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5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
51
1
作者
张一平
俞小鼎
+2 位作者
孙景兰
梁俊平
吕林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8,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架雷暴发生在中纬度暖性低槽发展东移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顶以上近中性条件不稳定性层结(偏向于很弱的条件不稳定)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湿平流的强迫作用下,使得700 hPa以上出现较大范围的较强上升运动,地面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对高架对流的产生具有冷垫作用。(2)出现高架雷暴的大气低层存在较强的逆温层,700 hPa暖温度脊前的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为高架雷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并使低层逆温层顶以上出现弱条件不稳定层结和较高的露点,两者结合导致弱的最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MUCAPE,其值在10~50 J·kg^(-1)之间,高架对流是由逆温层顶附近及其以上的暖湿气块被抬升而造成的,对应1.0~3.0 m·s^(-1)的雷暴内最大上升气流。(3)此次高架雷暴发生在强斜压环境中,有较强的动力不稳定,中低层0~6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值分别为(3.0~3.7)×10^(-3)和(5.0~5.3)×10^(-3)s^(-1)。(4)本次过程-10℃、-20℃层高度分别在5、6.5 km,弱对流云顶高度多在6~8 km或以上,超过了冻结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5)从流型配置模型看,高空暖性低槽、中高层强烈发展的温度脊、700 hPa强西南暖湿低空急流和边界层冷中心、冷温度槽、地面冷高压等是值得关注的影响系统,当这些天气系统有利配置时,应注意低层逆温层、中层弱条件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以及高架雷暴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逆温层
弱条件不稳定
强垂直风切变
700
hPa暖湿急流
冷空气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龙卷风天气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28
2
作者
李改琴
许庆娥
+2 位作者
吴丽敏
董建设
钟天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8-636,共9页
利用河南濮阳CINRDA/SB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7月16日发生在河南濮阳的龙卷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龙卷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北侧、低空急流左前方的暖切变线附...
利用河南濮阳CINRDA/SB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7月16日发生在河南濮阳的龙卷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龙卷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北侧、低空急流左前方的暖切变线附近;龙卷发生前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存在大的风垂直切变和丰富的水汽;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表现为移动的弓形回波北段强烈发展形成钩状回波,龙卷生成于钩状回波弱回波区附近。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在大范围入流风场中出现伴有辐合的γ中尺度气旋式涡旋,涡旋进一步发展加强导致其中央龙卷涡旋的产生,产生龙卷风天气。另外,强回波、低回波顶高、低层强垂直风切变都是这次龙卷过程中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暖切变线
钩状回波
龙卷涡旋特征
强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春季冰雹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
27
3
作者
王晓玲
龙利民
王珊珊
《暴雨灾害》
2010年第2期160-165,共6页
从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出发,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LAPS局地再分析系统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信息,对2009年4月15日湖北省西部大范围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高层有干冷空气,低层暖湿气流发展,垂直温度递减率明显增...
从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出发,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LAPS局地再分析系统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信息,对2009年4月15日湖北省西部大范围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高层有干冷空气,低层暖湿气流发展,垂直温度递减率明显增大,配合对流层低层切变带来的动力抬升作用,易形成降雹;冰雹天气主要不稳定能量来源于地面到对流层低层,地面干线(露点不连续线)及锋面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触发条件;冰雹落区主要位于对流层低层及地面高能区重合区域,且易发生在靠近露点及温度的不连续线一侧;垂直风切变越大,越有利于产生尺寸较大的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干线
锋面
地形抬升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南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
被引量:
11
4
作者
刘金卿
刘红武
徐靖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和强降水天气形势,并定量诊断了不同移动路径的西南涡强降水在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约四分之一西南涡会引发强对流天气,强对流落区主要位于西南涡东南象限,类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度集中分布在22~32 mm·h^(-1)。这是由于西南涡东南象限和西南气流耦合相互作用带来高温高湿平流,容易引发对流不稳定并产生对流性降水。(2)西南涡强降水集中在春、夏季,移出源地的西南涡(约五分之二)比准静止类(约五分之一)更容易引发强降水,其中春季几乎只有移出源地的西南涡会触发强降水,这与移出源地的西南涡暖湿气流和水汽输送更加旺盛有关。(3)准静止类西南涡比移动类西南涡雨强更强,这可能是因为移动类垂直风切变更强,不利于高效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强对流天气
短时强降水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6年初冬陕西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0
5
作者
郭大梅
章丽娜
+1 位作者
王秀明
胡启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04-1413,共10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下是深厚的冷垫,同时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层,低层是绝对稳定的大气层结,这说明此次雷暴天气为高架雷暴。通过诊断饱和假相当位温、假相当位温、湿位涡和绝对涡度表明不同地区不稳定机制是不同的。西安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安康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不稳定。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降雪回波呈现出数个平行带状回波,与0~6 km风切变矢量(西西南风)平行;在条件性不稳定区域,降水回波为小尺度的块状回波。强垂直风切变表明大气斜压性强,中高层暖湿气流增强了大气的湿斜压性,从而使中高层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产生倾斜对流;中低层偏南气流输送暖平流和水汽,使得大气较为暖湿,中高层温度平流较弱,大气较干,形成位势不稳定,锋面抬升中低层暖湿大气使其饱和,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产生垂直对流。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及回波高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逆温层
强垂直风切变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个移速快、强度强、路径相似的台风过程分析
被引量:
8
6
作者
黄莉莉
《广东气象》
2010年第5期5-7,14,共4页
0814强台风"HAGUPIT"和9615台风"SALLY"具有移速快、强度强、路径相似的特点,通过分析得出,500 hPa不断加强的大陆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引导气流加强,使热带气旋移速不断加快,而且与热带气旋同向移动增强的副热带高...
