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宋代诗词树木意象蕴含——以苏轼作品为例
1
作者 杨景春 代梓莹 王海蓉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2-61,共10页
诺斯洛普·弗莱于20世纪60年代首倡原型批评理论,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谓之原型,认为原型是从远古便普遍存在的意象,是一种民族记忆。作为文学意象,树木意象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了,到了宋代,诗词里的树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仅苏... 诺斯洛普·弗莱于20世纪60年代首倡原型批评理论,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谓之原型,认为原型是从远古便普遍存在的意象,是一种民族记忆。作为文学意象,树木意象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了,到了宋代,诗词里的树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仅苏轼的作品中树木意象就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树木意象有着极重要的文化内涵,既有生态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树木见证了岁月更替,是历史烽烟的记录。苏轼对树木的欣赏模式众多,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成模式等,这些树木意象底蕴充盈,写树木就是写自己,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原型原理,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树意象 生态 快乐 苦难
下载PDF
《苏轼诗词选》英译的美学损失与补偿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志慧 李崇月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6-99,共4页
苏轼诗词寓意丰富,用词精炼,有些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重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翻译苏轼诗词所必须考虑的。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形式还是审美价值难免有所损失。针对苏... 苏轼诗词寓意丰富,用词精炼,有些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重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翻译苏轼诗词所必须考虑的。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形式还是审美价值难免有所损失。针对苏轼诗词的美学特点,以等功能补偿原则为基础,对诗词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层面的美学损失进行补偿研究,揭示了苏轼诗词翻译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补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美学损失 翻译 补偿策略
下载PDF
论苏轼诗文对扬雄评价的二重性
3
作者 徐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9-14,共6页
苏轼在诗歌和散文中对扬雄的态度呈现出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方面,他在诗歌之中屡引与扬雄相关的典事,悯惜其遭际,赞扬其学问,认同其“孔颜乐处”式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在散文中对扬雄“投阁”事加以否定,还认为其识见浅薄,著作“以艰深... 苏轼在诗歌和散文中对扬雄的态度呈现出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方面,他在诗歌之中屡引与扬雄相关的典事,悯惜其遭际,赞扬其学问,认同其“孔颜乐处”式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在散文中对扬雄“投阁”事加以否定,还认为其识见浅薄,著作“以艰深文浅易”,甚至将其视为欺世盗名之徒。宋代对于扬雄的评价急转直下,苏轼对扬雄的批评产生在宋代忠节观念得以强化的背景之中,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是,扬雄在北宋以前备受推崇,与其相关的典事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被不断地接受和传播,凝固成为语码,形成了稳固的象征系统,这些典事被苏轼用入诗歌当中。这是苏轼诗文对扬雄的评价之所以表现出歧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扬雄评价 苏轼诗歌
下载PDF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少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5-112,共8页
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 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苏轼诗词 英译
下载PDF
论华兹生的苏轼诗译介 被引量:2
5
作者 万燚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在华兹生的众多翻译成果中,《宋代诗人苏东坡选集》是其知名度较高的诗歌译著,且是截至目前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英译苏诗选集之一。华兹生的译介策略、选篇理念、译本特色充分体现了"大众化翻译"的风格。译介中的文化过滤也... 在华兹生的众多翻译成果中,《宋代诗人苏东坡选集》是其知名度较高的诗歌译著,且是截至目前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英译苏诗选集之一。华兹生的译介策略、选篇理念、译本特色充分体现了"大众化翻译"的风格。译介中的文化过滤也反映出文本在跨文化行旅中的变异。华兹生的个性化翻译充分凸显了其面向英语世界普通大众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追求,体现了一名优秀译者对两种异质文化、两套语言系统的融通,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生 苏轼诗歌 译介策略 选篇理念 译本特色 文化过滤
