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事实与解释 被引量:62
1
作者 彭水军 袁凯华 韦韬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0,共18页
研究目标:把握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基于MRIO模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如果考虑中国贸易的二元结构,则制造业服务化悖论并不存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占比由33.... 研究目标:把握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基于MRIO模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如果考虑中国贸易的二元结构,则制造业服务化悖论并不存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占比由33.54%上升至33.74%,上升幅度很小,但国内服务增加值对于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创造的重要性在快速提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呈现出"以国内服务替代国外服务"的趋势;从不同贸易方式来看,制造业加工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较低但其提升幅度大大超过了一般贸易出口;市场分割弱化了国内产业关联、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服务部门增加值系数下降,以及来自于亚太地区出口市场的低端俘获,这些都是抑制一般贸易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研究创新:利用OECD-ICIO区分加工贸易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进行再测算,并比较分析两种不同贸易方式下国内服务化转型的变动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价值:为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利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制造业服务化 加工贸易 MRIO模型 SDA方法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吴滨 李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的研究,结果显示持有技术进步为主要因素的观点较多,因素分解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工具。以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的研究,结果显示持有技术进步为主要因素的观点较多,因素分解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工具。以因素分解法的基本模型进行研究,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被普遍低估。建议应分阶段使用因素分解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进行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结构因素 行业能源效率因素 因素分解法
原文传递
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赵玉焕 王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2-18,26,共8页
基于中日技术异质性,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利用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1995—2009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测算中考虑了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同时,采用SDA分析,对中日贸易隐含碳的变化进行了因... 基于中日技术异质性,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利用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1995—2009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测算中考虑了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同时,采用SDA分析,对中日贸易隐含碳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1995—2009年,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出口隐含碳从40.78Mt增长到152.78Mt,进口隐含碳从12.25Mt增长到66.87Mt,净出口隐含碳从28.53Mt增长到85.91Mt。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在1995—2009年期间,对于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规模效应促使了隐含碳的增长,技术效应促使了隐含碳减少,结构效应影响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异质性 中日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SDA分析
下载PDF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44,共8页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CO2排放强度 结构因素分解
下载PDF
江苏省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比较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迪 聂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52-1258,共7页
文章以江苏省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的CO2排放的影响,采用Laspeyres指数完全分解技术对江苏省6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的变动情况进行分解。结果显示:①经济增长... 文章以江苏省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的CO2排放的影响,采用Laspeyres指数完全分解技术对江苏省6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的变动情况进行分解。结果显示:①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是能源消费及CO2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占68.92%;②产业结构变动的节能减排作用相对较小,且呈阶段性变化的特征,1995年-2002年间,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其后起反向作用,其根源在于高耗能产业投资效应与前期能源投入的提前透支及其滞后影响;③高能源依赖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与CO2排放起到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节能减排效应弱化;④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节能减排起到了主导作用,节能减排贡献度分别达到了-15.1%、-12.3%,其中高耗能工业部门结构比重与能源效率的微弱变动都对整体节能减排产生很大的影响;⑤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投资结构控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能耗结构 能源节约 CO2排放 完全分解分析
原文传递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化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的影响——基于营养均衡的视角 被引量:17
6
作者 江文曲 李晓云 +1 位作者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62-1674,共13页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2)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3)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结构 食物消费 均衡营养 人口规模 水足迹 结构分解法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其动因分解——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方一 王娟 +1 位作者 李兰兰 唐志鹏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126,共8页