0814强台风"HAGUPIT"和9615台风"SALLY"具有移速快、强度强、路径相似的特点,通过分析得出,500 hPa不断加强的大陆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引导气流加强,使热带气旋移速不断加快,而且与热带气旋同向移动增强的副热带高压,使其移速更快。越赤道气流增强和维持,给热带气旋不断输送能量,对流层高层强辐散,弱纬向风垂直切变都有利于热带气旋显著加强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副热带高压
强风区
越赤道气流
水平风垂直切变
热带气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雅安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7
7
作者
邱双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2期55-62,共8页
2020年8月10—11日雅安市出现了一次区域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芦山县出现了特大暴雨,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最大累积降水量和最大小时雨强较大,均突破了历史极值,具有较强的极端性。通过分析雷达回波可知,此次极端强降水是由强...
2020年8月10—11日雅安市出现了一次区域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芦山县出现了特大暴雨,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最大累积降水量和最大小时雨强较大,均突破了历史极值,具有较强的极端性。通过分析雷达回波可知,此次极端强降水是由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稳定少动造成,具有有界弱回波区、V字型缺口以及被包裹于强降水区的中气旋等特征。该文根据雅安市365个区域自动站雨量数据、MICAPS实况资料、雷达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分析了造成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原因为:①行星尺度和天气尺度系统稳定少动,低层夜间低层急流发展,输送暖湿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②地面到低层的假相当位温异常偏高,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进一步发展,在强对流风暴附近还存在中尺度的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区,锋区的动力强迫生成的次级环流有利于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高层输送,同时也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③强的垂直风切变以及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和维持其有组织的程度。④水汽条件异常也是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重要原因。⑤极端的高能高湿的大气状态下,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直接原因,并且受地形的阻挡作用,强降水超级单体稳定少动,造成了此次极端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
对流不稳定
强的垂直风切变
中尺度辐合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8
作者
刁家敏
熊宇
钱绮雯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难以准确、提前监测预警,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弥补探空资料在连续观测中时间间隔长的不足,利用风廓线雷达对环境风场开展连续观测,分析常熟市沿江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风廓线...
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难以准确、提前监测预警,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弥补探空资料在连续观测中时间间隔长的不足,利用风廓线雷达对环境风场开展连续观测,分析常熟市沿江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资料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垂直方向上的风场、垂直气流等气象要素,雷达资料反演的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速度也与强对流天气特征相吻合,可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强对流
天气预报
垂直速度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强台风“纳沙”(1117)登陆海南岛前后降水非对称性的分析
被引量:
6
9
作者
周海波
白爱娟
蔡亲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1年强台风"纳沙"为例,分析了"纳沙"登陆海南岛前后的降水特征,并分析了"纳沙"周围TBB、湿度、水平风速和垂直速度在其路径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1年强台风"纳沙"为例,分析了"纳沙"登陆海南岛前后的降水特征,并分析了"纳沙"周围TBB、湿度、水平风速和垂直速度在其路径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从空间结构的分布上讨论了降水分布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登陆海南岛前后,"纳沙"的降水在其路径两侧的分布呈显著的不对称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其路径左侧。"纳沙"除温度距平的分布较对称外,其它物理量在台风周围的空间结构均表现为显著的不对称性:(1)TBB,在路径左侧的强对流云系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右侧大;(2)湿度,路径左侧的湿区范围比路径右侧大;(3)水平风速,台风位于海上和登陆时,路径右侧的最大风速比左侧强,台风登陆时其左右两侧最大风速相差20 m/s;在登陆前和登陆后路径右侧的相等大风速区范围比左侧大;(4)垂直速度,路径左侧的上升运动比右侧强,尤其在台风登陆时左侧的垂直上升速度比右侧大-2.4 Pa/s。通过对比上述物理量的非对称分布与降水分布可知,湿度可能是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的原因之一,而垂直速度可能是造成"纳沙"非对称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垂直风切变作用进一步探究台风降水非对称性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纳沙"登陆前后的强降水均集中在顺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垂直风切变可较好地解释路径左侧的强垂直上升运动和强降水区。此外海南岛的地形条件也导致"纳沙"在登陆期间海南岛西部的降水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强台风“纳沙”
非对称降水
空间结构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冰雹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地形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
5
10
作者
张凌云
刘蕾
+1 位作者
王艺
李宜爽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年第2期33-40,I0003,共9页
运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2年4月12日柳州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辩率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冰雹天气发生的热力和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柳州市北部山脉作降低和升高处理,运用WRF中尺度模式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
运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2年4月12日柳州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辩率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冰雹天气发生的热力和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柳州市北部山脉作降低和升高处理,运用WRF中尺度模式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在典型的上干下湿不稳定大气层结中;(2)强对流发生需要较长的能量积累时间,但强对流爆发后能量释放迅速且时间短暂;(3)强对流发生前上升运动和正涡度较弱,且当中层有"干侵入"时会出现较弱的下沉运动,但在强对流爆发时上升运动瞬间突增,正涡度迅速增加,强上升运动和强涡度柱到达对流层上部,并出现强的垂直风切变;(4)地形改变对深厚冷空气的影响不大,地形降低使山脉南部急流强度加大,地形升高使山脉南部急流强度减弱,急流核南落,地形升高也使得动力条件明显增强,对强对流的发生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侵入
强垂直风切变
地形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宁波机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11
作者
吴福浪
杨丽敏
+2 位作者
杨琦堡
朱王杰
曹文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0-42,共3页
利用宁波机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9日宁波地区发生的一次伴随人工增雨作业而产生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高架雷暴天气,宁波处在地面冷锋后部200-300 km处,低空...
