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道路交通环境亚微米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佳琦 吴烨 +3 位作者 宋少洁 郑轩 王悦 郝吉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5,共7页
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8月对北京北四环道路交通环境中亚微米颗粒物(PM1)进行了采样,并对PM1的质量浓度、元素组成及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夏季非灰霾时段PM1日平均浓度为(52.5±29.9)μg·m-3,灰霾时段PM1浓度增加到(154.2±3... 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8月对北京北四环道路交通环境中亚微米颗粒物(PM1)进行了采样,并对PM1的质量浓度、元素组成及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夏季非灰霾时段PM1日平均浓度为(52.5±29.9)μg·m-3,灰霾时段PM1浓度增加到(154.2±36.3)μg·m-3;冬季非灰霾时段PM1日均浓度为(59.6±32.5)μg·m-3.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对颗粒物中元素进行分析,共得到Na、Mg、Al、Si、P、S、Cl、K、Ca、Ti、V、Cr、Mn、Fe、Ni、Cu、Zn、As、Cd、Ba和Pb等21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其中S、Cl、K、Na、Si、Zn、Fe和Ca等8种元素含量较高,占测试元素质量浓度90%以上.污染元素浓度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S元素浓度较高,冬季As、Cl、K、Pb、Mn、V、Cd和P等元素浓度较高.应用富集因子法发现,PM1相对PM2.5能够更好地反映人为源的元素污染特征.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PM1的3个元素浓度贡献主成分因子:因子1反映燃煤、交通源排放和生物质燃烧,因子2反映道路及建筑扬尘贡献,因子3反映机动车排放和工业排放.因子1和因子3之和的夏季和冬季贡献比例分别高达46.8%和68.3%,表明来自机动车、燃煤、生物质燃烧等重要人为源对道路交通环境PM1浓度的贡献显著高于其他来源.灰霾期间S、As、Pb等污染元素浓度明显高于非灰霾期间,地壳元素在灰霾期间无明显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物 交通环境 元素特征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南京夏季大气有机气溶胶老化过程在线观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运江 汤莉莉 +5 位作者 王壮 于红霞 张祥志 周宏仓 陈杨 江蓉馨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54-1664,共11页
大气有机气溶胶(OA)老化过程的在线观测是气溶胶化学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应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南京夏季城区大气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组分进行在线连续观测,并利用ACSM观测出的特征碎片离子,即f44(m... 大气有机气溶胶(OA)老化过程的在线观测是气溶胶化学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应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南京夏季城区大气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组分进行在线连续观测,并利用ACSM观测出的特征碎片离子,即f44(m/z 44与总OA的质谱信号之比)与f57(m/z 57与总OA的质谱信号之比)间的函数关系(f44 vs f57)及变化规律来动态估计大气中烃类有机气溶胶(HOA)的老化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R-PM1平均质量浓度为19.87±8.46μg m-3,其中OA占比最大(51.8%),且OA中氧化态有机气溶胶(OOA)的贡献较大(72%±0.14%).OOA,Ox(Ox=O3+NO2)的质量浓度与OOA/ΔCO(ΔCO是去除CO背景值后的质量浓度)呈相似的日变化规律,表明OOA的生成过程主要受大气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在f44 vs f57中,OOA/ΔCO和Ox质量浓度随f44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而HOA/ΔCO和HOA/OA的大小随f44的增大逐渐减小.这些特征反映出HOA通过光化学反应作用逐渐向OOA转化的过程.此外,利用f57的变化规律估算大气中HOA所需的老化时间约为5~10 h.本文为外场观测中动态长期地研究大气气溶胶的老化进程及其寿命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细颗粒物 有机气溶胶 来源 老化过程 ACSM
原文传递
特应性皮炎对生命早期颗粒物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关联的效应修饰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浩然 张玲 +1 位作者 张云权 吴传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0-838,共9页
