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社区治理——从威权式治理到参与式治理的转型 被引量:68
1
作者 周庆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7,159,共10页
中国社区是国家体制延伸的一部分,不是具有主体性的整体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社区治理是威权式治理,表现为高度的政治化与行政化的特征。从威权式治理向参与式治理转型是社区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但社区治理转型问题首先是一个有关主体性... 中国社区是国家体制延伸的一部分,不是具有主体性的整体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社区治理是威权式治理,表现为高度的政治化与行政化的特征。从威权式治理向参与式治理转型是社区治理转型的发展方向,但社区治理转型问题首先是一个有关主体性社会的建构问题,或者说祛除社会对国家权力的依附性之后,才有参与式社区治理的转型。从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现状看,地方不断推出的所谓创新或模式,基于的是旧体制逻辑,是国家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延续、巩固和强化,滞后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中国社区治理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致力于新旧体制的交替,致力于现代社区治理体制的转型,而不是将现代社区治理建设的价值目标理解为加强威权式管理和提高行政效率,因袭和强化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制度功能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区治理转型 主体性社会 社区自治
下载PDF
刑法中的客观不法与主观不法——由故意的体系地位说起 被引量:57
2
作者 劳东燕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87,共23页
故意在犯罪构造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与不法论上的主客观之争相关。当故意作为罪责要素时,对应的是客观不法论;当故意成为构成要件要素时,则表征着主观不法论的兴起。客观归责理论的出现,为客观不法论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但它并未触动主观不... 故意在犯罪构造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与不法论上的主客观之争相关。当故意作为罪责要素时,对应的是客观不法论;当故意成为构成要件要素时,则表征着主观不法论的兴起。客观归责理论的出现,为客观不法论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但它并未触动主观不法论的核心范围。目的主义代表的主观不法论与客观归责理论代表的客观不法论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有必要摆脱概念式思维,从类型思维的角度对刑法中的不法论展开解读。目的主义与客观归责理论各自跟意志归责与规范归责相呼应;故意作为犯属于主观不法的类型,过失犯与不作为犯则应归入客观不法的类型。刑法中不法论的类型化发展,是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体系日益趋向以一般预防为主导的结果。梳理与考察不法论的发展走向,对我国刑法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不法 主观不法 结果无价值 行为无价值 客观归责 违法性 风险社会
原文传递
论复杂社会视角下法律与道德的交错互补关系
3
作者 刘欣怡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哈贝马斯跳出以往观点的窠臼,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交错互补的复杂关系,并在其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第三章中从规范和功能两个角度分别对复杂社会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规范角度切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实际便可归结为主观... 哈贝马斯跳出以往观点的窠臼,提出了法律与道德交错互补的复杂关系,并在其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第三章中从规范和功能两个角度分别对复杂社会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讨论,从规范角度切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实际便可归结为主观权利究竟是什么。自然法与实证主义法学派在法律与道德关系上的分歧也集中反映在其对于主观权利的不同看法中。哈贝马斯批判分析了传统自然法以及法律实证主义的主观权利理论,并得出结论,主观权利所具有的仅仅是程序意义之上的普遍性,使得民主原则得以成为商谈原则的具体化,以承担民主商谈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主观权利 复杂社会 哈贝马斯
下载PDF
论实践批判理论的主体实践内在逻辑
4
作者 杨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12,共6页
实践批判理论的主体实践是能动性主导受动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向度,不断改变实践的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即人类自由解放的社会。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的逻辑,据此可在严密系统中理解其余一切原理,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关键词 实践 主体向度 人类社会
下载PDF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儒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对大学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对大学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测试。结果①EPQ外向性分数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1),神经质分数与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634),精神质与幸福感也存在负相关(r=-0.186)。②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③大学生的总的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其中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回归系数为0.265,0.293。结论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状况和领悟社会支持均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 人格 社会支持
下载PDF
辽宁省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月娥 卢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89-96,共8页
在经济"新常态"与老龄化并存背景下,探讨影响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既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亦能为各级政府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实证支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2016年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养老状况问卷... 在经济"新常态"与老龄化并存背景下,探讨影响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既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亦能为各级政府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实证支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2016年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养老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表明:(1)按照总影响效应大小,正向显著影响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各因素依次为社会支持、健康自评、代际支持、养老服务满意度;(2)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房产状况、收入、退休前单位类型、子女性别、养老方式对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亦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户籍、子女数量的影响则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老龄化社会 社会支持 养老服务 社会保障 社区服务
下载PDF
社会凝聚与居民幸福感 被引量:19
7
作者 邢占军 张干群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2-60,共9页