利用宁波机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9日宁波地区发生的一次伴随人工增雨作业而产生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高架雷暴天气,宁波处在地面冷锋后部200-300 km处,低空西南暖湿急流强迫抬升是主要的触发机制。(2)虽然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等于0 J·kg^(-1),但是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超过30 m·s^(-1),为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维持和发展。探空曲线呈“上干下湿”配置,湿层厚度增加,配合上下层弱的切变辐合,较易诱发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3)雷达回波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其特征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情况,宁波机场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雷雨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达到45 dBz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垂直风切变
列车效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一次飑线大风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12
作者
周宗圣
罗秀明
+1 位作者
华华
杨伟
《江西科学》
2023年第6期1191-1197,共7页
利用宣城市7个国家观测站及266个区域观测站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探空资料、风云卫星及宣城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22年7月26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1)该过程飑线系统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附近,位于副高边缘,过程发生前宣城地...
利用宣城市7个国家观测站及266个区域观测站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探空资料、风云卫星及宣城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22年7月26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1)该过程飑线系统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附近,位于副高边缘,过程发生前宣城地区处于槽前及槽线附近,正涡度平流增强,之后高空槽过境,转为西北气流,干冷空气注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2)探空资料显示飑线发展时段,层结为上干下湿,近地层有浅薄的逆温层,有利于能量的储存和触发,订正后超过4000 J/kg的对流有效位能和35℃以上的K指数说明能量条件非常好,而0~6 km垂直风切变只有14 m/s左右,说明此次过程是在强不稳定能量和弱切变环境下触发产生的。飑线后侧入流急流的动量下传及干冷空气的卷入促进了蒸发作用,从而形成强烈的下沉气流,促使冷池快速移动并引起地面大风。3)区域性10级雷暴大风的雷达特征明显:飑线过境前的弓形回波,中心强度55~60 dBZ,飑线前先后出现两条阵风锋快速移动,并在宣城站附近相遇触发对流再次加强。低层径向速度出现模糊,形成大片径向速度大值区。4)中层明显的径向辐合和风暴顶的强辐散都对地面大风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雷暴大风
弱垂直风切变
速度模糊
阵风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环境场对比分析
被引量:
4
13
作者
周后福
郑振荣
+2 位作者
刁秀广
刘杰
王华军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6,共8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2)两次强风暴过程的近地面比湿不足12 g/kg,相对湿度在600 hPa附近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近地面的水汽通量在强对流发生地附近辐合;(3)流场分布表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风暴发生前后垂直速度是下沉—上升—上升运动减弱的变化;(4)风暴发生前近地层温度梯度明显加强;K指数>30℃、SWEAT指数>100;(5)上层干冷空气下传侵入引发的对流不稳定层结、较强垂直风切变、能量锋区的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所造成的抽吸作用均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6)两次强风暴过程的不同点有:近地面第1次过程的湿度比第2次过程的湿度低;第1次过程的能量锋区自下而上北抬,第2次过程南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暴
切变线
急流
干冷侵入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雷暴大风过程的特征分析
14
作者
胡鹏宇
徐爽
+3 位作者
耿世波
陈传雷
苏畅
陈晟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5期9-18,共10页
利用辽宁省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5日傍晚至夜间沈阳地区出现的极端致灾雷暴大风天气的形成机理和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
利用辽宁省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5日傍晚至夜间沈阳地区出现的极端致灾雷暴大风天气的形成机理和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风雹天气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共同触发对流风暴的生成,强垂直风切变和不稳定层结使得风雹天气发展增强。此次强风雹过程中多个强对流单体逐渐发展,合并增强后呈现为弓形回波。弓形回波前沿存在浅薄的低空γ中尺度涡旋,可导致下沉气流增强,并与后侧入流急流共同作用导致局地极端大风。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降水落区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但对流风暴的强度预报仍是预报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东北冷涡
强垂直风切变
弓形回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超强台风“桑美”(0608)近海观测特征研究
被引量:
4
15
作者
余贞寿
闵锦忠
+1 位作者
钟建锋
倪东鸿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7,48,共8页
利用气象现代化手段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风云2C红外云图可以发现,在近海"桑美"台风强度加强过程中,台风外围云系被台风外核区吸收,风暴直径明显减小,结构更为密实,台风眼由模糊发展为清晰;在迅速加强阶段,台风迅速向内收缩...
利用气象现代化手段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风云2C红外云图可以发现,在近海"桑美"台风强度加强过程中,台风外围云系被台风外核区吸收,风暴直径明显减小,结构更为密实,台风眼由模糊发展为清晰;在迅速加强阶段,台风迅速向内收缩,呈现眼壁上螺旋雨带的发展特征。根据温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的组合反射率和径向速度产品揭示了直到登陆前1 h,桑美台风的强度仍在加强的事实,从组合反射率可见,台风从单眼壁发展成双眼壁,之后发展成具备更加深厚眼壁的台风结构,此过程对应于雷达径向速度图表现为,从一个大速度区发展为二个大速度区,直至更大的速度区。从登陆前后几小时地面测站的变压计算气压梯度可以判断强风区大小,结合变压及小时极大风风向变化可判断登陆点,以及作出登陆后移动路径的短时预报;小时累计降水分布表明,其具有明显不对称分布特征,前进方向右侧大于左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环流主体区,外围降水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
爆发性发展
双眼壁
临近预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强热带风暴“莲花”(0903)非对称降水结构分析
被引量:
4
16
作者
石顺吉
林秀斌
+3 位作者
吴陈锋
陈德花
郑礼新
李金建
《海洋预报》
2010年第5期64-71,共8页
利用雷达回波和NCEP分析资料,本文从水汽条件、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风暴移动状态等方面诊断分析了0903号强热带风暴"莲花"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莲花"南侧充足的水汽输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基本...