下载PDF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尚爱雪 王俊方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3,共5页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歌 比喻 修辞艺术 文学价值
下载PDF
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存在及其诗学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建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4-20,共7页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地方性 地理批评 诗学价值
下载PDF
苏轼诗歌研究中的动物性及构建苏轼动物诗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景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7-97,共11页
关于苏轼诗歌的动物研究,自1948年冼玉清在《岭南学报》从自然科学层面发表过一篇论文《苏轼与海南动物》外,70多年过去了,竟无一人从动物层面涉足,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在提出苏轼诗歌研究中的动物性问题,并构建“苏轼动物... 关于苏轼诗歌的动物研究,自1948年冼玉清在《岭南学报》从自然科学层面发表过一篇论文《苏轼与海南动物》外,70多年过去了,竟无一人从动物层面涉足,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在提出苏轼诗歌研究中的动物性问题,并构建“苏轼动物诗学”正逢其时。苏轼诗歌出现的动物应有尽有,从动物角度切入,运用生态批评,可以防止思想僵化,摒弃概念化、象征化、脸谱化的固定模式,可以抓住前沿话题。“苏轼动物诗学”作为一种学说,具有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特点,能将原本被人们忽略的动物形象与动物文学文本内涵极大地激发出来,开辟新的学术增长点。对丰富中国古典诗学体系,意义亦十分重要,或许也能发现当下文学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动物分类 动物诗学 古典诗学 冼玉清
下载PDF
苏轼诗歌的哲理思辨倾向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德富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1-4,共4页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的哲理趋归显示了苏诗意蕴深化的艺术倾向。从史诗发展的流程来看,苏诗的哲理思辨突破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范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诗 哲理 思辨
下载PDF
基于体认翻译学的宋词隐喻英译研究: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为例
10
作者 李瑛 黄千红 《语言教育》 2023年第4期90-99,共10页
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但从体认翻译学角度研究的却很少,尤其是有关许渊冲古典诗词的隐喻英译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中的隐喻为语料,在体认翻译学框架下从语言、认知、现实三个... 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但从体认翻译学角度研究的却很少,尤其是有关许渊冲古典诗词的隐喻英译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中的隐喻为语料,在体认翻译学框架下从语言、认知、现实三个层面分类分析其中的隐喻英译策略。研究发现:语言层面的隐喻英译占比最高(55.07%),着重基于体认的普遍性原则,隐喻概念可直接映射到译语中,翻译策略主要涉及直译喻体;其次是认知层面(31.89%),主要基于体认的差异性原则,隐喻概念既有部分或完全向译语映射,也有消除隐喻概念的映射,翻译策略为替换喻体、本体替代喻体、译喻体时补充喻底和明喻替代隐喻等;现实层面占比最低(13.04%),主要基于体认的缺失性原则,涉及添加时空语境和史实信息的翻译策略。认知和现实层面的翻译可分别总结为“认知+选择三要素”和“认知+创造”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隐喻翻译 许渊冲 体认翻译学
下载PDF
苏轼诗词长江意象及其文化蕴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文静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2-15,20,共5页
苏轼诗词广幅间承载着繁富的水意象,而长江意象在其中占有重要一隅。经地域、时序及诗人情感的综合孕育,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意象呈现出或浩荡壮观,或明丽澄清,或恬静朦胧的艺术风貌。其丰赡之姿得益于苏轼对意象营构的艺术技巧,有效聚合... 苏轼诗词广幅间承载着繁富的水意象,而长江意象在其中占有重要一隅。经地域、时序及诗人情感的综合孕育,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意象呈现出或浩荡壮观,或明丽澄清,或恬静朦胧的艺术风貌。其丰赡之姿得益于苏轼对意象营构的艺术技巧,有效聚合的方式多层次与多角度地拓展了诗词意境。苏轼诗词中长江意象的典型特征在于其包罗了深沉的文化蕴涵,是窥探苏轼圆融旷达人生格局、广博通透历史观照和笃诚真挚生活情怀的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长江意象 艺术风貌 营构技巧 文化蕴涵
下载PDF
情感教育在苏轼作品教学中的体现
12