伴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正在从物质主义时代向后物质主义时代转变,社会凝聚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越发凸显。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2),从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社会参与、社会归属和社会公平5个维度考察了... 伴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正在从物质主义时代向后物质主义时代转变,社会凝聚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越发凸显。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2),从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社会参与、社会归属和社会公平5个维度考察了社会凝聚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凝聚的5个维度对居民幸福感均有正向影响,但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相比于教育程度、性别等个体特征和相对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凝聚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应当更加注重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社会参与、社会归属和社会公平,不断提升社会凝聚水平,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凝聚 幸福感 幸福社会
原文传递
农民工犯罪心理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何宝平 高云鹏 景国成 《社会心理科学》 2007年第Z2期141-145,共5页
通过对274位农民工(其中犯罪农民工134人,普通农民工140人)总体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及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高低对其犯罪有着显著性影响。(2)文化层次在农民工犯罪上体现出明显影响,呈现出低学... 通过对274位农民工(其中犯罪农民工134人,普通农民工140人)总体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及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高低对其犯罪有着显著性影响。(2)文化层次在农民工犯罪上体现出明显影响,呈现出低学历犯罪人数远高于较高学历的局势。(3)犯罪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总体及其各因子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犯罪心理 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主观幸福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艳艳 《高教学刊》 2015年第17期228-229,共2页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心理指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注个人主观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主观幸福感的价值才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和谐社会 意义
下载PDF
英美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默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分析和研究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受英美文学中新女性形象的影响,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体现的作用,并阐述了深度发展女性主体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 英美文学 女性主体意识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职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状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国典 李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中职教师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170位中职教师,抽样访谈其中15名教师。结果①中职教师主观支持(52.35%)超样本均分人数高于客观支持(47.65%),只有38.82%的教师有较高支持利用度;②中职... 目的探讨中职教师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170位中职教师,抽样访谈其中15名教师。结果①中职教师主观支持(52.35%)超样本均分人数高于客观支持(47.65%),只有38.82%的教师有较高支持利用度;②中职教师社会支持主要源于非正式组织,学校等正式组织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远不及个体的非正式团体;③男女教师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分量表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主观主持(P=-0.093)和社会支持总分(P=-0.068)上存在差异趋势;④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在客观支持上差异显著(P=0.008);⑤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差异显著(P=0.046);⑥青年与中年教师在支持利用度上差异显著(P=0.001)。结论①中职教师对支持的利用度普遍偏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功能弱化;②女教师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好于男教师;③已婚教师的客观支持好于未婚教师;④基础课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好于专业课教师;⑤中年教师比青年教师支持的利用度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社会支持 主观社会支持 支持利用度
下载PDF
惠州市小金口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琼华 肖央 《社会心理科学》 2007年第5期80-85,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金口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抽取小金口镇125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和《社会支持评量表》,测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居民总体主观幸...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金口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抽取小金口镇125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和《社会支持评量表》,测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目标价值维度和身体健康维度在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在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及其各个维度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对支持的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最大,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金口镇 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
下载PDF
特大城市居民环境风险感知偏差研究——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的发现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锦涛 王阳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3,103,共9页
已有关于城市风险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环境风险感知方面,忽视了客观环境风险暴露与主观环境风险感知之间的差异及原因。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SARF),采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SUNS),引入社区层面的客观环境风险... 已有关于城市风险感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环境风险感知方面,忽视了客观环境风险暴露与主观环境风险感知之间的差异及原因。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SARF),采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SUNS),引入社区层面的客观环境风险暴露变量,对特大城市居民主观环境风险感知和客观环境风险暴露偏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互联网使用频次越高的居民,其主观环境风险感知程度越高。我国特大城市居民的环境风险感知存在明显偏差,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和互联网使用频次越高的居民,其主观环境风险感知高于客观环境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 环境风险感知 客观环境风险暴露 风险社会
原文传递