本文研究了2002-2012年中国就业总量与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构建结构分解模型(SDA)定量测度了各产业就业变化的动因。研究结果显示,10年间中国的就业总规模增长了4.7%。就业结构不断改善,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和... 本文研究了2002-2012年中国就业总量与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构建结构分解模型(SDA)定量测度了各产业就业变化的动因。研究结果显示,10年间中国的就业总规模增长了4.7%。就业结构不断改善,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消费、投资、出口、进口、就业系数和技术的变化这六项因素的变化使就业人数分别增长了74.3%、60.6%、27.6%、-25.2%、-143.7%和10.4%。消费增长带动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例上升,投资增长带动了资源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比例上升,进出口贸易是劳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比例提升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减少,尤其是就业系数的降低使农业就业人数下降最为明显,但与中间使用网络有关的技术变迁却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例提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结构 投入占用产出 结构分解 技术变迁
原文传递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分解 被引量:13
8
作者 查建平 谭庭 +2 位作者 钱醒豹 赵倩倩 杨晓杰 《系统工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36,共14页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IO-SDA分解法对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评估、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业平均直接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且旅游业在所有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小,其中交...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IO-SDA分解法对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评估、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业平均直接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且旅游业在所有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小,其中交通部门是其关键构成;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更多来自其他产业部门,且各旅游业二级部门的直接-间接碳排放结构比例差异较大;进口与国内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使得旅游业完全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不同旅游主体完全碳排放构成差异显著;驱动旅游业二级部门碳排放流入强度变化的因素从单一的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主导模式向直接能源消费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部门结构效应与技术-投入结构效应等多因素并举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碳排放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法
原文传递
基于SDA法的能源消费影响关键要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晓丽 洪东悦 《技术经济》 2010年第9期42-49,共8页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因数分解法,本文分行业研究了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关键要素,将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化、技术系数变化、国内最终消费比例变化、资本形成总额比例变化、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变化以及最终需求总量变化等...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因数分解法,本文分行业研究了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关键要素,将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化、技术系数变化、国内最终消费比例变化、资本形成总额比例变化、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变化以及最终需求总量变化等6个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系数变化是影响中国能源需求量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变化、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变化也是影响能源消费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在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各行业中,电力、蒸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等6个行业对中国能源消费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影响因素 结构因素分解
下载PDF
中国对外贸易自然资本流向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O模型的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昭华 汪凌志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1-43,共13页
自然资本指商品和服务所内涵的生态价值,以生态足迹(EF)为测度。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I-O)测算中国1992—2007年对外贸易EF值,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分析中国土地(能源)强度、技术水平、净出口规模对EF净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 自然资本指商品和服务所内涵的生态价值,以生态足迹(EF)为测度。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I-O)测算中国1992—2007年对外贸易EF值,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分析中国土地(能源)强度、技术水平、净出口规模对EF净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07年,中国始终是实际用地的净出口国,自2005年起,中国从虚拟用地净进口国转变为虚拟用地净出口国,EF净出口总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反映中国生态资源呈现流失持续加剧的趋势。土地(能源)强度与技术水平的变化对EF净出口的抑制作用有所增强,但影响程度十分有限,商品与服务净出口规模的迅猛增长是导致EF净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生态足迹 结构分解分析
原文传递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效应:基于中间品贸易渠道的考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肖皓 陈娅妮 毕慧敏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549-2561,共13页
考虑到中间品贸易带来的复杂国际分工特征,本文构建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了1996-2009年各国最终需求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量和诱发系数,并对整体诱发量变化区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五类影响因素变动进行了分时... 考虑到中间品贸易带来的复杂国际分工特征,本文构建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了1996-2009年各国最终需求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量和诱发系数,并对整体诱发量变化区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五类影响因素变动进行了分时段分国别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最终需求通过中间品贸易渠道而间接诱发的中国碳排放越来越大,且欧美和东亚国家最终需求有不同特征的诱发效应.期间,可反映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间品贸易隐含碳的经济技术效应和国外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整个诱发量变动的最大推手.分国别看欧盟和美国的贡献最大,分阶段看入世后各效应变化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终需求 贸易 碳排放 结构分解 投入产出分析
原文传递
