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被引量:37
1
作者 何登发 杨庚 +4 位作者 管树巍 石昕 张朝军 王桂宏 王晓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4,共8页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与成图的难度,是对圈闭钻探与油气田开发的严峻挑战。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前陆盆地及其冲断带合理的构造模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构造建模...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与成图的难度,是对圈闭钻探与油气田开发的严峻挑战。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前陆盆地及其冲断带合理的构造模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构造建模要综合应用地表地质、遥感、钻井、重、磁、电、地震等资料,将地表构造、浅层构造与深层构造有机结合,建立几何学上内在协调的、运动学上平衡的与力学机制上可行的构造模型。主要遵循4个基本步骤,轴面分析是基础,断层褶皱形态分析是核心,平衡观念是灵魂,构造复原是手段。中国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关键环节有较大差别。构造模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将不断得到修正,从而越来越符合前陆盆地的特点,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建模 轴面 平衡剖面 几何学 运动学 力学机制
下载PDF
复杂构造解析中的几何学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管树巍 李本亮 +2 位作者 何登发 汪新 John Suppe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2-739,共18页
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并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深、浅层构造的真实形态。综合地表、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确定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定量关系,以达到预测地震资料较差地区的构造形态之目的,是行... 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并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深、浅层构造的真实形态。综合地表、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确定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定量关系,以达到预测地震资料较差地区的构造形态之目的,是行之有效的构造解释方法。在获得解释方案后可通过断层相关褶皱分析获得构造变形量、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和变形时间,进而定量模拟不同时代和不同序次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叠加过程。本文提供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4个冲断带的研究实例,实例1详述了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开展构造精细解析的步骤;实例2从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探讨帕米尔北缘乌帕尔冲断带在形成过程中断层形态、褶皱形态与位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例3从西昆仑山前甫沙冲断带三排背斜的生长地层底界由南向北逐渐抬升的现象阐述深部台阶状逆断层的"前列式"扩展作用;实例4运用构造趋势分析解释库车前陆盆地秋里塔格背斜带中段地表背斜轴线扭曲的运动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几何学 轴面分析 构造趋势分析 前陆冲断带 中国中-西部
下载PDF
煤岩力学特性测试与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志刚 付胜利 +1 位作者 乌效鸣 李同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13,共4页
通过大量煤岩力学物理性质的测试与分析 ,证实了试验区煤岩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 ,泊松比较高 ,脆性大 ,易破碎 ,易压缩 ,且煤岩垂直层理方向上和平行层理方向上的力学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因而应将煤岩视为正交各向异性体或横观各向同性体... 通过大量煤岩力学物理性质的测试与分析 ,证实了试验区煤岩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 ,泊松比较高 ,脆性大 ,易破碎 ,易压缩 ,且煤岩垂直层理方向上和平行层理方向上的力学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因而应将煤岩视为正交各向异性体或横观各向同性体来处理。运用 Griffith等有关脆性断裂理论 ,试验和研究了煤岩单轴压应力状态下的脆性断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岩石力学 水力压裂 煤层气井
下载PDF
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贾东 陈竹新 +4 位作者 张惬 张逸昆 王良书 陆建军 陈小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时按照平衡剖面原理,详细恢复了东营凹陷伸展构造的发育过程。经过对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反复拟合和测算,我们确定了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出东营凹陷各主要裂谷阶段的地壳水平伸展量,并且将其中的背斜解释为上凹与上凸断层转折组合所形成的一个伸展背斜构造。同时采用构造几何学方法推断在白垩纪末期该地区曾经历过大约1750m厚的剥蚀作用,总伸展量可达2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伸展断弯褶皱 构造几何学 半地堑 平衡剖面
下载PDF
编制盆地复原古构造图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3
5
作者 漆家福 杨桥 王子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3-424,共12页
