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被引量:246
1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6-31,共6页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育交往 主体教育 教育关系 占有式教育 交往式教育
原文传递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被引量:140
2
作者 郝文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21,共7页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
下载PDF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 被引量:140
3
作者 潘海华 韩景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3,共13页
汉语非宾格现象呈显性表现,散见于存现句、非使役句以及被动句之中。在这类结构中的动词无外论元,其唯一的受事或客体内论元不仅具有宾语的性质,而且表现形式也与及物动词的宾语相同。因为动词具有非宾格性质,不能给动词后面的论元名词... 汉语非宾格现象呈显性表现,散见于存现句、非使役句以及被动句之中。在这类结构中的动词无外论元,其唯一的受事或客体内论元不仅具有宾语的性质,而且表现形式也与及物动词的宾语相同。因为动词具有非宾格性质,不能给动词后面的论元名词组指派宾格。本文认为,动词之后的论元名词组虽然无法从动词那里获得宾格,但可以将空主语位置的主格继承过来。在有显性名词组移位的结构中,英语的名词组移位是为了核查强EPP特征,而汉语的名词组移位则是为了生成一个无标记话题。在论元名词组留在原位的同时,汉语非宾格句子允许句首位置出现一个表示领属的名词组。该领有名词组应该分析为基础生成的标记性话题,由述语中的语义变量所允准。论元名词组移入空主语位置则生成受事主语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非宾格现象 内论元 话题 主语 特征核查 受事主语
下载PDF
再谈文学翻译主体 被引量:67
4
作者 杨武能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3,共4页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要保持和发扬中国译论的传统和特色;文学翻译研究要紧密结合文学翻译的实践;文学翻译家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著即原著,译家研究应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家的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必须...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要保持和发扬中国译论的传统和特色;文学翻译研究要紧密结合文学翻译的实践;文学翻译家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著即原著,译家研究应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家的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必须受到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主体
原文传递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被引量:117
5
作者 冯建军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4,共6页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生命 学科 学科性质
原文传递
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2
6
作者 庄天慧 陈光燕 蓝红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8-146,共9页
精准扶贫是新阶段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本研究在对我国精准扶贫历史演进和理论依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主体结构和行为动机、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提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农户"五位一体的贫困... 精准扶贫是新阶段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本研究在对我国精准扶贫历史演进和理论依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主体结构和行为动机、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提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农户"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模式;构建精准扶贫作用机制,探讨了如何从精准识别、帮扶、管理、考核以及利益联结、社会动员等方面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主体 行为动机 角色定位 五位一体 作用机制
下载PD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被引量:120
7
作者 Vandenplas 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0-31,共12页
IS THERE ANYTHING NEW?Helicobacter pylori has been for many years aforgotten bacterium,since the first report on thisspiral organism dated from the 19th century.Asearly as in 1906,an association between a spiralorgani... IS THERE ANYTHING NEW?Helicobacter pylori has been for many years aforgotten bacterium,since the first report on thisspiral organism dated from the 19th century.Asearly as in 1906,an association between a spiralorganism and gastric carcinoma was suggested.Doenges reported in 1938 that on autopsy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 headings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HELICOBACTER INFECTION
下载PDF
论行政权 被引量:84
8
作者 应松年 薛刚凌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63,共12页
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合理设定行政权 ,对行政权内涵及外延的充分了解不仅是合理设定行政权的基础 ,也是建立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的依据。对行政权的分类有六种不同的划分标准 ,不同的分类标准目的各有不同。在理论上 ,行政权的内容可分... 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合理设定行政权 ,对行政权内涵及外延的充分了解不仅是合理设定行政权的基础 ,也是建立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的依据。对行政权的分类有六种不同的划分标准 ,不同的分类标准目的各有不同。在理论上 ,行政权的内容可分为行政事权、财权和组织人事权三个部分 ,即行政权的管理范围。行政权的形式分为八种 ,是行政权运作的具体形态 ,对行政权的设定体现在设定标准、设定主体、设定方式和设定程序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权 分类 内容 形式 设定
原文传递
论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 被引量:110
9
作者 刘洪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共11页
人工智能拥有类似人类的智能,但是并未发展出人类理性,也不能为自己立法,不可取得类似自然人的法律主体地位。人工智能虽然具有某些超越人类能力的强大工具,但是为其拟制一个法律主体并无实益,不可赋予其类似法人的法律主体地位。人工... 人工智能拥有类似人类的智能,但是并未发展出人类理性,也不能为自己立法,不可取得类似自然人的法律主体地位。人工智能虽然具有某些超越人类能力的强大工具,但是为其拟制一个法律主体并无实益,不可赋予其类似法人的法律主体地位。人工智能超强的智能蕴含巨大的风险,必须处于人类的支配和控制之下,只能是法律关系客体而非主体。鉴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和自主性,可以将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作为客体中的特殊物,予以特殊的法律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体 客体 理性
下载PDF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84
10
作者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4-139,共6页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 ,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 。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师 学生 主体性教育 交往 教育活动
下载PDF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 被引量:92
11
作者 祖嘉合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4,共6页
本文分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争论中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这对哲学认识论范畴;受教育者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主体;怎样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性质?本文认为,争论的原因主要是分析... 本文分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争论中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这对哲学认识论范畴;受教育者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主体;怎样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性质?本文认为,争论的原因主要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从方法论上应有两方面的约定:一是在一定阶段的研究中需将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二是在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关系