作者 向俊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17-119,共3页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学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态度、情绪、情感发展,以促使学生的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学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苏轼的诗词是其重要的代表。文章通过分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因素,使学...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学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态度、情绪、情感发展,以促使学生的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学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苏轼的诗词是其重要的代表。文章通过分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古诗文的情感熏陶中感受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及审美能力,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拥有健康丰富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苏轼作品 情感教育
下载PDF
清代苏轼诗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嬗变
13
作者 郑祥琥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借助两级传播理论,探究清代苏轼诗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的演变过程,聚焦于意见领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史料的梳理与分析,可发现王士禛、宋荦、查慎行、翁方纲等意见领袖之间的人际传播,对随后发生的大众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 借助两级传播理论,探究清代苏轼诗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的演变过程,聚焦于意见领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史料的梳理与分析,可发现王士禛、宋荦、查慎行、翁方纲等意见领袖之间的人际传播,对随后发生的大众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苏轼诗大众传播的深度、广度与传播方向,都与王士禛、查慎行等意见领袖的个人观点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苏轼诗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
下载PDF
论苏轼诗歌中的“乐”与“达”
14
作者 罗玉瑶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9-93,共5页
苏轼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风格的多样、手法的多变以及情感的真挚,更重要的是苏轼寄寓于诗歌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逆境的超脱。苏轼诗歌中表现的"乐"与其俗中寻乐、苦中作乐的日常心态密切相关,而其看透盛衰成败与... 苏轼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风格的多样、手法的多变以及情感的真挚,更重要的是苏轼寄寓于诗歌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逆境的超脱。苏轼诗歌中表现的"乐"与其俗中寻乐、苦中作乐的日常心态密切相关,而其看透盛衰成败与诗歌中流露出的对艰难困苦的泰然与自适则有着更为复杂的思想诱因。同时,儒家的积极入世之心、佛家的"缘起性空"论以及老庄的"自然随化"思想亦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歌 超脱
下载PDF
模因论视域下苏轼诗词中的文化专有项英译探析——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
15
作者 张敬涛 《现代英语》 2021年第2期82-84,共3页
模因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为文化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翻译既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源语模因进行解码、编码和重组的文化传播过程,在中国文化专有项外译中,模因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从直译模因和变体模因... 模因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为文化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翻译既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源语模因进行解码、编码和重组的文化传播过程,在中国文化专有项外译中,模因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从直译模因和变体模因两个角度来探讨苏轼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从而将中国文化专有项传播给译语读者,以求源语的文化模因在译语文化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传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模因论 苏轼诗词 文化专有项
原文传递
论苏轼诗歌的月意象
16