为了描述盆地三维构造的演化过程 ,通常需要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构造等构造线图。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 ,可能遇到许多概念性和技术性问题 ,但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在“地质平衡”概念约束下寻求解决途径。本文讨论了按... 为了描述盆地三维构造的演化过程 ,通常需要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构造等构造线图。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 ,可能遇到许多概念性和技术性问题 ,但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在“地质平衡”概念约束下寻求解决途径。本文讨论了按照地质平衡概念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的基本原则和可能的技术方案 ,包括研究构造变形模式、复原剥失厚度及其分布、复原断层位移、去压实校正等。运用“地质平衡”概念将较浅地层界面的构造等高线图复原到代表特定地质时期地形面的原始状态 ,相应地将较深地层界面的构造等高线图复原得到的古构造等高线图。运用“地质平衡”概念编制的古构造等高线图比传统的只用地层残余厚度编制的古构造等高线图能更合理地反映地质时期的盆地古构造三维几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几何学 古构造等高线图 地质平衡 构造复原技术 石油地质分析 盆地复原古构造图 编制
下载PDF
Structural geometry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mplications for exploration of world-class and giant deposits 被引量:24
6
作者 David I.Groves M.Santosh +1 位作者 Richard J.Goldfarb Liang Zh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163-1177,共15页
With very few exceptions, orogenic gold deposits formed in subduction-related tectonic settings in accretionary to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s from Archean to Tertiary times. Their genesis, including metal and fluid so... With very few exceptions, orogenic gold deposits formed in subduction-related tectonic settings in accretionary to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s from Archean to Tertiary times. Their genesis, including metal and fluid source, fluid pathways, depositional mechanisms, and timing relative to regional structural and metamorphic events, continues to be controversial. However, there is now general agreement that these deposits formed from metamorphic fluids, either from metamorphism of intra-basinal rock sequences or de-volatilization of a subducted sediment wedge, during a change from a compressional to transpressional, less commonly transtensional, stress regime, prior to orogenic collapse. In the case of Archean and Paleoproterozoic deposits, the formation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was one of the last events prior to cratonization. The late timing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withi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host orogen implies that any earlier structures may be mineralized and that the current structural geometry of the gold deposits is equivalent to that at the time of their formation provided that there has been no significant post-gold orogenic overprint. Within the host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s at the province scale, world-class orogenic gold deposits are most commonly located in second-order structures adjacent to crustal scale faults and shear zones, representing the first-order ore-forming fluid pathways, and whose deep lithospheric connection is marked by lamprophyre intrusions which, however, have no direct genetic association with gold deposi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e gold deposits are located adjacent to ~10°-25° district-scale jogs in these crustal-scale faults. These jogs are commonly the site of arrays of ~70° cross faults that accommodate the bending of the more rigid components, for example volcanic rocks and intrusive sills, of the host belts. Rotation of blocks between these accommodation faults causes failure of more competent units and/or reactivation and dilation of pre-existing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geometry Tectonic history Fluid pathways Orogenic gold deposits Exploration criteria
下载PDF
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以川西三维地震工区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贾东 李一泉 +1 位作者 王毛毛 李海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2-740,共9页