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洪竞科 黄河 王先柱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03-2116,共14页
【目的】在技术创新减排效应边际递减背景下,挖掘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结构分解分析,构建了一个描述经济转型驱动碳减排的解释性框架,运用中国2007—2017年的多区域投... 【目的】在技术创新减排效应边际递减背景下,挖掘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结构分解分析,构建了一个描述经济转型驱动碳减排的解释性框架,运用中国2007—2017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数据,分别从产业和空间维度,系统分析能源结构、投入结构、中间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与出口结构动态调整对碳减排的贡献,并按全国、区域和地区3个层次分别展开讨论。【结果】①观察期内由于结构变动带来的碳减排量约为1726.82百万t,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技术降碳到结构减排的动力转换;②中间生产结构优化是结构性减排的支柱力量,且经济部门间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远大于地区间资源要素再配置带来的空间结构优化效应;③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地理区位存在先天劣势的内陆地区并未能实现区域协同联动下的碳减排;④地区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间主要表现出“尾部效应”和“规模效应”特征。【结论】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路径,生产侧和需求侧结构优化形成的“双轮驱动”效应有助于持续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转型 技术进步 碳排放 低碳转型 区域协调 结构分解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SDA结构分解的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析1997-2007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晖 陈锡康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9-185,共7页
编制了中国1997年、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投入产出表.根据该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1997-2007十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内在原因.并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最终需求结构、GDP等因素的变动,通过... 编制了中国1997年、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投入产出表.根据该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1997-2007十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内在原因.并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最终需求结构、GDP等因素的变动,通过对比两个年份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找出促进和削弱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技术 农村居民收入 结构分解分析
原文传递
探寻我国非农就业人数增长的背后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会娟 陈锡康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4-701,共8页
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通过对非农就业人数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我国在1997-2002年阶段以及2002-2007年阶段非农就业人数增加的背后支撑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GDP和消费等最终需求构成项的总量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在两个... 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通过对非农就业人数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我国在1997-2002年阶段以及2002-2007年阶段非农就业人数增加的背后支撑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GDP和消费等最终需求构成项的总量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在两个阶段均很明显,但是1997-2002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高于2002-2007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人数 投入占用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配体稳定的二元过渡金属团簇[PdAu_8(PR_3)_8]^(2+)(R=Me,OMe,H,F,Cl,CN)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仇毅翔 李佳 王曙光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1-616,共6页
采用从头计算MP2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过渡金属团簇[PdAu8(PR3)8]2+(R=Me,OMe,H,F,Cl,CN)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团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能进行了研究.MP2方法和SVWN局域泛函能够对团簇的结构准确的描述,而离域泛函BP86,PBE,BLYP... 采用从头计算MP2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过渡金属团簇[PdAu8(PR3)8]2+(R=Me,OMe,H,F,Cl,CN)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团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能进行了研究.MP2方法和SVWN局域泛函能够对团簇的结构准确的描述,而离域泛函BP86,PBE,BLYP和杂化泛函B3LYP则过高地估计了团簇的几何结构参数.电子结构研明Pd,Au原子通过d电子的成键作用构成团簇内核[PdAu8]2+,[PdAu8]2+与PR3配体则通过'σ给予/π反馈'模式PR3配体与[PdAu8]2+的结合能够加强Pd-Au之间的成键作用,增大前线轨道能级间隙,从而提高团簇的稳定性.P体中R基团供、吸电能力的变化对[PdAu8(PR3)8]2+结构的影响较小,但对[PdAu8]2+-PR3结合能的影响较大.能量显示不同PR3与[PdAu8]2+之间具有相近的轨道作用能,与R基团供、吸电能力相关的非轨道作用能成为影响两者牢固程度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团簇 从头计算 密度泛函 电子结构 能量分析
原文传递
庆阳市污染型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鹿晨昱 王春娟 +2 位作者 张子龙 薛冰 李恒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8-625,共8页
通过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将以污染物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分解为人口、经济、技术3种驱动因素的影响,据此对庆阳市2000-2013年间污染型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 通过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将以污染物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分解为人口、经济、技术3种驱动因素的影响,据此对庆阳市2000-2013年间污染型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庆阳市由污染物排放所产生的环境压力主要是由废水和工业废气所致,且环境压力在后期表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人口因素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影响比较小,且较稳定;经济增长因素的正向效应明显,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正向效应呈增大趋势;技术因素的负向效应明显,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这一抑制作用在后期有所减弱。3种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视污染物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分解分析 环境压力 经济 技术 庆阳市
下载PDF
中国出口内涵要素结构与外贸高质量发展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涛 王楠倩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136,共23页