原文传递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被引量:85
12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6-90,共5页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育过程
下载PDF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 被引量:74
13
作者 朱小蔓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55-60,共6页
古今中外关于情感本质的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类的生命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体现 ,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
关键词 情感 主体 体验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 被引量:87
14
作者 丛日云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4,共10页
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群众”概念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或“臣民”)与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人民”相嫁接后 ,安顿在传统术语“群众”的外壳之中而形成的。同时 ,它也是西方群众理论在中国的变异 ,特别是对群众价值评判彻底颠覆的产物。... 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群众”概念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或“臣民”)与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人民”相嫁接后 ,安顿在传统术语“群众”的外壳之中而形成的。同时 ,它也是西方群众理论在中国的变异 ,特别是对群众价值评判彻底颠覆的产物。作为承载丰富的政治文化意蕴的符号 ,“群众”是“人民”的不彻底的具体化 ,是“臣民”向“公民”的过渡环节。一方面 ,它超越了传统的臣民 ,但仍然承袭了臣民概念的某些内涵 ;另一方面 ,它也涵蕴着公民概念的某些要素 ,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 人民 公民 臣民
原文传递
取证主体合法性若干问题 被引量:90
15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取证主体合法性问题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与国情产生,目前有关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于职能管辖中非管辖侦查单位取证,应当根据案件情况确定其故意性,由此区别"善意管辖"与"恶意管辖",对后者应否定其侦查取证的有... 取证主体合法性问题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与国情产生,目前有关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于职能管辖中非管辖侦查单位取证,应当根据案件情况确定其故意性,由此区别"善意管辖"与"恶意管辖",对后者应否定其侦查取证的有效性,以维护管辖法制;对于纪委取证,基于传闻规则的底线性要求,在诉讼中原则上不能使用其调查的人证,但可以根据证据的形式及用途等设置若干例外;对于立案前调查机关所获证据在审判中的效力,在明确立案意义的基础上,区别强制侦查与任意侦查,允许在审判中采用任意侦查所获证据,否定立案前强制侦查获取证据的效力,但基于"紧急措施"获得证据的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证据调查 合法性 法律效力
原文传递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 被引量:82
16
作者 马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38,共2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及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民族关系正处在一种全新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研究民族问题的中国学者必须推动学术创新,以应对这一巨大挑战。我们的共同目的,就是在新形势下,逐步将我国的民族研究开拓出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及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民族关系正处在一种全新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研究民族问题的中国学者必须推动学术创新,以应对这一巨大挑战。我们的共同目的,就是在新形势下,逐步将我国的民族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对此,有必要对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若干有学术潜力的研究选题和可以提供借鉴的分析思路,做一些最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民族问题研究 选题 思路
下载PDF
论经济法主体 被引量:74
17
作者 李友根 《当代法学》 2004年第1期68-75,共8页
法律部门的主体制度是基于部门法独立的调整对象、调整任务而以独特的视角建立起来的 ,同一社会实体或个人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 ,从而成为各部门法的主体。据此 ,经济法主体可表述为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类。
关键词 经济法 主体 政府 经营者 消费者
原文传递
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 被引量:81
18
作者 夏小华 雷志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79,共7页
当前,农村地区精神贫困问题已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振兴乡村文化对于消解农民精神贫困和助推乡村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振兴乡村文化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重要主体是农民,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 当前,农村地区精神贫困问题已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振兴乡村文化对于消解农民精神贫困和助推乡村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振兴乡村文化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重要主体是农民,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体现农民主体地位,更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解决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乏力、竞争力不足以及受关注度不够等现实难题,就需要在主体维度合理调动内生动力和外在激活力,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升农民的文化发展能力;在客体维度积极消解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的矛盾冲突,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在载体维度尊重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农民 主体
下载PDF
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被引量:49
19
作者 游汝杰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6,共6页
兼语句是一种可以独立的句式 ,它与连谓句、小句宾语句、补语句和复句紧缩句明显不同。兼语动词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含有致使义。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必有论元有两个 ,一个在前 ,一个在后... 兼语句是一种可以独立的句式 ,它与连谓句、小句宾语句、补语句和复句紧缩句明显不同。兼语动词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含有致使义。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必有论元有两个 ,一个在前 ,一个在后。第二个动词的必有论元只有一个 ,是在它的前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语式 连谓句 施事 受事 论元 题元
下载PDF
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 被引量:62
20
作者 邵伟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4,87,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 ,对学校体育学科中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终身体育习惯等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构建了其中的关系图。结果认为 :运动技术是学习体育的基础 ;运动技术达到了掌握的程度才能称为运动技能 ;而终身体育习惯则是在...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 ,对学校体育学科中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终身体育习惯等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构建了其中的关系图。结果认为 :运动技术是学习体育的基础 ;运动技术达到了掌握的程度才能称为运动技能 ;而终身体育习惯则是在具备了自动化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产生了人的内在需要的情况下培养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学科 运动技术 运动技能 终身体育习惯 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