利用雷达回波和NCEP分析资料,本文从水汽条件、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风暴移动状态等方面诊断分析了0903号强热带风暴"莲花"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莲花"南侧充足的水汽输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条件,同时水汽通量在水平空间上的非对称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降水的非对称分布。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导致"莲花"降水结构改变并最终形成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的主要动力因子。随着垂直切变的增强,同时配合风暴南侧充足的水汽条件,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逐渐形成,在较强垂直切变长时间的作用下,强降水最终集中于顺切变方向左侧。在较强垂直切变的作用下,逆切变一侧的下沉运动抑制了陆地摩擦和地形抬升所形成的对流的发展。相对于较强的垂直切变而言,"莲花"相对稳定的移速和移向条件难以主导强热带风暴降水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热带风暴“莲花”
非对称降水
水汽条件
环境风垂直切变
地形
风暴的移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弱环境风切变下的强对流天气
被引量:
4
17
作者
韩冰
高玲
《黑龙江气象》
2013年第2期10-11,42,共3页
本文对2012年7月15日发生在黑龙江省西北部一次弱环境风切变条件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各种常规观测、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情况下,详细讨论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场及物理量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垂直风切变较弱...
本文对2012年7月15日发生在黑龙江省西北部一次弱环境风切变条件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各种常规观测、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情况下,详细讨论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场及物理量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垂直风切变较弱时仍能发生强风暴所需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丰富的水汽条件、不稳定的层结和一定的触发机制等条件下,环境风切变较弱时也可产生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弱的垂直风切变
冰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庆“5·6”强对流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
4
18
作者
任思衡
秦牧原
+2 位作者
王春明
陈锋立
卢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093-9098,9108,共7页
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发生一次强对流过程,该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暖舌和700 hPa冷空气是此次...
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发生一次强对流过程,该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暖舌和700 hPa冷空气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低能舌叠加在高能舌之上,导致对流不稳定,地面中尺度锢囚锋和975 hPa辐合线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低层正涡度和辐合带对应的非常好,低层辐合、上层辐散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850~200 hPa有较强垂直风切变,特别是低层和高层有较强的垂直切变,中层有微弱的切变,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造成重庆大风冰雹灾害的为超级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诊断分析
垂直风切变
触发机制
中尺度锢囚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6年6月30日北京强冰雹天气分析
被引量:
4
19
作者
李杰
吴剑坤
+1 位作者
宋歌
雷蕾
《贵州气象》
2017年第5期51-57,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加密自动站、北京南郊观象台多普勒天气雷达、FY-2F静止卫星和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凌晨北京地区一次罕见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冰雹过程是在槽后西北气流的背景下发生的。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加密自动站、北京南郊观象台多普勒天气雷达、FY-2F静止卫星和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凌晨北京地区一次罕见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冰雹过程是在槽后西北气流的背景下发生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图上有明显的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回波悬垂及"三体散射"TBSS特征。TBB小于220K,对流云发展旺盛。降雹前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出现一次明显的跃增,地面热低压减弱转为冷高压控制,气压升高、气温降低、风速明显增大。此次强冰雹过程具有较大的CAPE值及适当的CIN值,为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能量条件,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为降雹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0℃层、-20℃层高度适宜,沙氏指数、K指数均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
TBSS
TBB
垂直风切变
回波悬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次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20
作者
王宝利
张占良
+2 位作者
贾素贞
祁永辉
李文忠
《山西气象》
2011年第4期5-10,共6页
利用地面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再分析、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8年8月12日,出现在天津东部汉沽地区的由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利用地面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再分析、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8年8月12日,出现在天津东部汉沽地区的由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温高湿的有利条件下,低层弱冷空气的入侵是本次天气过程的触发因素。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区域,飑线云系在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与暖区内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弧形云带是本地雷雨、大风天气的直接制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面大风
辐合线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
51
1
作者
张一平
俞小鼎
孙景兰
梁俊平
吕林宜
机构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河南省气象局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8,共11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项目(CMAGJ2012M31)
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12102310033)
河南省气象局项目(Z201201)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常规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雷电定位监测和1°×1°NCEP分析资料对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高架雷暴(elevated convection)成因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建立了高架雷暴天气的流型配置模型。结果表明:(1)本次高架雷暴发生在中纬度暖性低槽发展东移的环流形势下,边界层顶以上近中性条件不稳定性层结(偏向于很弱的条件不稳定)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湿平流的强迫作用下,使得700 hPa以上出现较大范围的较强上升运动,地面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对高架对流的产生具有冷垫作用。(2)出现高架雷暴的大气低层存在较强的逆温层,700 hPa暖温度脊前的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为高架雷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并使低层逆温层顶以上出现弱条件不稳定层结和较高的露点,两者结合导致弱的最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MUCAPE,其值在10~50 J·kg^(-1)之间,高架对流是由逆温层顶附近及其以上的暖湿气块被抬升而造成的,对应1.0~3.0 m·s^(-1)的雷暴内最大上升气流。(3)此次高架雷暴发生在强斜压环境中,有较强的动力不稳定,中低层0~6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值分别为(3.0~3.7)×10^(-3)和(5.0~5.3)×10^(-3)s^(-1)。(4)本次过程-10℃、-20℃层高度分别在5、6.5 km,弱对流云顶高度多在6~8 km或以上,超过了冻结层高度,易导致雷电发生。(5)从流型配置模型看,高空暖性低槽、中高层强烈发展的温度脊、700 hPa强西南暖湿低空急流和边界层冷中心、冷温度槽、地面冷高压等是值得关注的影响系统,当这些天气系统有利配置时,应注意低层逆温层、中层弱条件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以及高架雷暴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逆温层