现有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均基于平衡剖面原理而建立的二维几何学模型。所谓的假三维模型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二维剖面复合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尚未确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用Trishear4.0和GoCad软件,分别构建一... 现有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均基于平衡剖面原理而建立的二维几何学模型。所谓的假三维模型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二维剖面复合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尚未确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用Trishear4.0和GoCad软件,分别构建一系列不同位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演剖面,将这些正演剖面按照一定的线性位移梯度平行排列,从而建立起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并加以分析和讨论。进而选取川西南盆地中三维地震勘探所覆盖的邛西断层转折褶皱和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作为真三维实际解释模型的两个实例。研究表明,邛西背斜是一个典型的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断层相关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与实际解释模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沿背斜走向的位移梯度是控制三维构造几何学特征的基本因素,然而自然界断层面几何学的复杂多变以及岩层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是造成断层相关褶皱真三维理论模型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假三维理论模型 真三维解释模型 构造几何学
下载PDF
基于微分几何与EDEM的船型开畦沟装置触土曲面优化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晓鹏 张青松 +3 位作者 刘立超 魏国粱 肖文立 廖庆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69,共11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种植时土壤黏重板结、含水率波动大、播种作业需开畦沟避免渍害的农艺要求,考虑开沟犁体的触土曲面复杂、难以通过高速数字化土槽及田间试验方法寻求其减阻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的问题,采用微分几何理论并结合EDEM...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种植时土壤黏重板结、含水率波动大、播种作业需开畦沟避免渍害的农艺要求,考虑开沟犁体的触土曲面复杂、难以通过高速数字化土槽及田间试验方法寻求其减阻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的问题,采用微分几何理论并结合EDEM仿真方法,开展了驱动圆盘犁对置组合式耕整机开畦沟装置主要触土曲面结构优化研究。通过对主要触土曲面(开畦沟前犁犁体曲面、船式开沟犁整形曲面)牵引阻力分析和曲面参数分析,确定了触土曲面主要结构参数范围。根据微分几何理论,分别建立了能量化描述不同导曲线类型(直线、抛物线、指数曲线)犁体曲面形状变化差异的微分内蕴几何量E、L、M表达式。阻力特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为0.9~1.5 m/s、曲面结构参数一定时,导曲线为抛物线型的开畦沟前犁和船式开沟犁具有较好的减阻特性,其平均牵引阻力相比直线型犁体分别低15.09%、16.92%,相比指数线型犁体分别低32.59%、31.58%。触土曲面的内蕴几何量E、L、M可分别反映犁体阻力随速度的增长速率、犁体牵引阻力大小、犁体阻力随速度的波动程度。当设计犁体的导曲线形状使曲面内蕴几何量E的变化率较小、L为单调减函数、M的波动较小时,犁体具有较好的减阻性能。参数优化仿真试验表明:在作业速度为1.2 m/s、抛物线型开畦沟前犁宽度为92 mm、船式开沟犁整形曲面最大元线角为66°时,开畦沟装置牵引阻力最小,为1 042.52 N。田间试验表明:经参数优化的组合式船型开畦沟装置在作业速度为0.9、1.2、1.5 m/s时测试的平均牵引阻力分别为956.77、1 101.33、1 564.85 N,与仿真试验结果误差在7%以内,作业效果满足油菜播种开畦沟的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畦沟装置 触土曲面 结构优化 微分几何 内蕴几何量
下载PDF
结构力学方法论的哲思回望 被引量:21
9
作者 龙驭球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该文对结构力学中的解法和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回望。提出三点认识:1)结力方法论的文脉是"阴阳-和合系统";2)结力方法的特色是"成对、互补"似阴阳;3)虚功能量法的优势是"合一、多能"成太极。此外,还... 该文对结构力学中的解法和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回望。提出三点认识:1)结力方法论的文脉是"阴阳-和合系统";2)结力方法的特色是"成对、互补"似阴阳;3)虚功能量法的优势是"合一、多能"成太极。此外,还在打通血脉、消除隔阂方面,提出两点看法:4)论证能量法与虚功法之间是"殊途同归、实质相通"的关系;5)揭示"平衡"与"几何"两个领域中存在隐晦的"互借、互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力学 能量法 虚功法 平衡 几何
下载PDF
逆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开均 施央申 +1 位作者 黄钟瑾 王良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28,共6页
边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4个方面:1.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其主要构造要素为台阶式逆冲断层,强调断裂与褶皱的相互关联性,可划分为断裂与褶皱两个分支系统。2.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造山缩短... 边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4个方面:1.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其主要构造要素为台阶式逆冲断层,强调断裂与褶皱的相互关联性,可划分为断裂与褶皱两个分支系统。2.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造山缩短量并检验构造解释。3.发现韧性推覆产生糜棱岩、混合岩、花岗岩三位一体的成岩作用和对金矿床的控制作用;浅表推覆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浅表台阶式逆冲断层对金属矿藏的控制作用,这种控矿作用常具有系统性和层控性特点。4.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用以预测地壳形变的几体形态,并解释造山带陆壳的增生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分类 岩石成因 控矿构造
下载PDF
营口-潍坊断裂带对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的形成及构造分段的控制作用--来自物理模拟实验和断层几何学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16
11
作者 曹忠祥 任凤楼 +1 位作者 宋国奇 漆家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50,共13页
