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头脑风暴原则的主观证据融合决策方法 被引量:21
1
作者 杜元伟 段万春 +1 位作者 黄庆华 杨娜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为了解决证据源是主观的或者客观证据源因无法获取有效信息而不得不寻求主观经验、知识、直觉帮助的决策问题,采用基于互补判断的相对估计方式构建了能够提取决策专家主观推断信息的柔性知识矩阵,给出了由柔性知识矩阵向BPA函数转化的... 为了解决证据源是主观的或者客观证据源因无法获取有效信息而不得不寻求主观经验、知识、直觉帮助的决策问题,采用基于互补判断的相对估计方式构建了能够提取决策专家主观推断信息的柔性知识矩阵,给出了由柔性知识矩阵向BPA函数转化的主观证据提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头脑风暴方法中的延迟评判、独立思考、以量求质、结合改善四项原则引入到主观证据的提取过程之中,构建了可以从识别框架中辨识出可能为最优方案的融合决策方法,最后分别应用数值对比分析和案例模拟分析验证了提出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和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证据 证据理论 头脑风暴 决策方法 群体决策
原文传递
刑事证据新分类: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 被引量:14
2
作者 樊崇义 李思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关于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但根据内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刑诉法中的8种证据进行划分,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区分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能够指导办案机关扭转&q...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关于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但根据内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刑诉法中的8种证据进行划分,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区分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能够指导办案机关扭转"口供中心主义"的做法,有利于刑事冤假错案的防范与纠正。在证据新分类的指引下,公安机关要转变口供至上的理念,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并重;检察机关要合理引导、深入挖掘,把紧客观性证据审查关口;审判机关要综合全案进行审查判断,发挥审判的终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证据 主观性证据 新分类 口供中心主义 客观性证据为中心
下载PDF
论证据分类审查的逻辑顺位 被引量:13
3
作者 万毅 《证据科学》 CSSCI 2015年第4期414-421,共8页
司法实务中实行的"由供到证"的证据审查顺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证印供"式证明思路,是"口供中心主义"的体现,容易导致承办人"先入为主",形成有罪预断,进而导致错案。因而,证据审查、判断... 司法实务中实行的"由供到证"的证据审查顺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证印供"式证明思路,是"口供中心主义"的体现,容易导致承办人"先入为主",形成有罪预断,进而导致错案。因而,证据审查、判断应当遵循先审查客观证据,再审查主观证据,最后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顺序。对于同一类型的证据,则应当按照证据生成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审查、判断。物证、书证应当与证明其来源的笔录类证据一并加以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分类审查 客观证据 主观证据
原文传递
论客观性证据中心主义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思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17-124,共8页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推崇主观性证据中心主义,由此形成了"口供中心主义",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屈打成招从而产生的冤假错案也饱受诟病。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各地公、检、法机关也纷纷...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推崇主观性证据中心主义,由此形成了"口供中心主义",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屈打成招从而产生的冤假错案也饱受诟病。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各地公、检、法机关也纷纷开展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比主观性证据与客观性证据,发现主观性证据在查明案件事实、实现司法公正方面不及客观性证据可靠,因此应当转变证据审查重心,实现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诉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客观证据中心主义
下载PDF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思远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4-39,共6页