弱条件不稳定
强垂直风切变
700
hPa暖湿急流
冷空气垫
Keywords
elevated
thunderstorms,
strong
temperature
inversion,
weak
condition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
the
warm
and
moisture
jet
at
700
hPa,
cold
air
cushion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龙卷风天气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28
2
作者
李改琴
许庆娥
吴丽敏
董建设
钟天华
机构
河南省濮阳市气象局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8-636,共9页
基金
河南省气象局"河南致灾强风暴中分析模型和邻近预警技术方法研究"资助
文摘
利用河南濮阳CINRDA/SB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7月16日发生在河南濮阳的龙卷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龙卷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北侧、低空急流左前方的暖切变线附近;龙卷发生前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存在大的风垂直切变和丰富的水汽;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表现为移动的弓形回波北段强烈发展形成钩状回波,龙卷生成于钩状回波弱回波区附近。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在大范围入流风场中出现伴有辐合的γ中尺度气旋式涡旋,涡旋进一步发展加强导致其中央龙卷涡旋的产生,产生龙卷风天气。另外,强回波、低回波顶高、低层强垂直风切变都是这次龙卷过程中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关键词
龙卷风
暖切变线
钩状回波
龙卷涡旋特征
强垂直风切变
Keywords
tornado
warm
shear
line
hooked
echo
tornado
vortex
signature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春季冰雹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
27
3
作者
王晓玲
龙利民
王珊珊
机构
武汉中心气象台
出处
《暴雨灾害》
2010年第2期160-165,共6页
基金
湖北省气象局重点基金项目(2010Z01)资助
文摘
从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抬升触发条件出发,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LAPS局地再分析系统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信息,对2009年4月15日湖北省西部大范围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高层有干冷空气,低层暖湿气流发展,垂直温度递减率明显增大,配合对流层低层切变带来的动力抬升作用,易形成降雹;冰雹天气主要不稳定能量来源于地面到对流层低层,地面干线(露点不连续线)及锋面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触发条件;冰雹落区主要位于对流层低层及地面高能区重合区域,且易发生在靠近露点及温度的不连续线一侧;垂直风切变越大,越有利于产生尺寸较大的冰雹。
关键词
强对流
干线
锋面
地形抬升
垂直风切变
Keywords
strong
convection
Dry
line
frontal
surface
Orographic
lifting
vertical
wind
shear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南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
被引量:
11
4
作者
刘金卿
刘红武
徐靖宇
机构
湖南省气象台
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
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基金
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SZKT202005)
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J202009)
+3 种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业务关键技术发展专项[YBGJXM(2017)1A-10]
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CXFZ2021J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6005)
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19SK2161)。
文摘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和强降水天气形势,并定量诊断了不同移动路径的西南涡强降水在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约四分之一西南涡会引发强对流天气,强对流落区主要位于西南涡东南象限,类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度集中分布在22~32 mm·h^(-1)。这是由于西南涡东南象限和西南气流耦合相互作用带来高温高湿平流,容易引发对流不稳定并产生对流性降水。(2)西南涡强降水集中在春、夏季,移出源地的西南涡(约五分之二)比准静止类(约五分之一)更容易引发强降水,其中春季几乎只有移出源地的西南涡会触发强降水,这与移出源地的西南涡暖湿气流和水汽输送更加旺盛有关。(3)准静止类西南涡比移动类西南涡雨强更强,这可能是因为移动类垂直风切变更强,不利于高效降水。
关键词
西南涡
强对流天气
短时强降水
垂直风切变
Keywords
Southwest
Vortex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short-time
severe
precipitation
vertical
wind
shear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6年初冬陕西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0
5
作者
郭大梅
章丽娜
王秀明
胡启元
机构
陕西省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04-1413,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5042)资助
文摘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下是深厚的冷垫,同时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层,低层是绝对稳定的大气层结,这说明此次雷暴天气为高架雷暴。通过诊断饱和假相当位温、假相当位温、湿位涡和绝对涡度表明不同地区不稳定机制是不同的。西安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安康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不稳定。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降雪回波呈现出数个平行带状回波,与0~6 km风切变矢量(西西南风)平行;在条件性不稳定区域,降水回波为小尺度的块状回波。强垂直风切变表明大气斜压性强,中高层暖湿气流增强了大气的湿斜压性,从而使中高层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产生倾斜对流;中低层偏南气流输送暖平流和水汽,使得大气较为暖湿,中高层温度平流较弱,大气较干,形成位势不稳定,锋面抬升中低层暖湿大气使其饱和,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产生垂直对流。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及回波高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高架雷暴
逆温层
强垂直风切变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Keywords
elevated
thunderstorm
temperature
inversion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conditional
sym-
metric
instability
分类号
P45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个移速快、强度强、路径相似的台风过程分析
被引量:
8
6
作者
黄莉莉
机构
广东省气象台
出处
《广东气象》
2010年第5期5-7,14,共4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亚运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研究"(2009A030302012)和"南海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研究"(2009B080701063)
文摘
0814强台风"HAGUPIT"和9615台风"SALLY"具有移速快、强度强、路径相似的特点,通过分析得出,500 hPa不断加强的大陆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引导气流加强,使热带气旋移速不断加快,而且与热带气旋同向移动增强的副热带高压,使其移速更快。越赤道气流增强和维持,给热带气旋不断输送能量,对流层高层强辐散,弱纬向风垂直切变都有利于热带气旋显著加强和维持。
关键词
