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向对川西亚高山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顺 许格希 +3 位作者 陈淼 陈健 冯秋红 史作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993-3002,共10页
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的资源限制对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至关重要。然而,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在小尺度,尤其是坡向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和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在具有代表性的川西亚高山理县米亚罗选取了植被类型不同... 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的资源限制对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至关重要。然而,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在小尺度,尤其是坡向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和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在具有代表性的川西亚高山理县米亚罗选取了植被类型不同的阳坡(灌丛)和阴坡(森林),在黑水县雅克夏选取了植被类型相同的阳坡和阴坡(灌丛),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的酶活性,通过酶化学计量比量化了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结果表明:不同坡向间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在米亚罗差异显著,而在雅克夏则不显著。米亚罗阳坡土壤碳氮磷获取酶化学计量比为1∶0.96∶0.92,接近于全球尺度上的1∶1∶1,米亚罗阴坡(1∶1.39∶0.75)和雅克夏不同坡向(1∶1.09∶1.35)则偏离于1∶1∶1。两个地点坡向间矢量长度无显著差异,表明坡向对微生物碳相对限制无显著影响。米亚罗阳坡矢量角度(43.6°)显著高于阴坡(28.7°),微生物主要受氮的相对限制,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显示,矢量角度主要受土壤养分计量比的直接影响。而雅克夏不同坡向间矢量角度介于50.3°~51.4°,且坡向间无显著差异。坡向间植被类型的不同通过土壤性质驱动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变异,为预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空间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坡向 植被类型 川西亚高山
原文传递
川西亚高山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冯秋红 王毅 +4 位作者 刘兴良 蔡蕾 刘世荣 祝玮 孙治宇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以广泛分布在川西亚高山地区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林龄(20年,30年和40年)林地地被物和土壤的水文特征开展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云杉人工林乔木生物量随之增加;灌... 以广泛分布在川西亚高山地区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林龄(20年,30年和40年)林地地被物和土壤的水文特征开展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林地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云杉人工林乔木生物量随之增加;灌木盖度显著升高,而草本则降低;灌、草的生物多样性均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即先降低再升高;同时,林地地被物中,苔藓仍占据了主导的水文作用,其蓄积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无显著变化;而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均随之显著增加。这与随着林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的林下光照和大气、土壤湿度有关。最后,在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加、灌木盖度增加以及苔藓蓄积量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林地土壤密度也随之降低。可见,随着林龄的增长,密度2300/hm2左右的云杉人工林,不但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土壤质地逐步改善,进而林地水文效应也随之增强,林龄在更长时间尺度对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情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云杉人工林 林地 水文涵养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3
作者 盛哲良 朱万泽 +1 位作者 舒树淼 李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51-1860,共10页
川西亚高山森林在20世纪下半叶遭受长时期连续砍伐,形成了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序列。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暗针叶林作为对照,分析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上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组成... 川西亚高山森林在20世纪下半叶遭受长时期连续砍伐,形成了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序列。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暗针叶林作为对照,分析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上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各养分差异显著,其中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氮均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最高,土壤pH值的变化在5.42~7.39范围波动,土壤有机碳随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土壤C/N主要集中在15左右,只有针叶林达到18.62。(2)研究区次生林以16个乔木树种为主,针叶树种主要有粗枝云杉、岷江冷杉,阔叶树种主要有红桦、青榨槭等,且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差异显著(RANOSINM=0.439,P<0.001)。(3)多元回归树分析发现,次生林乔木层优势种组成主要受林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影响,其中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后期(80a后),乔木层组成可能主要由于种间竞争导致,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前、中期(80a前),环境选择可能是影响乔木层组成差异的主导因素。(4)反向选择筛选结果显示,土壤总氮、海拔高度、土壤有效磷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差异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次生林恢复 林龄 土壤营养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