接受肠镜下多点黏膜下注射纳米碳示踪剂,次日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以纳米碳黑染淋巴结为指导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以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价纳米碳示踪剂黑染淋巴结预测阳性淋巴结的准确性及对阳性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750枚,经病理证实淋巴结阳性患者12例,阳性淋巴结61枚,总检出率8.13%(61/750)。观察组共检出淋巴结869枚,淋巴结阳性患者17例,阳性淋巴结96枚,总检出率为11.05%(96/869)。两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6枚病检阳性淋巴结中被纳米碳黑染的有48枚,黑染率为50.0%(48/96)。纳米碳示踪剂标记黑染淋巴结预测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74.2%。结论术前纳米碳示踪剂标记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对术中淋巴结清扫具有指导意义,能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数量以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纳米碳 黏膜下注射 示踪 检出率
下载PDF
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即刻灌注吡柔比星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兆录 刘镇 +6 位作者 彭传真 綦德柱 彭光平 刘增义 王培耕 栾杰 王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对比吡柔比星(THP)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7例术中给与20mg THP膀胱黏膜下注射;B组29例于手术当天6h内20mgTHP膀胱灌注。观察各组... 目的对比吡柔比星(THP)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7例术中给与20mg THP膀胱黏膜下注射;B组29例于手术当天6h内20mgTHP膀胱灌注。观察各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结果 A组平均随访20.1月,4例复发,复发率14.8%;B组平均随访19.8月,7例复发,复发率24.1%,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见明显的全身性药物反应。结论术中黏膜下注射和术后早期膀胱灌注显著降低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其中术中黏膜下注射优于术后早期灌注,两组之间灌注后副作用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 黏膜下注射 肿瘤复发
下载PDF
内镜引导黏膜下注射药物联合钛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莉莉 谭克文 +4 位作者 张俊文 陈奇 宋仁 代高举 刘锫 《西部医学》 2016年第10期1405-140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内镜引导黏膜下注射药物联合金属钛夹在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16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根据其病情、意愿与经济承受能力分为内镜治疗组(内镜组)及单用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58例,内镜组予以内镜引导黏... 目的探讨经内镜引导黏膜下注射药物联合金属钛夹在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16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根据其病情、意愿与经济承受能力分为内镜治疗组(内镜组)及单用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58例,内镜组予以内镜引导黏膜下注射药物联合金属钛夹治疗,对照组予以内科药物奥美拉唑治疗。治疗后连续观察两组患者在止血的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等结果的差别。结果内镜组患者入院12小时内成功止血45例(77.59%);对照组患者入院12小时内成功止血仅15例(25.86%)。内镜组与对照组相比,止血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镜组患者入院48小时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3.45%);对照组患者入院48小时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转内镜治疗38例(65.51%)经内镜治疗后出血停止33例,转为外科手术治疗5例(8.62%)。内镜组止血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输血量为(998.12±82.72)ml,对照组输血量为(1135.20±96.49)ml,内镜组住院时间平均(10.52±1.68)天,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18.46±1.54)天,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黏膜下注射药物联合金属钛夹对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和成功止血率,减少输血用量、缩短住院时间,是较好的临床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粘膜下注射 金属钛夹
下载PDF
海藻酸钠粘膜下注射粘膜隆起效果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黄颂 韩荣双 +3 位作者 刘明欣 闵丛丛 田字彬 齐兴四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9期1061-1067,共7页
目的本文以粘膜隆起高度及持续时间为指标,以生理盐水(NS)和0.4%的透明质酸钠(SH)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评估注射不同分子量及浓度的海藻酸钠(SA)溶液的粘膜隆起效果,探讨SA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在新鲜... 目的本文以粘膜隆起高度及持续时间为指标,以生理盐水(NS)和0.4%的透明质酸钠(SH)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评估注射不同分子量及浓度的海藻酸钠(SA)溶液的粘膜隆起效果,探讨SA用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在新鲜离体猪胃的粘膜下,注入相同剂量不同分子量和不同浓度的SA溶液,观察并测量各组注射后所致粘膜隆起的高度及随时间的变化;②在活体猪胃中注射分子量为80 KDa、浓度为0.3%的SA溶液以模拟ESD术,观察和比较完整剥离相同大小的粘膜的过程,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离体实验中,注射分子量80 kDa的低浓度SA溶液时与阴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当浓度≥0.3%时,在观察时间内隆起高度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30 min的隆起高度为0.783±0.029 cm,低于0 min的高度1.083±0.104 cm;当SA的分子量为100 kDa、150 KDa和250 KDa,浓度为0.1%~0.5%时,其隆起最佳高度和保持时间与浓度和分子量均无显著依赖性,其隆起最佳高度均在0.7~0.8 cm,保持时间超过30 min,均显著优于NS(P<0.001),与阳性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猪体内实验中,分子量为80 kDa浓度为0.3%的SA溶液、SH溶液均可以明显地隆起粘膜、分离组织,且均保持了良好的粘膜隆起高度及隆起维持时间。在粘膜剥离的过程中,两例ESD术均完整剥离粘膜,未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且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海藻酸钠溶液对粘膜层无损伤作用。结论当SA溶液达到一定分子量及浓度时,粘膜下注射SA溶液可以较好的维持粘膜隆起高度,与SH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有望辅助ESD手术过程中粘膜组织的剥离切除。因此,海藻酸钠为临床中潜在的粘膜下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治 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黏膜下注射液 海藻酸钠
下载PDF
术中粘膜下注射与术后即刻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付水 毕缓 穆中一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992-994,共3页
目的对比探讨术中粘膜下注射与术后即刻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确诊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88例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48例行术中粘膜下注射,对照组40例行术后即刻灌注化疗药物。对所有患者进行2~3年... 目的对比探讨术中粘膜下注射与术后即刻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确诊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88例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48例行术中粘膜下注射,对照组40例行术后即刻灌注化疗药物。对所有患者进行2~3年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抑郁状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结果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SDS和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在浅表性膀胱癌中运用术中粘膜下注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并通过一系列生理作用,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减轻负性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粘膜下注射 术后即刻灌注化疗 浅表性膀胱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