天气学
副热带高压
强风区
越赤道气流
水平风垂直切变
热带气旋
Keywords
synoptic
meteorology
subtropical
high
strong
-
wind
area
cross-equator
flow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
tropical
cyclone
分类号
P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雅安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7
7
作者
邱双
机构
四川省雅安市气象局
出处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2期55-62,共8页
文摘
2020年8月10—11日雅安市出现了一次区域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芦山县出现了特大暴雨,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最大累积降水量和最大小时雨强较大,均突破了历史极值,具有较强的极端性。通过分析雷达回波可知,此次极端强降水是由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稳定少动造成,具有有界弱回波区、V字型缺口以及被包裹于强降水区的中气旋等特征。该文根据雅安市365个区域自动站雨量数据、MICAPS实况资料、雷达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分析了造成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原因为:①行星尺度和天气尺度系统稳定少动,低层夜间低层急流发展,输送暖湿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②地面到低层的假相当位温异常偏高,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进一步发展,在强对流风暴附近还存在中尺度的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区,锋区的动力强迫生成的次级环流有利于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高层输送,同时也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③强的垂直风切变以及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和维持其有组织的程度。④水汽条件异常也是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重要原因。⑤极端的高能高湿的大气状态下,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直接原因,并且受地形的阻挡作用,强降水超级单体稳定少动,造成了此次极端强降水的发生。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
对流不稳定
强的垂直风切变
中尺度辐合线
Keywords
heavy
precipitation
supercell
storm
convective
instability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8
作者
刁家敏
熊宇
钱绮雯
机构
常熟市气象局
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文摘
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难以准确、提前监测预警,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弥补探空资料在连续观测中时间间隔长的不足,利用风廓线雷达对环境风场开展连续观测,分析常熟市沿江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资料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垂直方向上的风场、垂直气流等气象要素,雷达资料反演的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速度也与强对流天气特征相吻合,可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强对流
天气预报
垂直速度
垂直风切变
Keywords
wind
profile
radar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
forecast
vertical
velocity
vertical
wind
shear
分类号
P412.2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强台风“纳沙”(1117)登陆海南岛前后降水非对称性的分析
被引量:
6
9
作者
周海波
白爱娟
蔡亲波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海南省气象台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基金
国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K05B03)资助
文摘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1年强台风"纳沙"为例,分析了"纳沙"登陆海南岛前后的降水特征,并分析了"纳沙"周围TBB、湿度、水平风速和垂直速度在其路径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从空间结构的分布上讨论了降水分布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登陆海南岛前后,"纳沙"的降水在其路径两侧的分布呈显著的不对称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其路径左侧。"纳沙"除温度距平的分布较对称外,其它物理量在台风周围的空间结构均表现为显著的不对称性:(1)TBB,在路径左侧的强对流云系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右侧大;(2)湿度,路径左侧的湿区范围比路径右侧大;(3)水平风速,台风位于海上和登陆时,路径右侧的最大风速比左侧强,台风登陆时其左右两侧最大风速相差20 m/s;在登陆前和登陆后路径右侧的相等大风速区范围比左侧大;(4)垂直速度,路径左侧的上升运动比右侧强,尤其在台风登陆时左侧的垂直上升速度比右侧大-2.4 Pa/s。通过对比上述物理量的非对称分布与降水分布可知,湿度可能是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的原因之一,而垂直速度可能是造成"纳沙"非对称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垂直风切变作用进一步探究台风降水非对称性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纳沙"登陆前后的强降水均集中在顺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垂直风切变可较好地解释路径左侧的强垂直上升运动和强降水区。此外海南岛的地形条件也导致"纳沙"在登陆期间海南岛西部的降水显著增加。
关键词
海南岛
强台风“纳沙”
非对称降水
空间结构
垂直风切变
Keywords
Hainan
Island
strong
typhoon
Nesat
distribution
of
asymmetric
precipitation
spatial
structure
vertical
wind
shear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冰雹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地形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
5
10
作者
张凌云
刘蕾
王艺
李宜爽
机构
柳州市气象局
出处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年第2期33-40,I0003,共9页
文摘
运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12年4月12日柳州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辩率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冰雹天气发生的热力和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柳州市北部山脉作降低和升高处理,运用WRF中尺度模式进行了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在典型的上干下湿不稳定大气层结中;(2)强对流发生需要较长的能量积累时间,但强对流爆发后能量释放迅速且时间短暂;(3)强对流发生前上升运动和正涡度较弱,且当中层有"干侵入"时会出现较弱的下沉运动,但在强对流爆发时上升运动瞬间突增,正涡度迅速增加,强上升运动和强涡度柱到达对流层上部,并出现强的垂直风切变;(4)地形改变对深厚冷空气的影响不大,地形降低使山脉南部急流强度加大,地形升高使山脉南部急流强度减弱,急流核南落,地形升高也使得动力条件明显增强,对强对流的发生更有利。
关键词
干侵入
强垂直风切变
地形影响
Keywords
dry
intrusion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topographic
influence
分类号
P458.12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宁波机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11
作者
吴福浪
杨丽敏
杨琦堡
朱王杰
曹文
机构
中国民用航空宁波空中交通管理站气象台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出处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0-42,共3页
文摘
利用宁波机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9日宁波地区发生的一次伴随人工增雨作业而产生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高架雷暴天气,宁波处在地面冷锋后部200-300 km处,低空西南暖湿急流强迫抬升是主要的触发机制。(2)虽然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等于0 J·kg^(-1),但是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超过30 m·s^(-1),为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维持和发展。探空曲线呈“上干下湿”配置,湿层厚度增加,配合上下层弱的切变辐合,较易诱发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3)雷达回波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其特征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情况,宁波机场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雷雨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达到45 dBz以上。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强垂直风切变