实践主体效应与反主体效应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兰明 单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2-14,共3页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突出的矛盾表现为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即人类主体效应空前增长,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反主体效应。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对于发挥实践主体的创造精神、认识客体对实践活动的制约性,使实践活动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以及...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突出的矛盾表现为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即人类主体效应空前增长,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反主体效应。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对于发挥实践主体的创造精神、认识客体对实践活动的制约性,使实践活动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以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主体效应 反主体效应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浅谈当代我国民众的幸福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军 赵必华 项贤宝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8-41,共4页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幸福感研究从早期的物质因素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对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综合方向的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思想潮流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借鉴...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幸福感研究从早期的物质因素研究逐渐发展成为对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综合方向的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思想潮流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借鉴该领域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提出相应的改善我国国民幸福感的措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指数 幸福悖论 主观幸福感 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从《豳风·七月》看先周主体意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99-101,共3页
《诗经》赋予人的个体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承载并发展了人类主体意识。如《七月》中展示的先周社会种种活动和仪式,是两周宗法礼教社会的先声。自周公以来,周人农本社会制度的礼仪规范日趋丰富、严谨,这个制度形成的过程,是周人社会意识... 《诗经》赋予人的个体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承载并发展了人类主体意识。如《七月》中展示的先周社会种种活动和仪式,是两周宗法礼教社会的先声。自周公以来,周人农本社会制度的礼仪规范日趋丰富、严谨,这个制度形成的过程,是周人社会意识、组织意识觉醒的过程。《豳风·七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先民主体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意识 先周 《七月》
下载PDF
四类分配公平指标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17
作者 张颖 白新文 《人类工效学》 2012年第3期31-36,共6页
基于Adams和Jasso的两种分配公平理论以及自我和他人两类参照对象,本研究将分配公平感测量区分为自我参照的主观公平感、他人参照的主观公平感、自我参照的客观公平感和他人参照的客观公平感四类指标。通过采用大规模代表性样本,探讨四... 基于Adams和Jasso的两种分配公平理论以及自我和他人两类参照对象,本研究将分配公平感测量区分为自我参照的主观公平感、他人参照的主观公平感、自我参照的客观公平感和他人参照的客观公平感四类指标。通过采用大规模代表性样本,探讨四类公平感指标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自我参照的主观公平感指标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他三类指标预测作用不显著;实际收入负向调节自我参照的主观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四类分配公平感指标中只有自我参照的主观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有预测作用;低收入群体自我参照的主观公平感对其工作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公平 工作满意度 主观公平感 社会交换理论
下载PDF
主体性的消融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解读库切小说中的主体性思想
18
作者 陈京明 陈永国 王翡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5期66-69,104,共5页
库切小说主要关注的是当代后殖民语境下,存在于后殖民国家南非以及世界其它后殖民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的诸多社会和民族问题,指出问题的实质在于各种形式的主体性压迫,以及源于西方的现代理性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破产,因此必须对主体性... 库切小说主要关注的是当代后殖民语境下,存在于后殖民国家南非以及世界其它后殖民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的诸多社会和民族问题,指出问题的实质在于各种形式的主体性压迫,以及源于西方的现代理性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破产,因此必须对主体性加以消融,并重建现代理性,从而完成在后殖民语境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主体性消融 和谐社会 构建
下载PDF
旧题中开出的新意:孙中山民族主义概念新解——以对孙中山1924年三民主义演讲的阐发为例
19
作者 陆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6期65-71,共7页
在孙中山晚年的三民主义演讲里,就民族主义而言,一些论点往往与国民党宣言、党章等正式场合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矛盾。如果我们能正视孙中山的实际心理历程,就可以发现真实的孙中山思想;而对这些新思想赋予现代意义,则能够对中国的民族问... 在孙中山晚年的三民主义演讲里,就民族主义而言,一些论点往往与国民党宣言、党章等正式场合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矛盾。如果我们能正视孙中山的实际心理历程,就可以发现真实的孙中山思想;而对这些新思想赋予现代意义,则能够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国家 民族的客观特质 民族的主观特质 国族主义 公民社会
下载PDF
两次美学大讨论中美本原不同认识的学理融通——二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完整美本原思想
20
作者 贺天忠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7-75,共9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立足于"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质"这个不可动摇的出发点,才能科学地揭示出自然美、人化美和美感或审美的不同本原性和共同本原性所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立足于"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质"这个不可动摇的出发点,才能科学地揭示出自然美、人化美和美感或审美的不同本原性和共同本原性所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美学界的两次大讨论中,客观派所持的自然本体论或物质本体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性论和"自然创美"论;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所持的艺术本体论或审美本体论主要是非对象性和非对象化论及唯心创美论;社会实践派所持的社会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则主要是对象化论和唯人创美论。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社会实践派在美本原的认识上,共同缺失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自然观、对象性论和自然创美论。当今应将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性论、对象化论与非对象性和非对象化论三者蕴含的不同和共同的美本原思想通过整体综合而辩证融通为一体。逃避美本质研究的"非本质主义"思路和学术时尚,无助于澄清美本原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 客观派 主观派 主客观统一派 社会实践派 美本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