作者 胡秦葆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2年第1期6-11,共6页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位擅长描绘月意象的名家。在苏轼的艺术感觉里,月亮是美好的,多情的,无私的。在苏轼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传达着恋人们的相思,表现江山之秀美,抒发思古之幽情...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位擅长描绘月意象的名家。在苏轼的艺术感觉里,月亮是美好的,多情的,无私的。在苏轼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传达着恋人们的相思,表现江山之秀美,抒发思古之幽情,激发和启迪着我们考量人生、返朴归真。苏轼诗歌月意象对后世作家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诗歌 月亮 月意象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中的叶嘉莹词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磊 钟锦 《兰州学刊》 2004年第5期239-242,共4页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叶嘉莹词学思想中“弱德之美”、“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苏词之幽咽怨断”三个论题作出分析 ,试图指出这些论题不仅是词学所面对的问题 ,而且是关涉到哲学所面对的人生意义问题。从而看到叶嘉莹词学中包孕着...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叶嘉莹词学思想中“弱德之美”、“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苏词之幽咽怨断”三个论题作出分析 ,试图指出这些论题不仅是词学所面对的问题 ,而且是关涉到哲学所面对的人生意义问题。从而看到叶嘉莹词学中包孕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 ,超越了具体学科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词学 叶嘉莹 弱德之美 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 幽咽怨断
下载PDF
苏轼诗词书法作品接受中的语图关系变化
18
作者 吴昊 赵诗语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欣赏诗词书法作品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也可以识读诗词内容,接受过程中表现出语图关系的变化。大多数接受者对苏轼诗词书法作品的欣赏分为三个过程:首先被书法书像所吸引,进入图像欣赏中,沉醉于视觉效果;其次对所书诗词内容进行识读,了解... 欣赏诗词书法作品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也可以识读诗词内容,接受过程中表现出语图关系的变化。大多数接受者对苏轼诗词书法作品的欣赏分为三个过程:首先被书法书像所吸引,进入图像欣赏中,沉醉于视觉效果;其次对所书诗词内容进行识读,了解所写诗词的内容;再次将两者放在一起去欣赏,书法与诗歌在迭代中达到更高的融合,欣赏者获得双重的审美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书法作品 语象 书像 接受过程 语图关系
下载PDF
佛教文学研究五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普慧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5,共11页
"佛教文学"的研究非常早,但其概念内涵却长期存在争议。文学抒写的世界不仅有世俗的,还涉及世俗以外的诸多因素;文学作品的语义所指,也不限于世俗社会本身,更有超越世俗社会者,而佛教就是超越世俗的。所以说,"佛教文学&q... "佛教文学"的研究非常早,但其概念内涵却长期存在争议。文学抒写的世界不仅有世俗的,还涉及世俗以外的诸多因素;文学作品的语义所指,也不限于世俗社会本身,更有超越世俗社会者,而佛教就是超越世俗的。所以说,"佛教文学"作为学术命题,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佛教文学的研究虽历时悠久,但整体状况还处于拓荒阶段,不宜过早对其定性。汉文佛教文学是佛教文学之一部分,其所包涵者约四:汉译佛典之文学、中国僧尼创作之文学、世俗文人崇佛之文学、华夏民间佛教信仰之文学。此四方面,汉译佛典文学一直为研究之荒漠地带。欲精研于此者,当于方法论上用功,方能致胜。佛教地狱的观念非常突出,地狱佛典文学是汉文佛典文学最突出的一部分。佛经对地狱的描绘,不仅极尽渲染其阴森恐怖的氛围和场面,还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地狱佛典文学以其特有的内容和方式强烈地渗透到了中国本土民众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这一课题却少有问津者。苏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世俗文人崇佛之代表,其文学理趣与他熟稔佛教"空观"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验世界中,苏轼能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佛教"空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和文学创作;当面对人生的沉浮时,他又非常坦然地以佛教的"梦空"来理悟。《心经》是流传最广的大乘佛教空宗经典,也是阐扬"空观"的最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其要义在于通过般若智慧透悟此岸生死苦海,放下执著我有而度达涅槃解脱彼岸。般若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解悟佛教的终极目的——"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学 汉译佛典文学 地狱文学 苏诗禅心 《心经》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20
作者 朱付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3-75,共13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轼诗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渐趋多元化、细致化。总的来看,将苏诗与党争、地域、佛禅及接受传播等结合的文化型研究占了主要部分。对苏诗叙事性的探讨及饮食题材的关注,对苏轼唱和诗、和陶诗以及其贬谪状态下思想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轼诗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渐趋多元化、细致化。总的来看,将苏诗与党争、地域、佛禅及接受传播等结合的文化型研究占了主要部分。对苏诗叙事性的探讨及饮食题材的关注,对苏轼唱和诗、和陶诗以及其贬谪状态下思想心态的再认识,与佛禅关系研究的深入细致化,以及包括域外传播在内的苏诗接受史研究是本时期值得注意的方面。与苏诗所创造的巨大的文化世界相比,苏诗诗学理论的建构,对作为文学家、诗人的苏轼及其日常家居、行迹细节等“小环境”的研究仍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唱和诗 和陶诗 佛禅关系 苏诗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