列车效应
Keywords
Elevated
thunderstorm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Traine
ffect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一次飑线大风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12
作者
周宗圣
罗秀明
华华
杨伟
机构
宣城市气象局
出处
《江西科学》
2023年第6期1191-1197,共7页
基金
宣城市气象局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Y202103)。
文摘
利用宣城市7个国家观测站及266个区域观测站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探空资料、风云卫星及宣城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22年7月26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1)该过程飑线系统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附近,位于副高边缘,过程发生前宣城地区处于槽前及槽线附近,正涡度平流增强,之后高空槽过境,转为西北气流,干冷空气注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2)探空资料显示飑线发展时段,层结为上干下湿,近地层有浅薄的逆温层,有利于能量的储存和触发,订正后超过4000 J/kg的对流有效位能和35℃以上的K指数说明能量条件非常好,而0~6 km垂直风切变只有14 m/s左右,说明此次过程是在强不稳定能量和弱切变环境下触发产生的。飑线后侧入流急流的动量下传及干冷空气的卷入促进了蒸发作用,从而形成强烈的下沉气流,促使冷池快速移动并引起地面大风。3)区域性10级雷暴大风的雷达特征明显:飑线过境前的弓形回波,中心强度55~60 dBZ,飑线前先后出现两条阵风锋快速移动,并在宣城站附近相遇触发对流再次加强。低层径向速度出现模糊,形成大片径向速度大值区。4)中层明显的径向辐合和风暴顶的强辐散都对地面大风有指示意义。
关键词
飑线
雷暴大风
弱垂直风切变
速度模糊
阵风锋
Keywords
squall
line
thunderstorms
and
strong
wind
s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
speed
ambigui-ty
gust
front
分类号
P458.1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环境场对比分析
被引量:
4
13
作者
周后福
郑振荣
刁秀广
刘杰
王华军
机构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抚州市气象台
山东省气象台
吉安市气象台
出处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40036)
文摘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2)两次强风暴过程的近地面比湿不足12 g/kg,相对湿度在600 hPa附近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近地面的水汽通量在强对流发生地附近辐合;(3)流场分布表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风暴发生前后垂直速度是下沉—上升—上升运动减弱的变化;(4)风暴发生前近地层温度梯度明显加强;K指数>30℃、SWEAT指数>100;(5)上层干冷空气下传侵入引发的对流不稳定层结、较强垂直风切变、能量锋区的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所造成的抽吸作用均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6)两次强风暴过程的不同点有:近地面第1次过程的湿度比第2次过程的湿度低;第1次过程的能量锋区自下而上北抬,第2次过程南撤。
关键词
强风暴
切变线
急流
干冷侵入
垂直风切变
Keywords
strong
storm
shear
line
Jet
stream
Dry
and
cold
air
intrusion
vertical
wind
shear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雷暴大风过程的特征分析
14
作者
胡鹏宇
徐爽
耿世波
陈传雷
苏畅
陈晟源
机构
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沈阳市气象局
铁岭市气象局
阜新市气象局
出处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5期9-18,共10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复盘总结专项(FPZJ2023-031)
辽宁省气象局科学技术项目(2021SXB02、202204)
+2 种基金
沈阳市气象局科学技术项目(SY202102、SY202204)
辽宁省气象局博士科研专项(D202304)
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CXFZ2023J013、CXFZ2021J016)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辽宁省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25日傍晚至夜间沈阳地区出现的极端致灾雷暴大风天气的形成机理和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风雹天气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共同触发对流风暴的生成,强垂直风切变和不稳定层结使得风雹天气发展增强。此次强风雹过程中多个强对流单体逐渐发展,合并增强后呈现为弓形回波。弓形回波前沿存在浅薄的低空γ中尺度涡旋,可导致下沉气流增强,并与后侧入流急流共同作用导致局地极端大风。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降水落区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但对流风暴的强度预报仍是预报的难点。
关键词
雷暴大风
东北冷涡
强垂直风切变
弓形回波
Keywords
Thunderstorm
gale
Northeast
cold
vortex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Bow
echo
分类号
P425.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强台风“桑美”(0608)近海观测特征研究
被引量:
4
15
作者
余贞寿
闵锦忠
钟建锋
倪东鸿
机构
温州市气象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出处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7,4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5068
40575052)
2008年度公益性气象行业科研专项(200806094)
文摘
利用气象现代化手段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风云2C红外云图可以发现,在近海"桑美"台风强度加强过程中,台风外围云系被台风外核区吸收,风暴直径明显减小,结构更为密实,台风眼由模糊发展为清晰;在迅速加强阶段,台风迅速向内收缩,呈现眼壁上螺旋雨带的发展特征。根据温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的组合反射率和径向速度产品揭示了直到登陆前1 h,桑美台风的强度仍在加强的事实,从组合反射率可见,台风从单眼壁发展成双眼壁,之后发展成具备更加深厚眼壁的台风结构,此过程对应于雷达径向速度图表现为,从一个大速度区发展为二个大速度区,直至更大的速度区。从登陆前后几小时地面测站的变压计算气压梯度可以判断强风区大小,结合变压及小时极大风风向变化可判断登陆点,以及作出登陆后移动路径的短时预报;小时累计降水分布表明,其具有明显不对称分布特征,前进方向右侧大于左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环流主体区,外围降水不明显。
关键词
超强台风
爆发性发展
双眼壁
临近预报
Keywords
super
strong
typhoon
explosive
development
vertical
wind
shear
vorticity
advection
vorticity
transportationdownward
分类号
P457.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强热带风暴“莲花”(0903)非对称降水结构分析
被引量:
4
16
作者
石顺吉
林秀斌
吴陈锋
陈德花
郑礼新
李金建
机构
厦门市气象局
四川省气候中心
出处
《海洋预报》
2010年第5期64-71,共8页
文摘
利用雷达回波和NCEP分析资料,本文从水汽条件、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风暴移动状态等方面诊断分析了0903号强热带风暴"莲花"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莲花"南侧充足的水汽输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条件,同时水汽通量在水平空间上的非对称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降水的非对称分布。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导致"莲花"降水结构改变并最终形成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的主要动力因子。随着垂直切变的增强,同时配合风暴南侧充足的水汽条件,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逐渐形成,在较强垂直切变长时间的作用下,强降水最终集中于顺切变方向左侧。在较强垂直切变的作用下,逆切变一侧的下沉运动抑制了陆地摩擦和地形抬升所形成的对流的发展。相对于较强的垂直切变而言,"莲花"相对稳定的移速和移向条件难以主导强热带风暴降水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强热带风暴“莲花”
非对称降水
水汽条件
环境风垂直切变
地形
风暴的移动
Keywords
strong
tropical
storm
Linfa
asymmetric
rainfall
water
vapor
condition
environmental
vertical
wind
shear
terrain
the
moving