本研究评估特应性皮炎在颗粒物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关联中的效应修饰作用。采用横断面研究的设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7个城市的幼儿园收集了共计28408名3~6岁学龄前儿童有关过敏性鼻炎和特... 本研究评估特应性皮炎在颗粒物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关联中的效应修饰作用。采用横断面研究的设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7个城市的幼儿园收集了共计28408名3~6岁学龄前儿童有关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的信息。运用一种成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时空模型以1 km的空间分辨率水平估算不同城市儿童生命早期、孕期和出生后第1年PM_(1)、PM_(2.5)和PM_(10)暴露水平。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和暴露反应关系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估特应性皮炎作为效应修饰因子是否会改变不同粒径颗粒物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显示,在28408名儿童中,男孩为14803名(52.1%),女孩为13605名(47.9%);年龄范围是3.1~6.8岁、(4.9±0.9)岁,其中患过敏性鼻炎的儿童为3586名(12.6%)。在总人群中,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的儿童为17832名(62.8%),父母有过敏史的为769名(2.7%)。母亲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儿童为21548名(75.9%)。有被动吸烟暴露的儿童为7338名(29.6%)。生命早期PM_(1)(9.8μg/m^(3))、PM_(2.5)(14.9μg/m^(3))和PM_(10)(37.7μg/m^(3))每增加一个四分位区间(IQR)浓度,儿童过敏性鼻炎调整后的OR值在特应性皮炎儿童中高于无特应性皮炎儿童中对应的OR值[PM_(1):OR=1.45,95%CI(1.26,1.66)vs.OR=1.33,95%CI(1.20,1.47);PM_(2.5):OR=1.38,95%CI(1.23,1.56)vs.OR=1.32,95%CI(1.21,1.45);PM_(10):OR=1.56,95%CI(1.31,1.86)vs.OR=1.46,95%CI(1.28,1.67)]。特应性皮炎与不同粒径PM暴露对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交互作用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Z值=19.4,交互作用P值均<0.001)。在孕期和出生后第1年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且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与logistic回归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作为过敏性疾病进程重要环节的特应性皮炎可能会修饰大气颗粒物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的关联。提示患特应性皮炎的儿童更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物 细颗粒物 特应性皮炎 过敏性鼻炎 效应修饰作用
原文传递
酸化蒸发法对亚微米细颗粒物团聚和脱除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锦萍 熊英莹 +2 位作者 宋婷婷 赵超群 胡飞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4-232,共9页
为了更好地反映燃煤粉尘的脱除效果,通过烟气温湿酸灰耦合试验台,采用酸化蒸发法,测试了模拟烟气在降温过程中耦合增湿、酸化及改变飞灰颗粒物浓度的不同工况下,除尘前后模拟烟气中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及粒径的变化,进行了亚微米细颗粒物... 为了更好地反映燃煤粉尘的脱除效果,通过烟气温湿酸灰耦合试验台,采用酸化蒸发法,测试了模拟烟气在降温过程中耦合增湿、酸化及改变飞灰颗粒物浓度的不同工况下,除尘前后模拟烟气中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及粒径的变化,进行了亚微米细颗粒物的团聚及脱除性能试验研究。将绝对湿度4.20%、飞灰颗粒物质量浓度72.362μg/m^(3)、温度120℃的模拟烟气,降温冷凝到极限80℃工况的过程中,调节烟气湿度、酸度、飞灰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为8.90%、4.183×10^(-6)、385.27μg/m^(3)的最佳工况下,亚微米细颗粒物体积分布平均粒径由20.370μm团聚为51.355μm;经脱除后,脱除效率达到99.63%,个数分布平均粒径由1.769μm减小至0.869μm,亚微米细颗粒物有效脱除。试验结果表明,烟气的温湿酸灰耦合蒸发,改善了飞灰颗粒物对雾化液滴的吸附,增强了亚微米细颗粒物间的相互黏附,加剧了亚微米细颗粒物的团聚,形成了被除尘器高效捕捉的团聚体粒径,促进了亚微米细颗粒物的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蒸发 团聚 脱除 亚微米细颗粒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