辽东湾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受营口—潍坊断裂带控制。其东支的两条分支断层大体沿其次级构造单元辽东湾东部凸起的两侧延伸。本文应用大量地震测线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结合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认为辽东湾坳陷东部凸... 辽东湾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受营口—潍坊断裂带控制。其东支的两条分支断层大体沿其次级构造单元辽东湾东部凸起的两侧延伸。本文应用大量地震测线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分析,结合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认为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是在先期存在的低凸起的基础上,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因营口—潍坊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形成的。以Lz205测线和Lz185测线之间为界可分为类似的两段,各自经历了一个自南而北的右旋走滑伸展—剪切走滑—右旋走滑挤压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由北东向的基底断裂与由之派生的新生代内的北北东内断裂间的关系造成,在两者的交汇点(如Lz151)或走向发生转折处(如Lz255)右旋走滑作用发生变换,其南侧拉张下沉,正断层发育,表现为右旋走滑伸展,北侧则挤压隆升,表现为右旋走滑挤压。南、北两侧相反的力学性质是走滑活动派生的局部差异应力场造成的。构造物理模拟试验证实了右旋走滑伸展—剪切走滑—右旋走滑挤压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走滑 营口-潍坊断裂带 构造分段 物理模拟 断层几何学 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
下载PDF
岩体结构要素分形几何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宝远 杨志法 肖树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355-361,共7页
本文研究了岩体结构诸要素,包括结构面形态、结构面厚度、结构面分布、产状分布、孔隙分布颗粒表面形态等的分形表征,目的是提高岩体结构的定量描述程度,为岩体工程的定量评价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岩体 结构要素 分形几何 岩体力学
下载PDF
岩层厚度对砂岩斜交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董有浦 燕永锋 +4 位作者 肖安成 吴磊 徐波 赵海峰 李旭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4-392,共9页
露头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构造裂缝的分布特征,也可以直观分析其发育与其他构造的关系。通过扬子地块钱塘坳陷中、下泥盆统的两处实测剖面,对厚层-块状砂岩中构造裂缝的产状、性质和分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地层陡倾,褶皱变形强... 露头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构造裂缝的分布特征,也可以直观分析其发育与其他构造的关系。通过扬子地块钱塘坳陷中、下泥盆统的两处实测剖面,对厚层-块状砂岩中构造裂缝的产状、性质和分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地层陡倾,褶皱变形强烈,砂岩中均发育大量的构造裂缝;主要构造裂缝是在局部应力场作用下发育的、并与地层面斜交的剪切裂缝,其发育受到地层面的限制;还发育少量与层面大致平行的裂缝,其延伸相对较长,将厚层切割为较薄的岩层。统计表明厚度较大的岩层中也发育了大量的构造裂缝,其分维数较大。这一认识为构造裂缝的地震解释及地震反演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厚度 构造裂缝 与层面斜交 分形几何学 分维数
下载PDF
川东齐岳山断层北部差异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魏峰 陈孔全 庹秀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8-354,362,共8页
根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川东齐岳山断层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断层演化史进行了分析。齐岳山断层自北往南剖面形态上依次表现为“y”字形、“之”字形和铲形,地表出露断层倾向从北西变为南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式结构,断... 根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川东齐岳山断层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断层演化史进行了分析。齐岳山断层自北往南剖面形态上依次表现为“y”字形、“之”字形和铲形,地表出露断层倾向从北西变为南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式结构,断层西侧周缘构造样式自北向南由“巫山—吐祥段的隐冲加断滑褶皱”至“吐祥—忠县段的断展加滑脱褶皱”至“忠县—焦石坝段的基底冲断—断展褶皱”至“焦石坝—南川段的冲断褶皱”,断层东侧周缘则整体表现为冲断构造变形;齐岳山断层形成于早燕山期,之后又经历了燕山运动中期的挤压作用与燕山运动晚期的伸展作用,以断层中段变形程度最强。齐岳山断层差异构造变形导致断层两侧油气保存条件明显不同,断层周缘二级台阶构造形态呈铲形处为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变形 构造几何学 平衡剖面 盆地构造 齐岳山断层 川东
下载PDF
新疆阜康-吉木萨尔断裂带的几何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尤惠川 任利生 张玉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5-384,T001-T002,共12页
根据详实的野外资料对新疆阜康 -吉木萨尔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断裂带由东、西两大段组成 ,西段由 4条次级S倾逆断裂左行斜列组成 ,东段由 3条次级S倾逆断裂右行斜列组成 ,总体上呈向北微凸的近EW... 根据详实的野外资料对新疆阜康 -吉木萨尔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断裂带由东、西两大段组成 ,西段由 4条次级S倾逆断裂左行斜列组成 ,东段由 3条次级S倾逆断裂右行斜列组成 ,总体上呈向北微凸的近EW向展布 ,长达 14 0km ,控制着东天山北缘的第四纪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 ;组成断裂往往是低角度的逆断层 ,与褶皱共生 ,切割深度 5~ 6km ,第四纪晚期多期 (次 )活动 ,以间歇性稳定滑动为特征 ;断裂带端部段落倾角较大 ,活动量较小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0~ 0 4 0mm/a ,中部段落以低倾角的推覆为特征 ,活动强烈 ,全新世平均垂直滑动速率达 0 80~ 1 0 0mm/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几何特征 活动性 新疆 构造演化 地貌发育 褶皱:
下载PDF
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桥无砟轨道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伟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41-47,共7页