of
storm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弱环境风切变下的强对流天气
被引量:
4
17
作者
韩冰
高玲
机构
黑龙江省气象台
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出处
《黑龙江气象》
2013年第2期10-11,42,共3页
文摘
本文对2012年7月15日发生在黑龙江省西北部一次弱环境风切变条件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各种常规观测、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情况下,详细讨论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场及物理量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垂直风切变较弱时仍能发生强风暴所需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丰富的水汽条件、不稳定的层结和一定的触发机制等条件下,环境风切变较弱时也可产生强对流天气。
关键词
强对流
弱的垂直风切变
冰雹
Keywords
strong
convection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
hail
分类号
P458.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庆“5·6”强对流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
4
18
作者
任思衡
秦牧原
王春明
陈锋立
卢强
机构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
南疆军区气象室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093-9098,9108,共7页
文摘
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发生一次强对流过程,该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暖舌和700 hPa冷空气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低能舌叠加在高能舌之上,导致对流不稳定,地面中尺度锢囚锋和975 hPa辐合线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低层正涡度和辐合带对应的非常好,低层辐合、上层辐散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850~200 hPa有较强垂直风切变,特别是低层和高层有较强的垂直切变,中层有微弱的切变,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造成重庆大风冰雹灾害的为超级单体。
关键词
强对流
诊断分析
垂直风切变
触发机制
中尺度锢囚锋
Keywords
strong
convection
Diagnosis
analysis
vertical
wind
shear
Trigger
mechanism
Mesoscale
occlusion
front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6年6月30日北京强冰雹天气分析
被引量:
4
19
作者
李杰
吴剑坤
宋歌
雷蕾
机构
北京市房山区气象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北京市气象台
出处
《贵州气象》
2017年第5期51-57,共7页
文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加密自动站、北京南郊观象台多普勒天气雷达、FY-2F静止卫星和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凌晨北京地区一次罕见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冰雹过程是在槽后西北气流的背景下发生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图上有明显的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回波悬垂及"三体散射"TBSS特征。TBB小于220K,对流云发展旺盛。降雹前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出现一次明显的跃增,地面热低压减弱转为冷高压控制,气压升高、气温降低、风速明显增大。此次强冰雹过程具有较大的CAPE值及适当的CIN值,为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能量条件,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为降雹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0℃层、-20℃层高度适宜,沙氏指数、K指数均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强冰雹
TBSS
TBB
垂直风切变
回波悬垂
Keywords
strong
hail
TBSS
TBB
vertical
wind
shear
echo
drape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20
作者
王宝利
张占良
贾素贞
祁永辉
李文忠
机构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气象台
山西省河曲县气象局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气象局
山西省太谷县气象局
出处
《山西气象》
2011年第4期5-10,共6页
文摘
利用地面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再分析、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8年8月12日,出现在天津东部汉沽地区的由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温高湿的有利条件下,低层弱冷空气的入侵是本次天气过程的触发因素。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区域,飑线云系在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与暖区内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弧形云带是本地雷雨、大风天气的直接制造者。
关键词
飑线
地面大风
辐合线
垂直风切变
Keywords
Squall
line,
Surface
strong
wind
,
Convergence
line,
vertical
wind
shear
.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2年早春河南一次高架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张一平
俞小鼎
孙景兰
梁俊平
吕林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
5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次龙卷风天气的特征分析
李改琴
许庆娥
吴丽敏
董建设
钟天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一次春季冰雹过程的成因分析
王晓玲
龙利民
王珊珊
《暴雨灾害》
2010
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南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
刘金卿
刘红武
徐靖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2016年初冬陕西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郭大梅
章丽娜
王秀明
胡启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两个移速快、强度强、路径相似的台风过程分析
黄莉莉
《广东气象》
201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雅安一次极端强降水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及成因分析
邱双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刁家敏
熊宇
钱绮雯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对强台风“纳沙”(1117)登陆海南岛前后降水非对称性的分析
周海波
白爱娟
蔡亲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一次冰雹天气的数值模拟及地形敏感性试验
张凌云
刘蕾
王艺
李宜爽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宁波机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吴福浪
杨丽敏
杨琦堡
朱王杰
曹文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一次飑线大风的特征分析
周宗圣
罗秀明
华华
杨伟
《江西科学》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环境场对比分析
周后福
郑振荣
刁秀广
刘杰
王华军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一次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雷暴大风过程的特征分析
胡鹏宇
徐爽
耿世波
陈传雷
苏畅
陈晟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超强台风“桑美”(0608)近海观测特征研究
余贞寿
闵锦忠
钟建锋
倪东鸿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强热带风暴“莲花”(0903)非对称降水结构分析
石顺吉
林秀斌
吴陈锋
陈德花
郑礼新
李金建
《海洋预报》
201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一次弱环境风切变下的强对流天气
韩冰
高玲
《黑龙江气象》
201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重庆“5·6”强对流过程诊断分析
任思衡
秦牧原
王春明
陈锋立
卢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2016年6月30日北京强冰雹天气分析
李杰
吴剑坤
宋歌
雷蕾
《贵州气象》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一次飑线引发的强对流暴雨过程分析
王宝利
张占良
贾素贞
祁永辉
李文忠
《山西气象》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