本文借助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多生产要素视角下分解增加值贸易生产要素结构的单国模型。运用该模型将出口总值分解为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出口中进口国增加值和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分别对三类出口增加值进行要素结构解析,测算出... 本文借助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多生产要素视角下分解增加值贸易生产要素结构的单国模型。运用该模型将出口总值分解为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出口中进口国增加值和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分别对三类出口增加值进行要素结构解析,测算出资本和三种劳动力要素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最后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对各要素在增加值贸易中的贡献变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中国单位出口增加值中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高技能劳动力扩大了各行业创造增加值的差距。在此期间,出口规模正效应影响着多数行业的三类增加值;入世后,多数制造业的三类增加值受到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变动负效应和出口中进口国增加值变动正效应的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则转变为受出口中第三(其他)国增加值变动正效应和出口规模负效应的影响,且多数行业的三类增加值受要素质量负效应的影响减弱。在新发展阶段,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关键在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四个产业和高技能劳动力、资本两种生产要素。通过提升上述产业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和质量,攀升价值链路径融入国际循环,提升中国贸易增长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要素结构 高质量发展 国际循环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2002-2012年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士春 刘沅涛 龙如银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343,共11页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研究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江苏省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江苏省化石...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研究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江苏省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经济增长诸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动效应是削减能源消耗增量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变动效应虽然对能源消耗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很小;不同产业中,农业和建筑业中的能源强度变动效应促进了能源消耗,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在节能方面出现"倒退"的趋势;工业是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中,制造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最后,提出四项对策建议,为实现江苏省经济与节能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能源 能源消耗 影响因素 结构分解法 节能 江苏省
原文传递
社会经济转型新模式对中国CO_(2)排放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赛 邓梓君 钟秋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较大变化,结合最新情况探究CO_(2)排放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有助于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推进CO_(2)减排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2017-2020年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变化对中国CO_(2)排放变化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较大变化,结合最新情况探究CO_(2)排放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有助于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推进CO_(2)减排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2017-2020年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变化对中国CO_(2)排放变化的贡献,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修订后的统计数据再次评估2010-2017年中国CO_(2)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7-2020年,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由2015-2017年的CO_(2)减排贡献转变为增排贡献,表明中国在结构性因素调整优化方面具有一定减排潜力。结合修订后的统计数据,2012-2017年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性因素变化对CO_(2)排放变化的贡献与现有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其中,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由CO_(2)减排贡献转变为增排贡献,这与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出能耗明显增长有关,同时反映了产品结构不合理将驱动CO_(2)排放增加。此外,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CO_(2)排放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点排放行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调整石油化工等行业生产结构,促进全产业链CO_(2)减排;(2)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消费端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3)优化高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供给;(4)建立跨行业协同减碳机制,推动重点排放行业CO_(2)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结构 消费结构 CO_(2)排放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用相对行标尺量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景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3-47,75,共6页
为了测度经济结构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构造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相对行标尺量(Relative Rowscaler)模型,它将经济结构的变动分解为技术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系数的变动,并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1-1995年间经济结构转变情况作出了实证... 为了测度经济结构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构造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相对行标尺量(Relative Rowscaler)模型,它将经济结构的变动分解为技术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系数的变动,并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1-1995年间经济结构转变情况作出了实证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系数的变动,但最终需求结构因素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结构 行标尺量(Rowscaler) 结构分解 投入产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