为了解在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桥上应用无砟轨道的适应性,以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对桥梁结构的整体竖向刚度指标、轨道几何形位及桥面局部刚度进行了分析,通过结构设计方案优化来控制梁端竖向转角、减少梁端横向变位差... 为了解在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桥上应用无砟轨道的适应性,以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对桥梁结构的整体竖向刚度指标、轨道几何形位及桥面局部刚度进行了分析,通过结构设计方案优化来控制梁端竖向转角、减少梁端横向变位差。结果表明:梁体变形平缓、线形平顺,竖向刚度指标好;轨道竖向、横向变形曲线平缓,轨面平顺性好,轨道几何形位满足要求;设置纵、横梁的正交异性钢箱桥面显著提高了桥面局部刚度;布置90 m锚跨,梁端钢箱桥面设置纵腹板,可将梁端转角控制在1‰rad以内;引桥箱梁采用整体隔墙,将梁端横向变位差控制在1 mm以内;大桥具备铺设无砟轨道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桥 无砟轨道 结构刚度 几何形位 梁端转角 横向变位差 适应性
下载PDF
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结构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坤全 易鹏 吴定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已建大跨度铁路斜拉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拟建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的活载重和铁路设计车速高的特点 ,建立了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空间计算模型 ,并对其静、动力特性进行研究 .重点探讨了不同桥面体系对大跨度...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已建大跨度铁路斜拉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拟建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的活载重和铁路设计车速高的特点 ,建立了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空间计算模型 ,并对其静、动力特性进行研究 .重点探讨了不同桥面体系对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静、动力受力特性的影响 ,并分析了结构几何非线性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合梁体系桥静、动力特性明显优于纵、横梁桥面体系桥 ,结构的几何非线性除对桥梁局部杆件的内力有一定影响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 结构特性 桥面体系 几何非线性
下载PDF
基于分形几何理论的河湖结构连通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尊乐 汪姗 费国松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28,43,共6页
基于分形几何理论与方法,针对河湖的结构连通性,利用分形意义上的分形维数和分枝维数概念,给出了一种流域(或区域)河湖结构连通性的评价方法。运用构造的简单河网结构模型,通过计算河湖覆盖度、分形维数和分枝维数来验算和评价了常州市... 基于分形几何理论与方法,针对河湖的结构连通性,利用分形意义上的分形维数和分枝维数概念,给出了一种流域(或区域)河湖结构连通性的评价方法。运用构造的简单河网结构模型,通过计算河湖覆盖度、分形维数和分枝维数来验算和评价了常州市主城区的河湖结构连通性,并与湖西区对比,结果表明,常州市主城区的分形维数和河湖覆盖度均大于湖西区,分枝维数均在1.50左右,常州市主城区的河湖结构连通性水平高于湖西区,两者流域地貌均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壮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连通性 结构连通性 分形几何 分形维数 分枝维数 太湖流域 常州市主城区
下载PDF
制动盘几何特征对结构模态特性影响仿真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立军 权循宇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6256-6259,6265,共5页
针对几何特征参数改变对汽车制动盘结构模态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探索通过几何形状变化控制制动盘制动尖叫的可行性。首先建立了制动盘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利用试验模态分析结果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然后定量分析了安装凸台直径与... 针对几何特征参数改变对汽车制动盘结构模态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探索通过几何形状变化控制制动盘制动尖叫的可行性。首先建立了制动盘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利用试验模态分析结果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然后定量分析了安装凸台直径与高度、盘体直径与厚度、散热辐条分布密度的变化对前七阶自由与约束周向模态频率的影响。分析发现:盘体直径与厚度、散热辐条分布密度和安装凸台直径与高度对模态特性影响依次减小;盘体直径与厚度改变可以作为考虑轻量化和热容量的面向制动盘结构模态修改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制动盘 制动尖叫 结构修改 几何特征参数
下载PDF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 被引量:5
20
作者 索书田 游振东 +3 位作者 钟增球 张泽明 韦必则 桑隆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是在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剪切带。剪切带内的构造岩以含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高压矿物的榴辉岩、面理化超基性—基性岩、片麻岩、大理岩为特征,具有复杂的变形组构和变形历史...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是在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剪切带。剪切带内的构造岩以含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高压矿物的榴辉岩、面理化超基性—基性岩、片麻岩、大理岩为特征,具有复杂的变形组构和变形历史。最终形成布丁—基质或残斑—基质结构。深入研究超高压—高压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对分析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折返过程及碰撞造山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 碰撞造山带 构造几何学 大别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