以口供为代表的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事实、还原案情全貌方面有着其他任何证据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主观性证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客观性证据有所不足,易前后不一、真伪不明,是冤假错案防范容易失守的重要一环。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就是... 以口供为代表的主观性证据在复述案件事实、还原案情全貌方面有着其他任何证据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主观性证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客观性证据有所不足,易前后不一、真伪不明,是冤假错案防范容易失守的重要一环。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就是要构建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证据审查体系,提出该模式并不是对口供等主观性证据的扬弃,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善于从客观性证据寻找突破口,使二者有机结合,用客观性证据检验、解释、补强主观性证据,完善证据的印证规则。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提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响应,在公检法三机关均有开展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下载PDF
双层多源主观证据融合决策方法
6
作者 杜元伟 杨娜 石方园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4年第5期209-215,共7页
在层次结构显著、决策执行过程具有次序性的层次性决策中,为解决由决策主体给出的主观证据之间同时存在独立与相关2种关系的融合决策问题,结合该类决策的特征,提出一种能够规避管理者主观证据多次重复合成的融合决策方法,并通过去合成... 在层次结构显著、决策执行过程具有次序性的层次性决策中,为解决由决策主体给出的主观证据之间同时存在独立与相关2种关系的融合决策问题,结合该类决策的特征,提出一种能够规避管理者主观证据多次重复合成的融合决策方法,并通过去合成规则将相对简单的2个相关证据合成规则,拓展为更具普适性的多源相关证据融合规则,在此基础上按照由上至下、由内至外的次序,应用给出的相关证据融合规则和Dempster组合规则,构建适用于双层多源主观证据融合决策的方法步骤,并描述层次权重在决策过程中的目标导向作用。应用不同方法对同一决策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求解,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具科学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决策 融合决策 DEMPSTER-SHAFER理论 主观证据 DEMPSTER组合规则
下载PDF
冤假错案防范视阈下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3
7
作者 哈腾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5-101,共7页
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冤假错案的发生与传统的以口供等主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证据审查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核心,应是实... 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冤假错案的发生与传统的以口供等主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证据审查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构建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的核心,应是实现证据审查模式由以主观性证据为中心向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转型,在证据的审查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适用原则,贯彻落实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具体要求,广泛运用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审查方法,从证据制度层面遏制冤假错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制度 冤假错案防范 主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下载PDF
主观证据交互式提取及融合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杜元伟 孙永河 段万春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2-736,共5页
为解决现有研究并未考虑客观证据源因受外界干扰而无法获取有效证据信息的问题,基于动态知识矩阵构建了能够从决策专家知识、经验、直觉中逐步获得主观证据信息的提取方法,并给出了由动态知识矩阵向基本概率分配函数转化的推断定理,在... 为解决现有研究并未考虑客观证据源因受外界干扰而无法获取有效证据信息的问题,基于动态知识矩阵构建了能够从决策专家知识、经验、直觉中逐步获得主观证据信息的提取方法,并给出了由动态知识矩阵向基本概率分配函数转化的推断定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冲突因子阈值构造了能够平衡推断成本与推断效果之间矛盾关系的主观证据交互式融合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理论 主观证据提取方法 主观证据融合方法 动态知识矩阵
原文传递
新时代侦查概念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1
9
作者 任惠华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4-40,共7页
侦查是一项古老的职能活动,理清侦查概念是区分侦查职能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侦查在字形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侦查模式、侦查程序、侦查功能、侦查价值的不同展开。通过历史考察和现实比较,结合中外立法司法实践,... 侦查是一项古老的职能活动,理清侦查概念是区分侦查职能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侦查在字形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侦查模式、侦查程序、侦查功能、侦查价值的不同展开。通过历史考察和现实比较,结合中外立法司法实践,确证侦查的主体、目的、对象、内容等要素均在不断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侦查概念体系对于侦查理论研究和实践剖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 职能源起 词义展开 诉前取证主体
原文传递
油藏预测问题中主/客观证据融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晓丹 赵海 魏守智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37-2540,共4页
针对单一模型解决油藏预测问题存在的算法复杂度高,分类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了BP神经网络联合与DS证据推理相融合的模型,不仅实现了多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全部主/客观证据的特征级融合,还实现了多个模型的优势互补。通过实验对方法和传统... 针对单一模型解决油藏预测问题存在的算法复杂度高,分类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了BP神经网络联合与DS证据推理相融合的模型,不仅实现了多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全部主/客观证据的特征级融合,还实现了多个模型的优势互补。通过实验对方法和传统的单一神经网络方法比较得出,主/客观证据融合方法不仅提高了6.9%的分类精度,还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预测 主/客观证据 特征级融合 分类器
下载PDF
证据演变视域下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升圆 《湘江青年法学》 2016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证据的演变过程再现了部分客观真实、塑造了法律真实。在证据的演变中,“现在或未来”中的证据只能是"过去”证据的倒影,它是诞生于过去的客观真实中的客观证据经过主观认知再结合相关证据规定而形成的。证据的演变导致了法律真实... 证据的演变过程再现了部分客观真实、塑造了法律真实。在证据的演变中,“现在或未来”中的证据只能是"过去”证据的倒影,它是诞生于过去的客观真实中的客观证据经过主观认知再结合相关证据规定而形成的。证据的演变导致了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对立,使得法律真实永远不能与客观真实相等,但是它们又能于客观证据中统一。在证据的演变中人的主观性不可避免,解决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冲突应以调动人的能动性为主线,最大程度的发现证据与认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客观证据 主客观证据 伪证据 价值判断
下载PDF
循证医学在康复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何成奇 丁明甫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期8-10,17,共4页
在康复医学领域如何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以及怎样才能够通过临床医师参与和利用Cochrane协作网、阅读和应用循证医学文献来寻找到目前最好的证据,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肺疾患、神经... 在康复医学领域如何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以及怎样才能够通过临床医师参与和利用Cochrane协作网、阅读和应用循证医学文献来寻找到目前最好的证据,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肺疾患、神经系统疾患、骨关节疾患等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目前的部分系统评价所收集的原始文献尚不充分,大部分缺乏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有的系统评价无法得出对临床有帮助的结论。文章综述了康复科主要相关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概况,为临床康复医师如何实践循证医学和进行康复医学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康复 临床应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刑事电子数据取证的法律困境及其程序控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谭秀云 《时代法学》 2023年第5期52-64,共13页
刑事电子数据取证的法律适用程序面着临诸多困境,如取证措施的强制侦查与任意侦查错位、取证主体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审批程序不完善,电子数据的取证范围宽泛,原始存储介质的一体收集模式失之武断,违法电子数据排除困难等。从程序规范化... 刑事电子数据取证的法律适用程序面着临诸多困境,如取证措施的强制侦查与任意侦查错位、取证主体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审批程序不完善,电子数据的取证范围宽泛,原始存储介质的一体收集模式失之武断,违法电子数据排除困难等。从程序规范化的角度出发,应当以电子数据类型化区分强制侦查与任意侦查,建立多元的电子数据取证主体制度,“自侦自批”的审批程序向司法审查转向,引入相当理由的证明标准,电子数据载体的范围限定为“证据之物”与“没收之物”,电子数据内容的范围通过关联性加以限制,并完善非法电子数据排除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数据 取证程序 取证主体 审批程序 取证范围
下载PDF
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取证资格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旭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92,共4页
"两法衔接"不畅,行政执法主体不具备刑事诉讼的取证主体资格是一个重要因素,该问题放到具体的行政执法领域具体分析就会发现更多实际难题。在环境执法与环境刑事司法衔接领域即存在以下问题:从刑事取证司法垄断的逻辑上看环... "两法衔接"不畅,行政执法主体不具备刑事诉讼的取证主体资格是一个重要因素,该问题放到具体的行政执法领域具体分析就会发现更多实际难题。在环境执法与环境刑事司法衔接领域即存在以下问题:从刑事取证司法垄断的逻辑上看环境监察部门不是适格主体;从立案前取证的效力理论逻辑上看环境保护机关的取证资格亦不成立。从体制上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两法衔接"难题有赖于打破集中式侦查权配置的格局,赋予行政执法机关以部分刑事侦查权。同时,在取证规范上也须做出修改,即所有行政执法中的取证行为都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取证规范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法衔接 环境执法 刑事司法 取证主体
下载PDF
也论庭外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分离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坤世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5期88-93,共6页
庭外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分离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也是域外司法实践中的普遍做法。我国现行证据规则中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不分的状况,已经给司法实践带来危害,在我国证据制度中实行庭外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分离已势在必行。建... 庭外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分离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也是域外司法实践中的普遍做法。我国现行证据规则中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不分的状况,已经给司法实践带来危害,在我国证据制度中实行庭外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分离已势在必行。建构我国的取证主体与认证主体分离制度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法治现状,并需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外取证主体 认证主体 证据规则 当事人 诉讼制度 诉讼结构
下载PDF
非接触式犯罪案件侦查中的证据问题变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申蕾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9-96,共8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犯罪形势深刻变革,非接触式犯罪日益高发。而我国侦查取证主体、证据种类、取证方式和证明方法都是建立在传统案件的特征之上。非接触式犯罪案件侦查取证呈现出新态势,一是侦查取证主体从侦查人员的单一主体向第...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犯罪形势深刻变革,非接触式犯罪日益高发。而我国侦查取证主体、证据种类、取证方式和证明方法都是建立在传统案件的特征之上。非接触式犯罪案件侦查取证呈现出新态势,一是侦查取证主体从侦查人员的单一主体向第三方辅助延伸;二是证据种类从封闭走向开放;三是取证方式从实体走向虚拟;四是传统证明方法面临海量数据挑战。为此,侦查部门需要以数据化思维为牵引,重构侦查主体、证据种类、取证方式和证明方法等系统性要素,以便适应非接触式网络犯罪侦查取证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犯罪 取证主体 证据种类 取证方式 证明方法
下载PDF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律师调查令制度完善进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经霖 《唐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1-68,共8页
律师调查令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效果不佳,其推行面临着诸多困境,究其原因在于证据收集各主体偏离了各自的功能定位,从而造成相互协作程度不高。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为律师调查令运作过程中各主体的协作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要求各主体通力协作以... 律师调查令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效果不佳,其推行面临着诸多困境,究其原因在于证据收集各主体偏离了各自的功能定位,从而造成相互协作程度不高。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为律师调查令运作过程中各主体的协作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要求各主体通力协作以发现案件客观真相,实现纠纷的妥当解决。基于此,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律师调查令制度完善的逻辑进路在于,通过规范律师取证行为、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明确案外人的证据协力义务、推动其法定化及法官适时行使释明权来提高各主体的协同配合能力,最终实现律师调查令制度在我国应用的稳慎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师调查令制度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证据收集主体
下载PDF
试述刑事诉讼取证主体的范围及立法完善
18
作者 谢彤 王兆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7,共4页
证据材料的合法性是证据材料成为证据的必要因素,证据的合法性不仅要求取证手段的合法性,而且还包含取证主体的合法性。证据收集、调取或提供的过程中,由于取证主体不合格以及方式不适当,都会影响证据的合法有效性,从而阻碍诉讼的顺利... 证据材料的合法性是证据材料成为证据的必要因素,证据的合法性不仅要求取证手段的合法性,而且还包含取证主体的合法性。证据收集、调取或提供的过程中,由于取证主体不合格以及方式不适当,都会影响证据的合法有效性,从而阻碍诉讼的顺利进行。应当在法律上取消法院的积极取证权,赋予包含非辩护律师、诉讼代理人在内的诉讼参与人的取证权,明确当事人的取证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证据 取证主体 取证
下载PDF
主/客观证据融合模型在洪水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蔚 王道席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7-199,216,共4页
文章提出了BP神经网络联合与DS证据推理相融合的模型,实现了多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全部主/客观证据的特征级融合,还实现了多个模型的优势互补。解决了单一模型洪水预测问题存在的算法复杂度高,分类准确率低等问题。通过实验得出,主/客观证... 文章提出了BP神经网络联合与DS证据推理相融合的模型,实现了多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全部主/客观证据的特征级融合,还实现了多个模型的优势互补。解决了单一模型洪水预测问题存在的算法复杂度高,分类准确率低等问题。通过实验得出,主/客观证据融合方法不仅提高了12%的分类精度,还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测主/客观证据融合 BP神经网络 DS证据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